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皇帝改造指南 第45节
“他不会通知的。”王某语气平淡:“或者不如说,他还会故意麻痹在后方的主力,拖延他们发现前线局势的时间。”
“……诶?”
两军交战,军情如火,拖延情报和直接葬送部队有什么区别?在前线遭遇重大打击的恶劣局势下,后方晚知道一天都有可能直接被送入万劫不复的绝境,更不用说,匈奴要面对的还是大将军长平侯——与这样的高手对决,一丁点误差都有可能被抓住机会沉重打击,何况这样致命的疏漏?
“这不等于直接送了吗?”
“对于匈奴军队来说,可能和送死没有区别。但对伊稚斜来说可不一样。”王某道:“失去了最亲信的精锐部队之后,匈奴主力对他来说也不再安全了。如果能假借汉军痛击与他为敌的部落,那也是很好的事情。”
伊稚斜的地位并不稳固,内部有大量的反对派——失去精锐骑兵后伊稚斜的地位更加危险,随时可能被政敌清算——因此,对于单于而言,战争最好的结局就是汉匈双方同归于尽,汉朝无法深入,匈奴各部创巨痛深,同样无力追究他战败的过错;于是伊稚斜单于苟延残喘,这盘棋就还有得下。
当然,现在的局势可能有一点小小误差,比如汉军强得实在过头了;但这也没有关系,毕竟——
“对于现在的伊稚斜来说,汉军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王某解释道:“就算汉人获得再大的胜利,也绝不可能并吞整个草原,无论如何总有他的一席之地。但如果匈奴主力缓过气来,他恐怕性命难保……轻重缓急,他应该分得清楚。”
说白了,汉人喜欢种地的,不喜欢喂羊;就算横扫草原建立了不世功业,也不过是叫当地的人老老实实认自己做爹,从此不要到处乱抢而已。像伊稚斜单于这样位高权重又有统战价值的首脑,只要忍得下来耻辱给皇帝磕两个大头,那不但性命没有妨碍,以后的荣华富贵也不是没有保障;但反过来,要是被内部的政敌抓住了……那可真是欲为奴隶,亦不可得了。
宁予友邦,不予家奴;宁愿在汉朝皇帝的宴会上跳艳舞,也不能脑袋插根鸣镝去见长生天;伊稚斜单于是以阴谋夺取权位的险恶人物,这种人的选择从来非常明确。
当然,这种选择未免也过于有既视感了,以至于穆祺的表情都变得相当微妙。不过,其余几人却显然没有心思做什么道德批判,他们关注的只是王某人透露的惊天内幕——要是这个预测真没有差错;那接下来的进展可就非常真是相当关键了。
简而言之,如果伊稚斜走常规路线选择回后方主持大局,那他们也只有按部就班的折返,向大将军汇报情况后预备即将到来的大战;可如果伊稚斜为了保命要孤身飞遁,那事情可就非常、非常有意思了……
霍侍中沉默片刻,低声道:
“伊稚斜就算逃回了自己的部落,又能做什么呢?他的精锐都已经消耗光了,不可能再做反抗。”
“反抗不了,可以跑嘛。”王某微笑道:“狡兔尚有三窟,何况他这种老滑头?伊稚斜肯定在私下里掌握着一些秘密的肥沃草场,只要带着部族中的青壮逃到偏远冷僻的据点,熬个七八年未必不能再起。”
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惹急了直接开润确实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伊稚斜篡位后大肆犒赏亲信,单于亲信部落所占领的地带,却一定是匈奴最精华、最关键的位置;换言之,要是伊稚斜不打一句招呼就带着人直接开润,那就等于是将整个草原的咽喉腹心之所,毫无遮掩的暴露在了外敌面前,那样的话……
霍侍中的呼吸变得急促了;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世上没有哪个将领,可以在这样的战机前保持镇定;不过,即使当真察觉到了什么“机会”,他也不好立刻拍板,做出什么激烈的决策——毕竟,当初大将军分派的任务,仅仅只是剿灭骑兵而已;如果要仓促更改目的,似乎……
这犹豫仅仅持续了片刻,他抬起手来,示意身边的士兵后退;随后环视一圈,向着方士们沉声开口:
“——诸位先生以为,现在该做什么决断?”
