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24节
所以环顾此时的苏军能够使用的坦克,专家们赫然发现,苏军居然找不出一款能够对抗猛虎的坦克!这个结论,让整个苏军总参谋部,以及后贝加尔军区和远东军区等,都大吃一惊!
与中华军小型对抗的失败,直接刺激了苏军研制t-34坦克和kv-1重型坦克等的决心,新的研制计划出笼,苏军开始加速新一代坦克的研制。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军只能停下冲突,因为不可能赢,这种尴尬让斯大林大发雷霆,但在他冷静下来之后,发现自己确实暂时没有办法,此时让苏军再去挑事,除了彼此棍棒之间的互殴,或者是大规模使用强击机的战役之外,小规模冲突摆明了就是苏军必然吃亏,干嘛还要持续呢?自己找虐吗?所以在苏军在坦克小规模对抗上有新装备之前,只能停下。
所以斯大林虽然感到不满,但他也意识到,这个时候威慑新中国,苏军在远东还做不到。如果再扩大规模,两国之间,就要真的转入冲突和敌对了,到此为止可以了。苏联虽然没有能够达成威慑,但已经很清晰地表现出了苏军维护自己边境利益的决心。
1月25日,苏联“热情洋溢”地回复了政治局,表示苏联热烈地祝贺新中国的建立,将派遣莫洛托夫作为团长的代表团,前来中国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同时苏联同意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是两个社会主义兄弟大国的友好关系,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进展和成就。苏联愿意支持新中国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同时表示斯大林同志个人对中共同志们的热烈祝贺!
莫洛托夫将提前启程,前来新中国安排建交事务,而苏联的一个外交工作团,将立即出发,安排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事务,并且邀请中国派遣代表团在苏联莫斯科进行同样的安排,苏联外交部将提供一切方便和安排!
李思华看得哭笑不得,老毛子的脸皮真厚,好像才过去两三周的边境冲突完全不存在一样。算了,边境能暂时平静下来就好,呵呵,让我们3年之后,再看形势会怎样!
就在1月25日,纳粹德国第一个公布了将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公告,而在1月28日,苏联同样公告。两个大国的承认,使得国际社会得以理解,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已经是确立的事情。西方国家关于此事的舆论,转向了美国和英国,美国外交部长赫尔的说法是,美国国会正在讨论此事。英国则保持着冷淡的缄默,法国自然是追随英国。
对于东北日军残余的清理,一直到1月中旬才基本结束。而统计到1月30日,新中国终于发布了抗日战争的统计公告,公告宣称:
从1937年7月7日开始到1939年1月15日左右结束的抗日战争,中华军共击毙和俘虏日军340多万人,击落日军各类战机超过8730架,摧毁日军坦克和装甲车辆1173辆,各类火炮73200多门。击沉日海军航母3艘、战列舰3艘、重巡洋舰8艘,驱逐舰28艘,以及其它小舰52艘。毫无疑问,中华军消灭了日本陆军的主力,甚至包括其陆军航空兵的主力,并重创了日本海军。这是伟大的胜利!
中华军自身,陆军伤亡51万多人,损失坦克和装甲车辆1791辆,损失各类火炮8900多门,空军损失战机3076架,有1900多名飞行员以及其它空军人员2300多人牺牲。中华军以惨重的牺牲,赢得了民族解放、抵抗侵略的伟大胜利!
