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26节
至于中纪委,书记是冯百驹,而副书记则是任弼时。
以上是党在建国时的组织机构。
在政府方面,根据最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在开国大典之前,新的中央政府已经完成了初步组织。
毛泽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李思华担任常务副主席兼任国务院总理。她意图通过第一和第二个五年任期亲自担任总理,以奠定新中国政府的行政规范、组织管理、监督调查等方面的运行体制。其它副主席包括:朱德、刘少奇、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5人。
周恩来、吴长彩、姚斌、陈云、邓小平、陈毅这6位,担任副总理,所以国务院的副总理以上,也是7人。这第一届政府,就像党组织那头一样,基本上最高机构都是“七人制”。
党和政府的领导层人员经过选举确定后,在3月2日进行了公告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在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主要大报的记者,以及苏联、美国、德国等外国的驻华主要记者都蜂拥而至。顺便说一句,苏联等国与新中国建交确定,国家已经允许这些国家的新闻媒体,可以申请常驻或临时派遣记者,进行关于新中国的媒体报道。
实际上,包括国内报纸在内,除了党内系统外,其余媒体对于新中国的领导层在这个时刻,几乎都还是比较陌生的,那些外国记者当然就更是如此,只有少数一直驻华的外国记者,才相对比较熟悉一点中国的情况。
参与新闻发布会之前,记者们当然已经研究了新中国公告的党和政府这“二元”的领导层名单。这个名单显示得很清楚,新中国的第一届领导层,那就是毛泽东抓总,而他的主要助手就是二号人物李力胜,并且李力胜出任总理,明显是负责中国的具体内政的,如此重要人物,却从来没有露过面,当然让国内外记者们本来就非常好奇,其他人还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这个神秘大佬,居然没有人知道来龙去脉!
这一次公告,已经在媒体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一次公告上李力胜的名字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用了“李思华(曾化名李力胜)”来表述!李力胜的真名叫李思华,这立即引爆了媒体圈!
此前民间已经有不少传言,即李力胜其实是一个年轻女子,毕竟这一阶段已经有很多人见过她,她也并没有再隐瞒。可是除了少数知道内情的,凡是听到这个说法的人,几乎没有相信的,太离谱了不是吗?
可是当在公告上看到“李思华”这个名字,很多人突然发现,传言很可能是真的——这个名字很明显还是女性向的!
所以今天的发布会,记者们早已按捺不住,好不容易等到主持人乔观华说完前言,允许记者们提问的时候,场上就热闹了起来,记者们如林的手都举了起来,乔观华点了《新闻报》的顾志忠第一个提问。
顾志忠迫不及待地问道:“我想大家都很好奇,新任中共副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李思华到底是何许人也?她是女性吗?以前贵党一直对此守秘,现在能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吗?”
乔观华好笑地看了顾志忠一眼,他就知道这些记者,肯定会将焦点对准李总理。他拿出一张纸,开始宣读起来:
“李思华同志,曾化名李力胜。性别:女。原籍重庆市綦江县,1906年出生于广州,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李思华同志在广州创立革命军队,并于1928年,建立了海南革命根据地。”
“1928年至1933年,李思华同志主要在美国工作,为革命军筹集武器装备,期间创立安华集团,该集团目前已经解散。”
“1933年,李思华同志领导海南人民革命军,创立了缅华根据地。1934年,新生的缅华人民革命军,进军大西南,解放了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
“中央苏区长征到达贵州后,李思华同志担任我党中央委员会副总书记、西华人民革命军总政委等职务,
……”
当乔观华宣读李思华履历的时候,记者们目瞪口呆,而等到说李思华曾经在美国五年,曾经创立安华集团的时候,在场的包括纽约时报首席驻华记者阿班在内的几个美国记者先疯了:“what the fuck!”阿班不由得爆了句粗话。
这真是不折不扣的大新闻,是堪称为1939年《纽约时报》真正头条的大新闻,阿班对他的助理记者吼道:“还等什么,赶紧去拍电报!”他需要立即将这条新闻登上纽约时报的头条,让全美国都知道在新中国发生的大新闻——那个曾经在美国著名的女富豪,被认为是全球商界女性第一人的李思华,真实身份却是如此的令人震惊!
