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93节

  这个青年团拥有自己的制服和军靴,还有自己的勋章和军衔,全部都实行军事化的训练和管理。这个青年团,实际上让德国大多数的男性青少年,都生活在一种军营的范围中。
  按照李玉振的看法,这实际上使得德国的军事训练,深度还超过了西华用民兵组织所达到的程度。不过这也正常,德国的富庶和国力基础,终究不是这个年代的西华,可以与之相比。
  另外两个组织,是德国女青年联盟和德国少年团,其宗旨是对德国14到18岁的女性,以及10到14岁的男性进行军事训练。这实际上是青年团的衍生,通过这两个组织,已经把德国所有的战争后备人力资源纳入组织和管理。
  单单这3个组织,其成员规模就高达700万人。而且,这些组织居然都是1930年或以前就成立了。德国为战争所做的准备,非常扎实。
  而且德国还有在一战后被迫退役的当时数百万的军队。纳粹德国为他们,提供着高福利的退伍待遇,一战失败的耻辱,让很多痛恨英法的退役军人们,随时保持着被征调入伍的准备,有些固然老了,但其主体部分还是中年人,他们与保留下来的10万最精锐的军官团一起,构成了德国扩军的基础。
  所以,这些以警察、俱乐部会员、退伍军人协会等名义活动的退伍军人团体,又构成了德国军事人力基础的另一部分。
  几个部分相加,李玉振很清楚,德国已经为战争准备好了最高可能上千万的兵源规模,整个德国只有6500万人口,这等军事准备,不是准备超级战争,还能干什么呢?
  再配合他最近看到的,德国疯狂的军备生产和建设,他很清楚。这样的超级武力,必然向外输出火力,唯一不确定的,方向是英法还是苏联而已。
  李玉振并没有因此而觉得希特勒是特别的高瞻远瞩,在当时,纳粹只是为了控制德国人,建立起自己在德国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已,所以用了“军事复仇”的旗帜来凝聚人心。他们在1930年之前,还想象不到今天纳粹可以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不过到了今天,无心插柳柳成荫,正好为纳粹德国的野心,奠定了兵源的基础。
  李玉振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希特勒。
  希特勒好不掩饰他对于西华特使的好奇,他很少接见东方国家的使节,因为纳粹德国的关注点很少有关于东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东方的利益损失殆尽。
  他现在最大的关注,是吞并他的老家奥地利。在为德国收回了莱茵非军事区后,他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自信,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强国了。
  对于东方,作为优秀民族日耳曼人的他整体是藐视的,在希特勒的眼里,不过是一些落后的愚蠢猴子构成的垃圾民族罢了,但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藐视,在正常的国家交往中,作为德国的元首,他自然不会破坏外交礼仪,更何况,西华本身对于德国就是特殊的,虽然也号称是一个“赤色政权”,但与德国经济界的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德国的军工界,西华背后的支持者美国的安华财团,曾经投资了不少的德国军工项目,还为德国牵线搭桥,引进了不少美国资本投资德国,这些都是对德国总体有利的。更何况,目前西华与德国之间的贸易,发展速度非常迅速,潜力也很大。
  所以在希特勒的眼里,西华允许私人企业的“赤色社会主义”,估计就是和纳粹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宣传口号上类似的东东,他们并不是苏联那样的体制,曾经还有德国军官向他介绍,认为西华与德国纳粹体制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例如民兵组织,有可能是受到了德国的影响。所以希特勒对西华的个人兴趣,是有一点的。
  李玉振掩饰着自己的好奇,但仔细地打量着希特勒,这个人如同李思华曾经告诉他的,是一个神经质偏执狂的天才,疯狂与理性在他的身上自如地切换。疯狂与天才,是他身上最明显的两个特点。
  希特勒有着深邃的目光,看上去始终带着一丝忧郁,却透着狂热和坚定的意志。他对着李玉振满面笑容,看上去很热情,很有感染力。
