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上一个长期压抑天性,掌权后大肆报复性、补偿性享受的,是隋炀帝。
  李隆基开始骄奢。淫。逸、沉湎酒色的同时,又抛弃了继承至奶奶的人才卡池,换下了玄宗朝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反手掏出了李林甫这张留下经典成语‘口蜜腹剑’的一代奸相卡,李林甫为相十九年,是玄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其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祸乱朝纲,又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这里就引出了安史之乱的核心人物之一——安禄山,这个三百斤的胖子一路高歌猛进,从边镇的一介牙郎混成了三镇节度使,节制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天下十镇他占其三,手握十五万精锐,又兼任闲厩使、陇右群牧等都使,掌握了大唐的马政,上等好马都任他挑选。”】
  。
  明成祖时空。
  朱棣回想起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消息,暗暗想道:“郑和几度下西洋,所呈报的各国虽风俗迥异,但少有如这维京人一般掠夺成性者,可见其行不远,大明当举国之力,组建船队使团远航探访。”
  但如何在得到他国消息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他国对于大明的觊觎呢
  朱棣思前想后,最终还是认为:“两国往来,互通消息必不可免,瞒,肯定是瞒不住的,那便只能示其以国盛、军强,让其虽有贼心却不敢有所行动!”
  。
  唐玄宗时空。
  李隆基面色青白交加,又气又怒之下,心底竟然生出了一丝羞恼和心虚。
  “朕若是缔造盛世,自然是足以胜过太宗皇帝的圣君,既是盛世之君,享受一下又怎么了?朕身为至尊、富有四海,再如何奢靡也是承得起的。”
  他低声的喃喃只说给了自己听,声音越来越大,仿佛是要说服自己。
  “只要朕仍然用张九龄一般的贤臣,有贤臣相助、良将相辅,自然不会重现那安史之乱!”
  。
  汉武帝时空。
  刘彻被安禄山所掌控的权力惊得目瞪口呆。
  看看天幕上备注的节度使的权力,除了原本置节度使是给予他们的军事权力,渐渐又有了财政权、行政权、人事权的三权合一。
  ——这跟如今封国诸王有什么区别?
  “这安禄山是李隆基的爹吗?”
  不然怎么会给他足以动摇国本的权力?三分之一的边军就算了,还有天下马政?
  刘彻扪心自问,即使是卫青,他也不会给他这么大的权力,这既是对于王权的维护,也是对于将帅的保护。
  。
  唐太宗时空。
  除开那些对于后人的恨铁不成钢、担忧制度崩坏而带来的恶果之外,李世民的脑中久久回荡着的,是云青青所说的“玄武门继承制”。
  “朕、朕……”
  他惶然地想,朕是给大唐开了个坏头吗?大唐的帝位传承,竟如此鲜血淋漓吗?
  在下一刻,他更是悚然一惊。
  “既然所谓延续,那前人何如?”
  他的承乾,是成了隐太子,还是下一个李世民?
  。
  唐高祖时空。
  李渊后背一凉,他也是顷刻之间就已经想通了这所谓“玄武门继承制”的前因后果,唯一纠结的就是:“究竟是太子设局反被秦王所破,还是秦王做下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李渊回想了一下两个儿子平日的做派,突然觉得——
  好像还是次子比较靠得住的样子?