事实发展大大出乎霍侍中的意料。原本他还以为,自己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说服几位方士,获取他们的支持(考虑到方士们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这种支持实在必不可少);但方士们只是彼此递了几个眼神,居然就异口同声、完全赞同了他的方案,甚至还推波助澜,就他的计划提了一些更可行、更有效的改进——比如怎么修改汇报的说辞,让大将军更能接受这个变动;又比如应该在原地稍作休整,等待精锐骑兵从后方取来一些必需的备用物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简直是殷切备至、毫无疑虑。
这样的殷切,这样的体贴,倒把霍侍中给整不自信了。他犹豫片刻,简直要以为这些方士们是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违背本心,蓄意逢迎,搞不好还会翻什么大车;所以想了一想,迟疑开口:
“……其实,先生们有什么见解,尽可赐教。小子这点意见,未必可靠……”
“没有必要,没有必要。郎君对自己要自信嘛!”穆氏连声道:“再说了,郎君的方案本来就很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要有这种精神。”
霍去病:?!
“不可沽名学霸王”——不能学楚霸王沽名钓誉,放走敌人,养虎为患。那么问题来了,楚霸王沽名钓誉放走的那个敌人,到底是谁呢?
王某的脸拉长了。
第66章
虽然穆祺反应过来, 迅速解释,他的“不可沽名学霸王”云云绝非故意,而只是引喻失义后的一点小小意外;这句诗本身的重点也是乘胜追击, 而非阴阳高祖皇帝。但王某显然不会相信这样的说辞;他的脸依旧拉得很长,表情依旧很臭, 但拉了半天脸色, 终究没有多说什么——毕竟吧, 以他现在的立场, 确实也很难穷追不放, 表现出什么非同寻常的热忱。
小小的插曲之后,军队高层算是达成完全一致,都同意修改战略目标, 做进一步的追击。事不宜迟,霍侍中立刻召集军官宣布军令, 要求骑兵就地休整, 恢复体力后预备继续追击;命令一下,军队中层居然是喜形于色, 颇有跃跃欲试之感——没错, 马不停蹄连夜追击是非常累人的, 但这是追击什么?这可是追击匈奴单于!只要侥幸能在追击战中取得一点战果,封侯不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吗?
大好光景在前招手, 真是挑逗得众人心痒难耐, 血液几乎都要沸腾起来;原本霍侍中不开口同意追击, 他们也绝不敢违背大将军的军令;但现在霍侍中自己都有了把握,众人当然要毫不迟疑, 竭力捧场,争先恐后赞同上面的军令, 生怕耽搁了追求进步的机会。更有部分热衷于心的激进派,干脆建议霍将军连歇都不必歇,军情如火,不要浪费时间,在派人向大将军汇报之后就该立刻出发,免得单于逃遁太远。
“单于这样嚣张,真正是不把大汉放在眼里;不能再犹豫了,出重拳吧,将军!”
霍侍中并没有搭理这些激进派,而是坚持按先前与方士们议定的方案办事,先选人去呈送精心拟定的文书,再等候后方运来的少量关键物资——压缩军粮、消毒药片,以及穆祺口口声声,点名索要的什么“电池”、“三蹦子”;全体骑士则就地休整,同时调整马匹的配置。
即使是酣畅淋漓的一边倒胜利,在高强度冲锋厮杀之后,仍然有大量战马受伤乃至死亡,剩下的马也是精疲力尽,饥肠辘辘;但没有关系,匈奴贵人贪图享乐,即使只是暂时驻扎的营地,也会随军携带大量的精致食物,足够喂饱千里奔袭的骑兵;而贵人们带来炫示摆阔的骏马更是不计其数,任挑任选,几近无限供应。厮杀后的汉军一边吃喝一边挑选,还很贴心的要将最神骏的几匹好马献给霍将军及几位方士——军中树立权威最好的方式就是胜利;无论霍侍中再怎么稚嫩年轻缺乏经验,无论方士们先前的名声再怎么狼藉不靠谱,他们领导着军队取得了这样辉煌的胜利之后,都会立刻赢得绝对的尊敬与服从,享受到一切心照不宣的特殊待遇。
不过很可惜,这样的尊敬似乎颇有点浪掷了;霍侍中骑的是陛下赏赐的马匹,平白当然不好更换;王某人倒是很有兴趣试一试匈奴单于丢下的好马,但他目光一扫,很快看见了在火边检查平板和无人机电量的穆某人,然后想起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可能——显然,如果穆祺要在军中再施展他那些古里古怪的妙妙工具,就非得继续搭自己的便车不可;如果自己挑选了单于千里驰骋的好马,那么速度一旦加快,颠簸也必定更加剧烈,到了那个时候……
王某人的脸又拉了起来。他犹豫了片刻,只能告诉有意献上敬意的军官:
“……我用不着这个,这是单于的马,你们留下来进献皇帝吧。”
说完这话,王某人心都在滴血。但没有办法,要是他都消受不起这匹马,那天底下确实也没几个人敢于承受。他倒是想把这些马留给后方的大将军,可大将军肯定也不会自己保留,到头来还是得敬献给长安城里的那个小登——既然如此,还不如自己把事情办了,省得麻烦!
