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17节

  第二个是北平一直到天津的未来“平津市”,其发展原则和需求,与上海类似。
  第三个是香港接宝安(即后世深圳)一直到东莞的未来“东港市”,其发展原则和需求,同样是一致的。
  三个超级城市,就是东部大市场与海外资源和产品交换的三大“口岸”,其中无疑“沪苏市”的条件还是最好的,他们在地理上中间的位置,自然就成为龙头。
  至于其它的沿海城市,在以内循环为主的新时空国家经济格局下,其实是不需要那么多的,今后将根据经济情况的发展而逐渐调整和建设。
  李思华考虑的另外一个有关上海经济定位的重要问题是:资源利用的效率。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力和资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取决于交通运输的效率,解决交通运输问题,航空未来几十年都是小头,重要的是陆地的铁路和公路,以及水域的海运和内河航运。
  最可以参考的,就是美国的发展历史。
  1814年火车发明,然后1825年第一条铁路建成。人们很快认识到,这是当时全人类运货成本最低的方式,远远低于海运。铁路被看成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资本家,都在疯狂的到处修铁路。
  花了60年时间,即从1850年到1910年,美国共修筑完成铁路超过37万公里,每年要修6000多公里,这是后世中国在21世纪的水平。其中最有名的是1916年,全美铁路业总投资额达到210亿美元,简直是空前庞大的数字,相当于1913年英国gdp的两倍!美国的钱和资本,当时投资在铁路上的规模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年美国铁路运营的收入达到33.5亿美元,铁路公司雇员人数有170万人!
  到1930年左右,美国已经拥有铁路线,接近60万公里,约占世界铁路总里程的一半。
  美国如此拼命发展铁路,意义在哪里?那就是庞大的铁路系统,让美国拥有了内循环的资本。铁路进行的低成本运输,让海运在铁路面前处于劣势,美国就无需依赖国际贸易,外贸对美国来说就只是一个补充,真正的命根子变成了内循环。
  美国是个大国,铁路系统让它可以自己和自己进行贸易,利用铁路系统开发美洲资源,一路发展到了世界第一。
  接下来是汽车的发明,这使得公路开始蓬勃发展,公路运输的成本虽然一般会高于铁路,而且不适合大件,但便利性就更高。
  铁路+公路,就是内循环的基础,这是李思华和毛泽东构建未来新中国内循环大经济的最重要基础设施。
  但是,也不可能忽略海运。尤其是李思华自己也加速了这个历史进程,最重要的,就是集装箱海运的发明,她投资的“海陆联运”,可以说是改变了全球运输的力量对比。
  集装箱的意义在哪里?就是让海运货船的装卸效率大幅提升,从而导致装卸成本大幅下降。有了集装箱之后,就算是万吨货物的装卸,也不再是让人头疼,就算是十万吨这样规模的货物,也可以轻松装船。
  曾经昂贵无比的装卸成本,让集装箱给削弱到只剩零头的零头。李思华知道,未来海运装卸的成本,大约是集装箱出现之前的5%,下降了20倍。而海运和铁路的运输能耗比,变成了1:1.8,铁路显然属于劣势。
  这就是外循环的优势,所以未来新中国虽然以内循环为主,但不能没有外循环。前世进口澳洲甚至巴西的煤炭、铁矿石和其它矿石,总比使用国内资源来得划算,就是因为这个海运成本的问题。
  按照这样的顶层规划,对于上海的经济改造和经济建设的方向,就变得非常清晰。
  第187章 上海大清洗?
  在这个时空李思华的预先布置下,没有出现原时空10万战士露宿街头的事情。李思华对此也不以为然,固然是体现了严格的纪律,但也说明安排有纰漏,部队入城安排好住宿,不是理所应当的后勤事务吗??
