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16节

  美军的优势,就是类似今天西华的优势,日军无法在火力上与之相抗,游击战,反而成为了最可能的有效对抗模式,因为可以利用山地复杂的地形,例如挖掘天文数字一样的地道。石原可以想象,这条大分水岭,如果成为数百万日军的无数游击基地,而几千万的日本国民,也在这里建设和形成经济支柱,那么美军不用倾国之力,确实让日本有可能站住脚。
  至于初始的资源,石原的脸上露出了恶魔一般的微笑。澳洲并不是没有最基本的工业,可以掠夺他们的工业设备,加上从日本本土调过去的工厂,澳大利亚有煤有铁有石油,掠夺就是了;而生存需要的粮食,澳洲本来就是巨大的产地,如果初期能够掠夺,还怕没有吗?
  说白了,这个计划就是要在美军全面动员之前,占领澳洲精华地带,然后疯狂掠夺煤、铁、石油、粮食和工业,用敌人的资源,建设起工业基地、经济基地、军事基地和游击基地。然后以逸待劳,迎击前来的美军。如果日本能让美国不断流血,让他们发现他们支援澳洲的收益,远远不敌美国人牺牲的鲜血,日本就有可能成功。
  所以石原最后的结论是,高仓的计划并非是完全的疯狂,其实具有理性的内核。但是他想到高仓说的要求上层建筑的决心、毅力和组织能力,他也不禁叹了一口气,谈何容易。
  他也不由感慨,日本失去了最好的时间,如果是在一战前,实施这个计划,他就不相信英国人能够击败在澳洲盘踞的日军,而那个时候美国还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去干预英国人的事情,他们也不愿意。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其实很大。但现在,就必须面临必然的美国强大干预。难怪高仓对日本上层建筑的战略能力嗤之以鼻呢,他确实有这个资格。可惜这个家伙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最近想找他探讨都没有办法。
  石原在研究,其实山本也在研究,两人得出的结论,最终也差不多。他们都认为,万不得已之下,也许这个澳洲计划确实值得一赌,否则难道让日本成为一个无力的小岛国,最终必然会被中华所制吗?
  在日本军部的战略会议上,其实大家讨论不出什么来,江南肯定已经失败,接下来只剩下了满洲,但是看着江南的结局,满洲就能守住?可是谁也不敢提议从满洲撤离,而且丢掉了满洲,日本还有什么希望呢?
  一些暴躁的参谋,已经开始嚷嚷着“七千万玉碎”,要求动员日本全体,与西华决战,在东北平原上,用无尽的国民牺牲,与西华决死到底!
  石原听着这些疯狂的言论,心里直呼“愚蠢的马鹿”,他都懒得发言,反正自己已经丢了大位,现在就是一个闲人,谁关心他的想法呢?
  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注意到了石原,他还是很欣赏石原的智略的,于是他问石原有没有什么想法,石原的威信还是不错的,会场上安静了下来。
  石原开始平静地阐述自己的想法:
  第一条,征服支那的计划已经失败,江南余军,必须尽快转运满洲,但是满洲也必然会最终失去,因为日本陆军,已经是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在大陆上战胜西华,最终甚至可能朝鲜都会因此而失去。
  石原刚刚讲完这些,就有暴躁的参谋们怒骂了起来,这简直是非国民!杉山元用严厉的态度让他们安静,虽然他心中也很不满,但他知道石原还有话说,他决定让他说完。果然,石原后面的讲话让大家目瞪口呆。
  石原的第二条,是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在2年内开始,德国与英法的矛盾不可调解,必然大战。而因此日本需要隐忍2年,机会将在2年后到来。
  石原对欧洲形势进行了很多分析,其实很多原版来自于高仓,但是对于这些日军参谋来说,可是非常新鲜,他们都安静了下来,有些人感慨,果然还是那个“石原的大脑”,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第三条,欧洲大战的时候,日军“南进”的机会就到来了,但是并不是原来南进的机会,因为东南亚半岛,在陆地可以通过陆军抵达的地域,日军绝非西华之敌。日本的机会,是在海岛上,例如荷属东印度。但是美国必然干预,日军的主要敌人,将是美国。
  会场上很多人激动起来,议论纷纷,有些陆军参谋很不高兴,石原你可是陆军,怎么谈论起海军马鹿们坚持的“南进计划”了?这是背叛!