总之,王某人拉长着脸离开了,只留下牵马的军官原地茫然,略微有些不知所措;不过还好,这种不知所措也只是暂时的,这位军官很快调转目标,大踏步走到人群聚集的中心,开始关心除了讨好上司追求进步以外最重要的事情——瓜分战利品。
按照十余年来汉匈交战的惯例,汉军攻坚克难缴获的战利品,多半是五五分成;马匹盔甲兵器等硬通货要上缴朝廷充实国库,金银细软奇珍异宝则是大手一挥,直接赏赐给前线军队内部分配;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可以说是慷慨大度,充分激发了一线士卒博取富贵的无限热望,效果极为拔群。
当然,前线军队内部分配,多半也是主将拿大头,军官拿小头,下层士卒喝口汤水而已;但此次攻克单于营帐,除了缴获丰厚之外,却还更有额外的惊喜——霍将军及诸位方士根本不在乎什么金银财宝,将自己的份额统统充公,还组织人手当场分配,当场标记,一个不漏,力求公平——考虑到诸位贵人蹬腿后留下的无数首饰珠宝金银器皿,这一波均分之后,怕是人均都能来个阶级跃升啊!
在霍将军治下,大家都要改掉靠军饷过日子的坏习惯;拿战利品也能发家致富嘛!战争的厮杀不过一瞬,胜利的荣光却是长长久久;而今这成功的喜悦,难道将军们会一人独享?
一念及此,再看看面前堆成小山的金银,诸位士卒热血沸腾,只恨刚刚手段还是太软,效率还是太低,居然还能放走了几个漏网之鱼,辜负了上级的殷殷期待!
一秒六剑不是他们的极限,而是怕将军看不到他们的决心;忠!诚!
总之,虽然不言不语,但这波动员搞得非常到位。等歇息了两个半时辰继续上马,大家都是士气洋溢,恨不能一步千里,赶上去与单于见个死活高低。自当日清晨伊始,大家按着王某人的指示向西北方向穷追猛赶,终于在两百余里地以外抓到了单于的痕迹——大量的马粪、血迹,以及丢弃的绷带和外衣。
没错,伊稚斜单于跑得非常快,非常迅速;但毕竟是败军之将,仓仓惶惶,跟着他的亲信仓促上马,大多身上都带点伤;等脱离战场后狂奔许久,体力马力均已耗竭,速度难免就要慢下来,甚至要休整休整。更不用说,汉军还有一样足以扭转战局的大杀器:解除速度限制之后,可以以近百公里每小时直线飞行的无人机。只要根据踪迹扩大巡逻范围,就能迅速锁定目标。
所以,在穆祺第三次检查平板之后,就把情报直接告诉了几位专业人士:
“单于就在前方一百五十里的位置——他果然是朝自己的老巢去了。”
说到此处,穆祺心中都不觉有点佩服。做主将的人天文地理乃至敌手心态都要一一精熟,绝不容半点疏忽;卫霍等人或许很熟悉匈奴的军事力量和战场规律,但却现在太不明白王庭高层的政治斗争了——这种阴冷、险恶、毫无底线的算计,只有同样掌握了最高权力的老登才会懂得。
老登与匈奴过招几十年,肚子里存的黑料猛料还不知道有多少;要说打仗他可能不行,但要论这种阴沟里下三滥的心思,高层勾心斗角的离奇走向,那人家肯定是绝对的行家,没有匹敌的高手——这就叫专业,懂不懂?
