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82节

  这些天他也反复想过,日本除了侵华,别无出路。日本要强大,就需要石油、煤炭和钢铁。当年他和板垣为什么要发动918事变?不就是因为日本需要煤和钢吗?可惜东北没有石油(这个时候还没有人知道大庆油田)。所以他一向主张要与美国和英国友好,因为日本需要的石油,掌握在人家的手上,暂时无法考虑南进的问题,只有侵华北进,才是化解日本自身危机的唯一办法。这种思考,他并不因为出现了西华这么一个异数,就要动摇。
  西华的出现,反而让他的决心更坚定、紧迫感更强。尤其是在西安的时候,听说了西华开发建设长庆油田的事情,虽然并不知道这个油田有多少储量,但这也是油田,也许就是让帝国的资源结构,得以完整的希望。
  所以就让日本与西华决战吧,让战争的胜负来决定谁是东亚大地的主人!西华的强大,让他感到恐惧,而克服这种恐惧,就只有战胜敌人。如果日本不能战胜西华,那就让日本如同樱花般凋谢吧,这就是国运!在他看来,与美英开战,争夺东南亚,那是死路一条;但对西华开战,也许还能死中求活。
  当年甲午战争之前,看好日本的人也不多。但是先辈以死中求活的胜负心,大无畏地迎战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舰队,最后不是成功了吗?也许日本还有第二次的国运,能够在西华的身上赌博成功呢?
  这个时候,他又有意地不去想他观察到的西华的细节。这正是一个与清廷完全不同的政权,清廷是因为内部腐朽,所以貌似强大实则虚弱。西华则是反了过来,它已经很强了,而在外界给人的印象,还是一股落后中国的地方势力而已。
  1936年的春天,从日本、德国到中国,历史的车轮,开始加速向前。
  第134章 犹太人与犹太组织
  石原莞尔在西安的时候,本.古里安也在西安。与石原一样,他对于西华深感不安。
  古里安是犹太复国主义的领袖之一,在去年即1935年,他当选为犹太复国主义执委会主席和犹太代办处执委会主席,这个时候他当然不知道,未来他会与日后担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统的哈伊姆魏茨曼,一起成为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两巨头,被称为“以色列建国之父”。
  在巴勒斯坦试图复兴犹太国的他,对于民国本来是漠不关心的。但是因为一个他认为“愚蠢”的计划,他不得不来到民国,对日本占领的东北地区犹太人的情况,进行考察和安排。
  事情的起因,是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一位名叫雅各布希夫的美国金融界犹太巨富,出于对沙皇尼古拉二世反犹暴行的不满,筹集了2000万美元贷款,主动向日本提供援助,支持日本进行战争。
  日本因此而对当时全球犹太人的经济和政治权势,有了很大的高估。而那个年代,俄国正在激烈地反犹,本身就有不少犹太人,逃到了东北。于是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高层与犹太人达成了一个密约,即日本许诺对犹太人不采取歧视政策,并给予他们一块土地复兴犹太国,而犹太人则利用他们的财富,帮助日本人在东北和以后被侵占的土地上进行投资,并影响美国的对日政策。
  这个计划导致全球各地的犹太人,确实有不少人开始向中国东北移民,他们在中东铁路沿线开店、办厂,最先富裕起来的犹太人又开始涉足金融业,开设银行。一时间犹太社区,犹太教堂遍地开花,哈尔滨犹太人的人数,一度接近三万人。
  1934年,日本人鲇川义介在外交刊物上,发表题为《一项邀请5万德国犹太人来满洲国的计划》的文章,这就是所谓的“河豚计划”。这一计划被特意命名为“河豚”,因为河豚如果没有经过正确、精心的烹饪,会将人毒死。日本人认为犹太人就是河豚,美味但有毒,但是可以利用他们的财富,来建设日本在东北的工业。
  其实犹太移民在东北,并不受到当地日本军队的欢迎,很多时候同样受到迫害,所以又有不少犹太人从东北逃到上海去。是否与日本继续合作,成为犹太人需要做出的一个决定。
