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92节

  大规模组建部队开始,就逐渐成长起来的优秀指挥员,按照山头主义的说法,属于李思华的“嫡系”。
  这其实并不是李思华的偏颇,因为确实这些出自缅华的指挥员,对于现代战争更加训练有素和熟练,他们从缅华时代起,就逐渐熟悉了对现代战争的指挥,而且在文化教育、军事教育上也更经过了体系化的训练。
  所以她并不准备把前世55年授衔的中将级别,在这个时候也提拔起来,而是要让他们在新的部队中,自己找到定位,在未来的战争中证明自己。
  陆军300万之外,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空军。
  在1935年底,西华空军全部战机大约1000架左右,还远比不上日本海航和陆航两军的总和。这倒是不要紧,李思华着急的是接下来的产能爆发问题,日本在飞机产能上的潜力是很大的,整个二战号称生产了6万多架飞机,虽然很多都是粗制滥造,但至少整体产能是不虚的。
  从前世历史的经验看,日本有能力在国力高峰时,维持着4000架左右的战时使用率,即同时能够有4000架左右的作战飞机。当然,日军的强项主要是在战斗机上,在轰战机方面较弱,在运输机等方面就很弱,这是因为他们国力和资源有限,所以将重点集中在了对他们最重要的单项上。
  从宽料敌,李思华在1936年初,就觉得原来的空军扩军计划还不行,达不成对日军的优势,于是她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是加快成都基地(战斗机)和贵州基地(轰炸机)两个主要基地的建设速度。
  她不断追加科技人员和物资以及建设人员,使得本来预计要到1936年底才能量产的2个基地,在1936年8月几乎提前了4个半月以上就实现了量产,尤其是生产战斗机的成都基地,更是提前了5个月,毕竟这是“天字第一号工程”。
  所以到现在(1937年3月初),成都基地已经生产了约800架应龙i型战斗机(德制bf109f);而贵州基地则生产了150架赤龙轰炸机(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以及50架红龙轰炸机(ju88战斗轰炸机),加上从容克前期进口的100架斯图卡,以及从美国波音进口的12架b-17重型高空轰炸机等,使得西华机群的总数,在1937年3月初,达到了约2000架的水平(有100来架p36在训练中损失)。
  第二是增加成都基地的产能。
  本来第二、三条生产线,是要计划在1937年下半年安装调试投产的,但现在不仅由于第一条生产线的提前量产而加速了(预计在4月份就会量产),而且本来一共4条线的计划,现在增加到了6条线,剩余的三条生产线,要求在1937年内完成,现在厂房都已经造好了。
  另外就是挖掘现有生产线的潜在产能,包括对于工艺和流程的改进,李思华特意安排从美国请了最好的工业流程专家,并在成都组织了航空工业流程研发小组,集中了自身最好的专家团队。她知道,由于缺乏计算机等技术,未来航空的柔性制造,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但至少现有工艺和流程,确实有改进的余地。
  所以效果还是很大的,成飞的第一条应龙i型生产线,在经过工艺和流程再造后,又在24小时三班制的全速生产下,预计1937年的年产量可以达到2000架以上,未来随着所有技工的高度熟练化,速度还能提升,专家们认为最终提升到3000架都有可能。
  李思华记得日本二战期间最大的飞机年产量,达到了2万架,不过至少60~70%的产出,都是粗制滥造。所以有6条战机生产线,基本上可以对付日本了。
  不过她当然不会就此而止,德国工作小组的任务之一,是继续与德国人合作,进一步改进应龙i型对应的bf109f,她希望能达到二战末期bf109k水平,关键就是换装功率达2000 马力的db605dc型发动机,再配合gm-1 型加力装置,这款k型的最高时速就可以达到740公里/小时,大大增强战机的机动性和生存力。这样的飞机,就可以一直用到1947年前不落后。
  所以未来要上六条之外新的生产线,那就是bf109k了,还包括届时会将现在的这些bf109f生产线进行改造。
  按照调整过后的计划,应龙i型在1937年的产量会超过4500架,加上现有的约1600架,总量将达到5100架,对于这个数字李思华只是勉强满意,就算这款飞机比日本零式还要先进,但二战水平的空战中是最残酷的,每个国家都投入了几万架飞机,可是始终只有几千架在空中,为什么呢?是因为飞行员不够吗?当然也是原因之一,但更关键的,就是在空中损失太厉害了,哪个国家一年的损失没有几千架呢?能保证每个时间始终有3000架左右的飞机随时出击,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所以这5100架,按照李思华的预判,到1937年末,经过初期的战争,还能有3000架就不错了,所以到1937年底,必须形成每个月至少1000架以上,逐步上升到1500架的补充能力,才能保证西华空军的优势战力,这就是6条生产线的意义。