  石原没有理他们,而是接下来说了石破天惊的第四条——澳洲计划!
  石原建议南进的主要目标,改变成澳洲大陆,尤其是大分水岭!全场目瞪口呆!
  石原讲述了他对澳洲的研究、大分水岭的构成和战略意义,以及“掠夺澳洲资源建立日本大根据地”的大战略,300万军队和5000万移民的大计划,准备与美军进行10年期维度的长期抗争的更大计划!这个计划,自然是需要陆军与海军的配合,陆军并不是被动的,而是大分水岭对美战争的主角!
  全场鸦雀无声,有些年轻的参谋面色激动,握紧了拳头全身都有些颤抖。
  石原最后的总结是:“我对日本现在的形势进行研究的结论是,如果日本坚持大陆战略,最后的结果就是变成一个小岛国,甚至是亡国。如果诸君不想让日本接受这样的命运,那么澳洲计划也许是一条出路,但这条路肯定是九死一生。这条路的根本,是让日本的根基从现在的四岛,转变为澳洲大陆!日本如果不能灿烂地活,那就让我们如同樱花一样的凋谢!”
  杉山元、桥本虎之助等军部大佬,几乎都是震惊到了极点,有的张大了嘴,口水都流了下来,他们听到了什么?再没有比这个更疯狂的计划了!
  这个时候有人疯狂地笑了起来,打破了会场的寂静:“太好了,这才是我要的计划,这才是日本的机会!”大家转眼看去,正是日本另一位著名的参谋,即著名的辻政信。此人一向以“豺狼参谋”著称,他大胆,狂妄,残暴,就像瘟神,所到之处,都给各地的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历史上他还让士兵吃人肉,完全就是一个恶魔。最后此人神秘失踪,没人知道是怎么一个下场。
  石原莞尔、辻政信以及另一位濑岛龙三,是三十年代日本著名的“昭和三大参谋”,影响力都很大,在日军中的崇拜者很多。尤其是石原和辻政信,由于出道较早,影响力更强大。最后一位的濑岛龙三,今年才从日本陆军大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此人是二战后日本伊藤忠商社的会长。
  辻政信的支持,打破了会场的寂静,很多人开始热烈地讨论起了石原的计划,这是个疯狂到极点的计划,可是日本有什么其它选择呢?
  杉山元沉吟了一下,对石原说:“你可知道,这个计划如果失败,也许日本就不复存在了。”
  石原沉重地点点头,说:“是的。所以我的另外一个策略,就是龟缩。在满洲失败后,利用海军的优势保住日本本土,然后尽力讨好欧美,与他们联合对抗中华,但这自然是一个屈辱的选择,日本自己的资源,不足以支持一只强大的海军,我们只能成为美国的附庸,而且还不知道美国会不会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会场又沉默了下来,如果满洲失败,日本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每个人都知道。
  辻政信冷酷地笑了一声,说道:“我可不想当孙子,日本早已坐上了赌桌,不赌一把怎么行?我们可是樱花一样的民族。”
  最后,会议决定尽量撤出在江南的军队,撤往满洲。在满洲必须最后一战,日本不能主动认输,需要动员现有的一切日本力量,与西华决战。
  关于石原的澳洲计划,自然没有结论。但很多人都想到,如果满洲再输了,恐怕也只能走石原计划这一条路了。
  石原计划很快就传到了日本那些大人物那里,甚至包括裕仁天皇。他们都没有表态,可是这个计划已经开始让他们深入地思考,有些人开始自己的“研究”。无论如何,日本需要找到出路。
  在日军大本营做出了决策之后,在江南的日军,开始逐步撤往浙江为主的沿海,本庄繁接任了“支那南方派遣军”的司令职位,他没有想到自己还会被起复。在皇道派二二六事件之后,这个原来的关东军司令触怒了裕仁,他居然为皇道派发动叛乱的军官们求情,因此被解职和退役。
  他知道自己原来已经没有机会,不过这一次大撤退,是将日军撤向满洲,他原来作为关东军司令,自然对于满洲事务非常熟悉,他可以配合现任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以及续任司令官梅津,将满洲整编事宜完成。这才使他得到了起复的机会。