  作为一名外交家,李玉振知道,这不过是希特勒的表象,他对于现在的西华,确实是从利益上的重视,但远远谈不上尊重。希特勒是哲学家尼采的狂热信奉者,所以尼采的两句话就成为希特勒最信仰的座右铭:“在强者面前没有弱者的席位”以及“消灭弱者是强者的天职。”
  李玉振对于希特勒的了解,来自于李思华。而因为没有其它西方列强意识形态中对希特勒纳粹的那种仇恨,以及在后世建立对德国的意识形态压制,她从旁观者的中国人角度,李思华能够客观地评价希特勒。
  这个人在那个时代的西方政治领袖中,无疑是天才。
  希特勒的个人生活简朴,是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更不闹绯闻,从没有为自己的享乐,乱花过纳税人的钱。确实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他的复兴德国的事业,你可以认为他的路线完全疯狂而没有人性,但你不能否认这个人惊人的决心和意志。
  他懂经济,利用凯恩斯主义的水平,远远在发明凯恩斯主义的英国之上;他有顶尖水准的工程技术才能,曾经亲自参与虎式坦克发动机的草图;他在军事上,对于每种部队及梯队的配备组成相当熟悉。
  他重视科学,给了德国科学家几乎可以说得上是奢侈的尊敬和优待。当然,同时他又驱逐了犹太科学家,这大大损伤了德国的科研实力。
  他善于发掘人才,二战中的德军将领中没有饭桶。隆美尔、古德里安这些德军天才,都得到了希特勒的重用。
  希特勒对于华尔街的看法,尤其让李思华叹为观止,他的认知水平,李思华穿越前国内大把的所谓“著名经济学家”和“意见领袖”与之相比,就像是幼稚园的小朋友。
  听一听希特勒在九十年前的判断——“只要国际货币制度,还是以黄金为本位的,则一个能够垄断黄金的国家(美英),就能使缺乏黄金的国家(德国)屈服,它所用的手段就是吸干其外汇来源,迫使它们必须靠借贷来维持生产。”,所以“一个国家(德国)并不能靠货币的表面价值来维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产,而生产才能使货币获得价值。生产才是货币的真正准备,银行保险箱中存满了黄金,并无意义。”
  希特勒还是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倡限制废气排放的领导人;第一个建立全套公民福利的领导人;第一个对自然环境关注、并禁止随便伐林保护野生动物的领导人。
  所以他的罪恶滔天,并不能抹除他天才的一面。只不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德国最终失败了,希特勒自然要承担起一切的罪孽,而被驯服的德国民族,也需要他这样的一个死人,来承担起一切的历史罪孽,好把他们解脱出来,好对胜利者有所交待。
  相反,李思华对于希特勒的对手,被英国人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的丘吉尔,则满心地鄙夷,这就是一个垃圾一般的领袖。
  丘吉尔的成功,就是从一个失败到另一个失败。他极端地仇视希特勒,却完全不懂作为一个国家领袖,需要的是什么。在他的手上,日不落帝国的数百年基业,几乎完全“烧”了进去,英国国民财富的1/4化为灰烬,黄金外汇储备烧的一点没剩不说,还背负上了高达24亿英镑的外债,还钱一直还到了2006年。曾经的世界第一舰队,实力衰减了3/4。
  二战后期,英国人的生活水平已经低到了极点,有些人只能靠吃乌鸦肉过活,甚至皇室,都在白金汉宫里被冻得瑟瑟发抖,因为没有燃料。
  英国遍布全球各地的殖民地,被丘吉尔一个一个用来换取美国的资金,难怪后来美国人自己都不好意思,对于通过“租借法案”援助英国的300多亿美元,只要求英国归还了6.5亿美元,其余的大手一挥,“慷慨”地算了!为什么呢?美国已经赚大了嘛,英国400年的心血,在丘吉尔的配合下,大多数都已经落入了美国之手,相比之下,区区300多亿美元,算得了什么?
  英国人的那些殖民“先烈”们,如果能从棺材板里爬出来,想必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找丘吉尔拼命,用这个胖子的脂肪去点亮“天灯”。
  就这样的一个从失败到失败的垃圾领袖,英国人却把他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什么呢?英国人需要一块遮羞布嘛,如果不宣称自己是胜利者,难道承认英国和英格兰民族,在二战中,在战略上就表现得像一个傻子?