  当然飞行员的培训是极为重要的,西华已经建立了大批航校,当下几乎有3万名飞行员在培训中。实际上,李思华每次去看他们,笑意盈盈的背后,都是内心的痛苦。这些充满希望和青春的脸庞,他们知道很可能大多数的他们,未来会在战争中牺牲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多少人要付出多少的热血!她只能勉励他们,“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在上战场之前,一定要练成高超的飞行本领和冷静睿智快速反应的心态。
  相对于战斗机,轰炸机的优势很大,ju87斯图卡的生产只会维持3年,总产量预计2000架,因为这是过渡机型。但ju88的生产量很大,预计会一直生产到二战,是上万架的水平。
  至于新建的西安飞机制造基地,对于战争初期的影响比较小,因为至少要到1937年的9月份之后才会投产。
  运输机的需求量自然很大,而且在这个时代是军民两用的,几千架总是要的。重型轰炸机的产能规划不大,因为b-17并非理想机型,为了战争和轰炸日本,生产个几百架是可能的,但其产量,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能否获得b-24轰炸机,毕竟从b-24开始,才能勉强称得上战略轰炸机。至于未来美军主力的b-29,获得科技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空军的司令还是周天骥。空军现有西南、西北和华北三个空军司令部,当下的重点自然是华北空军司令部。具体的编制是由3架轰炸机或4架战斗机组成一个飞行小队作为基本作战单位,三个小队组成一个飞行中队,四个中队组成一个飞行大队,三个飞行大队组成一个飞行团。就战斗机而言,每个飞行团约有150架左右。
  大约2个飞行团,构成一个320架规模的航空师(未来会增加到3个飞行团),这是空军的基本战略单位了,目前有五个战斗机的航空师和一个轰炸机的航空师,至于运输机,目前只有一个运输机团。
  在1937年初,西华在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各有一个航空师,而在华北附近,则集中了3个航空师和唯一的1个轰炸机师。
  1937年的春天,无论是日本还是西华,都进入了疯狂的扩军备战阶段。在这个阶段,蒋介石政府也在准备,只有北平的宋哲元,还不知道历史即将到来的狂飙。他奇怪地发现,北平的形势逐渐地平静了下来,无论是西华还是日本人,最近似乎都不怎么搞事了。
  第149章 北美收官
  1937年春天的美国,在最近的4年缓慢复苏之后,似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麻烦。
  这一年,是从1929年开启的大萧条经济大机之后的第八年。以后世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回头对这个阶段的总结来看,此时的美国经济,恰好处于危机对实体经济深层影响全面显现、而短期刺激政策又捉襟见肘之时,旧力已尽,新力未生,经济发展自然无枝可依。
  说白了,全球都处于困难之中,有效需求是非常不足的,当美国资本在1933-1936年间,全面完成了对拉丁美洲的掌控之后,它突然发现,全球没有市场了,资本主义的继续扩张,陷入了死胡同。
  到1936年底位置,美国经济复苏看上去强劲有力,但实际上却饱含风险,最危险最重要的特征开始显现,即失业率再次持续上升,而且美元美贬值导致通货膨胀开始发生。美国人再次感到了生活的艰辛,以及那种挥之不去的恐慌。
  在这一年,罗斯福在经济政策上,犯下了一个错误,民主党政府以为经济还会持续高涨,于是结束了宽松政策,结果由于美联储过早紧缩,反而触发了新的经济危机,之前“低就业、高通胀的复苏”显示出充分的脆弱性,最终导致周期的再度逆转,复合危机爆发,1937到1939年这3年,美国经济又一次陷入了衰退,并且带动整个世界经济,从复苏周期再次进入衰退周期。
  罗斯福的紧缩政策,受到后世西方经济学家的批评,实际上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收紧货币,通货膨胀几乎无法控制,刚刚从大危机中喘过气来的民众必然愤怒。但收紧货币,就变成了一种“自我强化”式的衰退。
  在李思华的对比观察中,这种“1937魔咒”让她印象深刻无比,因为她穿越前的2020~2022年这3年,像极了“1937魔咒”的复现,只不过那场危机是因为新冠生物危机而触发,而在这个时空,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全球危机触发。不过总体上还是很相似的,谁说新冠生物危机的出现,背后没有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的影子呢?
