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18节

  他不得不考虑退路了。妻子宋梅林主张逃去美国,他还在犹豫,那个西华背后的安华集团在美国那么大势力,逃到美国能安稳吗?至于欧洲,现在政治形势很紧张,包括宋家也没有任何基础。
  他暂时倾向于英国的属地,虽然此前国民党与英国的关系也不算好,但毕竟没有死仇,而英国与西华的过节则大了去了。当然,香港是不能去的,也许是加拿大这样的地方?
  他不觉得西华会放过他,他的手上,有太多共产党人的血债。也许开头会为了和平而不杀他,但三五年之后“无疾而终”难道不可能吗?
  蒋介石想过拼死一搏,但他很清楚,恐怕一开战,手下的这些军队就会“反正”的反正,“起义”的起义,能为他出死力决死战斗的,恐怕只有很少的部队,哪怕这些部队的指挥官都是他黄埔的学生。呵呵,共产党阵营里,黄埔学生难道少吗?他们还是同学呢。西华成为天下之主态势已明,愿意逆势而行的终究不会多。说不定还有些人,在琢磨什么时候绑了他蒋介石,作为向西华的献礼呢。
  他长叹了一声,内心下了决定,先听听共产党的周恩来怎么说吧,如果感觉不好。那自己就先组织拼死一战,不行的时候,就逃向海外,暂时将加拿大作为首选吧。
  第二天,谈判开始,周恩来抵达会场后落座,蒋介石大约5分钟后走进了会场,周恩来站起身与之握手,两人都严肃地坐下了,在他们的身边,是各自的助手和谈判团的成员。
  简单寒暄后,周恩来开宗明义,西华在进攻日军占据的东北之前,需要完成对中国其它主要地域的统一,以便集合力量一举击败日军,这是完成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必要步骤。
  因此他此次前来,是对和平做最后的努力。西华会给国民党的国民政府1个月的时间做出决定,如果不能达成和平,那么西华将在7月初公告全国和全世界,并对国统区展开统一之战,用战争来实现统一。
  到此为止,都是蒋介石他们预料得到的,不过内心还是一沉,没有侥幸了哇,西华这种强悍的态度,显然毫无转圜之地。
  但是接下去周恩来所说的,让蒋介石及其助手们大吃一惊!
  西华军愿意给国民党一条生路,那就是蒋介石选择10万军队退入广西,而桂系也保留10万军队,国民党这20万军队,可以在广西居留2年,到时候配合西华对于东南亚的相关战略,出国与桂系合作,在异域建立自己的政权!到时候按照自主选择,愿意追随蒋介石政府的国人,西华不会阻拦,国民党可以带走!
  蒋介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西华这是个什么意思?他的脑子乱成了一团,而周边的国民党要员,包括张自忠在内,都是面面相觑!
  周恩来看着他们乱成一团的神情,笑着解释,说不必诧异,西华的详细策略现在当然不便向你们透露,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西华在2年后的适当时机,一定会对东南亚有所动作,那个时候我们将彻底收回广西,不会允许你们再在国内,而你们也必须作为西华军队前驱的一部分,出击东南亚。能否建国立足,还要看你们自己的努力,如果是烂泥扶不上墙,那也没办法。具体的策略,只有到了西华开始行动前、揭盅的时候,才会让你们知道。
  周恩来接着补充说,西华也有派代表,正在与李宗仁和白崇禧沟通此事。
  蒋介石的脑子开始活跃起来,还能拥有部分军队,他就能保住自己的权力,总比去做一个加拿大寓公好得多。他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问道:
  “就是这样吗?西华还有什么条件?”
  周恩来收敛了笑容,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了3个条件:
  第一、国民党必须交出一切古迹文物。中华瑰宝,不得有任何流入异域。但允许国民党保留其“中央”自身的黄金和资金。但私人不在此列,那些掠夺了无数民脂民膏的家伙,不可能让他们将财富掠夺出国,每个人可以携带的财物,双方会协商一个结果。
  第二、中央军的10万部队,包括桂系的10万部队,必须是没有沾过共产党鲜血的清白之军!西华不会放过那些当年屠杀我党同志和民众的刽子手!除了你蒋介石算是特赦以外,我们有一张清单,这些屠杀过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大员,不能带走!
  第三、在苏区屠杀了无数民众的别动队7千特务、1.7万成员,西华要全部杀掉,以血祭死难民众!就像他们当初被西华刺杀的康泽、邓文仪、蒋伏生等蓝衣社罪酋一样,必须死!