阿班看着其它美国记者都几乎都等不及听完后继的介绍,一个个地百米狂奔似地狂奔出了新闻发布会,他知道大家都一样,都急于将这个爆炸性的新闻传播出去——也许这是他们这辈子新闻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刻,能够抢先报道如此的超级大新闻!
阿班自己冷静下来,听完了乔观华关于李思华的简介。他内心不由得充满战栗和敬畏,这是何等“牛逼”的人生?一个年轻女子,曾经在美国金融界和商界叱咤风云,登上顶级财阀和女首富的高位,已经取得如此的成就,结果谁能知道,这仅仅可能是其人生中最不值得注意的部分。她现在是一个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领土、国民近5亿人的巨大国家的二号人物!
阿班心想,我一定要采访到李思华。单单按常理想象,就可以肯定在她的成就背后,一定充满了传奇和不可思议,这是二十世纪的伟大故事,这个故事一定是我的!如果能完成这样一次采访,我阿班一定能在世界的新闻史上,留下不朽的声誉!他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斗志!
岂止是他,不远处的埃德加.斯诺也是激动得难以抑制,这应该是我《红星照耀中国》的伟大续篇!
对于记者们接下来的追问,乔观华回答说李思华同志,会与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一起,出席和主持开国大典,大家在那天就可以见到她。
李思华真实身份的消息,立即成为全国和全球轰动性的大新闻。当天下午国内几乎所有非党报的其它大报,都以号外的形势临时发布了大新闻。“李思华”这个名字,迅速席卷全国,尤其是女性和女学生,李思华立即成为了她们崇拜的对象,革命军中,居然有女性成就如此之高!这完全就是人生楷模好嘛。这一阵旋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席卷全球,很快让李思华成为全球最知名的女性之一。
3月10日下午2点,李思华再次整理了一下仪容,她将穿着一套红色唐装连衣长裙礼服,登上天安门。她的内心无比激动,眼睛都不由得湿润了。
穿越13年了,一切艰苦的奋斗,她的漫长征途上最重要的一刻,终于到来,这是这个时空伟大的时刻,是无数同志的鲜血和奋斗换来的。她相信,此时此刻,包括毛泽东在内,所有新中国的同志们,都是一样激动的心情。
想起今早她“儿子”赵云腾的郁闷,她也点好笑。小家伙这两天拼命想通过她的“特权”来“走后门”,争取在开国大典的时候登上天安门,这是人生何等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可惜她也不能破例,这种庄严的时刻,怎么可能放“小孩子”在高级领导人身边呢?不严肃嘛。
所以最后,她只能让吴盛,安排赵云腾到天安门下的前列,让他看得清天安门上的领导人们,算是为赵云腾使用了一回“特权”。
看着穿衣镜内一身红装的自己,怎么感觉有点像是喜庆的“出嫁”?她有点羞涩。不过很快她的神情坚定了起来,是的,这也是我的出嫁,嫁给了新中国!
大典将在下午3点正式开始。李思华看看表上的时间,深吸了一口气,走出了办公室。王春妮和周小红,包括她的秘书戴明诗等人,都在等她,戴明诗一身新衣,王春妮和周小红都穿着崭新的黑色护卫军装,大家都满脸喜色,这是普天同庆的大好日子!
专车很快将她送到了紫禁城西侧下。毛泽东等很多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他们也是穿着一身崭新的深蓝色唐装礼服,上一次他们还有点忸怩,这一次可就完全放开了,她注意到毛泽东正和刘少奇等同志谈笑风生。
下车的李思华,立即被全场注目,同志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美丽而优雅风格的李思华,她的一身红装,这个时候就是“万蓝丛中一点红”,非常醒目!让他们不由得为之惊叹!她红衣的上装上,一对金色的凤凰翱翔,非常大气高贵。在场的女同志,都是万分羡慕,好漂亮的礼服!
下午3时,毛泽东、李思华带着主要的中央领导干部,沿着紫禁城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此时天安门广场上已经聚集了30万军民,看到国家领导人们登上了城楼,群众们欢声雷动,整个广场在彩旗鲜花的映衬下,成了欢乐的海洋!
李思华平抑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她是开国大典的主持人,她走上前高声宣布:大典开始!