穆祺停了一停,聊表对专业人士的崇高敬意,又开口道:“现在无人机上,还储存有一批燃烧剂。”
大白天是不好用闪光弹了,但燃烧剂却永远可靠;只要在特定的位置放一把火,单于的逃命小分队当然就会被大大拖慢行程,给汉军腾出足够的时间。
这个计划还是相当靠谱的,而且也有足够的例子做印证。但作为唯一有发言权的专家。王某人仔细听完,却只问了一句:
“所以,你真可以抓到伊稚斜了?”
穆祺愣了一愣:“……如果安排妥当,应该还是有希望的。”
王某人又道:“所以,你真想抓住伊稚斜了?”
“我怎么不想……”
话说到一半,穆祺迅速反应过来了:是呀,他干嘛非要抓住伊稚斜不可?
“对北方开战的本意,是要削弱匈奴,而不是要弄死哪几个人。”王某曼声道:“事实上,在汉匈交战的几十年时间里,朝廷也不是没有机会刺杀匈奴高层,但我基本没同意他们这么干,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呢?因为匈奴弱肉强食,更迭极快,死了一批贵人还有一批贵人,韭菜一样无穷无尽;杀来杀去意义不大,反而会养出一批完全不可控制的蛊王;倒不如维持现有的局面,以绝对的军事优势堂堂正正碾压过去。而今的道理也是差相仿佛——弄死一个匈奴单于当然是很大的功劳,很能满足情绪价值,但满足完情绪价值之后呢?
既然最终的目的是削弱匈奴,那到底是留着伊稚斜更能削弱匈奴,还是杀了伊稚斜更能削弱匈奴呢?
也先秣马厉兵一辈子,在北京城墙下啃上一万年的土灰,对大明的伤害也绝不如堡宗随意发一道圣旨;这就是地位上的天渊之别,天赋与努力之间绝不可逾越的差距。相对于野蛮无知的蒙古人,叫门天子才是真对大明特攻宝具,能轻易做到哪怕连蒙古间谍都无法完成的光辉奇迹——这样的奇迹,是不能随意复制,亦不能轻易放过的;所以也先一旦发现了叫门天子这个活宝,立刻就心甘情愿,奉为上宾;哪怕一分赔偿不要,倒贴钱也要送回京城。因为他非常清楚,一个叫门起到的威力,绝对比蒙古一百个怯薛还大。
同样,敌人和朋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伊稚斜精兵在手一心掳掠中原时,他与汉军是不死不休的敌人;但现在精兵没了心气也没了,匈奴内部兵强马壮的反对派成了伊稚斜最恐惧厌恶的仇敌,而汉军——巧了耶,汉军最大的仇敌,恰恰也是匈奴内部中最兵强马壮的那一部分喔!
你看,这一下形式不就立刻翻转了么?
当然啦,这倒不是说汉军要一转攻势,转而与伊稚斜搞什么合作;但苦苦逼迫,非要消灭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反匈高手,那似乎也实在不必。所以,“你真想抓住伊稚斜么”?
没有必要嘛!
不过——
“既然你都不愿意抓捕伊稚斜,那非要我们追过来做什么?”
“追过来也不一定就是抓捕,还可以办更重要的事情。”王某人道:“伊稚斜千里逃遁,中间不可能不停下来补充给养;只要他一停下来,我们就能找到一些关键的东西,只有单于才知道的秘密……”
“什么。”
“草场。”王某低声道:“匈奴用来供给后勤、恢复战力的肥沃草场。”
漠北茫茫草原,看起来是苍郁辽阔绿荫无边,但实际土壤也是有肥有瘦,产出亦是贫富不均;而匈奴人珍视那些水土肥沃草木葱郁的宝地,则更胜于汉人对肥田的喜爱——在关中在河北,耕不了肥田耕瘦田,即使收成少了那么一点,将就着也能把日子混下去;但在草原这种贫瘠脆弱的生态系统上,如果分到了一块干旱冷寂只有灌木丛生的土地,那基本就意味着整个部落的彻底灭亡。
从这种意义上讲,葱郁茂密的草原生态其实更近似于沙漠——大部分草地的产出根本无法养活牛羊,只有零星分布在荒漠中的几块肥沃绿洲能提供足够的给养;匈奴部落的迁徙乃至军队的调动,也必须要依赖于这些宝贵的基地;匈奴人不是神仙,匈奴人聚集十几万骑兵同样也要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没有草场里积蓄数年的物资,他们拿什么和汉军耗?
