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25节
德国、苏联、美国先后决定了建立对华正式外交关系,并且会派遣代表团出席3月10日的新中国开国大典,这让老狐狸英国感到了失落。
英法面临着德国越来越大的压力,在1938年5月签署的慕尼黑协议,真的能够保障欧洲的和平?英国很多自己的高层都不相信。德国真的会在这个条约的绥靖下,将矛头转向苏联?至少到目前为止,一点也没有这个方面的趋势,最近苏联和德国之间的外交往来频繁,双方反而表现出了“加深友谊”的一些迹象,这在英国内部引起了沮丧的言论。
很多英国人的脑子里,已经开始在担心剩余的缅甸殖民地了,他们不无忧虑地考虑到,也许最后英国会完全失去缅甸。更有人注意到了原来英国与缅华的条约,那个有效期6年的时间,到1939年底就终止了。之后新中国会续约吗?还是会直接占领缅甸呢?这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更不要说香港,那里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一颗定时炸弹,即使新中国宣布第二天就收回香港,英国也不会意外,自身已经没有能力保护香港殖民地了。
至于与新中国建交,由于新中国并没有对英国发出邀请,大英帝国至少表面上还是全球霸主,拉不下自己的脸面,双方的关系还是很冷淡。英国也清楚,在香港和缅甸问题有个说法前,新中国恐怕反过来对于与英国建交,并没有热情。
英国人开始觉得,无论怎样,都要与中国人重新开始接触。了解对方,才能自身制定明智的策略。一个秘密使团,会先到香港,然后申请去北平,争取与新中国的外交部分,秘密接触。
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则感觉到了愤怒。西华没有邀请他们建交,不过他们在美国同意建交之后,纷纷向新中国提出了建交申请,例如比利时,此前在华的利益还是比较大的。但居然被新中国拒绝了!
新中国的理由是你们这些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收取了庚子赔款,是中国的敌国,所以新中国无意与你们建交,除非退赔庚款,并对当年的侵略正式道歉。
这几个小国“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并质问为什么美国他们就可以无需赔偿道歉就建交?外交部长李玉振的回答几乎让他们晕倒:因为现在你们是小国、弱国。按照你们西方人殖民世界几百年的逻辑,没有实力,有什么资格要求同等待遇?
最倒霉的是葡萄牙,不但没能建交,而且新中国广东的地方部队,直接进驻接管了澳门,驱逐了葡萄牙在那里的少许驻兵和葡萄牙在澳门的官员和机构,好在没有人伤亡,葡萄牙兵知道厉害,没有人敢反抗。
这件事在欧洲引发了不小的波澜,但也只是在西欧英法的影响圈内。其它欧洲国家,例如德国和意大利,就没有人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新中国的超级订单,德国拿大头,但也有一些小的和局部的订单,流入了意大利。
总体来看,这场建交风波,反而让很多欧洲人看清楚了,原来欧洲以往的“威信和影响力”,在亚洲已经荡然无存,新中国根本不会对欧洲人有所谓的“敬畏和尊敬”,现在他们反而是“粗暴和不屑”,欧洲最好的年华,早已过去了,不可能再在亚洲扮演“人上人”的角色了。
如同在美国一样,新中国的大订单在德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财团都极为重视,不过中国订单要求的时间非常急,几乎都要求在1939年内完成交货,压力很大。希特勒甚至亲自听取了专题汇报,指示外交部和其它相关部门,要服务好中国的采购团。他正在酝酿对波兰的进攻计划,德国实力能够进一步增强,当然是他喜闻乐见的。
此时德国反犹达到了新的高潮,就是几个月前,即1938年的11月,爆发了著名的“水晶之夜”,标志着纳粹德国的反犹政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当时几百所犹太教堂被破坏,数千家犹太人的商店遭到抢劫。遍地都是被打烂的玻璃,闪烁着水晶的光芒,水晶光芒之下,掩饰的是血光。