  在他担任这个职务之后,他才知道面临的形势有多棘手,名义上在江南日军还有超过70万(原来140多万,被西华军消灭了70多万),但这些部队大多数是新兵师团,战力都不强,在撤退的过程中屡屡被西华追击而遭受严重打击。
  现在这些日军,基本分成了两路,一路是退往杭州-宁波-舟山一线,另一路就是退往上海。西华军紧追不舍,所以他只能是边战边退,每一步撤退,都可谓是血路,最后能有50万撤出去,就不错了。
  本来他计划在上海要固守一阵的,他不愿意将这个远东大城市,完整地留给西华,可是这个“战上海”的计划,在大本营那里激起了激烈的辩论,虽然军部多数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关键是政府的文官,几乎都是一面倒地反对,导致裕仁也为此犹豫不决。
  核心的关键,当然就是上海包括了列强的利益,如果日军执意战上海,必然招致列强的激烈反对,虽然西华对列强不会客气,但至少那是以后列强与西华可以谈的事情,要是现在战争,那直接就毁掉了,尤其是美国和英国,肯定是激烈反对的。
  日军对西华作战连续的失败,使得帝国的外交格外艰困,因为威信没有了嘛,文官们的态度很明确,日本此时必须讨好列强,为什么要做必然招致列强反对的事情呢?反正日军在上海也不可能获胜,只不过是将上海打成了废墟而已。
  实际上,在西华方面,李思华已经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请他施压日本。李思华以西华委托她联络美国的名义,说的道理很简单,即西华已经决意收回所有租界,不管列强如何反应,都会军事进入,直接取消,不服气的就来战争。
  但是李思华也说明了西华的态度,就是想将上海作为一个自由贸易港存在。这其实是李思华的策略,即让上海成为二战期间主要的对外出口,二战时各国需要的各种物资是天量,生意不做白不做。
  既然上海是贸易自由港,是西华确定的中国东部的主要贸易口岸,那么列强都可能有利益,尤其是美国。只不过在西华统治下,没有国家再有特权,必须是“公平的自由贸易”,什么贩运鸦片之类的,那就是找死了。
  罗斯福果然同意了西华的要求。西华成为中国之主已经不是一种猜测,而是必然的现实,美国对西华的影响力,目前非常薄弱,这一次保住上海不受战火侵害,正是美国可以发力的机会。
  第186章 上海与三个四百万?
  美国外交部长赫尔出面,向日本严正抗议,说觉察到日军有在上海与西华军决战的企图,这将上海置于毁灭的威胁之下,列强在上海都有巨大的利益,日本这是对列强的挑衅,如果日军坚持在上海作战,美国将考虑停止对于日本战略物资的出口,因为根据美国的《中立法》,是不能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相关的资源的云云。
  而在美国的带领下,法国等列强也强烈地抗议日本,甚至包括英国。虽然英国与西华的关系很差,但帝国的利益,能保住一点是一点啊,何况与西华还没有正式谈判呢,还有回旋余地不是吗?
  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之下,本庄繁的“战上海”计划没有能够通过,裕仁亲自施压,大本营不得不取消了这个计划,命令日军从上海撤离,而在上海的日本侨民,则必须立即撤离。离
  5月13日,西华军进入上海。
  在进入上海前,日军已经从江南撤离干净。不过由于西华军一直追击,本庄繁不得不一次次地断尾求生,所以最后能够撤出的部队不到50万人,有20多万日军,在最近的1个月战斗中灰飞烟灭,其中投降的士兵不少,很多新兵,已经远远没有过去那些老鬼子的坚韧。
  这个月最轰动的事情,莫过于西华军将在南京会战中毙杀的50多万日军尸骨,焚烧后混之于血土,然后在浦口江对面的南岸,真的又建设了一座更高大许多的“镇倭塔”,形制规范与江对面的第一座“镇倭塔”类似。从此,长江浦口两岸,各有一座镇倭塔,大小相映,成为了后世著名的历史景点。
  按照西华的公告,这是对南京死难军民的血祭,也是对在日军侵略江南的过程中,各地死难的中国军民的血祭。以血还血就是西华的原则!我们不饶恕、不宽恕、不以德报怨,不做东郭先生。我们推崇的是大复仇,冤冤必报、有仇必报,有仇今世报!