  古里安就是因此来到中国的东北。而在他到达这个巨大的国家后,发现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出现一个巨大的变数,西华崛起。这个地方势力这两年开始不断扩张,已经占据了中国的9省,成为中国西部的主要势力,而且据说军队规模巨大且精良,已经有很多人认为原来的国民政府,可能不会是这个新兴势力的对手,更多的人认为西华必然会与正侵略中国的日本发生战争。
  古里安在来之前,已经听说过了西华,因为西华与德国的贸易关系密切,还在德国招募犹太科技人员,并且得到了德国纳粹政府的许可。就他所知,迁往西华,确实是少数犹太科技人员的选择。
  西华与日本的关系也让他不安,虽然他在东北考察下来,对于犹太人所谓在东北安居乃至“建国”的可能性,一点都不乐观,但毕竟那么多犹太人还不死心,他也顾虑他们的安全,所以在离开之前,他来到西安,想就近了解这个大国的走向,也能更清楚地认知东北犹太区的未来。
  作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杰出领袖,来到西安几天后,他对于西华的认知并不次于石原莞尔,同样的“这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概念非常强烈。这使得他感到非常担心,他并不知道日本和西华在军事上谁更强大,但无疑西华不是容易对付的,未来日本与西华的战争,可能会是天翻地覆,东北的犹太人,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安定生活?
  正当他和随从,在西安街头徜徉的时候,有两个男人走向他们,古里安警惕地看着他们,对方走到他的面前,彬彬有礼地用英语问他:“请问您是本.古里安先生吗?”
  古里安内心不安,说道:“是的,我是古里安。有什么事情吗?”他进入西华,并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因为他不觉得西华对他这个万里之外巴勒斯坦的外国人,会有什么特殊兴趣。
  来人说道:“我受美国安华财团驻西华首席代表李思华女士的委托,向您致意。李思华女士想与您见一面,她就在这附近,我们可以带您及您的同伴过去。”
  古里安对自己的安全放下心来,不过对于李思华的邀请,他大为诧异。她听说过这位女士的大名,不过她怎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邀请自己?
  来人将古里安引到了附近的一处茶楼,上了二楼的一个包厢,李思华就等在里面。
  两人微笑着握手。李思华开口说道:“我从西华高层那里,得知古里安先生居然造访了西安,就很想与您见一面。”
  古里安内心感到很奇怪,说道:“我久闻李思华女士的大名,知道您是美国有名的富豪。不过不知道您与西华的关系如此密切。不过您是如何知道我的呢?我可没有一点名气。”
  李思华笑了,她也不卖关子,说道:“安华正协助西华,从德国招募一些受到迫害的犹太科技人员。所以我们对于你们犹太人的动向,还是比较关心的。尤其您是犹太复国主义执委会主席和犹太代办处执委会主席。”
  古里安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但是贵公司在德国招募犹太科技人员,我们其实是使不上力的,找我是为了什么呢?”其实当然不是完全使不上力,犹太复国组织发力的话,还是有很多德国犹太人会相信他们的。在这个时代巴勒斯坦生活太过艰苦,并不是太多犹太人愿意移民到那里去建国。复兴以色列的梦想,还不是主流。
  李思华又笑了笑,她其实对于古里安这些犹太复国主义者,并没有太大的期待。今天见他,也只是对这个以色列之父有点好奇,而且未来以色列是中东的重要棋子,先认识一下罢了。
  她不动声色地说:“西华需要的犹太科技人员的规模,可以以10万人来计算,加上他们的家眷,西华可以帮助你们,从德国纳粹必然举起的屠刀之下,拯救几十万的犹太人。”
  这话让古里安大吃一惊,西华对于犹太科技人员的胃口如此之大?这不就是要把德国赶出来的科技人员全部招募吗?但他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了李思华所说的“纳粹必然举起的屠刀”上,这让他感觉强烈的不安,她是什么意思?她了解什么?德国人会屠杀犹太人吗?