毛泽东上前讲话,李思华听到毛泽东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眼睛不由得湿润了。前世她曾经无数次地聆听过这一段过程。终于,在这个时空,提前了十年,又一次听到了熟悉而更刚劲有力的天籁之音!
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毛泽东亲自按下天安门广场中央国旗杆的电钮,五星红旗迎风冉冉升起,108门礼炮齐放18响,代表我党从1921年成立到1939年建国的18年奋斗。炮声如同春天的惊雷,回荡在天地之间。
在她宣布阅兵开始后,阅兵司令员朱德身着戎装,走下了天安门城楼,乘敞篷汽车通过了金水桥。朱总司令由曹子卿总指挥同车陪同,检阅了三军部队,然后就是阅兵分列式开始!
25个方队,2万多名官兵、近千门各式自行火炮、200多辆坦克,其它各式装甲车等,以及空中的200多架飞机,在2个多小时内,高质量地完成了阅兵。李思华苦心安排的整齐的正步方队,让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央领导,以及在场的群众们都激动万分,而让苏联、美国和德国的观礼团好武官们都大吃一惊,这样的组织力和纪律性太厉害了,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高标准和整齐的阅兵式!
在阅兵结束后,欢腾的群众游行队伍,逐一通过天安门前,向新的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致意,向五星红旗和国徽致意。
被特许在边上拍照和摄影的记者们,拼命地不断拍摄这具有充分历史意义的一幕一幕,曾经专访过李思华的新华社记者张秋歌也在内。
她非常注意李思华,镜头总是不由自主地跟着她的行动转,并不断请求护卫人员,让她近距离一点拍摄,看在她是个漂亮女同志的份上,还是让她接近了李思华,她快速地不断拍摄。
李思华正好对着城楼下一群青年大学生的队伍微笑起来,正好!张秋歌快速地按下快门,有了!有了!这张一定有了!她内心激动地狂吼着。
张秋歌拍下的,是李思华在这个时空第一张清晰的彩色照片。这张照片很快传遍全球,在发表后,民国大报和西方记者们,都找上了新华社的大门,要求授权提供和使用这张照片,而在下个月,这张照片就登上了美国最著名的《时代周刊》,以李思华为当期封面人物,封面整版是用热烈的火焰来搭配李思华的一袭红衣,而他们的标题是“燃烧的火之凤凰——红色女皇李思华”!
塔斯社记者罗曼卡尔曼,从远处看向李思华的目光,就比较复杂。
他是苏联著名的摄影师,来自乌克兰南部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是当时苏联杰出的时事纪录片制作人。从1938年9月他来到中国,想拍摄一部中日战争的时事纪录片。很可惜,他来到的时间太晚,战争已经接近尾声。
不过,在这个新生的大国,他当然不会缺乏可拍摄的东西。所以他计划要呆足一年,到1939年9月后再离开。
作为塔斯社记者,在离开苏联前,自然都接受过苏联对华当前政策方针的政治教育,以及从苏联的角度,了解新中国的政治情况。
所以卡尔曼知道,这个李力胜,真名叫李思华的女子,就是中共“反苏派”的领导人,她对于中苏关系的冷淡发展,影响力是决定性的。
今天他终于看到了这个女子,作为一个摄影师和艺术家,他很喜欢她的形象。不过她对苏联不友好,这让他感到遗憾。两国的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呢?卡尔曼现在也不知道。
汉斯希伯则是满脸赞叹,今天能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种历史性的重大事件,他感到非常兴奋,毛泽东是他崇拜的对象,而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李思华,真是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奇迹,果然在革命中,真正的领袖才会产生出来。
他出生在原奥匈帝国(后来波兰的克拉科夫),后在德国上大学并加入德国共产党。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高度感兴趣,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决裂,并没有影响他在1937年来到新中国,他本来想亲自参加与日本鬼子的战斗,不过在党组织的劝说下,还是履行记者的本分,将中华军的奋战用他的笔来传遍欧洲。
在中国一年多的时间中,他适应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流动生活,学会了射击,甚至熟悉了行军规则和中华军出击小部队夜间的联络信号,他冒险跟随各种部队到前线,观察记录他们的战斗,回到宿营地后,记录和写稿。
这种革命生活让他心旷神怡,让他惊喜的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新中国诞生了,这是一个如同苏联一样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苏两个大国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天下,世界的革命大有前途,他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这一天的晚上,北平的上空,无数彩色的礼花,不时地闪耀在天空,各条街道上红色的灯笼和彩灯,将北平变成了一个灯火璀璨之城,无数的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中南海里,也是宴开十桌,国家领导人们兴奋地庆贺这伟大的时刻。
李思华对毛泽东说:“这真是一个好日子,不可无诗,主席可有新篇?”