  熟悉情况的特种部队首先入城,他们控制了大量的仓库、日伪军之前的机关住宅、一些学校的礼堂等处,所以近20万人员入城,第一天就得到了良好的安置。
  当然,入城的纪律是非常严格的,对部队颁布了详细的《入城纪律十二条》,例如“军队不能进民宅,天王老子也不行”,入城前还对战士们进行了城市生活培训,毕竟有些士兵从农村出来,就是军事训练和作战,并没有城市生活经验,说白了,找个路可能都是两眼一抹黑,更不要说是防小偷、防骗子,辨别工人、学生和不同的人员等等。
  入城第一件事,就是接管上海上的煤气、电力和公交系统,这是城市运转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例如杨树浦的电厂。煤气、电、公交以及粮食不出问题,上海才能正常运转。
  上海这个时候有大约500万人,但并不是后人熟知的那个大上海,此时它还只是一个“小上海”,地域其实很小,人口高度密集。从黄浦江外滩开始,北面只到闸北和杨浦,徐家汇是郊区,五角场也是郊区,至于浦东,那还是纯粹的大农村。
  国卫部队配合此前的地下党,以及派驻上海的5万干部,很重要的另一件事情,就是甄别人口,分别处理。尤其是以下几类人口:
  一、帮派分子:上海号称3个男人就有1个在帮派,所以数量极大,高达几十万人,国卫部队主要对付的,就是他们,每天都有很多街区被封锁,然后开始搜捕,普通的帮派,小头目及以上被逮捕,贩毒和控制妓女的帮派,则从头到尾,全部都被逮捕,他们一批批地被卡车送走,在一些特设的场所,会进行进一步的甄别,罪行严重的自然是吃了花生米,其它的则根据罪行轻重,重的送去挖矿,轻的送去修路,都要至少5年以上的劳动改造。
  自然有试图反抗或者逃跑的,但很难成功,这些“江湖人士”,在正规部队面前,不过就是纸糊的而已。
  二、妓女:当时上海也是号称6~7个女人中,就有1个是妓女。国卫部队扫荡了所有的色情场所,所谓的帮派“管理人员”,自然是全部抓捕,而妓女们则被收容起来,他们在未来规划为上海加工区的一片地点,接受性病治疗、思想改造教育和初级文化教育,准备将她们转变为未来纺织业、加工业的女工来源之一,让她们可以自食其力。
  三、流民:上海滩有很多流民,他们都是过去在老家已经一无所有,来上海闯荡的,其实在上海没有任何工作,住宅,而且饥一顿饱一顿,难以生存。干部们也将这些人收容起来。李思华对此早有预料,让他们部分送到加工区,与那些妓女一样,进行培训。另外的则都送到苏北,在苏北被农场吸收,同样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
  四、吸毒者:上海大约有20万左右的吸毒者,他们其实已经是废人。除了消灭所有的贩毒链条人员外,这些吸毒者,西华只能是将他们送到苏北,不提供毒品,参与轻松的劳动,部队看管,熬得过去最后能恢复的,就可以与流民一样。但如果是毒瘾已深,该死的只能是死。
  至于那些混在上海的“洋垃圾”,要么在上海能够正当工作,否则要么被赶出中国,以后他们没有西华的“签证”,就不能自由地混在上海了。
  经过这样差不多2个月的大梳理,上海的人口几乎减少了100万左右,只有400万人了,但整个城市迅速地变成了秩序井然。就连洋人,也觉得安全度极高,街上根本没有混子了。民警、城管和民兵组织,迅速地将这个大城市纳入了西华的稳定管理。
  李思华还为重庆的几家涂料厂做了一笔大生意。她发起了一个“清洁上海”的运动,在发动商户、企业和居民主动的前提下,上海政府也挤出了一些补贴,对全市破烂的房屋进行修缮,同时要求除了新建筑物外,其余建筑物全部重新粉刷,很多涂料都是采购这几个厂的,这项运动到8月份才结束。结束后甚至轰动了外界,洋媒争相报道,说上海变成了远东最清洁最漂亮的城市,没有之一。
  5月27日,汉口路422号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大楼。
  虽然西华的上海政府已经宣布银元交易非法,只能使用西华人民币,不过需求量很大,这里仍然在进行银元交易,只不过低调了一些。
  大楼入口的地方,2名保安懒洋洋地坐着,偶尔抬眼向街道上张望一下。
  突然,街道上响起了似乎是跑步的整齐声音,2名保安张眼望去,立即跳了起来,大门口一群西华“国卫部队”的士兵们冲入,明晃晃的枪口指着这两个保安,他们哆哆嗦嗦地抬起了双手,做投降态。