  蒋介石极为愤怒地跳了起来,拍了桌子:“这不可能,我不可能交出我党最忠贞的同志!”
  平时温文尔雅的周恩来也火了,他也一拍桌子,对着蒋介石痛骂:
  “忠贞同志?那就是一群畜生!从我们撤离苏区后,你指挥的这些畜生,在江西、河南等地,屠杀了多少民众?按照我们的统计,不下上百万人被你们屠杀!”旁边的张自忠等都被这个数字惊呆了,连他也不知道。周恩来继续痛骂:
  “这些都是普通的民众,不是我们共产党的士兵!你蒋介石说是中国人,怎么能对自己国家的民众,下得了这样的手?您还是人吗?简直是畜生!”蒋介石脸色青一块红一块。
  “如果不是当初在我们的威慑下,你曾经下令不许屠杀江西苏区的民众,虽然你的这个命令,在江西那些反动派那里的效果只是有限的。但毕竟有过这一出,所以我今天来了,否则还有什么谈判可言?”
  蒋介石恼羞成怒,喊道“把他给我拖出去!”西华代表团全体都站了起来,旁边的张自忠等连忙劝告,试图平静气氛。
  周恩来平静了一下心情,冷冷地说:“西华政治局的同志们,大多数其实也不愿意放过你。我们是为了民族长久的利益,才愿意为和平争取最后一个机会。蒋介石,你要庆幸你是国民党的领袖,但西华的仁慈,也仅限于此!那些满手我们同志和民众鲜血的畜生,我们绝不会放过!”
  会场上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蒋介石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周恩来说道:“我们的谈判,就到这里吧。你们有一个月的时间,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完全地同意我们的条件,或者就让战争,来决定彼此最后的命运。”
  他带着西华代表团走出了会场,蒋介石并没有让人阻止。
  周恩来知道,对于蒋介石这样的剥削食利阶层来说,那些底层人民,就是草芥,泥腿子们对他们来说那就不是人。路上他冷冷地一笑,蒋介石这种自私自利到极点的人,最终必然出卖他的同伙,西华军还能因此,省了不少抓捕那一批最反动、罪孽最深的家伙们的力气。
  在周恩来他们离去后,蒋介石在那呆滞了一会,他想起了当初西华的“红色恐怖”——他们甚至找到了儿子常经国在苏联的地址,通告他如果在江西屠杀,西华不仅要向全世界公开他们国民党的“非人类”暴行并宣布对他们的死刑判决,而且就算是需要几十年追杀,也一定要杀掉常宋孔陈4大家族的所有成员,因为如果屠杀民众,就超越了西华的底线,两党可以相争,但屠杀民众则是畜生。
  当时他开始还不以为意,但是宋子文和孔祥熙都向他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他们可害怕呀,大名鼎鼎的孔二小姐都被狙击手打断了腿,明显是最后的警告。老婆也害怕了,说没有必要搞到如此你死我活的境地——其实还是因为西华崛起,对方实力的威慑真实不虚。所以当初他才下了命令,停止了对江西和河南大别山“匪区”的大清算。
  当然他的命令其实主要还是影响了驻地国军,那些别动队和还乡团还是到处滥杀民众。直到西华突然出手,直接刺杀了康泽、邓文仪和蒋伏生这三大别动队的蓝衣社头目,甚至派人毫不犹豫地杀了这三人的全家,直接震慑了其它反共积极分子,他们才开始收敛起来。
  那一段时间,江西的“白色恐怖”背后,西华的“红色恐怖”一点都不逊色。只要被他们发现了还乡团之类搞了屠杀,都会追到主使者,不但刺杀主使者,还杀他们的全家,如此震慑之下,才让这些还乡团收敛了不少。整个报复与反报复,一直从1935年持续到1937年。
  当时他虽然为西华的刺杀等“红色恐怖”行为暴跳如雷,但内心未尝没有震怖,对方的实力、对方的残酷、对方的坚定,都让他感到内心的恐惧。
  曾经有一次,常军包围了西华派遣的特种小组,对方在包围圈中死斗不降,一直等到了对方派遣的飞机轰炸解围,才扬长而去,超过了二十倍以上的国军居然不能奈何他们,让他又恼怒又难过。
  蒋介石收回思绪,突然命令在场的所有人,说道:“今天谈判的一切,一个字都不能向外界泄露,否则军法从事!绝不饶恕!”在座的人各有想法,连忙应是。
  西华与国民党的这一次谈判,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深远的影响,则开始迅速地扩展。