  各国内外交困之下,二战的阴影开始放大,在多数国家,民粹主义思潮兴起,所谓的“民主制度”开始受到严重威胁,2022年其实也一样。
  每当这种大危机深化,各国的上层建筑阶级,都感觉无法纯粹再以经济政策应付的时候,那个最终的武器,战争,就开始徘徊在他们的头脑中。
  1937年,西方列强,似乎只有德国还是欣欣向荣。但包括希特勒自己在内,都知道不可持续。靠着军备和国内基建,对于德国这样一个面积和人口小国,能撑住经济多久呢?英国、法国都在苦苦支撑,至于日本,当然已经是疯狂了。
  李思华主导的北美资本收官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执行了。
  从1936年的10月到12月,这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包括两方面的操作。
  第一个方面,是二级市场持股的抛售,在1935年底抛售掉5亿美元股票以后,在上万账户中趴了近1年的10亿美元股票,纷纷被激活,然后在3个月中逐步抛出,以1935年底来看,道琼斯指数大约在148点左右,而
  在1936年底的时候,指数大约在180点左右,只涨了20%多,这个上涨幅度低于李思华的预期,她的记忆还是有些偏差。
  所以这10亿美元抛售掉以后的价值,是不到13亿美元,这还是因为北美小组在李思华的指导下,选择的股票都比较优秀的缘故。去掉杠杠成本(4亿美元的财务成本),盈利大约是2.5亿美元(本金是6亿美元)。
  第二个方面,是对持有的4只股票(安利日用、百事可乐、海陆联运、哈罗午餐肉)进行了50%左右持股的抛售。这些股票通过安华集团出售给大量的“投资基金”和其它机构,又从这些机构的手中,不断小额抛售变现,尽量不影响总的市值。还在此时股市仍然比较稳定和热络,抛售还是顺利完成。
  4只股票的总市值,大约是7亿美元左右,安华在抛售前平均持有60%左右的股权,所以抛售一半即30%就是2.1亿美元。
  剩余的一半即30%股权,大约是以市场60%的价格,左手交右手,抵押给了安华自己的“美华银行”,得到了1.2亿美元,安华用每年4家企业的分红,偿还贷款的利息。这笔交易,在美国也没人说什么,毕竟这4只股票都是优质股,很多银行还觉得美华银行做了一笔好交易呢。
  所以在第一阶段,经过上述操作后,美国小组的上万账户上,回笼的现金高达12.8亿美元,这包括了1亿美元的备用金。
  短短的2个多月中,已经有1.8亿美元被支出了,还是用于李思华对西华工业和基础设施大建设的支持,美国小组留下了5亿美元作为接下来西华需求资金的备用金。其余的6亿美元,枕戈待发!?1
  第二阶段,从1937年的2月开始,在道琼斯185~190点左右,交易员开始逐步发现,做空的力量有所增强,只不过非常分散,在北美超过40座城市,有2000~3000家的各种超小型机构,以及一些散户,开始从证券清算公司借入股票抛售做空,他们的目标正是各种蓝筹股。
  虽然做空力量有所增强,但是没有太多的交易员警觉,因为这些空单的杠杆率都不太大,几乎都留存了30%左右的保证金,这说明这些家伙,也不是非常肯定会下跌,所以对于损失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
  交易员们在与不同抛售机构的交谈中发现,他们主要是从较长的周期判断,股市应该会下跌了,而不是短期的赌狗,有些交易员还是比较重视这种判断,各种分析师对于股市的不乐观情绪,也开始增长。
  确实是这样,这将是一次超过1年的做空,到1938年的4月份才会结束。中间只会暂时结单两次。西华的目标是18亿美元的空单,等到道琼斯指数下跌到125点附近,开始全部撤退。这样总的下跌幅度大约是美指的1/3左右,由于做空成本比较高,所以盈利目标是5亿美元。
  此时美股的总市值,达到了630亿美元,已经接近大萧条前的水平。虽然股指还不到高峰时的一半,但这8年,增加了很多上市公司,总的公司体量扩大了不少。
  美国小组的操作员,虽然对于李思华很有信心,毕竟过去都是那么的“神奇”,不过对于做空,还是有点忐忑的,整个2月到3月,他们都在有点焦灼地等待市场的变化。
  市场果然开始下跌了,按照李思华的提示,市场在8月前,只会是小幅度的下跌,要到8月之后,才会开始大幅度下跌,所以前几个月,不用太过紧张,大致在6月左右,应该还有一波“逃命波”的反弹。
  显然在这个时代,华尔街操纵股市的能力和水平都还有限,这18亿美元的空单,并没有改变历史趋势。如果是在二十一世纪,估计华尔街大鳄们,早就会先拼命暴拉一波,打爆所有的空头之后,才会让股市开始下跌。
  看着李思华的“神奇”一如既往,操作员们的心思,都开始平静了下来。这是一场超过1年的远征,关键的时间,是在后期的6个月。
  安排好美国投机的收官之战,李思华只是感到惋惜,机会越来越少。未来的美国股市,只有在1940年5月,德国发动闪电战的时候,才有一波30%多幅度的大跌,其余的时间,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而且在美国二战中,西华能否有操作的机会还是个问题,那个时候的美国,包括金融圈,都扎紧了栅栏。
  不过也可以了,李思华平静地想着,从1928年开始,9年的时间,从美国的金融投机中,总共获得了40多亿美元的资本,这超过了苏联从美国大采购建立工业基础的2倍金额,使得西华的工业基础,现在是非常扎实的,而且发展速度之快,已经开始超越苏联,当然双方的底子不一样,从规模上还无法与苏联相比。
  这也算是在这个时空我代表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回报吧,她有点恶意地想着。
  在她前世的历史上,从1937年9月到1938年6月,美国的工业产量下降了33%,工资水平下降了35%,企业利润率更是下降了78%。刚刚大病初愈的美国,就要再次滑入经济大危机的深渊!