  领头的军官,不耐烦地吩咐他们:“拉开大门,一边呆着去,不要妨碍公务!”两个保安赶紧跑到了一边去,将大门朝着两边大大拉开,更多的士兵们冲入,他们合围了这栋大楼。
  紧接着,他们冲入了交易大厅,就听到惊呼声、哭喊声一片,有的人试图从窗户逃跑,结果却绝望地看到楼下,都是望着他的国卫士兵。
  所有的人都被逮捕,他们必须接受盘问审查。这一次行动,就拘留了338位搞银元投机的,抄没黄金4647两,银元将近6万枚,人民币一千多万,以及各种囤积的商品,价值高达5400多万。整个证券交易所也被封闭。
  这只是清理上海金融秩序的其中一个场景。
  革命军占领上海后仅5天后,5月18日就公布了关于货币和金融的通告,规定3天之后即5月21日起,在上海所有的交易只能使用西华人民币,所有外币、黄金和白银及银元一律禁止流通,需要人民币的,可以在紧急接管的若干银行进行兑换。
  一向只相信金条和银元的上海人,当然一时还难以相信西华人民币的信用。公开不许了,地下的交易仍然猖獗。
  可是,时代真的变了。
  一方面,西华到处打击私下的货币交易。另一方面,从5月13日开始,大量早已准备好的民船,就沿着长江,将西华的“华货”源源不断地运入上海。以前的地下党,现在的政府工作人员,在几天之内就搞定了数千个商业网点,他们统一以“华货超市”的名义出现,西华的工业品在几天之内,就成为了上海商业的主流。
  而且不仅限于“超市”,就连著名的上海滩4大百货公司,即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这四大公司,2天之内,90%的货品也从原来的洋货变成了西华货或者其它国货。
  关键是,“华货”的性价比,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洋货,价格便宜而质量不差,对于实质上讲究“实惠”的普通市民来说,很容易就接受了华货,因为至少可以在同等质量下,省下20%的钱。
  所有这些华货,只接受人民币,所以人民币的使用,开始迅速增长。老百姓虽然不敢把自己的银元都兑换了,但至少也要兑换一部分。当然,有些自诩“喝咖啡的”人士,那是非洋货不用的,也暂时由得他们。
  上海以前是一座消费型城市,吃的稻米,来自于东南亚,现在基本被长江输送的四川米替代,而穿的布匹,以前都是进口美国和澳洲的棉花来加工,现在这种贸易很快就恢复了,但是缩小了许多,西华根据地的棉花产量,开始暴增,例如解放仅仅一年的新疆,棉花的播种面积,几乎是增加了上百倍。
  再一个,就是接管了全部的民间银行,这些银行必须经过资产审查,按照西华对银行的管理规范,重新建立起严格管理的规范,转变为人民币体系,才能重新营业,西华也公告对上海民众的存款,政府予以担保,不会发生危险。
  西华无意全部用国有银行替代国民政府时的银行体系,这些民间资本,还不如让他们来推动民间经济的发展。不过很多太小的银行,是不可能继续存在的,他们投机性太强,说倒就倒了。
  对于外资银行,则进行全面审查。敌国日本的正金银行等,自然是全部没收,不过他们的人早就跑了,也就剩个空壳子,而英国的银行,虽然存在,但资本都调走了,他们还要观察一下风色。
  西华对外资银行的规定是,外汇业务暂时只限于企业贸易往来,允许进行人民币贸易业务。完全切断居民外汇业务,即对上海民众的外汇、黄金白银及金条银元的存贷款业务,已有的业务必须立即结清。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或以上的储备水平。
  多管齐下之下,上海经济的货币,迅速地转变为西华人民币的单一选项。
  5月29日,洋泾浜(今延安东路),西华国卫部队一早就在公共租界(英美租界)之外,全副武装,站得整整齐齐。不远的街道上,很多上海人在看热闹。
  今天是西华要接管上海所有租界的大日子。西华入驻上海的第2天即5月14日,就公告了西华将在半个月15天之后,全部收回所有列强租界,西华不承认过去卖国清廷的卖国条约,所有列强也不用来和西华争论这件事,当初他们是用武力强迫清廷签约,今天有本事就再用一遍。给他们15天时间,其实就是给他们撤销租界管理当局等行政机构的时间。
  不过西华已经宣布,将逐步建设上海为贸易自由港,除了西华明确认定的敌国即日本以外,所有国家均可来上海自由贸易。这个规定也没有排除英国。西华要求的是,任何国家来上海贸易,必须严格遵守西华的国家和上海地方法规,一切按法律规矩行事,没有任何国家拥有特权。西华还点名了英国这个“鸦片贸易”的始作俑者,警告如果任何国家任何商人有贩毒等黑色贸易,西华必将严惩不贷。