“水晶之夜”后,德国境内的犹太人,可以说个个都“大梦已醒”,都在寻求以最快的方式逃离德国。可是当时美国和其它国家并没有那么欢迎犹太人,后来很多犹太人回忆:“西欧各国和美国的领事馆被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包围,但要获得一份签发的移民证是十分困难的,就仿佛所有这些国家都发誓要刁难德意志的犹太人向外移居一样。”
确实,当时这些“文明国家”面对希特勒疯狂驱逐和杀戮犹太人的行为,依然冷漠,反而把犹太难民看作是负担,各国领事馆之间,都是互相推卸责任。
去年即1938年,在额法国埃维昂,举行了专门讨论犹太人难民的国际会谈,参加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2国代表。与会国都表示了对国际犹太人的同情,但没有一个愿意接受哪怕是极少数的犹太人,甚至在对犹太难民“部分开放”这一问题上,也没能达到一致意见。这不意外,李思华前世俄乌战争的时候,这些国家对于乌克兰难民也是一样的态度。
所以这个时候,新中国几乎成为了犹太人唯一移民的可能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涌向中国大使馆和中国驻几个城市的领事馆。仅仅在2月份,就有近4万份移民证被签发。
犹太人都已经清楚,西华不喜欢犹太人中放高利贷的“金融家”,但对于科技和工程人员,则是非常欢迎。只要家中有一个这样的科技和工程人员,获得全家签证就不是问题。
在中国驻德使馆发回国内的报告中,预计1939年度,可能会有至少50万犹太人涌向中国(还包括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犹太人),其中估计会有10万左右的科技工程人员。
李思华的答复是,只要是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应收尽收。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犹太人还能拿乔的时候,只要按照国内标准同工同酬,这些犹太科技人员都能接受——命都要没了,还考虑薪酬?反正能担任这些科技岗位职务的技术人员,新中国也不会亏待他们。
第199章 犹太的请求与建国筹备?
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领袖本.古里安和魏特曼在办公室里,相对无言,两人都满脸的愁容。
良久,魏特曼对古里安说:“拯救同胞唯一的希望只有中国。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已经回绝了我们的请求。”
古里安点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中国会如何反应,他并不知道。
这个时候,他非常庆幸当年与李思华在西安的一面之唔。他最近一直在想,那一次契机,已经拯救并可能继续拯救无数犹太人的生命。
德国原来的犹太人,只有50万人,可是随着纳粹德国的扩张,“新德国”之内的犹太人数量开始急剧增长,已经超过了200万人,纳粹很讨厌这种情况。古里安现在并不知道,最终德国一度统治的区域下,犹太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600万人。而他们的大多数,数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大部分都被屠杀。
古里安他们早已努力与西方各国协调,可是到现在为止,唯一的一个公开接受大量犹太人的,就只有新中国。当然他们也有要求,必须是有科技或者工程技术背景人员的家庭,他们才接收。
犹太人本来指望其它的国家接受其它职业的犹太人家庭,但毫无结果。所以犹太复国组织想出了一个新的主意,他们向美国等地的犹太人募资,与中国协商,由他们犹太复国组织出钱,恳请新中国允许这些人员到华暂住,先避开这场劫难再说。
古里安正在等待新中国的答复,他每天都祈祷他们能够同意。古里安很担心当初东北那批帮助日本人的犹太人,会让新中国仇恨,而导致他们拒绝犹太组织的请求。
他亲自写了一封诚恳的信件给李思华,委托去中国的同胞,设法交到李思华手中,恳求她的帮助。