  李玉振与希特勒进行了还算深入的沟通。
  李思华的目的是两方面,第一是与德国的科技合作,包括u型潜艇等科技的取得与犹太科技人员的吸纳;第二则是密切与德国的短期战略关系,完全将德国排除在中日战争之外,并且通过原材料的供给,让德国对西华形成一定的依赖性,从而在二战中从德国科技上吸血。
  u型潜艇的引入,是海军建立初步战斗能力的一部分,毕竟德国的潜艇,在这个时代还属于最先进的。未来德国海军的潜艇战,差一点就打翻了英国的海上优势,而且让英国的物质供给,陷入极端困境。
  前期实际上已经做了很多铺垫,但由于潜艇科技,此时是德国最严格控制的科技门类,所以得到的情报是参差不齐的。如有可能,还是能够达成官方的合作,才能比较彻底地得到潜艇科技。
  至于用潜艇对付日本海军,暂时是不考虑的,主要是时间来不及。
  李思华很早以前就考虑过以潜艇来对付日本海军,但时间无论如何都来不及。潜艇需要的工业门类,到1936年 底,西华才能说勉强可以支持。例如潜艇专用的合金钢、阀门、大型柴油机,尤其关键的无线电密码通信系统只能是自研,难道让德国掌握这个生死核心吗?
  德国小组在早期就投资了在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的潜艇项目,德国潜艇的主要生产厂,所以对于u型潜艇的第一种量产型u2a型潜艇,已经取得了相关技术图纸和资料。但问题是u型潜艇的真正目标舰是u7型,由于德国纳粹政府一直没有批准,所以德意志造船厂禁止西华介入u7型的科研并获得技术。
  此时的西华,在潜艇科研人员方面,不过是通过参与u2a型,得到了基础的训练,但要说自己研制一个新型号,还差得远呢。
  此次,李玉振会紧急采购6艘u2a型,作为海军应急使用,先锻炼操纵潜艇的能力和战术。
  李玉振向希特勒提供了两方面的筹码,硬的是西华对u2a潜艇和其它一些德国武器的采购,以及加大对德国在钨、锑等战略金属方面的供给,可以提供德国发展军工的进一步动力;软的就是西华与德国在英国情报方面的共享了。
  希特勒有点心动,不过没有马上表态,他说需要与德国军队协商。这自然是托词,他还需要仔细考虑。但他确实对西华的采购和情报合作有兴趣,西华一向是个大客户,而西华又是英国人的死敌,现在的合作,也许能奠定未来共同对付英国人的战略基础。而且西华又不可能用德国的武器来对付德国,也不可能将德国的军事秘密,泄露给英国。
  在正事谈完后,两人又漫谈了一会国际形势。李玉振的谈话,给希特勒以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对英法两国的分析太深刻了。
  李玉振认为,现在英法对于战争,尤其是大型战争,从公众到政客,都是畏惧的情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年轻人1/3战死,1/3成了残疾,剩下的1/3也不同程度上,有着战争后遗症。
  英国的状况也是差不多的凄惨,全国有近400万人青年因为这场大战而伤亡。
  虽然二十年过去,新的一代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但是战争的记忆深刻无比,而且在大萧条经济危机下,这两国的经济状况不佳,对于战争是避之唯恐不及,这就造成了“绥靖主义”的主流思维。
  李玉振对希特勒直言不讳地说,其实英法不是真的想对德国绥靖,而是各有意图,最主要的,就是将复兴德国的矛头,设法引向别国。
  例如法国,它是指望纳粹德国去进攻苏联;
  例如英国,它一方面是希望德国压制法国,避免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唯一的强国,这一直是英国过去几百年的坚定战略;另一方面,它同样希望希特勒的矛头,去对准苏联。英国人嘛,都是金融家,喜欢用金融的思维,已经不习惯自己亲力亲为了。
  而苏联的想法,则是两种。最好的结果,是能与英法联手结成同盟,三国共同压制和打败德国。目前西华观察苏联对于英法的外交努力,主要就在这个方向;当然如果不能与英法结盟,苏联在深刻了解英法试图“祸水东引”的策略后,自然会针锋相对,那么苏联就会转而试图与德国绥靖,例如共同瓜分波兰,通过这样的协调,让德国的矛头转向西欧英法。
  德国以外的欧洲三大强国,都是各怀鬼胎。
  李玉振的分析,让希特勒很是吃惊,西华对于欧洲局势的认知,程度非常高啊,它确实说出了各大强国在德国行动面前背后的逻辑。
  其实这个时候,希特勒的自信,还没有达到1939年的程度,所以李玉振的说法,他多多少少觉得有点过于尊崇德国力量的意思,不过这让他很高兴,看李玉振变得很顺眼。
  几天后,德国批准了西华与德意志造船厂联合发展u7型潜艇项目,西华将投资1000万美元,派遣技术团队参与研发,从而获得这个型号项目的一切科技。当然,如果要购买u7型潜艇或者生产设备,要另外加钱。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多管火箭炮的联合预研项目,李思华当然想在二战初期的时候,就获得“喀秋莎火箭炮”类似的陆军面杀伤的大杀器。
  西华海军初设中基础建设的最重要一环,终于得到了解决。
  第151章 新疆的收复
  1937年的3月,新疆迪化(乌鲁木齐)。
  这个10万人口的小城,今天热闹非凡,很多人拥挤在街上,等待着西华军的入城。
  边防督办盛世才,却面若死灰地呆在他的办公室内,所有的部下和办公人员,没有一人敢于接近他的办公室,大家都知道盛世才心情一定很不好,没有人敢于在这个时间,去触他的霉头,虽然说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但万一呢?