  西华尚未建国,与西方各国当然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不过允许各国在上海先保留一个领事馆,作为他们与西华之间进行沟通的主要机构。
  李思华电告罗斯福西华关于上海的政策的时候,就请他通知西方各国西华的态度,因为西华与许多国家此时并无联系。
  美国外交部确实都通知了各国,还与英国进行了协调。
  美国权衡之后,同意接受。西华大势崛起,美国此时陷入1937~1939年的经济危机,且外交兴趣主要还是在欧洲,他们做梦也想把英国拉下霸主的地位。至于远东,西华目前是美国的大主顾,每年的进口规模在此时普遍的“贸易保护主义”下,算是非常可观的了。美国现在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英国的“英镑圈”对于美国的进口很少。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美国认为,根本没有可能阻止西华接管所有租界,就像在天津那样,西华都没有公告,直接就接管了,列强又怎么样?还敢打吗?在上海西华已经算得上非常客气了,这当然是与未来的自由贸易港有关。
  所以美国是由外交部正式回函同意,并建议与西华签署相关协议,虽然西华尚未建国。
  至于英国,官面上当然是强烈抗议西华不守约,不过嘴上不要,身体很诚实。他们对着德国人都已经要发疯了,自然也顾不上远东,指示在中国的各租界全面撤离,至于外交,留到以后再说吧。
  两位大佬都这样,其它欧洲小弟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法国人最不情愿,可也不是傻子,在嚷嚷了一阵之后,也只好承认现实,他们与英国的处理态度是一样的。
  今天的仪式非常简单,西华军入驻,西华代表与各租界的代表签署移交确认书,当然西方各国的态度是,配合移交,但不承认移交是合法的。西华当然也不去管他们这些小动作,一切都是实力决定的。
  西华军入驻各租界,上海滩的鞭炮声,就像是过年一样,响了一整天,这是中国人重新站起来的日子!
  在李思华的管控下,与前世有了很大的不同。例如前世,新政府曾经与投机商人发生激烈的物资和物价的战争。在这个时空,却连涟漪都没有荡起。因为一开始,就建立了强力的华货销售网络,准备的粮食、布匹、各种工业品,从西华根据地流水一般地流入上海。
  看到这种架势,前期有囤货的投机商人都傻眼了,他们忙不迭地抛货都来不及,还囤积居奇?谁不知道西华早就是半壁江山,生产力不知道有多少。而且他们还得偷偷地抛,西华规定,个人或者企业拥有超过一定量的民生关键物资,必须报备,否则就会被认为恶意投机,不仅要被没收,还要进监狱。已经有不少投机客被抓,搞得人财两空。
  物价就更不要说了,此时西华的工业建设,已经渡过了初期困难的阶段,各种民品也开始大量出货,由于长江物流便利的关系,价格可以压得很低,那些投机客手中的洋货,根本比不过,所以绝大多数的投机客,这段时间都是苦不堪言,货越多,亏损越多。
  尤其是粮油布肉这些生活“刚需品”,西华的供销社系统一早就进入,很快在上海就建立了密集的网点,他们在郊区还建立起大量的仓储系统,形成了稳定快捷的物流体系。
  关键是西华完成对一个人及其家庭的甄别,就开始发放票证,例如粮票、油票、布票和肉票,这个家庭立即就能获得基本“保供”,以最便宜的成本价获得家庭当月的基础生活保障,他们在供销社网点就能够完成全部及时的提货,根本无需再在商业市场上花费高价。
  所以粮食投机商是最惨的,已经有好几位跳楼了。
  与前世还有很大不同的是,李思华反其道而行之,几乎规避了使用上海大量的“民主人士”。
  在日军撤离后,很多逃到苏南甚至是香港的人士都回归上海。在她前世,国家是希望这些人共同建设国家,利用他们的力量稳定上海,所以比较“纵容”,但李思华在这个时空,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所有新上海的干部,几乎完全是纯西华体系的,上海的书记和市长,陈毅和姚斌,对于那些络绎不绝拜访他们的“民主人士”,确实很客气,但也就是客气而已,他们很清楚李思华的态度,只要你们遵守西华法规,在上海你们就是自由的,但想要什么特权或特殊待遇,那就见鬼去。