李思华确实接到了古里安的信件。她指示德国大使馆对古里安的请求进行部分协助,但是她有要求,她的目标是犹太复国组织必须帮助劝说,让新中国可以吸纳一些顶级的犹太学者,尤其是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
顶级学者哪里来?自然是从原来德国和奥地利等地的大学。从1933到1935年,德国的大学解聘了1600多名犹太学者,其中有497位自然科学学者(化学领域165人,物理学领域124人),以及459位医学学者。到1938年水晶之夜后,德国加上奥地利总共有2200名学者被解聘,其中有1400多人选择流亡,还有200~300人因疾病等原因自然死亡,剩下有500多人,她的目标就是这500多人其中的自然和医学学者,经济学学者她也要,不过法学之类的她就没什么兴趣了。
在已经流亡的1400多学者中,新中国的收获是有限的,只有几十个人选择到了中国,基本都是后世不知名的。大多数人最后还是逃到了美国,毕竟都是西方人,“自然的”选择性很明显,几年前谁看得上民国呢?不过新中国击败日本,准备开国以及对犹太人的唯一性开放,此时当然创造了新的契机。
重要的是,这些学者当时就是世界顶级的,因为此前德国的大学,几乎代表着西方最高的科技成就。李思华记得,在1969年,美国学术界曾经公布过一份涉及所有学科领域的最杰出三百位流亡科学家名单,而其中就有238人,是从纳粹德国逃亡出来的犹太科学家,占比高达79%,二战后美国科学领域各新学科的奠基人,几乎都出自这一批犹太科学家。
希特勒的疯狂,使得德国的犹太人才,大部分都投靠了美国,奠定了美国二战后科技领先全球的人才基础。
德国大使馆和在德情报机构,此时也按照她的指令,将吸纳犹太人才,作为最高的工作任务,等级还在获取德国科技之上。
当然,德国小组几乎没有能吸纳到那些已经鼎鼎大名的犹太学者,他们的选择很多,获得美国签证非常容易,美国人又不是傻子,会拒绝这些人的申请。
李思华曾经犹豫过,是否暗杀掉一些后世知名的犹太学者,尤其是那些核物理领域的。但最后她还是放弃了,大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杀掉一两个人,也改变不了历史的大势。
至于古里安的请求,李思华的想法是,反正要犹太人自己出钱养活这些人,不要额外消耗新中国的资源就行,她对于犹太人毫无好感,不过即使不是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很多其它的犹太人,也是这个时代少有的知识阶层,对于新中国其它方面的建设可能有所帮助,不过需要仔细甄别。
李思华深知,犹太人习惯于搞小圈子,无论是信仰、婚姻还是生意,都是自己的一套,难以融入其它民族,所以她对于“同化”犹太人毫无兴趣。不过既然犹太人自己出钱,就当是人道主义支持一把了,为未来的国际博弈,保留一种可能性。
在于犹太复国组织达成协议后,中国驻德外交机构发放犹太人移民证的速度陡然加快,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可以申请签证了,消息传出,犹太人几乎每天都挤爆了中国驻德的外交机构,倒是让其它国家驻德的外交机构一顿嘲笑,欧洲的垃圾,中国人倒是当成了宝贝。
“林老师,梁老师,很高兴见到两位,对你们两位大学者,我可是一直久闻大名。”
李思华微笑着伸出手,与面前的这位优雅美丽的中年女士握手。
对方的脸上还残留这惊骇的神色,虽然李思华的身份逐渐不再保密,但显然林徽因来之前并不知道,所以完全没有想到新中国的大领导,居然是位还比较年轻的女士——在这个时空,李思华现在是33周岁。不过林徽因自己的年龄,在1939年也才只有35岁,只比李思华大两岁。两人都称得上在最好的年华阶段。梁思诚同样,是满脸惊异的神色。
林徽因反应过来:“李副主席,我失礼了,实在不好意思。”
李思华爽朗地一笑:“没想到我也是一个女性吧?哈哈,很多人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都非常诧异,也不差您林老师一个了。”
三人寒暄坐下,李思华说道:
“我一向钦佩两位老师对中国建筑科学的贡献,尤其钦佩的,就是两位既不拜倒在西洋建筑艺术门下,也不盲目推崇我国古代的传统,而是推陈出新,既有继承,也有创新,正合我们今天提倡的新的中华民族精神。”
“我已经看过了林先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底部须弥座的设计,钦佩之至。听说林先生正在设计国徽,希望早日看到先生大作。”