  梅津美治郎远远地眺望着对面,他并没有看到西华军的存在,但他知道,准备战争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是新任关东军的司令长官,皇国将防卫满洲的重任赋予了他。他这次到前线,是视察日军的第一道防线,即赤峰-朝阳-锦州的防线。
  这是第一道防线,其实也是最后的防线,因为如果西华军突破了这里,那就是一个一个城市的攻防战了。
  按照以往的标准,他的筹码是非常充足的,包括从江南转运的50万日军部队在内,他手上现在足足有180万兵力,70多个师团。皇国能堪一战的兵员,几乎都在东北了。而且装备和弹药,其实与日军过去的水平相比,已经是很充足的水平,这几个月国内发疯一样地准备,生产力确实也发挥了出来,单单是陆航,就足足有超过5000架以上的战机。
  如果是以前,能够指挥这样皇国前所未有的大军,简直是军人的至高荣誉。现在他虽然感到这份荣誉,但更多的是压力。
  西华太强大了,日军聚集了如此空前的兵力,但他心知肚明,其实大本营的多数人,仍然不是很乐观。大家谈论的,也是击退西华对满洲的窥视,却没有人敢说要打败西华,重新征服支那。现在所求的,也不过是能够抵抗住,而不是打败对手。这算是怎么一回事?梅津不由得苦笑了一声。
  按照日军的情报,西华在承德一线,已经聚集了3个野战兵团,总兵力可能还超过了日军,这让他感到如临大敌,如此聚兵,除了进攻满洲,肯定不会有第二种结果,决定满洲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但他毫无激动的心情,而是终于要来了的疲惫。
  他很清楚自己的本钱,除了第1、第4、第7、第12、第18这5个一等师团,主要都是老兵外,大约还有不到10个二等师团的兵源构成还算不错,其余的50多个师团,其实从战斗经验到军事训练,按照以往的标准都还不合格。武器和弹药改善了,但是精锐的老兵,已经死得差不多了。
  唯一让他安慰的,是西华的3个野战兵团,除了那个当初华北会战的第一和第四野战军,必然是西华的顶级兵团之外,另外的1个野战兵团,所谓的第六野战军,应该是新组建的兵团,实力未必比他手中的这些师团强到哪里,至少西华也有弱点。
  不过算了算账,他还是摇了摇头,西华是120万强兵带60万新军,日军这里,大概最多算是50万强兵带130万新兵,相比对手,还是差了很远。
  至于装备,他简直都不愿意去想,不明白为什么日军几乎在所有主要装备上,都落后于对方。就算是最基础的步枪,三八大盖也比不上对手的加兰德,以前还可以依赖老兵精准的射术,现在这样的老兵又没有多少,劣势一下子都表现出来了,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不过是600米,而加兰德,起码是730米。
  这还只是步枪,至于火炮和重炮,他都不愿意去多比较。皇国还是太穷了呀,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西华反而如此富有,能够打得起欧洲消耗水平的大战。
  承德前线,彭老总正在视察粟裕的第1坦克装甲集团军。这是西华第一个大规模装备了坦克和装甲设备的全机械化部队。3个坦克师、1个火箭炮师、1个自行火炮师、1个高射炮防空师,以及3个摩步师。
  这个集团军的装备,恐怕日本在东北把全部装备凑起来,也比不上。第1集团军单单坦克就是约1500辆,火箭炮也接近1500门,各型自行火炮约800门,高射炮1200多门,就连各型卡车,都接近了10000辆!可谓是这个时代空前的武力水平。
  所以粟裕兵团,就是一野乃至整个西华最锋利的一把刀,自然任务也是最艰巨的,他们的目标,就是锦州!打下锦州就是打开了进攻沈阳的大门!
  但是他们的任务,并不是直接攻城,而是打穿朝阳与锦州之间的日军防线,然后迂回切断锦州日军退路和补给。至于锦州攻城,则是一野后继3个集团军“重步兵”的任务,他们要用重炮和轰炸,来解决在锦州死战的日军。至于粟裕的坦克集团军,当然还是要发挥其机动性的优势。
  此时河北原来由四野承担的防务,已经被第七集团军接管,林彪已经率部,抵达了赤峰以西,他们将击穿日军的赤峰防线,从而向通辽方向进攻,目标直指日伪“满洲国”的“首都”长春!