  。
  宋仁宗时空。
  欧阳修轻轻叹道:“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有唐一朝,节度使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以邀命于朝。……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1]”
  。
  宋太祖时空。
  赵匡胤摇了摇头。
  “唐朝后期,藩镇坐大,天下皆以兵强马壮者为尊,朕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既避免重蹈强枝弱干之覆辙,又善待有功之臣、不伤君臣和气。”
  从云青青所在时空的史书来看,这番手段虽有缺陷,带来了后患,却也的的确确使大宋国祚三百余年,保证避免了大宋成为唐朝以降第六个短命的王朝。
  。
  【“积蓄了足够的势力,要起兵的话还缺少一个名正言顺的由头,于是安禄山打出了‘清君侧’的招牌,清的是谁呢?是时任宰相的杨国忠。
  虽然说前面的李林甫是一代奸相,可他毕竟还能压得住那些节度使,后面上位的杨国忠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废物了,和他比起来,李林甫都能算能臣。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叛乱。只要朝廷反应够快,把杨国忠撤下去让叛军没了大义由头,或者是派人坚守顶住最初几波攻势,千里奔袭的叛军必然产生内乱,朝廷甚至能不战而胜。
  可万万没想到,这场动乱比的并不是谁的战斗力更强,而是哪边的猪队友更多。”
  云青青毫不客气地翻了个白眼。
  “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又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在杨国忠的大力宣传下,前期的朝堂充斥着速胜的言论,轻敌的后果就是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一路烧杀抢掠直到洛阳,一千六百多里的路程,他只花了三十多天。
  另一方面,唐玄宗又昏招频出,先是冤杀了死守潼关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又强逼接替守关、重病在身的哥舒翰出关迎敌,二十万大军直接闯进了敌军包围圈,只回来了八千人,潼关失陷,于是长安也面临失守,唐玄宗带着宠妃与部分皇子、亲信御驾亲逃,把国都送给了叛军,一夜之间,大唐盛世就变成了绝世的笑话。
  当然,叛军那边也是不遑多让,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此时的民心还是向着唐王朝的,所以他的后院葡萄架接二连三地倒下,军心涣散、叛乱频发,令其攻势全乱。
  而接下来,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父慈子孝的场景,一边弑父上位,一边分道登基,这场动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
  唐高宗时空。
  武后安抚着李治剧烈起伏的胸口,听后者沉沉说道:“这孩子,日后劳你多加管教,若能掰过来就掰一掰,若不能,那便让他做个富贵闲人吧。”
  武后眼神一暗,低低应承道:“遵旨。”
  。
  唐睿宗时空。
  李旦不可置信地盯着天幕,有那么一瞬间,云青青的脸在他眼中都变得无比朦胧,他的眼中耳中都满是“御驾亲逃”这四个字。
  “三郎他、他怎会如此?”
  若是说沉湎酒色,只要不误朝政,也不算什么大问题,甚至被奸人蒙蔽,只要言路通达,最终铲奸除恶,也无伤大雅,甚至指挥失利,潼关失守,也尚存挽回之机,可堂堂天子不战而惧,抛下文武百官和满城百姓弃城而逃,这就大大突破了李旦所能想到的底线了!
  在这一刻,李旦开始怀疑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有问题?而他立三子为太子,又是否正确?
  可若是要他现在废太子,他又舍不得云青青所说的那开元盛世……
  “既然任用贤相能臣,便能开创盛世,那这盛世之君,为何不能是朕?”
  李旦对自己的水平有数,但是太子为副君,代行部分天子之职也是没问题的嘛!
  等到三郎的心性磨砺好了,再传位给他也不迟嘛!
  心思电转之间,李旦甚至想到了能不能让太平公主来当这个监督者……
  第175章 世界(十四)
  【“在这场动乱的第二赛季,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睢阳之战。
  那个时候唐朝仅剩江淮地区的税赋苦苦支撑,而睢阳是江淮门户,一旦失守,叛军就能挥师直达江淮,断绝唐军粮草来源,朝廷就再无平叛之力。
  安庆绪集结叛军十三万剑指睢阳,睢阳守城兵士不到七千,兵力极度悬殊之下,睢阳的军民却坚守了十个月,历经400余战,歼灭敌军十余万,直到城中粮绝,睢阳城破,城中仅剩下四百余人,张巡等三十六人被俘后遇害。”
  屏幕上出现了史书上关于睢阳之战的寥寥几笔,云青青深深叹息。
  “睢阳之战可以说是关乎唐王朝国运的一战,在这十个月里,朝廷得到了江淮地区的税赋接济,并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转变,在城破的前一个月,朝廷已收复长安,在睢阳陷落后的十天又收复了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从此攻守之势异也。”】
  。
  唐宪宗时空。
  韩愈心中既有怅然,又有豪情。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1]”
  。
  唐太宗时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