为了纪念包括抗日战争在内的所有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新中国在刚刚整修好的北平天安门广场上树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亲自撰写了正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并写下了纪念碑文:
“两年以来,在抗日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十八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斗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碑文中所指的“十八年”,是从1921年建党开始,到1939年建国为止的这18年。
新华社在抗日战果公告的时候,公开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计划以及毛泽东的题词。
抗日战果的公布,当然是全球的重大新闻,几乎成为第二天即1月31日全球主要报纸和媒体的统一头条。全球民众惊诧于战争的残酷,很多评论说这几乎是一场小规模的“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烈根本不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而对于西方列强,则是清晰地确认了日军空前的损失,此前他们虽然有相关的情报,但这样精确的统计数字,还是第一次获得。在他们心中,日本其实已经跌出了列强的位置,被新中国取而代之。
他们的很多军事分析都认为,日本陆军的主力,尤其是最精锐的部分,都已经被中华军歼灭,过去强大的日本陆军,已经不复存在。日军正在重建陆军,但很难快速恢复成为一只强大的军队,因为日本的财政状况非常恶劣。英国总参谋部的分析甚至认为,日海军有可能缩减规模,因为日本的财政撑不起了。他们当然幸灾乐祸,因为日海军是英国海军在亚洲的最大威胁。
日本的财务状况当然是一团糟,当初竭尽全力,几乎已经耗尽了日本的外汇储备和资本,几乎所有的主要财团,这个时候都是欲哭无泪,被迫大量缩减生产规模——他们已经买不起原材料了。当下陆军的待遇堪比牛马,而海军也被迫节衣缩食,军费大量缩减。除了本土,日本这个时候还占据着台湾和朝鲜,可这是两个小地方,日本无论如何地盘剥,提供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日本民众的生活,更是陷入了空前穷困的时代。
不过日本的上层建筑,在这个时候还是有信心能够稳得住国内。天皇裕仁,亲自带头将当初日军从东北掠夺而献给他的黄金珠宝提供出来,其它一些当初从侵略中获利的家族也是如此,在这个时刻他们也不是没好处,大量破产的日本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进一步扩大和控制更多日本本土资产的机会,而且劳动力的廉价和丰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所以英国等列强对日本财政窘况的估计,是过于看低日本的韧性了。虽然此时日本国债在国际市场上,基本就是草纸,日本也几乎不可能再从列强市场上募资,因为没有人再看好他们。但是日本要活下去,还是不难。
山本五十六,叫上了石原莞尔喝酒。
石原心里很诧异,山本是海军,他是陆军,海军和陆军一向是敌对的。山本主动接触他,不怕海军内部反弹吗?而且这让石原自己也苦恼,他在陆军中的形象本来就微妙,与山本接触,就更会被视为“叛徒”了,但是也不好对山本推辞,踌躇了一阵,还是同意了。
两人的酒实际上喝得很闷,都没有太多说话。
山本突然问石原:“中华军的战报,是真实的吧?”
石原诧异地看了山本一样,闷声说:“当然是真的,就连他们自己损失的部分,我也认为是真实的,每次会战我们都是吃大亏,而且现在他们还需要什么掩饰吗?”
山本感叹说:“中华已经复兴,至少在东亚大陆上,他们已经无敌了。”
石原苦涩地点了点头,在东亚大陆,日本早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山本正色对石原说:“如果海军真的被削减,那日本就真的只能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岛国了,这会是日本沉沦的开始。”
石原心中一凛,山本找他原来为的是这个,最近陆海军为了可怜的一点资源,又是炒得不可开交。虽然海军的声音大,因为陆军大失败嘛,可是陆军的理由也很充足,毕竟有18个师团要维持呢。
但他心里,知道山本的话是对的,此时日本的选择,只能是先优先保全海军,等待国际形势变化的机会。如果海军变弱了,那么日本真的就再无机会了,未来所有的军事策略,只能是从海军出发。