  李思华本人也亲临上海。
  她的意图很清楚,上海毕竟是此时中国最重要的商贸城市,对于上海的治理,必须是全国的一个典范,尤其是未来作为吸引外来资本和吸收海外资源的重镇。
  进驻上海的第一个方面,当然是军事上的安排。整个苏南的驻屯部队,暂时是李先念和唐武的第10集团军,其中的3个师入驻上海要地,例如大场和宝山等地,他们重点将迅速建立起上海的对海上方向的军事防御。
  特种二师也进驻上海,他们将配合原来的地下党和新建立的上海新政府,将上海的特务、流氓、帮派、地痞等,清理干净。
  不过主力部队在上海的存在,主要是纯军事的。真正用来建立上海的治理秩序的,是入驻的15万地方部队,他们迅速地控制了上海的各个主要街区,然后按照西华模式,建立街区的基层组织,改造街区,掌握街区居住人员的相关情况,建立上海民兵组织等。
  在大场机场,入驻了一个航空师320架战机,用来保护上海的领空。
  第二个方面,当然就是政治和地方政府体系。
  上海的市长,任命的是姚斌,他是李思华最早建立淇澳岛专区的时候,就担任“区长”的老同志,这些年一直是李思华在根据地治理方面的主要大将之一,熟悉经济工作,算是西华经济管理体系的创立人之一,对于国际经贸等方面也非常熟悉,目前是党内少有的熟悉大城市管理和治理的专家。此前他已担任过重庆的市长。不过他也是暂时任职,接下来会担任对整个江南地区的治理重任。
  上海的书记,则暂时任命了陈毅,本来还有一个人选,就是邓小平,但在两人之中,最后李思华和毛泽东商量,还是任命了陈毅。这主要是两人都认为,陈毅的原则性更强,邓小平做事让李思华不喜欢的一点,就是做事太过功利主义,有点“顾头不顾腚”,只求达到短期目的,却很少去管后遗症。
  第三个方面,则是对上海的经济定位。
  李思华否定了她前世建国时国家对上海的经济定位。那个时空的历史上,由于国家过于缺乏资源和资本,以至于所有的建设,都是按照“最低成本化”的便利性原则,那么上海和北平这样的城市,在工业上也自然是最适合的城市,很明显,人才集聚、各种配套齐全,当然成本最低了。
  但是这样的发展,就形成了一种“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让太多的鸡蛋,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最重要的产业,几乎都集聚到几个超大城市中,一旦这几个城市有问题,全国都受到很大影响。
  李思华穿越前,疫情导致的上海近乎封城,就影响了全国几乎40%的重点产业。这种情况,她当然不愿意在这个时空还是一样。
  所以她对上海的经济定位,就是自由贸易港、商贸大城市和出口加工区。至于重化工业,除了造船以外,就只有利用海外矿产的冶炼体系,例如利用海外铁矿石和煤炭的宝山钢铁基地。
  说白了,核心就是“口岸”两个字,是国内与国际之间,资源和产品交换的重镇,但并不是工业生产、尤其是大工业的重镇。上海的工业,主要就是利用民间和海外资本,发展出口导向型的“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业。
  至于金融等方面,在建国前谈这些为时过早。
  李思华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布局,她的思路与当时所谓经济学家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她根据后世的经验认为,经济发展真正最珍稀的资源是市场,尤其是世界性市场。
  何谓世界性市场?如果按照二十一世纪的标准,则李思华的定义是,面积大约在4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亿的统一性市场。
  40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似乎来得突兀,其实从军事上可以旁证,例如美苏签署核军控条约,规定双方核弹头数量为1560枚,为什么如此规定呢?因为这个数量级的核弹头,正好大约覆盖400万平方公里——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人口和经济主要活跃的面积,都是400万平方公里。而如果看中国,其实也是一样,胡焕庸线以东占据了94%以上人口的地区,总面积是420万平方公里。
  按照这个标准,后世全球就只有3个世界性市场。
  第一个自然是美国,美国的市场其实是东海岸+西海岸,本身也是被割裂的,但是通过铁路、航空实现了交通的便利性,然后法规和金融体系的建设发展,强行把2个本来分裂的市场拉成了一个统一的市场,面积大约400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则是3.3亿。
  第二个是西欧,面积差不多,也是400多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4亿多。本来除了德国和法国,欧洲全部是小国,但通过欧盟这个统一组织,基本上还是实现了大部分的市场统一性。