  盛世才沉默地坐着,回顾自己一年以来的挣扎,不由得悲从心中来,恨不得大哭一场。
  1936年初,西华就通过苏联,通知了他,西华以新中国的名义,将恢复对于新疆的完全治理。西华已经开始全面修筑现代化的甘新公路和青新公路,在公路完工后西华将正式接管新疆。至于他盛世才,作为民国委派的新疆边防督办,在此期此间,应该善尽保土安民之责任,等待西华军抵达迪化后和平交权。
  西华的文件中,显然对于他盛世才,只是当成一个“前政权”的官员看待,根本没有可能让他继续掌握新疆地方政权,这自然让他暴跳如雷。
  然而再如何恼火,他也知道自己并非西华之敌。自己在苏联扶持之下建立的那点地方军队,如何可能打得过西华军?他又不是闭目塞听的人,对于民国内部的发展变化,一向是最关注的。西华的强大,连苏联人都为之惊叹,他当然也完全清楚。
  他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寻找他此时的靠山——苏联。1936年的这个阶段,盛世才与苏联的关系算得上极为密切。
  1933~1934年,他与马中英和张培源争夺对新疆的控制权,双方大战连场,盛世才由于兵力的劣势,一度几乎要完全失败,在这个时候,他选择了投靠苏联。
  1933年12月,张培源自伊犁进兵迪化。在他的请求下,苏联红军出兵助战,将张培元击败。
  而在1934年1月,马中英统率主力七千余人围攻迪化,形势一度极其危急。他再次请求苏联红军相助。苏军分两路入疆,很快击败了马中英部,马中英被迫于2月中旬撤围南逃。
  所以盛世才在新疆的统治地位,完全是依靠苏联才得以确立的。
  这些年,他将自己打扮为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容易吗?
  他执政后,把新疆的洋行和天主教堂一律关闭,把所有外籍人员一律驱逐出境。除了苏联人,凡是到新疆的外国人,几乎一律被逮捕。此举,是他向苏联证明自己的投靠诚意,是与英、日、法、瑞典等帝国主义宣告彻底决裂。
  不仅将苏联以外的全部外国势力驱逐,他还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成立了“新疆省政治监察总管理局”,自兼局长,引入一批苏联人和留苏华人,担任副局长及科长、组长,在全省建立情报网络,将克格勃的工作模式搬入新疆。这个机构,后来演变为新疆公安管理处,并衍生出边务处等关联机构。说实话,完全可以说是克格勃的一个分部。
  他还在在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制订“六大政策”:即反帝、亲苏、民族平等、和平、清廉、建设,标榜“建设新新疆”。
  在指导西华成立后,他还曾发去贺电,在内部自己都公开说:我们新疆,在政治问题上是以两个中心的态度为标准,即国际问题看莫斯科,国内问题看西华,向西华表示了自己的亲善态度。
  这几年,通过依靠苏联,吹捧斯大林,甚至亲自加入了联共(即苏联共产党)。但他一向自傲于在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形势下,他能够依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断地走钢丝,出尔反尔,翻云覆雨,维持一种动态平衡,所有的行动,核心地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权位。
  可是,这一切的努力,在西华的强大力量面前,都将化为泡影,他如何能甘心?