他沉重地点点头:“在陆军内部,我会尽量说服的。但你也不要期望太多,我的影响力,其实很有限。”
山本点点头,他知道自己是让石原为难了。
新中国修改后的“基础复兴计划”,也在2月开始正式下发执行。
这个计划,是在1939~1940年这两年,对全国经济按照“一盘棋”的原则,全面清理,形成顶层设计规划,并完成一些短期最重要、最基础的建设项目,奠定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然后从1941年起,步入每次5年的大建设周期,即“五年计划”轮次。
所谓的基础复兴,一方面的重点,当然是建立起全国的“治理体系”,即从中央到各省,从各省到各城市,以及城市之下一直到乡寨的新体系,核心是干部的组织管理和考核监督,以及治理规则的梳理,务必实现“高效、公正、廉洁”以及深入主动联系群众,包括规模庞大的“调查侦缉”体系的建设。
另一方面,投资上的重点除了科研领域,另外两个重点就是部分基础设施和新解放区的大工业体系建设。
在基础设施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4+8”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2年内建成4万公里铁路,以及8万公里干线公路。
如果相对于原时空,这个计划当然是过于疯狂的,但是阻碍原时空无法实施这样规模和速度建设的,主要是建国之初的缺乏资本和缺乏工业力量,例如钢铁的产量都无法跟上。
等到原时空有了足够的资本和工业力量的时候,完全的市场化使得铁路和高速的修筑成本都很高,而且容易修筑的平地,在过去几十年还是基本完成了很多,剩下的路几乎都是以跨山越河为主,导致成本更高,所以始终没有迸发出类似美国“西进运动”时那样的修筑速度,十九世纪的美国,已经平均每年修六千多公里铁路,最高的一年几乎有2万公里铁路竣工,所以美国的铁路总里程,一路飙高到60多万公里,然后随着集装箱海运的兴起以及高速公路的替代,再衰落并保持在约22万公里。
而原时空我国的最高年修筑记录,则只有约1万公里,以至于从1950年到2020年这70年,铁路才是14.6万公里,去掉解放前的2万多公里,其实70年只修了12万公里,似乎并不符合“基建狂魔”的身份和实力。
所以本质还是资本的制约,按照李思华对原时空的估计,用于铁路和干线公路的建设资金,基本控制在不超过每年gdp的1.5%,用钱的地方太多,能保证每年1.5%已经不容易了。
这就是大国的困难,如果在某一个关键的阶段,没有能集中力量突破,那么此后只能是与其它行业“排排坐吃果果”,依靠分到的有限资源,逐年地积累发展,速度自然就快不起来。
实际上,李思华认知到,社会主义体制下,尤其是早期处于“价格扭曲”战时体制的时候,这种体制是最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和工业建设的。一旦等到市场化的体系形成,因为各行业要公平对待的缘故,就失去了这样的契机,只能是按部就班的发展。
所以她的计划,其实就是利用这种还存在的“价格扭曲”战时体制。
第198章 基础复兴和超级订单?
按照交通部门的估算,至少在1939~1940这两年,铁路的建设成本,能够控制在1000公里/5000万元人民币(2000万美元)的水平,干线公路的建设成本,则能控制在1万公里/7500万人民币(3000万美元)的水平。
所以4万公里铁路,就需要耗资20亿人民币(8亿美元),而8万公里干线公路,则需要耗资6亿人民币(2.4亿美元),加上对城市道路、乡寨道路的补贴,整个公路计划,也要耗资10亿人民币(4亿美元)。
其它还包括重要机场建设,以及内河航道的疏浚整修,再加7.5亿人民币。所以整个2年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耗资计划是37.5亿人民币(15亿美元)。
如果不是获得了这笔“天降横财”,李思华估计,这2年的计划,恐怕需要至少5年才能完成。抢了3年时间,就意味着2年后的战略能力大大地增强。强
如果上述交通计划得以实现,那么到1940年底,新中国就有大约7万公里铁路,以及12万公里的干线公路,最基础的交通框架,就形成了。单单在军事上,就意味着主力部队战略机动性10倍以上的提升。
所以一些具备重大意义的战略交通项目,就从5年周期,压缩到了2年完成,例如宝鸡到成都的宝成铁路、西安到兰州的西兰铁路,尤其是从兰州到新疆的兰新铁路,只要这条铁路建成,李思华一直担心的苏联对新疆的战略优势,就将趋于平衡。还有华北串连东北和内蒙的一些战略铁路和干线公路,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具备生产力的前提下,资本就是加速器。钢材(铁轨)、水泥、木材、碎石,这些修铁路的材料都不缺,技术团队已经锻炼了出来,跨山越河以及隧道桥梁所需技术逐步成熟,而需要的普通人力几乎是无穷无尽。所以为什么不加速建设呢?