看到李思华的亲切温和,林徽因和梁思诚都镇定了下来。林徽因顺势讲起了她对国徽设计的想法,实际上边讲她边在观察李思华,抗日战争中,她在山西和四川的两座大学呆了一年多,到1938下半年,全家才返回北平,她和梁思诚,终究习惯了北平的生活,现在她和梁思诚两人正在重组青华营造系。
在外的一年多,她的学生们给她说过无数有关这个李力胜的故事,没想到今天见到真人,居然是一位年轻的女子,真的是人不可貌相。
对于林徽因的国徽设计,李思华稍稍推了一把,说林徽因现在讲述的几个方案中,自己最喜欢那个麦穗环绕、五星居中之上、长城居中之下、整体红色为主的方案。她说道:
“国家以农为基,所以麦穗环绕;五星我们不再强调五族共和,但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之一;国家未来不再以北平为首都,所以用天安门城楼不合适,但长城就非常好,万里长城永不倒嘛;至于红色,我们可是赤党呀,正好。”三个人都笑了,林徽因边笑,边若有所思。
谈话很轻松,李思华本来就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她今天接见这两位,尤其是林徽因,主要是满足她前世的好奇,想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一代才女,作为女性,前世林徽因也是她喜欢的人物之一。
林徽因在闲谈中才了解到,这位真正大名鼎鼎的李力胜副主席,原名李思华,居然出身于广州大富之家,丧父丧夫之后决意献身革命,从那时起就走上了一条与当时闺阁女子完全不同的革命之路,说来也已经有12年了。
虽然李思华对过去的事情轻描淡写,但林徽因作为一个想象力丰富的文学女青年,完全可以想象到背后的腥风血雨与艰难险阻。这一位,真是了不起的千古奇女子!林徽因从古代想到今天,也没有想到哪一位是能够媲美这个女子的成就的,就算是武则天,也不过是在大唐一个强盛王朝的基础上成为女皇。而这位李力胜,则是亲自从最底层开始,一步一步杀出了江山,一切由自我缔造,其成就简直是可畏可怖。
而且她还擅长写歌!林徽因听到过好几首李力胜写的歌曲,与此时民国其它作曲家的风格毫无相同之处,但非常好听,她的几个懂音乐的朋友也极其称赞。所谓能者无所不能,大概就是她这样的人吧。
李思华说道:“我觉得我们民族古建筑最好的,就是通过屋顶、斗拱、台基以及特殊的平面布置,体现出一种中国韵味、中国诗意、中国风格,林先生所谓的建筑意,在高大的建筑物上施以鲜明的色彩,取得豪华富丽的效果,在这样的建筑上体现得最充分。”
“不过,我觉得林先生指出的中国古建筑的弱点,确实是需要我们今天去改进的,例如因为不懂几何而用梁太费;地基太浅等,我更觉得,很多建筑过于固化于某套规范,也是一个问题。当然也许是过去的科技太落后,按照规范来,建筑才安全的缘故,不懂今日的结构计算的科学嘛。”
林徽因发现,李思华虽然自称完全不懂建筑,但还是有些意思的,她不懂,但是她很知道她要什么,国家要什么,这大概就是领导之所以为领导的缘故吧。
最后李思华,邀请林徽因和梁思诚担任北平都市委员会的文物古迹保护办公室的成员,她坦率地告诉他们,要求将北平的文物古迹,例如古城墙、城门、门楼、角楼等都保护下来,而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妥善修缮,保持一个最古色古香的北平。至于城市新的发展,要另外规划城区,不涉及古城,所以北平的古城墙,坚决不拆。得到李思华的保证,明显这对夫妻都松了一口大气。
李思华却是暗暗叹息,在原时空,林徽因就是因为吴寒代表的北京市政府,一定要拆掉北平古城墙扩建城市,结果她拒绝继续服药治病,很快就在1955年去世,可以说是由于心爱的东西被毁,气愤而死的。
至少在这个时空,你不会因此而去,希望你有新的灿烂的人生。李思华送别林徽因和梁思诚的时候,如此想着。
近期开国大典的各项准备在全面进行,林徽因参与的,就是“国旗、国歌、国徽、国礼”系列工程的一部分,除了国徽,她还领导设计了美丽的国礼,即创新的景泰蓝,李思华也看到了样品,果然精美绝伦。
李思华自己主要负责的是阅兵,当初分派任务的时候,她把这个任务抢了过来,她想开国大典要奉献一场1984年大阅兵水平的高超阅兵式典礼。
执行起来,她才知道有多少麻烦,不过大多数的麻烦,都被她转给底下的工作小组了,谁叫她是领导呢?
