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91节
“在西华收复的每一寸国土上,西华都会坚定坚决地清除汉奸。中国人是炎黄贵胄、大国之民,容不下此等叛徒!”
李玉振的回答,让记者们感慨莫名,爱国的民族主义者,自然听得是心花怒放,这才是强汉之音!有些“世界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则听得刺耳,在西华的地盘上,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不过记者们留下的统一印象是,西华强悍自信、无所畏惧,包括其“外交部长”,说话都是单刀直入、不弄玄虚。不像国民党的那些官员,满口的“外交词汇”,其实不知道他想干嘛。
民国的记者们,印象更为深刻,因为他们对于蒋介石政府与西华政府之间的对比,感触极深,一个萎缩苟且,一个强悍进取,单是这种态度上的不一样,已经让人对未来两者之间的成败,能够有所预判。
记者们的大新闻刚刚发出去,西华连续不断地对日军的打击并没有停止。
一个不太引人注目,实际上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对天津和北平日本特务机构的打击。
北平东城无量大人胡同,茂川秀和抖擞精神,正在走向这条胡同的24号,这里是他创设的茂川机关,是“支那驻屯军”重要的特务机构。
日本侵华,给他带来了个人事业的机遇,本来一直到1935年,已经41岁的他,居然连一个少佐的位置都没有混到,连续7年都只是一个大尉,他本来有点心灰意冷,没想到日军加紧侵华给他带来了机遇。
上级看重了他情报方面的能力,让他在1935年的10月,在天津日租界的淡路街(今甘肃路)瑞华里设立了特务茂川机关,出任机关长。他很快就出了成绩,被提拔为少佐。
去年8月,他被调职到支那驻屯军司令部,实际上还是让他筹备在北平的特务机关,于是他仿照天津的成功前例,在北平东城的无量大人胡同,设立了北平的茂川机关,准备在北平大干一场,尤其等待日军完全占据北平,他会让那些反日的中国人领教他的厉害!北平,也许会是他继续升职中佐的福地。
他当然不知道,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由于没有西华的逼迫,北平的茂川机关,会在日军占领北平的8月后才设立,而他后来确实因为这个机关而大名鼎鼎。不过历史已经转变,而他的命运也就提前落下了帷幕。
茂川只带着2名便衣特务,不过他并不担心,没有中国人知道他的身份。
走进24号,里面的特务们不迭连声地问候上司,他倨傲地走入了自己的办公室。
可是还没等他坐下,24号的大门被炸得粉碎,爆炸声震耳欲聋,茂川惊恐地拔出手枪,机关里的特务也都拔出了手枪,不知道是哪里的反日分子,找到了他们的驻地并来袭击他们,会是西华吗?
并没有人冲进门,进门的是两发60毫米m1式火箭型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剧烈的爆炸声再次响起,包括茂川在内,绝大部分的特务们,都躺在了血泊中,有几人被炸得肢离骨碎。
接下来又是第三次的袭击,一些手雷被扔了进来,再次连续的爆炸。
三次爆炸之后,才有人冲进了24号的废墟,其实这个时候茂川机关,已经没有活人了。
茂川死了也不知道,自己居然成就了这个时空著名的“巴祖卡”火箭筒的首杀。这款武器本来是1942年才被美国投入实战的,主要还是用来对付坦克。这自然也是李思华改变了的历史之一,其实这款武器的科技并没有多高,关键是思路,所以在她的要求下,提前了5年多,就出现在了这个世界。
其实华北区域也不是西华行动的全部,只不过在其它的地方的行动,比起在华北来,就显得和风细雨,没有那么大的动作,而且很多行动,就连日本人和军统也根本不知道,到底是谁干的。
例如在上海,几个中统特务的死,就算是中统头目徐恩真,也只当是寻常事。只不过要求在上海的中统部门,要查清楚是谁干的,他怀疑是日本人。
这几个中统特务的名字,分别叫李士群、丁默邨、唐惠民和叶吉卿。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这就是上海的魔窟,在上海特高课支持下的汪伪最大的特务组织76号的头目,而且,李士群、丁默邨和唐惠民,都是我党的叛徒。当然,还有一个青帮的头目吴四宝,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有人杀了他。