  所以这个阶段的日军侵华,就被美国当成了一根救命稻草。
  日本为了侵华,倾尽全力地大量购买战略物资。正好经济萧条的时候,这场中国人民的千古大劫难,成为了美国千载难逢的发战争财的好机会,美国的资本家们又怎么能放过呢?
  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美国人怎么会管中国人死了多少呢?要知道1937年开始,全球都是一片凋敝。只有日本因为发动了侵华战争,对于各种作战物资的需求大爆发,这种需求旺盛的大客户不是上帝,谁是上帝啊?
  美国出售给日本的石油、钢铁以及其它金属和资源,是日本得以持续战争的基础。当时的美国国会议员约翰逊自己都承认,如果没有美国给予东京的帮助,中日战争两个月内便可结束。原因很简单,缺乏资源的日军,根本无法维持高强度的战争。
  日本的“战争特需”,支撑着美国短期的经济。所以对于中国人的苦难,美国人和美国政府都充耳不闻,李思华最痛恨的一点是,国人老是说人民是善良的,罪恶都是资本家的,对于美国是这样,对于日本也是这样。这完全是扯淡嘛,美国人善良?那个时候,民调中70%的美国人,都认为美国应该严守孤立,他们不想在中国人身上浪费一点情绪。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别人的苦难充耳不闻,这是善良?
  所以美国政府,不仅对于南京大屠杀毫无表示,根本不进行任何的干涉和制裁,反而更加扩大了对日贸易的规模。哪怕是美国的帕奈号军舰被日军炸沉,也无动于衷。
  最后美国之所以对日本翻脸,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是从日本身上再也榨不出油水了,日本的资本储备已经因为战争而耗尽,再也没钱了;第二是因为侵华战争陷入泥潭,日本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对于美国造成了威胁。
  所以对于李思华而言,能够金融掠夺美国,感觉到这是无上的光荣。唯一遗憾的,就是个人力量实在有限,不能掠夺得更多。
  金融收官到了尾声,在美国的其它布局也进行了大幅的收缩。
  依托于安利系统之上的情报机构,开始与安利彻底脱钩,变得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它们分布于全美超过40座城市,今后将成为一张张独立的小网,以每个情报小组5~8个人的形态存在,它们与其它小组之间是完全脱钩的,只有在西华上层的少数人物,才能知道北美情报网的整体架构,对于中间运作的情报人员,它们几乎都是单线联系。
  而且在最近,李思华并不准备用这张情报网做太多的事情,现在北美情报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尽量深潜,融入美国社会,清洗一切过去留下的痕迹。暂时不伤害美国,就不容易引起fbi的注意。
  在北美的情报员,发展新成员变得非常谨慎,很多情报小组,根本不发展情报员,他们自己是一个小圈子,依靠融入美国社会、机构和政府,自己获得情报,避免在发展新成员时,出现危险。
  在美国前期公开活动过多,易于在未来暴露的成员,都准备在最近一年内完成撤离。例如唐干林这样的高级人员,未来不会再在美国出现。
  安华执行工业采购的体系,也几乎缩减了90%以上,在美国易于获得的科技、工厂、设备、生产线,都几乎已经获得。剩下的都是美国政府或者大企业严格控制的部分,即美国科技中最高精尖的那一小部分,这是正常采购根本得不到的,只有通过情报间谍逐渐运作。
  比较好的一点是,从1936年底大量开始返回美国的安华聘用技术人员,势头由于美国经济的再度颓丧而终止了,大量技术人员发现此时美国经济不妙,只好延长他们在西华的服务时间,否则回到美国就失业,岂不是一场灾难,所以在西华根据地的美国技术人员,仍然保持在1.5万人以上,大多数都与西华重新签订了3年的服务协议,要服务到1939年;而少数不愿意那么久的,西华也尽量与他们签署了2年的服务协议。
  就在返回美国的近万技术人员中,西华实际上发展了不少的“单线技术间谍”,这些人在西华的几年时间,使得他们对于西华具有相当的认同,虽然不可能为此而放弃他们的美国梦,但为西华做点事同时赚钱,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尤其是很多返回美国的技术人员,因为美国经济的再度衰退,回国后根本找不到工作,安华财团暗暗地发动自己的力量,帮助不少的这类“单线技术间谍”找到了工作。实际上,李思华知道由于他们在西华的历史,很难进入美国高级的军事科研机构,不过这些在美国企业或者学术机构中,不是也能够向西华传送一些关键的美国民用科技的新发展?