李思华决心,要提前将新中国,变成前世的“基建狂魔”。
在大工业建设发展上,计划就更是疯狂,主体是“双双百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2年内建设400个大工业基地,平均每个基地投资2500万元人民币(1000万美元),总耗资100亿元人民币(40亿美元)!2年当然只是大约的数字,实际上有些项目,要建成需要4~5年的时间。
所以这个计划又被称为“百亿计划”,不过多数人还是叫它“双双百”。
因为计划的主体,首先是建设200个左右的工业原料基地,例如各种矿产的开采和初加工基地、例如化工、石化、合金等原料的生产基地。
然后是建设200个左右的大工业加工制造基地,例如重型装备、汽车、发动机、机械加工、车床设备、造船等近百个门类。
当然,每个项目的耗资是不同的,规模是不同的,数量也只是一个约数,资金不会平均分配,而是具体项目具体核算,有的多,有的少。
这就是李思华的疯狂计划,在2年内投资交通15亿美元、大工业40亿美元、以及其它重要民用工业10亿美元,总共65亿美元的超级计划!而且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是,还有10亿美元的科研和大学教育计划!
至于其它的“正常开销”,就必须指望新中国自己的财政收入了。
她要以此来刺激新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在如此空前规模的投资和建设的带动下,刺激民间各种民用工业、服务业的高速发展,让民间的钱也流动起来,而且带动国民的收入快速增长,从而形成初步具备一定消费力的“正常市场”。
当李思华将这个计划提交政治局的时候,会场上都是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很多人觉得牙疼。
就连毛泽东也是大吃一惊,他指着李思华说:“75亿美元,你就给这样花了?不多留一点?这个天降横财的100亿美元,要是按照这个计划,2年时间,可就只剩25亿美元了。”毛泽东都不觉有些肉痛,刚从新疆回到中央任职的陈云,以及柏意波,捂着胸口,他们觉得心口有点难受,有点喘不上气来。
李思华故作轻松地说:“钱是王八蛋,花完咱再挣!”
毛泽东狠狠瞪了她一眼。她才解释说:
“同志们,钱并不会消失,而是变成了生产性资产,生产性资产才能创造更多财富,资本不流动,就毫无意义。”
“而且这个计划的最大意义,其实是将本来很多计划要到1945年才能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压缩到了2年,最多再延伸1年,到1941一定能完成的。这个战略意义极大,等于我们在1941年,就能够获得原来以为要到4~5年后的实力!”
“大家都知道,欧洲的形势越来越紧张,我的看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为期不远。这个时候我们具备了强大的力量,在战争中就可以获得更多机会。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个时候砸锅卖铁,也要把我们的力量提升上去!这不仅仅是打基础,还是抢战略机遇!”
“苏联当年,也是与我们类似,通过剥夺国内的剥削食利阶层,获得了第一桶金并且投入了大工业建设,这才有今天的强大苏联。否则苏联采购美国设备的那20亿美元,同志们还真的以为都是苏联建国后发展的积累啊?”
她没有说出口的是,过去西华时代近40亿美元的投资,加上这65亿美元,这就是上百亿美元“财政计划外”的高强度投资,其对经济的推动效果,至少相当于她前世二十一世纪的两万亿美元!而且这是自己的资本,其投资利润不会被“汇出”,让外资赚走,这样的资本量,完全可以说是超过了前世改革开放以后吸纳的所有fdi(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
李思华的解释,让政治局的气氛热烈起来,尤其是她对于二战即将爆发的判断。同志们已经不再纠结要花那么多钱的问题,而是担心2年时间,对于建设的压力极大,尤其是各大工业基地的生产设备,是最大的挑战。
李思华指出,各种基础材料的自己供给,是有把握的,无论是钢材、水泥还是其它合金,基本都能自我保障。但工业设备的生产能力,例如一些高级机床,我们自身的能力还不足,需要通过进口。
进口的方向,主要是德国和美国。她开玩笑地说道:
“信不信我们的大订单给出,罗斯福就会拼了命地让国会立即同意与我们建交?他要是不同意,有的是财阀资本家,会让他和国会同意。”同志们都会意地笑了起来,这些资本家,不见钱眼开才怪呢。
工业设备的进口,自然是一石数鸟,除了理顺中美关系,还能强化德国的战前能力,当然对于后者,她现在就不会提醒。
李思华总结说,大工业计划所需的人才,预计是能基本满足的。