对这几个人的格杀令,是李思华亲自下达的,前世军统也非常想杀这几个人,可是戴立多次行动都未成功,而这几个人在日本侵略者的支持下,双手沾满了中共党人的鲜血。既然戴立没有能杀掉他们,那就让这个时空的西华,来执行他们的死刑吧。
这是在李思华和周恩来关心下,在南方建立的情报和行动网络的一部分,在上海,他们会以“地下锄奸团”的名义出现。
不过,在上海还是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事情。
那就是两位青帮的大流氓,被一个冒出来的“地下锄奸团”的不知名组织刺杀毙命,这两人就是张啸林和季云卿。
张啸林是著名的“青帮三大亨”之一,与黄金荣和杜月笙齐名,而季云卿则是青帮通字辈的大流氓,在青帮“德高望重”,历史上他有个最有名的徒弟,就是76号的主人李士群。这两人都与日本人关系密切,都做了大汉奸。
所以在李思华列出的格杀令中,这两人在上海的目标中名列前茅。
两人的死,自然震动了上海滩,因为凄惨无比,都是在汽车上被巴祖卡火箭筒发射火箭炸死,而且与轿车一起烧成了灰烬。“地下锄奸团”也因此威震上海滩,而两人被处决的罪名,都是企图勾结日寇,背叛祖国。
上海的报纸,连续多日报道这两人的事情,整个上海滩,都在讨论着地下锄奸团的大手笔。黄金荣和杜月笙都感到了胆寒,上海越来越不好混了,按照青帮从国民党那得到的情报,张、季之死,非常可能是西华下的手,那么高级的武器,在民国多半只有西华有,日本人又不会对这两个他们的走狗自己下手。
黄金荣和杜月笙,自然不知道张、季两人,是如何得罪了西华,但最有可能的,就是因为他们与日本人的关系太过密切,被西华在上海的机构,认为是汉奸。这让他们内心寒颤之余,也有所警醒,和日本人亲善,是要冒着掉脑袋的危险的。
当然,真正的大事件,都是发生在了华北。而西华的这一串连续大手笔的出击,确实震慑了日本在华北的疯狂侵略。奇怪的是,这个时候日本的那些年轻军官们,倒没有像以前对民国那样,“义愤填膺”地高呼“膺惩暴支”。
这其实也是这些军官们的内心算计。民国好欺负嘛,对民国动兵,那几乎是必赢无疑,当然每个人都积极无比,主动地不断地去创造让手下军队“独走”侵略的机会,很有可能就此立下战功。
但西华完全不一样啊,人家对日本是毫无畏惧,真的是把日本当疯狗,这一锤接一锤的,锤杀日本人毫无顾忌,倒是让日军顾忌起来了,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华北驻屯军,很少有军官冲出来号称要报复西华,向西华出兵的,一个个的态度,这个时候都是恭敬地向大本营汇报,等待大本营的指示。
很明显,对于西华,这些口头的嚷嚷或者威胁,只能让人家笑掉大牙。能对付西华的,就是彻底动员的大战。现在的华北驻屯军3万人,凭什么去和西华大战?他们可不是宋哲元的29军那种软柿子。日军对西华的情报了解,现在也是今非昔比,知道西华单单在绥远的驻军,就高达20多万人,甚至陆军的装备,更在日军之上。
所以这些日本在华北的乱摊子,都被一股脑儿地呈交了日本军部的大本营决断。
参谋本部为此炒作了一团,最后还是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的意见占了上风,这个时候正是他在日军中影响最大的阶段。
日本的军部都是侵华派,一群战争狂人,当然都不会因为西华的崛起,而停止侵华,在他们看来,侵华是日本生存的唯一机会,陆军在华北搞事,海军就在上海跃跃欲试。不同的,只是侵华的策略而已。
石原的发言很有说服力,是递进的三个逻辑:
第一、日本的命运,是不是取决于占领中土大陆?至少是确保满蒙?答案当然是确定的;
第二、西华的发展,是不是必然要与日本为敌,将日本从满蒙彻底驱逐出去?答案也当然确定。
第三、那么日本必须与西华决战。决战靠什么?当然是要赌上日本的国运,全力扩军。皇国兴废,在此一举。
所以光说不练有什么用呢?靠着目前日本陆军的现有实力,是明显不足以打败西华的。按照此时日军对西华的了解,西华至少已经有150万人左右的陆军,日军没有百万大军,击败西华就是扯淡。
其实石原本人,原来是个“缓进派”,认为应该先全力消化满蒙,不应急于扩大对华战争,以免过度使用武力,导致国力无法支持。
但在上次考察了西华后,恐惧让他改变了主意,日本跑不过西华,每过一天,西华可能都会比日本成长得更快一分,这让他一改成为了激进派,主张倾国之力,与西华尽快一战。
日本军部的意见统一,使得在裕仁的御前会议上,文官们再也无法阻碍这样的趋势,日本的大变在即,这头军国主义的猛兽,终于朝着最终自我毁灭的方向,加速奔驰。
第148章 大扩军与中日布局
石原莞尔主导的参谋本部作战部,很快拿出了日本陆军的扩军和基于扩军后对华侵略的兵力部署建议。
