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94节
更大的问题是逃亡到哪里?他一家都是汉人,而且与回族的马中英,那是血海深仇,所以是一定不能向伊斯兰区域逃跑的,例如阿富汗。不仅是宗教原因,他还深度地得罪了英国人,所以印度也不能考虑。
剩下的就是苏联了,但当他向苏联提出避难的时候,被苏联一口拒绝。既然是一个被抛弃的弃子,又何必再留一手,让西华感到恶心?东干人的问题,至今还被斯大林头疼呢,既不能处理这些东干人,丢了苏联大国的面子。但留着这些东干人,斯大林也知道必然是西华这些民族主义者的一大心病,绝对让他们因此而不会信任苏联。
所以盛世才想来想去,还是只有去民国国统区。虽然这几年,他屡屡对国民党和蒋介石口出不逊,但至少可以解释,那是在苏联压力之下无奈而为之。他当年与蒋介石还是有一些交情,蒋介石不至于对他喊打喊杀。
但是如何去国统区呢?陆路是不行的,已经被西华截断了,而苏联明显在配合,通过外蒙绕道等也走不通,而且就算同意,带着那么多家财,路上很不安全,最多只有很少的卫兵,愿意继续追随他而去。
他想到了用飞机逃亡(李思华前世盛离开新疆的时候,是使用了3架飞机来装载他的家财),飞行队的飞机主要实际上是苏联的侦察机和战斗机,根本不能用。可用的必须是运输机。但是原来新疆由欧亚航空公司(国民党与德国汉莎航空联营)开通的到上海等地的航线,因为他自己考虑在新疆建立独立王国的缘故,主动地破坏了欧亚的经营,在1934年秋天就已经停飞。通过民航跑路,已经没有可能。
飞行队确实还有2架运输机,但他笼络飞行员的时候发现,航程太短,在新疆内部飞一飞还有可能,想满载跑到民国或者其它地方,那是妄想。本来飞甘肃还是可以的,但现在那已经是西华的地盘,跑过去不就是自投罗网吗?
一条条路都被堵死了,看起来唯一可行的,是带着少数人化妆由陆地逃亡,可是万贯家财,怎么可能带得走?谁知道那些卫兵,会不会半路起歹心呢?而且路途遥远,路况更是一塌糊涂,能跑得掉吗?
他深知苏联的残酷,如果强行跑过去,多半没有好下场。
所以最后这个新疆王,却愕然地发现,居然连逃跑,都没有机会了。
所以最近他与妻子一家,极为颓唐,夜夜以酒浇愁。他周围的属下,都看出了他的颓丧。
终于一直熬到了今天,盛世才长吁了一口气,是死是活,等待命运的判决吧!
盛世才想得没错,西华是不可能放过他。
一方面是他作为军阀,在新疆滥杀无辜、残酷剥削、中饱私囊,这样的军阀都不镇压,那算什么消灭剥削食利阶层呢?就因为以前他“亲苏”,以共产党的同路人名义出现?革命者可不是嘴上说的,行动才是证明。
另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李思华知道,前世这个军阀屠杀了一大批我党的优秀干部,甚至包括毛泽东的弟弟,以及我党元老陈谈秋等人。此人的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所以对于盛世才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坚决镇压。
王镇在天山接近准格尔盆地的一处山腰上,俯瞰着盆地的风貌,他在沉思。
他现在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司令员。
毛泽东和李思华对于新疆的暂时处置,沿用了前世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设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于新疆实在太大(166万平方公里),所以人还不能太少。第一期就是15万的地方部队,以及用民兵组织起来的45万青壮年移民,人员主要来自四川,总计60万人,以实现对新疆区域的牢固控制。
这个生产建设兵团,是吸收历史上屯垦的有效经验,用半军事化的手段来建立起中央在新疆的存在力量。
参考前世的经验,未来在新疆的地方部队,将类似前世的武警部队,转化为这个时空的“边疆国卫部队”,实现边防稳定。
而民兵组织,将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半军事化的农场,未来将存在200个左右的农垦团,一方面是实现生产自给自足,另一方面仍然维持民兵的半军事化组织。这些农垦团将分布于新疆各地,在所有重要城镇附近,如果发生叛乱事件,那么他们将能够立即组织起军事队伍,镇压反革命。
所以,无论是地方部队,还是民兵组织,都是选择的最优秀的人员。就是为了尽快使得生产建设兵团,成为新疆省稳定的基石。
暂时王镇这个兵团司令,是统管国卫部队和农垦团,未来这两大系统将分开,各自隶属于不同的体系。
按照中央的安排,地方部队的责任,自然是占领各个重要城镇,以及对各个出入境重要口岸的管理。相对职责比较单一,真正复杂的是农垦体系。
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垦体系,是“军、农、工、矿、建、路”一体化的。除了军事保安和农垦生产的基本职责,一方面还包括发展新疆的加工业,以及对部分矿山的开采。另一方面,则是逐步进行一些新城镇以及公路的建设。