  这就是李思华的组合拳,在她看来,城市管理的核心,和企业管理的核心一样,最基础的就是“人财物”。
  城市的“人”,就是组织,西华自己完全控制的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基层组织,就将城市的人口纳入了有效管理,可以让计划的各种政策深入到每一个人,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民事调查民警、民兵组织、居委会和街道社区办,这一套体系建立起来,就能够保证各种行动的有效性。
  城市的“财”,就是货币,让西华人民币成为唯一货币,同时整理银行体系,形成金融市场,人民币就可以流通起来,而货币是经济的血液,血液流通,经济就活了。
  城市的“物”,就是物资和流通,生活需要物资,生产需要物资,就连货币,也必须有物资作为后盾。大城市更是如此,没有足够的物资,价格就不能稳定,经济和商业也就没有“可预期性”。所以供销社+分布式网络仓储+整合物流体系这一套迅速地在上海建立起来,就可以保证物资和流通。
  人财物三者俱备,上海就迅速地稳定了下来,接下来,就可以对“发展”谋篇布局了。
  第188章 蒋介石你应该叛党了??
  6月初的长沙,已经显得炎热,中山路上,行人熙熙攘攘。
  周恩来在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张志忠的陪同下,正饶有兴趣地打量着长沙街头,长三角大量南迁人口的到来,让这个城市有着畸形的繁华。
  在中央军的压迫下,原来独霸湖南的军阀何建被迫下台,黄埔系的张自忠也得以出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经过西华与国民党的沟通,周恩来亲自出访国民党此时中央所在的长沙,首先接待他的,就是张自忠,今天他请周恩来来品尝长沙小吃,试图为谈判先营造一点轻松的气氛。
  张自忠带周恩来来的,正是长沙最繁华的八角亭、司门口、红牌楼一带, “建筑多仿西式,行人杂沓,景象殷阗。”
  这里有着豆腐脑、绿豆粉、绿豆稀饭、油煎臭豆腐这些常见的点心,也有“高尚”点的饭店,提供兴官板鸭、虎皮扣肉、玉蚕名粉等长沙长名菜和名点。
  在民国阶段,长沙的交通算比较好的,省内的公路有4000公里,与临省之间几乎都开通了公路,所以长沙在抗日开始后的民国,得到了很大的重视。
  张自忠在边上,观察着周恩来的脸色,看到他饶有兴致,心里有点安慰。但内心还是叹息了一下,他并不看好国民党还能做什么挣扎,西华太强了,他效命国民党十几年,看起来也很快会走到尽头。
  蒋介石这个时候,当然知道周恩来已经抵达长沙。他很清楚周恩来为什么而来,周恩来是中共最高层的一员,他的到来,即表示对于双边谈判的重视,所以周恩来肯定有决策权,同时也是给他蒋介石压力,一旦谈崩了就没有下一次了。
  西华的大军,已经开始在河南南部、安徽西部和浙江西部三处集结,按照军统和中统的情报,出现了6个集团军的番号,那就是90万人,国民党的军队此时还有200万人左右。但他很清楚,就算国军有300万、400万人,也不是西华这90万人的对手。
  在淞沪会战中,他最精锐的60万部队,都不是日军20多万人的对手,何况西华?从西华与日军的会战来看,伤亡的交换比一直保持在日军的1/5甚至是1/8,而且日军打到现在,一个堪称小胜利的战役都没有,完全是屡战屡败。他的国军,又凭什么与西华拼命呢?
  实际上,蒋介石知道,不要说军阀部队了,就算是中央军里面,也有很多人不想打了,明知是死,又有多少人慷慨赴难的?这又不是国战,而是内战,士气早已不能再低了。
  在日军退出江南,失守江浙沪后,他和国民党的高层,都很清楚,原来试图坐观西华与日军鏖战的如意算盘,已经不可能了,西华怎么可能放着他们在背后不管?必然要“攘外必先安内”。
  他的内心满是悲凉,就在4年前,他还是踌躇满志,似乎统一大业的完成,就在眼前。可是西华的出现,让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他对于西华满腹怨恨,仇恨至深,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实力才是一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