作战部的计划,还引起了一场风波,因为负责财政的藏相马场锳一,看到了这个计划后,当场就晕了过去,好容易才被救回来。这个庞大的计划需要消耗的财政资源,马场虽然是一个对华强硬的吹鼓手,可是他本人现在担任着藏相啊,按照这个扩军计划,藏相几乎就会变成全日本最麻烦的一个人,他本来身体就不好,一下子就急的晕了过去,心肌梗塞,幸好抢救得及时。
没办法,马场锳一坚决地因为身体原因而辞职,新的大藏相贺屋兴宣,硬着头皮上任了,他是一个非常热衷名利地位的人,藏相的位置是他此生的梦想,在此诱惑下,虽然知道这就是当下日本官场最大的一个坑,他也只能是闭着眼睛先跳先进去再说。
按照石原的计划,日军将扩军到70个师团,几乎是当下的4倍规模。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这是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开启后的1943年,才达到的水平,是几乎竭尽了日本每一滴血,才能达到的水平。70个师团,将占据日本几乎全部的财政收入,民生是根本不要提了,就算是军工产业,没有个三年时间也达不到能够满足供给的时间,而且还要看有没有足够的军工原料。
这就是石原的决心——日本要么胜利,要么一无所有。
70个师团,将分为三类级别。
一等师团21个:编号第1至第20师团,以及天皇的近卫师团。
这其实主要就是以前的“常设师团“,是日本陆军的基本盘,原来有17个师团(其实还要加上一个天皇的近卫师团),这次又恢复了3个师团的编号,现在的编号是从第1到第20师团,以及近卫师团,实际上是21个主力师团,每个师团超过2.85万人,21个师团总计约60万人。
日本的师团实际上相当于其它国家的“军”,每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相当于步兵团),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和一个机枪中队。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和一个骑兵联队,以及一些其它单位,例如独立野炮联队(36门120mm榴弹炮与12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24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16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8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36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
二等师团20个:编号第101师团至120师团。
石原计划中的二等师团,其实比起一等师团来,在装备上只是略微弱化,单个师团的人数大约在2.5万人左右。真正的差距是兵员的精锐程度,101到120师团主要是选用原来一等师团1~20师团的预备役人员作为主力,所以战斗力上,自然与一等师团有差距。
20个二等师团,总计规模达到50万人。
三等师团30个:编号21~50师团。
石原计划中的三等师团,实际上就是几乎动员起日本可用的大多数兵源了。三等师团的成员,主要是新兵,重在补充而不是前锋接敌。
这种“新兵”为主的师团,装备自然较差,几乎没有重装备例如重炮等配置。每个师团2万人,总计约60万人。
上述三类师团,总兵力将达到170万人以上,加上一些其它独立单位,例如陆军航空兵、保安旅等,日军的总兵力,在1937年底,将扩张到超过200万人。
其中陆航部队,要求成立第1航空军和第2航空军,将现在的近千架战机,扩张3倍,达到3000架战机的规模。不过这方面的计划遭到海军的强力杯葛,他们是不允许陆航的实力超过海航的。在激烈的争论之后,确定陆航的扩军计划先达到2000架再说,每个航空军各指挥1000架左右的战机。
按照这样的计划,陆航大致会有6个飞行团,每个团之下设置飞行联队、飞行大队、飞行中队三个层级,以能够独立执行配合地面部队战斗的飞行联队的规模来说,是30个联队。
在整个战机方面,加上海军航空兵的战机,总的战机规模可能会达到4000架,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规模。
李思华为什么并不想提前启动抗日战争?在军事上,空军的兵力差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战机,大量预备飞行员的训练也需要时间。