到1940年底,新中国自己的高级和准高级人才储备,大致收获了6年,会达到5万人左右。在美国科技人员基本回国后,来自德国的犹太科技人员填补了他们的空缺,由于纳粹德国反犹的加剧,最近来到新中国的犹太人正在加速增加,所以预计到1940年底,我们很可能有4~5万的犹太高级科技人员。他们正好弥补了我们大工业体系以及大学高等教育的不足。
在中级人才方面,经过两年的战争强化,预计在1940年,能够有100万人以上的熟练工程师,而初级技术人员,从1937年开始就拼命扩大,预计到1940年,很可能能够达到500万的规模。相应地,在两年战争期间锻炼出来的熟练工人,已经超过了1500万的规模,在未来两年,争取突破3000万人。
所以到1940年底,李思华最早计划的“十百千”计划,还是能够以一种“变形”的方式得以基本实现,这也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基础。
1月18日,读完李思华的来电,德州财团的麦基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反复读了几遍,然后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
李思华告诉他,新中国即将大量采购工业设备,与德国目前洽谈很愉快,即将签约,金额至少5亿美元。本来同样准备了超过5亿美元,主要是黄金,计划在美国工业界采购,但美国一直很冷淡,似乎不想与新中国建交,既然外交关系都没有,恐怕最后也只能转移订单。
所以李思华托他在美国政府打听一下,如果美国无意与新中国建交,那么自然中国也不会等待美国,订单就可能交给德国或者其它欧洲与华建交的工业国家。她的权力,只能让这个决定等待1个月的时间,如果1个月内美国这里搞不定,那就只能算了。
5亿美元在1939年的美国,当然不是天大的事,当年美国的gdp是728亿美元,但明显也不是可以轻视的。你可以想象在2020年左右,正好经济困难的时候,虽然美国经济的规模超过20万亿美元,但如果有一个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际订单,美国总统和外交界会是怎么一个态度,就明白了。拜登为了抢法国人的几百亿美元订单(澳大利亚潜艇订单),盟友的脸面都不要了,面子在利益面前是什么?能吃吗?
更何况1939年的美国,其实仍然处于1937年开始的第二轮经济危机之中。大财团们都明白了,除非有战争,否则消费需求就是有限的,经济复苏不起来。因此,这样的订单可谓是弥足珍贵,没有一个美国财团会忽略的。
李思华当然也不止是通知了麦基逊,美国好几个大财团的当家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也知道了李思华给的时间限制:1个月。
这些财团,甚至包括摩根(钢铁和机器)和洛克菲勒(采油设备),怎么可能让这个订单跑掉?
美国政府和国会立即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马上就有议员提出要与新中国建交:“美国不可能忽略一个4亿多人的巨大国家,那是一个巨大的新市场,关系美国人民的福祉!”而原来坚决反对与新中国建交的参议院和众议员们,一个个改口,认为有必要与新中国建交。
美国的资本主义马上表现出了空前的效率,罗斯福也只能立即签署了同意建立正式对华外交关系的文件,而国会则立即进行了“工作安排”,5天后众议会投票,大比例以同意通过与华建交,而又3天后参议院投票大比例通过。
2月1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他已经决定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相关提案已经经过众议院和参议院投票通过,即时生效。他并且祝贺了新中国的成立,表示美国愿意与新中国发展互惠互利、彼此尊重的国家关系。
他甚至还提前祝贺了中国即将在2月19日到来的1939年农历春节!向中国民众拜个早年!呵呵,让美国民众都感到了新鲜,很多美国人还是第一次听说中国的农历新春节日。那个年代,有多少美国人关心中国的?
罗斯福也不得不惊叹李思华的影响力,不,是她的“钞能力”,他钦佩这个女人,对于美国政治背后逻辑的清楚了解。订单一出,什么阻力都没了。
这让罗斯福也感到一丝忧虑。美国和新中国的利益肯定是在多方面不一致的,而这个女人,太了解美国了,她影响美国政治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这不利于他未来可能对于新中国的相关政策。
当然他也不会太多担心,一切都在未来,现在对美国有利就好。接下来新中国的对美订单曝光,民众会以为是他罗斯福争取的生意,有利于巩固对他这个总统的支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