  古里安赶紧问她:“德国纳粹正在不断推行排犹政策,我们在德国的同胞不断失去工作,很多人正在移民。但德国人不至于要屠杀他们吧?”
  李思华说:“由于安华与德国有很大贸易的缘故,安华对于德国高层和纳粹思想,是非常了解的。我们内部的分析团队,对于德国排犹政策的走向,有非常不好的预判,而且我们对于这种预判,是非常肯定的。当然,这只是我们一家之言。古里安先生,信与不信,还要等待历史的发展。”
  然后她从容地对面色难看的古里安说:“我今天找您,是想给你们的犹太复国运动一个大回报,而交换两笔交易。”
  古里安心里又难受又奇怪,问她:“和我们能做什么交易?”
  李思华说:“我们的回报是:按照安华与西华的预判,几年后德国与英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必然会发动。而犹太人也必然受到德国纳粹的屠杀,在战争的初期,包括美国在内,不一定会接受欧洲各国的犹太难民。但西华可以承诺,无限制接受你们认证的犹太难民,用安华与德军的良好关系,从他们手中拯救犹太人。在合适的时候,你们可以接回这些难民,到巴勒斯坦建设你们的以色列国。在战争结束前,这些难民在安华都有暂居权,可以按照安华法律正常生活和工作。”
  “而我们要求的交易。第一笔交易,是你们的复国运动,应该从现在开始,全力协助安华,从德国劝说犹太的科技人员,响应安华的招募。”
  “第二笔交易,是你们应该立即终止与日本人在我国东北的合作,你们这是助纣为虐,是在帮助侵略者。这样发展下去,你们的东北犹太社区,将成为西华和新中国的敌人,成为全体中国人心目中的恶魔。”
  古里安听着李思华的话语,嘴巴张大了就一直没能合上。太惊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屠杀犹太人?无限制接收难民?建立以色列国?东北犹太建国?她怎么什么都知道?
  好一会,古里安才回过神来。他的内心激动,不停地思考着。
  李思华没有管他,自顾自地喝着茶。
  这个时代的犹太复国运动,实在是缺乏支持者。犹太人在美国的实力很大,但支持犹太复国运动的寥寥无几,他们更害怕美国会认为他们不忠诚于美国。所以在美国那么多犹太人,只有1.2万复国主义者。要不然日本人这种明显的陷阱,还是有不少犹太人迫不及待地踏入?
  犹太人在二战前确实太招人恨了,整个欧洲都对于他们没有好感。这个时代欧洲人对犹太人的印象,远的就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葛朗台,近的就是在经济危机老百姓都吃不起面包的时候,犹太商人们宁可把面包销毁、牛奶倾倒,也不肯分给市民。
  而对于德国人,他们对于犹太人还有更深刻的仇恨。一战德国的失败,很多德国人归咎于犹太人领导的在德国内部关键时刻的起义。而且失败后德国马克变得一钱不值,结果犹太金融家们反而利用这个机会,大肆低买高卖,洗劫了几千万德国人,让他们变得一贫如洗。
  在他们赚钱的时候,自以为这是“命运的馈赠”,其实“背后都已表明了代价”。而这个代价,未来将让整个犹太民族惨痛付出。
  古里安定下心来,问李思华:“您能替西华做主吗?”