日军号称总的预备役兵源超过670万,其实精华的这200万是很难补充的。一旦这200万消耗完了,剩下的虽然还可以有名义上的几百万大军,但那就再也不是那只精锐的日军了。举个例子,如果将蒋介石政府在淞沪抗战时损失的那些德械师,穿越回二战后期,去打1945年的侵华日军,战力上恐怕将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
而且石原的这个计划,仍然表现出面对中国的那种骨子里的傲慢,还自以为日军的实际战力在西华之上,例如他们认为他们的一个一等师团,可以对付西华的一个军,即不到3万人的主力日军,相当于西华5万人的主力军。
无论如何,石原的计划,已经是将日本最后的骨髓都挤压了出来,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完全赌上国运。日本高层的心态,现在其实就是甲午战争前的那种心态,只不过当时面对的,是已经腐朽透顶的满清政权,所以赌赢了。但现在,他们面临的,则是如同旭日初升的西华,对手不同,同样的赌博手法,自然效果就不一样。
就在日军开始全面扩军的时候,西华也开始对抗战前的军队进行最后编组。毛泽东、李思华与中央军委经过近两年的酝酿,按照300万主力部队的规模,出台了新的编制。
预计到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全部300万人才能编制完毕,因为到那个时候,才能完成全部部队的武装。不过,并不妨碍现在开始对已有的部队进行编制。
整个“西华人民解放军”的组织如下:
中央军委:毛泽东、第一副主席兼总政委(李思华);
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曹子卿);
总参谋长(刘伯承)、副总参谋长(叶建英);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总政(罗荣桓);
总后勤部主任(贺龙)、副总后(黄安华)。
其它还包括若干军委委员,例如周恩来等同志。
陆军主力为五个野战军团。从第一野战军到第五野战军。相比最早成立野战军团的时候,有所微调。
一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袁国屏、副司令员陈赓、参谋长左权;
二野:司令员李朴、政委曾钟声、副司令员陈长浩,参谋长邓平;
三野:司令员徐向前、政委聂荣臻,副司令员王树深,参谋长彭雪峰;
四野:司令员林彪、政委熊豪,副司令员罗斌辉,参谋长刘亚楼;?
五野:司令员徐海冬、政委吴焕贤、副司令员裘长青、参谋长萧柯。
在5个野战军之下,编练总计18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15万人,共计270万人,其余的30万人,则包括特种部队以及独立纵队等其它主力部队。
18个集团军的司令员和政委分别是:
1军:粟裕、李答; 2军:黄科诚、陈伯军; 3军:黄敬、王屏;
4军:陈传国、邓桦; 5军:王金山、周弄潮; 6军:杨德志、徐保山;
7军:杨晨吾、肖桦; 8军:许广达、宋仁琼; 9军:肖劲光、洪学制;
10军:李先念、唐武;11军:刘志丹、谭正;12军:于天云、陈士趣;
13军:罗楠挥、陈伯军;14军:韩先楚、贺炳;15军:杨永、柳长生;
16军:李天游、张爱平;17军:陈锡联、陈催林;
18军:董振堂、宋时轮。
除了18个正式的集团军外,考虑一些战争的特殊情况,例如王镇、张中迅、陈树相、叶菲等红军名将,则担任了一些独立纵队单位的首长。
不过18个集团军中,到1937年7月前,应该只能完成2个具备完整装甲师和摩步师战力的集团军,即第1和第2集团军,这2个集团军,都各配备一个大约装备400辆猛虎坦克为拳头的坦克师。而到1937年年底,则可以达到6个坦克师的规模,再以后可以保证每个月武装一个坦克师,全部18个集团军完成武装,要到1938年底了。
其中特种部队成立了“特种作战司令部”,下辖3个特战师(每个师1.2万左右)。王纪担任司令,田君实担任副司令,两人都各兼任一个特战师的师长。
在集团军级别,李思华经过与毛泽东等的详细商议,大量启用了她前世历史上被证明的我军名将。但是在师长这个层级(18个集团军共有162个师),则几乎有4/5左右的师长、以及2/3左右的政委,都是出自缅华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