  第一时间,盛世才就通过驻迪化的苏联领事馆,联系了苏联中央,然而得到的回应,让他心凉。
  按照苏联的答复,苏联已经与西华达成协议,同意西华代表新中国恢复对于新疆的主权统治,苏联不会干涉,所以建议盛世才应该配合西华的行动。
  这当然是给他的一大闷棍,让他完全慌了神。苏联不支持他,那还有谁能支持他?蒋介石政府?他们已经完全被西华的疆域隔断了。
  苏联不仅是口头不再支持他,他还发现,原来在新疆的大量苏联人乃至苏联华人,都纷纷离开了新疆,他们被苏联调回去了,确确实实,这是完全地抛弃了他。就连苏联援助的迪化至哈密的迪哈公路,都修了一半了,结果苏联的技术和工程人员都撤走,到现在这条路,还撂在那里,无法完工。
  盛世才后来通过打听苏联的各方面消息,他才明白过来。苏联抛弃他其实也是很自然的选择。当初他的价值,就是让新疆不能成为一个伊斯兰宗教反苏势力集聚的地方,从而对苏联经营中亚形成威胁,所以在新疆需要一个能够稳定大局、又是亲苏的地方领袖,这才是支持他消灭了马中英和张培源势力的核心原因。否则他光是讨好苏联,人家就给他那么大的支援?斯大林听的吹捧他的话还能少了?
  但是西华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切,苏联不愿意为了他盛世才,而全面恶化与西华的关系,且西华占领新疆,同为共产政权,自然不可能让新疆具备伊斯兰宗教反苏基地的可能性。他盛世才的价值,在苏联那里已经完全消失了。说白了,苏联支持新疆,是以之作为苏联中亚地区安全的一个天然屏障来考虑的。至于新疆的资源和经济价值,在这个时代的苏联来看,几等于无。
  了解了苏联不可能再支持他后,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并没有坐而待毙。他亲自策划了对于西华筑路队伍的袭击,而且还不止一次。此时盛世才麾下,有30个步兵团、9个骑兵团、三个炮兵营、两个工兵营、一个钢甲车营和三个飞机大队,总兵力约1.2万余人。
  虽然没有敢出动飞机,主要使用的是骑兵团,在开始的小规模骚扰,都被西华军干脆利落地击败之后,他一狠心将9个骑兵团都集中到了一起,对西华军进行夜袭,结果反而是惨不忍睹,在西华军的机枪阵地面前,这些骑兵一触即溃。说实话,新疆多年以来,除了与马中英部的交战,这些部队平常主要是剿匪,训练也马马虎虎,基本只有对付战斗力极差的新疆匪帮的经验,哪有与正规军交战的能力?
  西华不仅击破了他的骑兵团,还向他发来了严厉的斥责,警告他不要再玩花样,与人民为敌的话,不会有好下场。西华已经知道了他发起的夜袭,这是最后的警告。在那以后,他就只好死了通过武力阻止西华进入新疆的企图心。
  眼看着西华的两条公路修筑得飞快,离开迪化越来越近,他逐渐绝望了。他和妻子邱毓芳和岳父邱宗浚商量,准备带着家财逃亡。
  然而他惊恐地发现,人心已经变了。
  从1934年到现在,3年的时间里,他主要是靠残酷的杀戮,来保障自己对新疆的统治,可谓结仇无数。他屡屡通过编造各种大型“阴谋暴动案”和若干小型案件,将自己看不顺眼的非嫡系官员和社会人士,杀戮和投入监狱。
  所以他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军队。然而,军队却不稳了。
  在前期大量骑兵被西华俘虏后,经过教育都释放了回来,他们却变成了西华的宣传员,“抵抗从严,牢底坐穿;反正从宽,回家过年。”的西华政策,整个军队上上下下都知道了。
  都知道打不过西华,未来西华肯定是新疆之主,还有多少人会死心塌地地跟随着他盛世才?他的命令已经不是打折扣了,而是故意地被忽视。
  这个时候,他反而不敢严厉镇压了,一是担心西华的反应,在军心涣散下,西华派一只小部队过来,恐怕就都哗变了。而且西华很可能会把他的镇压行为,当成是死心塌地地反抗西华;二是担心部队拒不执行,直接哗变,一枪把自己打死,也不是没有可能,树倒猢狲散了呀。
  他强作镇定地维持着正常的办公,其实上下人等都是如此,谁不担心呢?
  私下里,他积极地筹备着逃亡的路线和方式。家财太多,用骆驼装运都要80匹,总不能走陆路,无论是去苏联还是内地,这太明显了。只能是抛弃大部分的重物,只带金银外汇等少数轻便的财务,虽然心如刀绞,但也没有办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