  而那只新军,即叶勇率领的第六野战军,则将在中线进攻朝阳、阜新一线,他们相当于一野的左翼,第一目标是配合一野,拿下沈阳!
  新任的第六野战军司令员叶勇,在这个时候,可是雄心万丈,终于能指挥大军,为国决战,这让他感到无上光荣,绝不能辜负了李政委的信任!
  他驻守海南多年,一直没能赶上大战。唯一与日军的一次战争,是日本驻守台湾的兵团,试图侵犯海南,结果在登陆之后,就被早有准备的他,率军一顿痛揍,在死伤近万人后,日军不得不坐船逃离。那算是什么大战?和大陆上的同志们相比,简直不堪一提。
  海南是西华起家之地,李政委让他驻守,是对他的高度信任。只不过看着西华在大陆上与日军连场激战,让他馋得不得了,可惜了呀。
  机会还是来了,李政委终于将他调出了海南,担任第六野战军60万大部队的一号首长,这让他感到责任无比重大,这和过去指挥的部队,还不到1个集团军规模,完全是两码事。
  不过他也不会妄自菲薄。这些年,他在海南与德国、美国等国的军官们切磋学习,自己也非常努力,至少军事和战争理论上,自己敢说不次于其它几个野战兵团的首长们,但自己缺乏的就是实战经验,这一次终于有机会补上这一课。
  热河的前线,局势开始越来越紧张。而中华对日寇占据的东北的攻势,也不会仅限于3个野战军的联合作战。
  第189章 湖北易帜与国民政府落幕?
  湖北安陆,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行踪匆匆,他要在这里召开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安陆和孝昌一带,现在他第二战区近60万部队密集,准备对付的,就是在北面河南南部信阳一带集结的西华军主力一部,据说是2个集团军和一些其它部队(地方部队),总兵力超过了70万人(30万主力+40万地方部队)。
  在淞沪战役失败后,国民党撤退完成后,蒋介石重组了“战区体系”,湖南成为了第一战区,蒋介石亲自兼任司令长官,顾祝同担任他的副手;比较意外的就是第二战区,卫立煌意外地成为了司令,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但仔细想想也不意外,如果是从前,肯定是选一个国民党元老,比如程前这样的,但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当然要把最能打的推出来。
  卫立煌在国民党中一直有“常胜将军”的美誉美,资格又老,是前孙总统的卫士出身,压得住所有的骄兵悍将,黄埔系的学生对他也服气,确实是最好的人选。除了湖南,现在湖北面临的西华压力最大,所以让他出任也可以理解。
  其余江西福建的第三战区、以及后方广东第四战区、广西第五战区,那就乏善可陈了,就像广西,其实都是桂系,对于中央只可能“听调不听宣”。
  国民党的200万出头的部队,在湖南的70万,在湖北60万,其余70万在后方几个战区,所以很明显,如果第一和第二战区垮了,国民党基本上就完了。
  可是,国民党的这个布局,有一个隐秘的大缺陷,那就是中央军的精锐,几乎都在湖南第一战区,而卫立煌的第二战区,就是一个大杂货铺子!