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当然在目前,主要是以保安为最重要的职责,其次是发展农垦生产,先实现粮油肉菜的自给自足。至于在未来,这必然是一个数百万人的大体系,负责和参与的职能将是多样化的。
由于考虑到当下和未来与苏联的关系,所以整个兵团在布局上,按照李思华的说法,是“一条线和一张网”。
一张网很好理解,兵团的大量农垦团的布局,是“对口保安”新疆的各个重要城镇,使得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在事发城镇的附近就有一只可靠的、足够的武装力量。
一条线,则自然是边境线。尤其重要的是从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地区到博尔塔拉等地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沿线,中央要求要逐步建立起纵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用兵团农垦团建立起一道“边境隔离之墙”,以保护边境的安全,以及防范边境冲突。
有了这一张网和一条线,在非战争状况下,新疆就比较安全了,而且苏联的小规模渗透,也就变得非常困难。
除了兵团组织,当然还要建立正常的地方政府体系。陈云同志将出任新疆省委书记,因为这个位置,并不仅仅是地方省域管理,很可能与苏联要不断打交道,政治性很强。
新疆的地方太大,而且抗日战争在即,所以稳定第一。暂时不会像内地一样,立即进行大量的乡寨建设。主要先把精力集中在城镇上,稳定城镇,稳定现有格局的农业生产。等待兵团建设有了一定规模后,再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改造。否则,单单是一个广域面积上的交通问题,就够头疼的。
随着盛世才等一干主要原新疆统治的上层建筑人群,被押解回甘肃受审,以及新疆建设生产兵团和地方政府组织的进驻,新疆迅速稳定了下来。而随着新疆的解放,西华已经完整地控制了整个大西北。
第152章 建立价格体系
实际上,在1937年的春天,李思华的重点工作并不在军事上,那是毛泽东他们主要思考和布局的问题,她的精力除了战备以外,主要就是在建立经济体系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即价格体系上。
在对于军事体系完成了一系列的布局之后,对李思华个人而言,能对战争所做的贡献是有限的。而且战争终究只有短期的几年,新中国的经济体系,才是百年大计,不能不殚精竭虑。
在缅华阶段和西华建立的初期,以管制为主的物价体系,还能运行得比较顺畅,但随着西华工业基础的建立和爆发,逐渐的这种初级粗矿的体系,就开始不适用了,必须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价格体系,否则将极大地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
道理其实不复杂,在最初的阶段,除了农副产品以外,全部的工业品大概只有一百多种,全部实行物价的管控,在拥有拥强大调研系统的前提下,确实是应付得过来的。但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到1937年3月的数据,西华拥有的工业企业,已经超过了5万家,生产的工业品种类,至少有数千种,关键是每一种工业品,还有不同的规格和其它方面的调整,例如外形和不同的材料组合。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以管制来实现合理的物价体系,那完全是空想——也许未来通过超级电脑能实现,至少在现在的时空,则是不可能的。
从李思华前世的经验教训来看,管制的物价和完全市场化的物价,各有利弊,但管制物价的危害性更高一些。
农产品因为种类相对有限,包括不同地域的同类产品,也有很高的可比性,所以价格管制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对于工业品体系,则管制几乎完全不可能,因为必然形成价格扭曲和压制工业以及科技的发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块手表原来的表带是普通牛皮,这块手表根据核算,按照40%的毛利率是100元;其中有一个厂想创造竞争优势,于是将表带改成了多种材质,有继续使用普通牛皮的,但加了花纹;有使用钢链的,与牛皮的成本就完全不一样,还有使用其它混合材质的,成本也不一样。于是这样的手表单单因为表带的不同,就产生了几十个新品类,难道一个一个地去核定成本利润,实现物价管控?万一这个厂还在表盘上做文章,也许表盘也有十种,以此类推,这样所有不同的产品,排列组合,可能有上千种,如何管制物价?
