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李隆基跪伏在地,身体微微颤抖。
  “臣不知。”
  女皇定定地盯着他,直到李隆基几乎要将脸贴到地面上,才淡淡地道:“你改了折冲府?”
  “臣不敢!”
  “起来吧。”女皇收回了目光,重新看向天幕,“好好看看。”
  自高宗皇帝以来,大唐的战事频繁,折冲府兵士死伤以及逃亡的日益增多,出现的缺额又难以补充,府属卫士空额越来越多,再往后,只怕是痼疾难消……
  女皇用余光瞄了一眼略显瑟缩的孙子,暗想:“也不知道三郎如何改制?”
  至于为什么不是皇嗣或是庐陵王所为?
  笑话,她自己生的,还不知道这两个是什么货色吗?但若只看这李三郎如今瑟瑟发抖的模样,还真看不出日后那盛世之君的做派,也不知这孙儿有几分真本事?
  。
  唐玄宗时空。
  李隆基浑然不知另一个自己已经进入了祖母的视野,他不断掐算着时间,再一次确认“安史之乱”就在几十年之后。
  李隆基的心情非常沉重。
  “到底是朕英年早逝,还是……”
  纵然他不愿意承认这场叛乱发生在他在位之时,但他也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是是继位之君治下叛乱,追本溯源也是前人埋下了祸因……
  直到云青青暂时将目光移向了西方,李隆基暗暗松了口气,但他知道,不久之后,这“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只怕就会大白于天下,这让他分外纠结,又想知道原因,又怕众人知道原因。
  “若是这神迹仅朕可见多好。”李隆基再一次发出感叹。
  而侍奉在侧的高力士暗暗记下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个名字。
  “今日此二人得后世点名,只怕其会有一番大造化,还得细细留心才是。”
  留心什么?自然是在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前交好,以便上顺圣意、下揽人心了。
  。
  唐肃宗时空。
  李亨恨恨道:“可惜高将军与封将军忠勇,竟命丧于边令诚那奸贼之手!”
  当年叛军叩关,高仙芝、封常清在潼关抵挡安史军入关中,结果太上皇命边令诚为监门将军至陕州监军,边令诚一到军中,便向高仙芝索贿,一、再而不成,进谗言于太上皇:“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于是太上皇先后赐死封常清、高仙芝二人。
  如今想来,李亨仍不免对太上皇心生怨怼:边令诚诬告有错,但若不是太上皇昏聩,又怎会听信谗言、冤杀大将?
  “而朕有李辅国忠心为主,又明上意,自然不会有边贼之事复现。”
  李亨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
  【“欧洲大陆上,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凭借着君士坦丁堡的地利,加上传说中‘希腊火’暂时打退了阿拉伯人,但是也面临着阿拉伯帝国源源不断的骚扰,两国之间开始了无休止的内耗。
  而除了外患,拜占庭的皇帝利奥三世还面对着内忧——即神权和君权的争夺愈演愈烈。
  教会占据了大量土地、吸收人口、躲避税收、争夺皇权,甚至公然煽动军队反叛,于是利奥三世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毁坏圣像运动’,重创了教会势力,从教会手中夺回了大量土地、人口。
  由于教会在拜占庭受到了打压,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将重心西移,企图寻找新的靠山。”
  云青青收了一个前面埋下的伏笔。
  “前面我们讲过,西边的法兰克王国由于创始人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教会的势力在西欧开始渗透和发展,而陷入内战之中的法兰克王国经过了许多次的分分合合,当时实质上的掌权人查理·马特虽然没有加冕为王,但他在临终前再一次将领土平分给了他的儿子丕平和卡洛曼。
  而这个丕平就是教会要寻找的新靠山。
  在与兄弟争斗中获胜之后,丕平想要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但由于克洛维创立的墨洛温王朝根据传统,君权是由神权天赐的,丕平想要通过教会的认可来谋夺王位。
  于是在751年,丕平按照旧约中的仪式,由教会为其涂抹圣油,赐予王权,正式登基成为国王,而代价则是丕平将两次出征进攻伦巴底,将征服的拉文纳、利米尼、具沙罗等二十二个城市献给了罗马教会,史称‘丕平献土’。
  从此教宗不仅渐渐成为了西方的精神领袖,更是建立了教皇国,成为了一个世俗君主,而此举也为欧洲开了一个先例,即建立君权需要得到神权——也就是教会——的支持。”】
  。
  晋元帝时空。
  “兼并土地、隐匿人口、逃避税收、争夺皇权,这何止是所谓教会啊!”