毛泽东笑道:“倒是写了一首浣溪沙,但还需要推敲推敲。”
周围的同志们都听到了,大家都起哄,说那有什么关系,请毛泽东先把已经成稿的写出来。毛泽东于是让秘书黄主延,取来笔墨,一挥而就。李思华在边上,阅读着前世已经非常熟悉的诗句: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大家纷纷喝彩:“好一个一唱雄鸡天下白!”
1939年的春天,来得很早。春光里,一个新生的大国,已经巍然耸立在世界的东方,它的出现,将改变这个时空世界的历史!?
第201章 开国开新局?
1939年3月20日,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一个会议室。
主任李富春与国家经委主任柏意波,计委常务副主任刘辉煌、经委副主任周邵史4人为主的计划和经委主要团队,正在等待李思华总理的视察,接下来将有一场重要的讨论,以确定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李富春心绪复杂。
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与李总理并不熟悉。单独的谈话,只有此前任命他担任计委主任的那一趟,他对那一次的印象很深,李思华直言不讳地说,计委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所以党内够资历的人,包括他李富春在内,在她看来都还不合格。但是专业性足够的一些同志,对于如此高位,在党内的资历完全不够。
所以选择他李富春,最主要就是为计委工作的政治和思想把关,在专业上要放手让同志们去好好做。至于最后他李富春能否成为又红又专的计划经济领导人,人需要看他自己的努力。
这对他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他此前还没有见过李思华这样的领导,明着说他的能力还不够,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必须拼命学习跟上,否则还用说吗?专业性足够的同志,如国民党内也足够信任了,还有他这个外行什么事?
他知道李副主席非常重视高层领导的学习和提升,讨厌那些只凭着资历的没有能力的领导,她认为他们已经变成了一群名义革命的混子。她常说的一句话是,革命先革自己的命,如果不能进步,革命的事业不会等你。
他的妻子蔡畅,曾经偷偷地和他说,以前她熟悉的“李思华”这个小妹,现在完全觉得是两个人,现在的那种领导的气场太强大了,就像是毛泽东。以至于她和大姐,现在都不敢在李思华面前,随便说话。所以当她和大姐,谈起1925~1926年那个天真的小妹妹,两人都认为从来没见过改变如此大的一个人。
蔡畅还挖苦他说,十几年的革命生涯,没想到会把当年那个天真活泼的小妹,训练成了现在让他李富春都害怕的大领导,还没有哪个新工作,像他现在那样如临大敌的。还对他嚣张地说,李思华可是她蔡畅的小妹妹呀,当年在广州,可是跟亲姐妹一样。
李富春想到这里,不由得苦笑了一下。压力太大了呀,入职以后才知道,计委现在的责任有多大,完全就是国有经济的发动机,例如最近大几十亿美元的顶层项目规划方案,多少次被李思华扔回计委,骂了个狗血喷头。当然不是对他李富春一个人,挨骂最多的其实是负责具体执行的副主任刘辉煌,经常被李思华训得像孙子一样,以至于他在计委有句著名的口头禅,经常回到计委对相关的工作小组说:“哎呀,今天又被李总理骂成了一条狗。”每次都让女同志们笑得不行。
不过李富春挺喜欢刘辉煌这个年轻人,总是乐呵呵的,抗压力很强,天天拼命工作,思维非常敏捷、知识面又极广。从他身上,李富春体会到了李总理所谓的“专业化”是怎么一回事,自己要尽快跟上呀。
旁边的柏意波也在思考,他这个经委主任的压力,并不下于李富春,李思华同样告诉他,对他的专业程度完全还不满意,自己要尽快学习跟上。组织给他机会,他就应该要做到符合组织的要求,做好这个经委主任。这当然给了他巨大的压力,这和过去的革命完全不一样,建设对他而言,完全是一个新的命题。
刘辉煌和周邵史却完全顾不上遐想,他们都在努力回忆着工作中的一些重要数据和项目,万一李总理问起来,自己答不出来,又要被骂成一条狗了。