而如果不管不问,直接对所有这一类的手表,都规定一个价格。那么显然这个厂就会失去对改进产品的兴趣,因为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多赚钱嘛。即使还有争取市场份额的压力和动力,至少改进的动力会弱了很多。
所以试图管制工业品的物价,是不现实的,在她前世,苏联集中了无数最优秀的数学家,试图找出一套合适的定价方法来,最后也是完全失败,苏联民用工业发展的失败,并不完全是资源重点都投向了军工的缘故,价格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但是完全将价格交给市场,问题也很大。
西方有个名词叫“完全竞争市场”,其实反过来就是说,真正“有效”的市场,必须是在没有垄断和寡头、大家都公平的“完全竞争”状况下。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做得到。
因为参与交易的人和机构,彼此的定价权是不一样的。就像商人收购农民粮食,商人的定价权能是农民具备的吗?表面上市场化了,让市场去发现价格。其实是商人拼命地压低农民的价格,而市场的参与者实际上都是一个商人的圈子,他们有意识地共同抬价,卖给最终的消费者,这样造成中间差价的最大化,也就是他们利润的最大化。
所以完全“市场化”的价格体系,本身就是剥削食利阶层产生的温床。而在国家之间,美国的地位就类似商人,而其它生产国家的地位,就类似农民,由于定价权的不同,结果利润大量地被美国剥削。
所以西华的价格体系该如何搭建?答案是只有将管制物价与市场化物价相结合,尽可能地趋利避害。即“调放结合”。
简单的理解,就是计划内的调节叫“调”,市场化发现价格的调节叫“放”。
哪些要调?当然是战略资源、原材料和关系人民生活的重大基础生活物资,例如粮油肉菜、石油及石化原料、钢材、化工原料、其它各种矿石和金属材料、合金材料等,以及交通、组屋和乡寨居所、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
哪些要放?当然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服务需求的那些产业领域,以及民用科技产业领域。然而,西华的政策还是加了“紧箍咒”,非科技类新产品的售价,不得高于成本的200%,而科技类新产品的售价,不得高于成本的300%。如果以超出的售价获利,多余的利润全部收缴并处以罚金,严重的自然会严加处置。
至于有的科技产品,在前期付出了巨大的研发成本,则允许在一年内,以自己的定价销售,但一年后,还是必须控制在成本的300%之内。毕竟,研发成本也摊销到了成本之内,会在销售中逐步回收。
对于成本的核算,则还是通过加强物价管制部门的调查机构,这一个庞大的机构,能够调查清楚每一种原材料的价格,何况还有会计审核发生成本的财务单据,而联系企业的经济调查员,则本来就必须全程跟进企业的产品开发过程,他虽然不去干涉企业的技术机密,但由于整体的过程管控,对于成本也是清楚的。
说白了,虽然世间产品可能会发展到几十万种,但除了资源产品以外,都不脱“生活服务”以及“科技发展”这两大类。
生活服务,大致是衣食住行游购娱文教医这十个字。其中基础部分的食、住、行、教、医这5个字主要是需要计划内“调”的,当然也不是完全都需要计划管制,例如千奇百怪的糕点、张烤鸭家的烤鸭,都属于“食”,去管控干什么呢?价格贵有些人就不吃呗,太贵了就没人买了呗;再如未来有人为了美丽而手术,也是属于“医”,但对医美服务进行物价管控,就没有意义。
对于生活服务,国家只能管控那些生活必需的、最基础的产品物价。
衣、游购娱和文化,基本上价格就是全面放开了,尽量让市场去竞争,发展出千姿百态的创新产品。
科技发展上,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往往需要相比生活服务改善,多得多的研发费用,还包括高中级科技人员的薪资开销也比较大。所以才允许利润更高,同时也是激励民间在这方面的投资。
李思华的考虑,是尽量要避免前世历史上长期的价格双轨制。