  第三个是中国,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东部市场,大约是250万平方公里,然后有2个区域市场,即东北和西南,各百万平方公里左右。中国的优势是人口,后来又逐渐加上了交通便利,才逐渐将本来被分割的市场建设成为一个世界性市场。
  在这个时空,李思华的“宏图大志”,是要在本土先建设完成至少2个,甚至是3个世界性市场,上海为“口”的东部大市场,不过是其中的1个。
  她的思考是:
  第一个大市场,自然是传统的东部大市场,面积稍有点小,约250万平方公里,但优势是人口密集,届时会远远超过3亿人的阀值,而且这里是全球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不多的地域之一。
  如果能按照目前地缘战略的规划,最终实现控制了第一岛链,那么这个大市场,就有全球最安全的海域。各种发展条件就非常好,这个区域的资源需要加上海外资源的补充,所以对上海的定位本身包括这种长远的考虑。
  第二个大市场,则是西南大市场,必须拿下东南亚半岛,就包括这方面的顶层设计。按照她的地缘战略,东南亚纳入285万平方公里,加上西南数省的100多万平方公里,整体就正好是一个400万平方公里出头的世界性市场。
  这里同样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只是交通建设的压力很大,但安全性非常好,特别适合作为军事大工业等重化工业的长期性发展区域。
  第三个大市场,是东北大市场,现在她还没有把握。东北气候寒冷,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地势平坦适合部分重化工业。
  这个大市场的核心问题,就是外东北问题。由于失去了外东北,包括东三省(此时是东九省)和后世内蒙东部、河北北部在内的完整“东北”,面积大约是250万平方公里,而且资源结构不完整,也就难以发展成世界性市场。
  原时空东北的衰落在她看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身无法构成一个世界性市场,所以东北只能是东部大市场的附庸,一旦东部大市场内自身的工业等发展起来,东北由于地理劣势,就必然走向衰落。
  但是!如果能收回外东北,那么东北几乎一切的不利条件,都能得到化解。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加上内东北,正好也构成了一个约400万平方公里的大经济区,而且资源结构完整化了,外东北的煤炭、铁矿和其它金属矿,以及油气资源等,都很丰富。
  所以虽然“苦寒”,但在国家资源倾斜下,仍然能够发展出3亿人以上的世界性市场。
  如果中国收回了外东北,就逼迫苏联从“双头鹰”变成了“欧洲鹰”,他们在远东失去了经济和基地支撑,与中国冲突的话,必然保不住远东。而收回库页岛等第一岛链的北段,也让东北大市场的安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西方是2个世界性市场,而按照李思华的计划,如果未来中国能够发展出3个世界性市场,那么在产业的长期竞争上,就占据了真正的优势。现代重要的产业,无不是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逐渐成长壮大和取得优势的。
  苏联也一度勉强成为了世界性市场,经济和人口重心区域达到了400万平方公里,人口2.8亿,加上附庸的东欧市场,总人口4.3亿。但在崩溃后,人口只有1.4亿,经济区域不到250万平方公里,俄国就只剩下了半个大市场,这样的市场就带不起大科技大产业的发展。后来人们称俄罗斯是“大号的沙特”,只靠卖资源,而科技产业却起不来,根本上,不谈什么民族性,就是因为它没有大市场的支撑,产业拉不起来嘛。
  欧盟内部矛盾重重,但是德国和法国一直在拼命维持,最重要的动力,还是为了维持一个世界性的大市场。
  按照这样的顶层设计,就可以理解李思华对于上海的经济定位。
  每一个世界性的大市场,必须具备几乎完整的产业链,从第一产业即农业,从大工业、重化工业到轻工业、加工业,从商贸服务业到科技产业,在一个大市场内要得到解决,并且具备自身足够的消费力,支撑这些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的交通建设,需要持续几十年的“高频建设”,只有在交通极为便利,以及通讯极为便利的类似二十一世纪的条件下,才能将这3个大市场全部打通,最终实现为一个全国性的超级统一大市场,李思华前世,中央一直到了2022年,才开始实现统一大市场的最后一步。
  上海所在的东部大市场,实际上就是传统汉族的南北中心区域,北面的河北大部、平津、河南、山西、山东、安徽,南面的江苏、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海南。
  在这个大市场,李思华计划的是3个超级城市。
  第一个就是上海一直到苏州的未来“沪苏市”,按照绿植比1:5的城市安全原则,让上海不是摊大饼发展,而是向苏州方向发展,一直到最后两个城市融为一体,在5倍的绿植比下,上海的面积在未来自然是极为庞大,只有将苏州纳入,才能撑得起需要的土地规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