  李思华回答:“如果您同意上述大致的方向,那么接下来,会有西华的外交人员与您接洽。”
  古里安点点头,他也判断肯定是如此,李女士只是帮助西华劝说而已。
  李思华对于犹太复国运动,并不太关心,所以谈妥上述事情后,很快就告辞了。当然,这一件事的涟漪,后来拯救了不知道多少的犹太人。
  另一个犹太人,格林博格,也在西安,不过是在西安的郊区。他是新建立的西北工业大学的教授。
  命运真是奇妙,格林博格想着,就在一年前,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回来到远东的一所新建大学任教。
  他本来是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一名冶金专业方向的教授,在德国的生活不错。然而由于他是犹太人,在纳粹的反犹大潮中,被迫失去了这一份职业。不仅是他,他的妻子也是一样,甚至还包括他的弟弟一家。
  他当时想起了他的父亲,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反犹冲突中重伤而死的倒霉蛋。所以他第一时间就认为,自己和家人必须离开德国,离开这个反犹主义日甚一日的国家。虽然他也不认为他的那些金融资本家的“同胞”,所作所为是对的,但灾难来临时,他这样单纯的科技人员也逃不脱。
  他为自己和家人申请移民美国,可是很遗憾,只有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他们的女儿,得到了移民签证,而他的母亲、他的弟弟一家都没能得到签证。格林博格是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他担心如果自己一家就这么走了,那么母亲和弟弟一家怎么办?他们在敌意深重的环境里如何生存?会不会自己这一走,就是天人永隔?再也见不到面?所以他一直在犹豫。
  幸好这个时候西华出现了,他开始并不感兴趣,因为他觉得远东,是一个贫穷落后肮脏的地方,虽然西华的招聘广告上,宣传提供了德国一样的薪资。但他灵机一动,觉得西华也许是一块去美国的跳板,如果能先带着家人去西华,在那待几年的时间里,也许就能找到去美国的机会。
  所以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西华临时领事处”申请,马上获得了批准,西华同意连同他的母亲以及弟弟一家,都可以去西华,全部给予三年的居住和工作签证,不过条件就是他自己,必须签订三年的不可提前辞职的工作合同,薪水确实就是他原来在德国的薪资水平,而且用美元支付。他一咬牙就答应了,对于犹太人,在德国的日子正在一天比一天糟糕,他不能再等了。
  就这样,在1935年的11月,他们就坐船启航,1个多月后,来到了西华,他被安华财团安排在西北工业大学,一个叫做西安的城市的城郊。
  那以后他在西北工大任教已经快3个月了。现在他觉得自己的决定对极了,而且也未必需要急着去美国。
  因为这里的生活,完全不是他和家人来之前想象的,贫瘠和落后到了极点。这个国家确实是看得出来的贫穷,来的几个月,他见到一些当地的市民和农民,确实衣衫褴褛,穿得很破旧。不过,这里改善的速度是惊人的,城市楼宇破旧,但非常干净,美食多得让人吃惊。
  而且,最关键的,是安全。他们就是中国人说的“惊弓之鸟”,所以这个对他们很重要。他经常看到哪些中国人教授,晚上到湖边散步什么的,一点也不担心,慢慢地,他也开始习惯傍晚去散步了,因为路灯被安装在了不少小路上,这让他觉得更安全。
  西工大的建筑现在很多都是临时建筑,大量的永久建筑,那些教学楼和实验楼,都正在大兴土木,进展的速度非常快,按照校长的说法,大约到7~8月份,就会基本完工。但就是在这些临时建筑里,他发现了很多来自美国甚至是德国的先进实验设备,这个大学的配备,一点都不比他原来呆的tum差,这让他对于以后的教学和研究放下心来,西华对于这个大学,是非常认真的。
  他已经和一些学生很熟悉了,这是他见过的最好的学生,他很喜欢他们。他们那种如饥似渴、拼命学习求知的劲头,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年轻时代。这个城市的用电还很紧张,不过总是优先供应西工大,晚上整夜都不会停电,而这些学生就利用这点,几乎很少人会在深夜之前,结束自修学习,很多人会一直学习到凌晨。
  最让他吃惊的,是西华工业建设的规模,在他看来一点都不逊色于德国,说实话,在德国可能也没有,因为德国这两年都是在造军备,要不然就是建高速公路。并不像西华这样全面铺开。
  西工大是一所与西华当前的大工业建设,关系非常密切的大学。他们这些教授,经常被邀请去解决某个技术问题,或者是对某方面进行培训讲解。仅仅3个月,他已经接触到六七个大工业项目了,其规模,实在是让他叹为观止。偶尔他会猜想,西华的社会看起来还比较穷,也许是因为他们都投资到了工业上了,这也让他有点肃然起敬。