  司马睿的目光阴沉。
  “世家不也如此吗?”
  尤其是王家,那王导谋逆之心几乎昭然若揭了!
  。
  秦始皇时空。
  始皇帝瞪大了眼。
  “何其荒谬!”
  他连所谓的“天人感应”都难以接受,更无法想象这“君权神授”。
  始皇帝扪心自问,即使是当年尚且势微力弱的秦王政,也未曾想过自歪门邪道夺得大权,更何况如今执掌天下的始皇帝?他甚至连皇后都不立!
  “虽说如今咸阳及周边的方士已尽数投入研究院,但天下胆大包天之辈只怕数不胜数。”始皇帝一想到后代之君可能会被忽悠着搞出一个“国中之国”、“王上之王”就觉得头大,“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以外,皆为淫。祀,当禁断、尽除之!”
  。
  汉武帝时空。
  搞出来“天人感应”的刘彻也笑不出来了。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此为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
  天子乃昊天上帝之子,代天牧民,便是世间至尊,怎能让凡人凌驾其上?”
  这一刻,刘彻对于西方那些宗教的警惕性达到了最大。
  。
  明太祖时空。
  朱元璋也是狠狠皱眉骂道:“这个丕平糊涂至极!”
  他乍听之时也是不能理解,但转念一想:“此人阴谋篡位,又无唐太宗一般的德行与功绩,只得走这歪路子。”
  马皇后附和道:“他为一己私心开了先河,留下后患无穷啊。”
  朱元璋点了点头,下定了决心。
  “待到来日咱们大明的海军出使西方,可要警惕这教会的渗透啊!
  煌煌华夏,可不能让这番邦邪。教祸害了!”
  。
  许多时空的皇帝心中都提高了警惕,即使是史书留名的昏君,毕竟——
  有些人能够接受领土变少带来的权力缩减,但不能接受王权之上还有神权。
  第174章 世界(十三)
  【“当基督教的福音生根发芽的时候,维京人也乘着海盗船登上了欧洲大陆。
  在北欧的语言中,维京这个词语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旅行,其二是掠夺,这两个含义也被切实维京人践行着。
  维京人远航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当他们第一次在当地百姓面前出现,就是以海盗的身份抢劫掠夺。洗劫英格兰、围攻巴黎城、掠夺意大利、剑指君士坦丁堡,其船只曾南临红海,西到北美,东至巴格达。他们与强大的对手做生意,当面对弱者时,商人就成了盗贼。”
  地图又回到了东方。
  “而在大唐,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盛世的终结来得猝不及防。
  开元年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商业十分发达,国内通达,城市繁荣。但随着盛世而来的,是整个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初唐时期朴实理性、风朗气清的氛围逐渐被贪图安逸、纸醉金迷的风气替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一手缔造了盛世的皇帝——李隆基。
  李隆基在位的前二十年,干了一个明君应该干的所有事情,包括但不限于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完善法制,删辑律令格式;静民劝农,检括户口,开垦荒地,提高亩产;设置四监管理官府手工业,促进手工业发展;改革兵制,开疆拓土等等。
  延续了大唐特色玄武门继承制上位的李隆基以太宗皇帝为目标,而在达成这个目标之后,他飘了。”
  ppt上出现了一个经典的熊猫头表情包,配文是——“我辛苦了这么多年,享受一下怎么了”。
  “从李隆基执政后期的作风来看,我大胆推测,他的本性应该就是作风奢靡、喜好享乐,但前期他有一个太宗皇帝作为立在前面的目标追赶,又有贤臣良相在侧规劝,所以他能够为了目标压抑自己的本性。
  而当他一手缔造了大唐盛世的同时也完成了个人权威确立、高度集权,再没有人能够制约他的时候,他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