  西华的国内情报组织,从李柯农到钱壮斐,还有潘翰联,都看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在周恩来的协调下,对于第二战区的一个大的瓦解计划,已经执行了好几个月。
  此时卫立煌部下值得一提的部队,主要包括:
  1、第3军(军长曾万中):原滇军朱培德部,军纪松弛;
  2、第9军(军长郭寄桥):卫立煌嫡系,郭长期是卫的参谋长,副手;
  3、第14军(军长李默谙):原西北军一部,卫本人曾长期担任此军军长,对其影响也很大;
  4、第93军(军长:刘堪):国民党警卫第2旅扩编而成,刘堪原为黄埔一期生、胡宗南亲信,此军比较反动,是蒋介石的死忠;
  5、第61军(军长:陈长捷):是原来晋绥军逃出山西后的一部分整编而成,多为阎锡山过去的嫡系部队。
  其它还包括大量其它地方军阀改编的部队,例如河南军阀刘镇华的镇嵩军改编而成的第15军(军长刘瑁恩)等。
  所以这完全是一个大杂货铺子,卫立煌本人一向钦佩我党,对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有诸多不满,在大势已明的情况下,完全是可以争取的,而如果卫立煌本人反正,几乎可以肯定第9军、第14军这两只卫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必然跟随,就只剩下了反动的93军,而其它军队,不说是一哄而散,也会士无斗志。我军如此就可以先拿下湖北,最终逼降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这种行动,正是这几位情报领导人,最擅长的活计之一,他们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和行动思路。
  李思华和西华中央军委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地对蒋介石政府“最后一击”的机会,非常重视。
  卫立煌坐在第9军前线指挥部中,会场上已经有不少军官,但93军的刘堪等几位,由于路比较远,还没有到,大家都在等待。
  这个军事会议,并不是第二战区的全体会议,而是第3、第9、第14、第93和第61这5个主力军的前线军事会议。
  卫立煌面无表情,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不差这几分钟。
  对于起义的决定过程,在心理上是非常痛苦的,他还记得自己当初作为孙先生卫士的年轻人,当时是如何的朝气蓬勃!对于国民党的革命事业,是何等的坚定不移——我们必将胜利,必将推翻北洋腐朽政权,建设一个新的民主中国!然而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自己是什么时候心态改变的呢?大约就是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吧,当时自己非常震惊,不仅是国共两党反目成仇,而且国民党内部对于基层,简直是杀光的态度,就因为国民党的基层,多数是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
  很多当年的“友人”,看到他们屠杀共产党和倾向共产主义民众时的狰狞面目,才让自己感到陌生,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中国的前途到底在哪里?
  直到前两年,他终于读到了毛泽东和西华二号人物李力胜的著作,他才认为自己明白了到底是为什么。那些“友人”,无论平时“与人为善”、“慈悲为怀”,但在自己的阶级利益面前,就暴露了正面目,他们对于底层人民这些穷棒子,居然敢于试图夺取政权和解放自己,有着不可遏制的仇恨,这是他们坐在那里屁股的位置所决定的,并不是他们发了疯,这不过是李力胜所说的“剥削食利阶层”的本来面目而已。
  所以这两年其实他很消极,并不愿意参与国内的内战。西华的大势崛起,他看在眼里,并且为之高兴,反正国民党已经自己干掉了自己,它已经不是一个革命的政党,而是代表剥削食利阶层利益的反动政党。
  这一次出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他很明白,并不是因为蒋介石信任他,相反,对于他比较公开的“亲共“,蒋介石其实疑虑很多。但一则可用的军事人才太少,蒋介石的亲信大将,在三十年代都还比较幼稚,难以承担方面大任。二则常军并不是与西华与战争为主,更重要的就是软磨硬缠,卫立煌的”亲共”态度反而是一种很好的掩护,有利于和西华打交道。
  蒋介石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是,卫立煌内心已经有所决定。他的出发点是,打败日军是当前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而蒋介石政府的继续存在,确实就如西华所言,已经拖了西华的后腿,让西华无法集中全力,去打击日本。这种情况必须终结。国民党政府腐败不堪,自己放弃了历史给予的机会,已经无可救药。
  卫立煌自己对于抗日没有贡献,但既然有机会,就应该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这才是不负此生!至于变成国民党的“叛逆”,自己在乎吗?我卫某人效命的是国家民族,可不是国民党私利!卫立煌冷冷地一笑。
  大约十分钟后,刘堪和93军的几位师长鱼贯而入:“卫老总,不好意思来迟了,道路实在是太烂了!”
  卫立煌点点头,示意刘堪等入座,然后命令会议开始,先由参谋汇报西华的前军情报。
  在汇报的时候,卫立煌扫了扫郭寄桥和李默谙,两人都很漠然,看到他的视线,都点了点头。卫立煌示意参谋停止解说,他站起来说道:
  “大家都很清楚,这种普通的军事应对已经毫无意义,我军无论如何排兵布阵,都不可能是当面西华军的对手,无论是在火力、训练、士气乃至指挥,相差得都太远了,现在的对战,几乎就是清朝的军队要对付欧洲列强一样,好在现在都是中国人的军队。”
  这话一说,会场上就开始嗡嗡地议论起来。大家都很清楚卫立煌是个什么意思,这段时间谁没有反复考虑此事呢?就算是极端反共思想的部分人,也不得不承认,大势在彼啊。
  卫立煌注意地看着刘堪,发现他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瘫坐在了椅子上,内心不由大定。他接着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