  在美情报网络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包括搭建在美国的“技术情报网络”。
  唯一还没有大规模缩减的,是安华在美国的教育机构。在这个时代,西华内部还没有发展到工业教育,能够赶上美国的程度。如此多方向需要的师资,就是只有美国能提供。现在通过这个教育体系,每年能向西华提供4000名以上的高级科技人才,以及超过5万人的初级技术人员。
  所以对于教育体系,李思华的态度,是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如果能持续到1945年二战结束,那就最好。在1945年之后,就不太可能了,结束了二战的美国,会在全球寻找猎物,那时对于新中国,必然是一种逼迫的态度,也不会愿意美国再为新中国培养人才。
  与美国在基础原材料上的贸易,继续保持,而且还在不断扩大进口,这也是一重保险,当西华采购的规模,不次于日本的时候,美国自然会对很多事情装聋作哑,就像容忍日本一样,容忍西华的小动作。
  西华现在每年从美国进口400万吨的废钢铁,价值达到了4000万美元,而且今年还追加了200万吨的订单,几乎锁定了美国当年可以搜集的全部废钢铁。这当然是双重的作用,既让日本今年难以扩大废钢铁的收购,因为没有货源了,又是维持与美国重要的贸易关系。
  其它方面的贸易也在快速增加,例如铝合金这样的其它金属,以及一些稀有金属。西华贵州铝业基地的产能此时还不够,就从美国大量进口了铝合金。这是飞机生产的最重要材料。
  不过粮食进口变得比较少,主要是进口一些肉类了,西华现在的粮食产能已经足够,但畜牧业的发展规模还远远不够,所以进口一些肉类制品,提供军队给养,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对于美国农业方面的技术情报搜集,现在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等级,国内的农业科技太过落后,但现在已经建立起一个广域的研发基础,主要领域的研发人员数量已经不少,只不过水平还有限罢了。
  一个好消息是,就在此时,b-24远程轰炸机的样机试飞成功,当然局部还需要改进,当初与波音的协议,李思华是基本上按照其最成功的b-24d型来要求的,所以如果全部定型,直接就能获得b-24d型的远程轰炸机。目前技术图纸已经获得,但未来生产线能否获得,现在是个未知数。但是b-24毕竟是在b-17的技术上发展而来,与b-17生产线的通用性很强,一些新增的专用设备,目前美国小组在提前设法获得中。
  在美国“业务”的全面收官,开始加速进行中。
  第150章 德国合作的深化
  1937年的4月,西华的“外交部长”李玉振,拜访了德国,他的使命是,与希特勒会谈,根据希特勒的态度,寻求是否有进一步取得德国科技的可能,例如德国潜艇的最新技术。
  西华并不是毫无凭借,李思华对于此时英军的相关技术发展,是非常清楚的。只不过没有详细的细节情报,只能提供个大概而已。
  1937年春天的德国,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德国人骄傲的情绪。
  在去年8月的柏林奥运会上,德国取得了金牌第一。这简直就是纳粹对于德国公众和全世界的宣告,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强国的德国,回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被英法欺凌了近20年的德国,重新崛起了。
  更何况,在整个欧洲,现在几乎只有德国的经济状况,算是一枝独秀,英法则始则终没有能从大萧条的后继危机中挣脱出来。
  李玉振在德国的这些时日,让他深刻地认知到,为什么李思华一直在说,德国一定会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时间不超过1940年。因为这是一个全国的军国民化,到了遏制不住程度的彻底军国主义国家。
  单单这几天他参观的几个“民间”组织,就让他感到非常震惊。
  一个是希特勒青年团,其主旨就是对13到18岁的德国男性青少年,进行军事训练,单单这个青年团的成员规模,已经达到了约250万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