  而且他们这些项目的技术含量很高,在去之前他根本难以想象,在落后的远东,居然有如此先进的工业项目。
  尤其是那个已经完成筹备,即将开工的包头钢铁厂,这将是他一辈子见过的最先进的钢铁厂。
  第135章 包钢、长庆油田和斯诺
  包钢是李思华当前最重视的项目之一。
  早在1935年初,她已经安排隐秘地对白云鄂博矿区进行了详细勘察,并且选择好了包钢的厂址,这个钢厂规划的建设规模,就是总体500万吨/年,计划2年内先投产200万吨。
  为什么对包钢规划如此大呢?自然与包钢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它是目前条件下,西华在北方条件最好的钢铁生产基地。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西华进取东北和华北,最便利的大规模军工基地。利用包钢的钢铁生产军工装备,易于补充北方方向的西华军队,毕竟这个时代,地理交通的限制性还是很强的。
  尤其是要在包钢附近,建设最大的坦克生产基地,这是未来“坦克海”的源泉,是抗日战争规划的关键一环。中国最适合使用坦克装甲战甲术的地域,当然就是北方,尤其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简直是天生为大规模突破的坦克战术所设置的理想战场。反而在南方,由于水网密布和山地丘陵地形,中型或者重型坦克,就比较难以应用。
  日本陆军,在武器装备上最大的缺陷,就是装甲坦克的匮乏,这是其国力和资源缺陷导致的,当然也与其陆军高层死板追随过去已经落后的战术有关。西华对付日本,自然要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这里西华的“长”,就是发展大规模的装甲坦克力量,而日军的“短”,自然就是其火力和典型战术,在装甲坦克攻击下的脆弱性。
  包钢的建设图纸来源很有意思。李思华知道苏联规模最大的三个钢厂之一,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的设计蓝图(未来一度著名的马钢宪法就是这个厂的产物),是在1928年,花费了100万金卢布,请美国的麦基公司设计的,这套图纸由450名工程师日夜绘制,完善到了每一个螺丝螺帽和螺栓,无论从工作量和精确程度上来讲,都是空前的,这使得马钢在1933年建成产钢的时候,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钢铁厂。
  所以她安排美国工作小组,找到了麦基公司,与他们签订了协议,在马钢厂图纸的基础上,根据包钢的地理条件和铁矿特点,修改图纸,并且派出了一批西华最出色的自身专家团队,与麦基公司的团队联合作业,要求将最近7年最先进的钢铁技术,都融入新的图纸,尤其是从德国取得的各种合金钢技术,也要设置相应的生产线,格林博格作为西工大冶金专业的教授,现在就是包钢的冶金顾问,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包钢解决合金钢生产的一些问题。
  这个钢厂建成后,很快就应该能生产100多种钢材,所以格林博格觉得,这一定是全球最先进的钢铁厂,他以前熟悉的克虏伯的钢铁厂,也没有如此先进的工厂。
  而且他们的建设速度是疯狂的,使用的人力之多,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而西华也不缺乏施工机械,据说这几年西华一直是这样的大规模建设,对于修筑厂房具备非常丰富的经验。确实,不要说包钢,单单格林博格看到的有关西工大楼宇群的建设速度,就让人叹为观止。
  西华也并不缺乏钢铁行业的人力资源。格林博格近期才认识到,原来西华这几年在钢铁业的各个领域,都积累了不少科技人员,只是还缺乏比较高级的研究员而已。他们的钢产量,已经发展到年产600万吨,这个发展速度确实吓住了他,要知道1935年底,苏联的钢产量不过刚刚突破1000万吨。这个西华,很可能两三年时间,至少就会在钢铁生产上,追上苏联。
  不过确实,人们对苏联的印象,这个国家总是不缺钢铁,是一个钢铁大国,这只是后来的情况。殊不知苏联的钢铁产业,开始的时候也很惨,也就是通过其二五计划,才赶了上来,苏联钢铁生产爆发式成长的时间,正是从1928年开始,比起李思华的布局,早不了多久。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即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全套的机器设备和技术,都是大萧条前和大萧条中从美国捡漏。不过苏联的基础终归比中国要好,原来还有沙俄时代的20个钢铁厂,也在大萧条期间,利用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在此之前,按照美国专家的估计,苏联的高炉建造技术,比西方落后了50~75年。