他们两人,都是李思华当年从海南根据地开始培养,又经过美国的专业培训,最后在西南和西北根据地历练出来的计委和经委主要干部。专业程度足够,不过党内资历太浅,现在能够被提拔为计委和经委的主要执行领导,已经是“拔苗助长”了,按照李思华的说法,是因为新中国还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否则怎么会轮到他们?所以自己要珍惜机会,做好事、做到位、做出色。
李思华微笑着走进了会议室,4人及其他的一些计委和经委的同志都站起来,李思华挥手让他们坐下。随着李思华前来的,还包括财政部、文化部、环境部和国务院的一些同志,周恩来和吴长彩副总理也都在。
李富春和柏意波想先做整体工作简报,不过李思华制止了他们,说有关情况和数据,她都已经看过,没必要再汇报。她今天来,主要是想沟通接下来的新中国国家建设发展体系的相关工作内容。
听到“国家建设发展体系”这个词,很多同志有点茫然,李思华先解释了她的定位:
“大家都知道,我们开始建设新中国。可是国家建设,到底是建设什么呢?你们计委和经委的同志,很容易可以脱口而出,工业项目建设、交通建设、军工和军事建设等等,但这都是不全面的。国家治理,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而不是只知道几个重点。”同志们这下都明白过来。
“以我个人的看法,国家的顶层设计上,最重要的就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这五个大的领域建设。”
“经济建设大家都比较熟悉,可是熟悉的,大致都是硬件的部分,例如具体的投资多少大工业项目、多少门类的产业,多少交通设施基础建设等。但对于软件的部分,才是我们今后要长期加强的。”
“什么是经济建设的软件?就是制度和体系。例如我们的企业制度、我们的市场体系、我们的宏观调控体系、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究竟该如何做?”
在座的人神色都凛然起来,这才是天大的题目,是社会主义新中国长治久安和经济顺利快速发展的真正关键。足够的投资可以奠定不错的基础,但长期的发展就要依靠制度红利,制度好就能推动经济成长,而制度腐朽则会阻碍经济发展,这个道理大家都是懂的。
刘辉煌举手,李思华示意让他发言。刘辉煌是个大心脏的人,笑嘻嘻地对李思华说:
“总理,我举个例子,上一次您提到了企业用工制度,深感企业主雇佣工员工的时候,双方的话语权不平等,虽然有经济调查员对企业进行监督,但由于员工可能非常重视工作的缘故,对于企业主的欺负和占便宜,只能是闷声不响自己承受,外界的监督总是有限的。我们调研之后,想了一个办法。”
李思华示意他说下去。刘辉煌接着说道:
“资本主义社会中,靠的是工会来平衡企业主即资本家,但很容易变型。我们私有企业的工会,恐怕更是难得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的想法是,将工会外移,即成立大量的国有劳务派遣公司,所有被雇佣人员必须先通过劳务派遣公司登记,就相当于加入了工会。”
“企业主原来与雇员之间直接签订的雇佣合同,被企业主与劳务派遣公司之间签订的合同所替代,这样双方的话语权就平等了,劳务公司与企业主之间的真实合同,必然是必须符合国家法规的,就比较能保护雇员的利益,企业主在这种情况下的顾忌要大得多。”
“而且劳务公司实际上就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平台,多家劳务公司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当地的人力资源市场。在保障劳动公平合理获得报酬的前提下,人员的合理流动也就可以开启。企业主解聘的员工,被劳务公司重新推荐到新的企业和岗位上,企业缺乏人手的时候,也不用自己去找,劳务公司直接推荐。而那些偷奸耍滑不适合工作的人,在两三次之后就会辨别出来。”
“这个体系,在乡寨也可以适用,每个乡寨一家劳务公司,被乡寨党委所领导,就可以支持当地的劳动力,在发生雇佣的时候,保护雇主和雇员双方的权益公平合法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