她重视的,主要是步列式要达到她前世的水平,横看、竖看、斜看都是一条线;所有动作的时间都要精准;一个一个的队列方队整整齐齐;行走的步伐准确得像是一个人等等,还有空中编列式,她将前世看到的例如三角阵列或者是雁形阵列等思路,提供给了空军的阅兵指挥部。无论是陆军还是空军,包括海军阅兵部队,都要求他们进行最终设计,然后严格训练。
另外,她就是在参与阅兵的部队选择上大费周章。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哪一只部队不想参与这个最光荣的时刻呢?很多部队首长,都亲自找到她或者托人带信——李政委,我可从来不走后门,但是这样光荣的时刻,可不能少了我们呀,战士们都期盼着呢。所以她怎么会不头疼呢。
最后,她还是决定,地面阅兵,由陆军7个野战军各一个方队、特种兵1个方队、不同的炮兵4个方队、坦克装甲车各1个方队、军事学院1个方队、其它陆军部队2个方队;海军1个方队,空军1个方队(空军主要还是空中的飞行式)、地方部队男女兵各1个方队、民兵男女各1个方队,总计25个方队。至于参与的部队,让各军种首长们自己去伤脑筋。
空中阅兵则由混编战斗机、混编轰炸机、混编运输机三个编队组成,战斗机和轰炸机各100架,运输机50架。
本来还有一个重点工作,就是军队的授衔。但是经过中央军委的反复讨论,这个事情推迟了。原因在于,大家觉得由于“大概率的”世界大战并不遥远,当下的中华军还远未定型,现在授衔可能会影响未来战争的灵活性。
李思华自己的想法,是在1945~1946年再进行授衔,原因是到那个时候,她的那一盘地缘大局执行的结果,大致应该已经明晰,而军队则基本定型,能够表现的军事将领,各自的功劳和能力也就能表现得更突出。
在她前世,建国的时候也没有授衔,而是等到朝鲜战争基本结束后,我军定型的时候,在1955年才授衔的。
在中苏关系趋于稳定后,中央军委对全军的部署进行了全面调整。
最关键的,就是在李思华力主之下,暂时取消了原定的朝鲜会战,准备2年后再考虑此事。她内心的考虑,是一方面暂时给日本回口气,让他们执行南进战略的时候,多一点力量。她并不担心日军还会卷土重来,因为在陆军上双方已经相差太远了,而在空军上她也有着十足的信心。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顾忌苏联的态度。苏联对于中国控制朝鲜,是极为敏感的,因为一旦中国占领朝鲜,在军事上就意味着中国有着从东北和朝鲜两个方向,进攻苏联远东的潜力,让苏联的远东地缘环境急剧恶化。
所以按照李思华的想法,就是一旦二战开打,朝鲜就是新中国随时可以摘下的成熟果实,不必急于当下。
因此,全军就进行了最后的重新布置。
林彪的四野,成为东北的主力驻军,他们还得到其它一些独立兵团和辅助部队的支持,总体在东北的驻军,大约90万兵力。
徐向前三野,则为察哈尔、绥远、宁夏三省(其实就是原时空内蒙的主要疆域)的主力驻军,大约60万兵力。
彭总一野,则为中央预备队,加上一些中央直属其它部队,总兵力75万。二野实际上是对东北和察绥两个方向对苏防御的支援兵团。目前驻地华北。
李朴二野,则为东部主力驻军,负责华北东部、华东的防御。
徐海冬五野,为西南主力驻军,总兵力45万。
叶勇六野,为西北主力驻军,加上少量其它部队,总兵力65万。
陈赓七野,总兵力45万。此时陈赓已经升任七野司令员,而在他调任后,粟裕升任一野副司令员。七野当下主要在广东和广西,监督国军。
以上陆军总兵力480万人。
空军暂时保持15个战斗机师,10个轰炸机师,5个运输机师,其中有部分编队是混编的,总的战机数量保持在8300架左右。
保持着庞大兵力的原因,对于毛泽东和李思华来说,主要还是准备二战开始后几个地缘战略的执行。当然,在这个年代,交通还没有大发展的时候,军队的机动性受限,无法想象二十一世纪那种军队一日之内数百上千公里的机动。
在忙碌的准备中,1939年的3月,终于到来。
第200章 李思华真相与开国大典?
开国定鼎,自然首先是确定政体和政制。
在建国时当然要将初步的党和政府二元体制建立起来。首先是明确了党的最高领导机构,由中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之下,产生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
毛泽东仍然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李思华担任副总书记,中央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即政治局7常委,分别是毛泽东、李思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冯百驹、曹子卿。
毛泽东同时担任中央军委主席,李思华为第一副主席,朱德为第二副主席,曹子卿为常务副主席,彭德怀、贺龙、徐向前3人为军委委员。所以军委也是7委员。
中央政治局成员,除了7常委以外,还包括任弼时、陈云、邓小平、吴长彩、彭正、章闻天、陈毅、李玉振、贺龙、王稼祥、罗荣桓、姚斌、刘尔崧、苏琪南、郑伯涛、李朴、余润群、洪国光共18人,加上7常委就是总共25人。其中像吴长彩、姚斌、刘尔崧、苏琪南、郑伯涛、余润群、洪国光这些人,目前都已经是西南、西北等区域的主要地方负责领导,其中吴长彩目前主要负责对于南方区域的整理,而姚斌则是负责华北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