  所以在李思华更强的资本投入下,现在西华落后苏联的钢铁工业规模,大约也就是1年的时间,西华计划在1936年,钢铁产量突破1000万吨,这正是苏联在1935年所达到的成就,相差就1年。
  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中,苏联后面几年的钢铁产量,发展并没有很快,毕竟大家都缺乏资本,都缺乏连续多年高强度投资的能力。到开战时的1940年,苏联的钢铁产量才达到1832万吨,而且由于战争损失严重,在二战胜利的1945年,产量只有1230万吨。
  所以按照李思华现在的计划,是1937年达到1500万吨,而1938年就要突破2000万吨,实现对苏联钢铁产量的超越。包钢就是这个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建设包钢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发展稀土产业及相关科技,在早期先以稀土特钢为主。渗入稀土的特种钢材,往往具有优良的延展性、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拉拔性,在军工和一些特殊行业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这里的铁矿储量高达14亿吨,是足够满足生产钢铁几十年的储量。到了建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电子工业兴起后,再转向以稀土产业为主。
  未来的钢铁行业,河北和东北地区肯定也是重点,但那属于建国后的开发步骤了,李思华还记得前世有钢铁产量“全球第一是中国,全球第二是河北,全球第三是唐山”的段子。相对而言,东北的煤矿储量并不算好,而且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如果不能拿回外东北的话,其实东北工业区是有缺憾的。
  长庆油田的开发则更为艰难。李思华前世就知道,虽然长庆包括延长油田的储量(超过90亿吨)居全国之首,但开发难度也属于最高的那一类。
  但她别无选择,只能是硬着头皮上。长庆油田的开发难在哪里呢?就是在油田中,条件属于那种很差的,远不能和大庆油田相比。
  长庆油田并不是一个整装的大油田,而是分布在37万平方公里陕甘宁盆地(也叫鄂尔多斯盆地)中的22个油田,这些油田储量规模有大有小,但开发的难度上“没有一盅省油的灯”,都是非常困难的那种。
  难度在哪里呢?长庆油田所在的陕甘宁盆地,拥有的是世界上典型的“三低”油气资源(低渗、低压、低丰度),就像是铁矿中的贫铁矿。
  我们知道,好的富铁矿,品位可以达到60%~70%的含铁量,而贫铁矿则只有20%~30%的含铁量,所以不是必须的话,谁会去冶炼贫铁矿呢?
  例如在美国,对于洛克菲勒家族的标准石油而言,有那么多的“富铁矿”可以开采,对于这种三低油田,自然是不感冒的,研究也就是为了技术储备而已。而在中国这样的贫油国,每个油田,不管怎样,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长庆油田的油藏,就属于这种油田中的“贫铁矿”。
  首先是地表有数百米厚的黄土层,阻隔了地震波的传输,使得按照常规勘探的模式,在这里找油找气,无异于“大海捞针”。这方面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李思华的金手指,使得勘探的范围,缩小到了很小的范畴,高密度的探井,保证了很快出油,在1936年1月份,安塞油田已经获得高产工业油流。所以建设的第一个油田,就是安塞油田。
  其次是由于油气储层致密,要把油、气从地下“取出来”,异常困难。对于这个问题,李思华充分发挥了钞能力,早就在美国招募了一帮人,研究三低油气资源的开采,因为这也属于国际上石油开采的一个典型问题。
  她还通过安华,在美国购买了两个三低的小油田,这种油田很便宜,就是为了以之作为技术实践基地。对于开采技术,已经研究整整两年多了,从缅甸根据地建立时就开始,自己的石油人才,几乎都参与了相关的研究,还聘请了标准石油出身的一批石油专家。所以最后的结果,总算是没有耽搁长庆石油开发的紧迫需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