所以,对于战略资源、农产品、石化和其它材料方面,在物价管制的原则上,是保护性的价格,要保障生产者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尤其是粮食、石油、部分金属材料,就算是市场溢出,也会尽量国家收储,从现在开始就建设国家战略储备体系。
而市场化的部分,则是让竞争企业们在较高的原材料价格的基础上,通过产品发展,去实现自己的利润,而不是从源头上依靠拼命压低原材料价格来实现利润,否则这样的经济体系必然会出问题。利润靠创新和规模效应,而不能靠压缩每个环节的利润。
当然,单单一个价格体系,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市场也不是完全的灵丹妙药,例如李思华前世,因为产能过剩,导致的大面积去杠杠减产能,也是非常惨烈的,所以要通过庞大的调研体系,尽早发现局部产品产能过剩的潜在问题,提前进行国家调节。
价格体系的另一面,就是货币体系,两者是息息相关的。因为物价,终究是反应在货币上的。如果货币发行过量,市场上有太多的货币追逐货物,那么想控制物价也控制不住,肯定会暴涨;相反市场上如果货币不足,很多人都没钱,物价也许就撑不住,造成经济紧缩,物价下跌,市场萎缩,使得有钱的人更不会消费,因为未来的价格还会更便宜,手上的钱也会更值钱。
所以货币投放的“恰到好处”是非常重要的。李思华和史政福设置的货币投放原则是:争取温和的通货膨胀,当前的目标设置为2.5%通膨率。
原因其实不复杂,投放市场的钱,需要让它们转起来,才能让经济活跃和增长。而温和的通货膨胀下,因为一直持有货币不合算,甚至存款的收益也很低,就能把部分民间的钱“逼”出来,或者消费,或者投资,以赚取更高的收益水平,让财富增殖。当然,不能发展成为恶性的通膨,那只会是一场灾难,而且造成民怨沸腾。
社会需要货币的原因,除了需要一种最方便的交易媒介之外,其实一个副效应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每个国家,都需要用货币统一民众的财富概念,然后才可以驱动民众工作,以获取生存和享受的财富。在货币的同一性财富效应驱动下,社会才得以朝统一的发展方向前进,国家民族才得以强盛。
而对于个人而言,所赚取的货币,在国家货币的总盘子里面占据的份额,就代表各自的富裕程度,也就是个人能得到社会总财富和产品分配的份额。
这就是对个人利己主义在经济体系上的利用。
所以货币其实代表着国家和社会财富分配的权力,货币就是一种财富和生存物资分配的工具。
恶性的通货膨胀下是什么情况?这代表着在经济危机面前,国家通过增发货币,削减了每个人财富的分配份额,拿走一部分财富来解决危机。
然而国家虽然有这种权力,但不能滥用,因为货币所依赖的,是国家的信誉担保。一个经营良好的国家,生产者的经济积极性不能挫伤,奉献者的热情也不能挫伤。如果挫伤了,那就是经营不善,损伤国家的信誉,最终危及货币体系。
实际上,李思华还有更深的思考。
在当前三十年代的世界,几乎所有国家货币对标的,都是实体经济,有物质和产品作为货币的基座。这种情况,连金融最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所以,现在是个实体经济为基础的货币大时代。
但是等到二战后,随着美国金融业的高度发展,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那就是物质为基础的“真实财富”增长缓慢,而通过股市等资本市场金融杠杆即“金融变现未来”制造出的“虚拟财富”则不断暴增。发展到后来,以美国自己为例,gdp有20万亿美元,金融资产则有近300万亿美元,是十五倍之差,更不要说美国这20万亿美元gdp中的实体经济,大约最多只能算是30%即6万亿美元的规模。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种“奇景”,那就是美国以6万亿美元的实体经济,支撑起了300万亿美元的“虚拟财富”,两者之间的差距,是50倍之多!
如果是美国自己这么玩,中国不掺和,那也随他去了。可是如果是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就存在了这样一种重大剥削,不管是真实物质财富还是虚拟金融财富,都是财富,可以通用,于是美国通过“假财富”就可以换取其它国家的“真财富”,说到底,就是用印刷的美元,换取了其它国家真实的物质和产品。
在李思华前世的时空,中国就不得不长期承受这样的巨大剥削。因为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美元圈的消费和资源,只能被美元剥削。甚至人民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美元的附庸货币,美元外汇占款成为了人民币发行最主要的锚。
她当然不想在这个时空,再一次去踏进同样的大坑。
所以一个自主独立的、去美元化和基于内循环的货币体系,就成为唯一的选择。这是她和史政福选择bsa(战略基础资产)和税收,作为人民币之锚的核心原因。就算最后要玩虚拟财富,也必须是新中国自己的玩法,总之,肉必须烂在国内。
前世国家选择加入美元圈、承受美国剥削,可以说是无奈的选择,因为非如此,不能获得国家发展需要的资本、科技和市场这三大最重要和最基础的要素。
在这个时空,想要自主独立的货币体系和经济体系,自然也需要同样的筹码,否则自身本钱不够,光是想有什么用呢?
她给自己今生的定位,在国家的经济体系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足够的这三大要素,然而以之建成独立自主又有效率的货币体系和经济体系。
在资本上,她通过从美国的金融掠夺,为新中国获得了第一桶金,然后就是滚雪球式地滚动扩大,争取自身拥有快速发展足够的资本,虽然总量还不够用,但至少不会达到匮乏的程度。
实际上以前世的日本为例,与一般人想象的不同,他们其实并不是很欢迎海外投资,几乎从来没干过什么招商引资的事情。因为他们通过掠夺我国,自身拥有足够的资本,日本吸收的fdi(国外直接投资)在其国内投资体系中,只占到了1.1%的水平,而国际上其它国家的平均水平,则是16.5%左右。在这个时空,她要争取向前世二战后的日本看齐。
海外投资资本的减少,意味着国内经济发展的成果,主要被自身国民获得,而不仅仅是gdp的扩大,结果利润都被外国人拿走。这样的话,国民的富裕程度,才能在同等的经济规模下,实现最大化。
在科技上,她在同志们的配合下,已经尽量地建立了一个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虽然拿不到美国最高精尖的那部分科技,但普通的科技,已经尽量取得。也幸好这个时代,还是全球各国,对于科技保密性不算太高的时代。现在西华的科技水平,例如相比于苏联,至少得一“广”字,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逐渐在“深”字上下功夫,有了“深”才能有高精尖的逐步突破。
无论如何,通过她的努力,现在的工业基础,至少是前世的几十倍。更何况,人才的规模,更是前世的上百倍。一个良好的基础,已经打下了。
在市场上,既然以内循环为主,那就是要在人口规模和领土规模上下功夫,这就是她地缘战略的由来。没有足够巨量的人口,内循环的规模就不够,对海外国际市场的需求就太大;而巨量人口,需要巨量的资源来支撑。资源哪里来?自然是庞大的领土。
资本、科技、资源(国土)的三管齐下,这一世的革命战略,才有可能成功。无论是货币还是价格体系,都是这个大战略基础的一部分。
所以当下的价格体系与货币体系,就像一个货币的两面,息息相关。无论是价格还是货币,都必须按照独立自主内循环的需求,能够合理高效地建构。
关于这个大战略要素的建构,她向毛泽东和西华政治局高层,专题做了一次汇报,震撼很大。
毛泽东的感叹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现代的国家必须用现代的战略去治理。国家经济的发展,就是一场新的战争。我们的高级领导们,不能只会打仗,不去学习和思考这些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思想,否则就是完全不合格的。
当年我们也不会打仗,但是在实践中学会了,不少同志还学得很好。现在我们也不会管理和发展经济,但也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从而像掌握打仗那样掌握如何治理现代大国。
包括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在内,都对这次讲座评价很高。而对于很多负责经济方面的同志而言,算是找到了学习和提升的方向,知道了经济和金融方面的顶层战略思考和计划执行,是怎么的一回事。
第153章 经济绞杀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