当然,正因为荒漠中的绿洲如此稀缺,关于肥沃草场地理分布,乃至水脉变迁和土质更易的资料,才是匈奴上层把持的绝对权力,以及不可示人的要害机密。在上一世里,孝武皇帝可是绞尽脑汁,以高官厚禄百般诱惑,才从叛逃来的匈奴权贵口中套出了一点点消息;而也仅仅是这一点点消息,亦有意料不到的作用——汉匈战争前期,汉军尚且只能沿边境小心移动;为什么中后期时却可以尽情放飞自我,突袭龙城横绝漠北,追得匈奴上天无路?因为草原补给基地的消息已经泄漏,寇可往我亦可往,卫青霍去病同样能依靠草场补充给养,自自在在的跨越荒漠。
——这就是情报的重要作用,几乎可以扭转整个战略局势的关键棋子。
不过,皇帝从叛逃匈奴贵人口中得到的毕竟是只鳞片爪,并不完整,并不好做什么关键的建议;但没有关系,现在单于将亲自带路,为他们解开全部的疑惑——伊稚斜单于必须要停下来补充给养,那么他又会在哪里补充给养呢?零敲碎打,远不如按图索骥,这就是世上的道理
以正常逻辑而言,单于是绝不会暴露这些宝贵的资源;他应该爱护匈奴赖以为生的根基,就像爱护自己的骨肉肺腑。但现在嘛……
面对穆祺惊愕的面容,王某向他微笑:
“你以为如何?”
穆祺……穆祺沉默片刻,不得不真心诚意的说出自己的感慨:
“陛下高见。我——我是自愧不如。”
第67章
的确是自愧不如, 尤其是接到后续情报之后,穆祺对皇帝的敬仰更是滔滔江水,永无休止, 头一次感受到了五体投地的崇拜——从每日定期放飞无人机后拍摄的影像上来看,伊稚斜单于带领的队伍奔逃不过六七日, 随身携带的食水就已经耗竭;于是他们改变方向, 拐入小路, 摸到了一处颇为隐秘的山丘;山丘下水流潺潺草木丰茂, 帐篷蔽天牛羊成群, 竟赫然是匈奴囤积粮草的集散地!
为大军囤积粮草的所在,收尾当然不能马虎;王庭筹备完全,充分利用显要地形, 在此处设置了大量的工事,并派遣了三千余壮丁层层驻守;不要说地势隐秘难查, 即使汉军侥幸发现了此处, 没有个两三倍的人手,也绝不要妄想劫粮。
不过, 这种种的防备终究只是为汉军而设, 当大单于大摇大摆带着人闯入时, 留守的将领仍然毕恭毕敬遵守了贵人们的指示,为单于的骑兵预备美食、更换马匹, 一一招呼周到;而伊稚斜则只在集散地停留了一日, 休整完毕后迅速又带人出发——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老对手卫青, 绝不会心存什么汉军见好就收的侥幸;眼前的殷切招待和美酒美食不过是虚无的幻象,大逃杀的毒圈还在收缩, 汉军的斩马剑依然悬在头顶;而他——胭脂山天降伟人、不世出的无敌飞将军、光辉的匈奴单于,当然不会中老对手的诡计。
喔对了, 为了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伊稚斜单于临别时还做了一点小事。他派人把驻守部队筛了一遍,将最忠诚、最可靠的精锐全部抽调了出来,充实进自己的卫队全部调走;在抽空了精锐之后,他还殷切嘱托驻守将领,态度极为和煦:
“不要怕,坚定守住,就有办法!”
守将:“?!”
总之,在守将茫然无措的目送中,伊稚斜单于扬长而去了,留下的是一个兵力极度空虚、士气近乎崩溃的营地;等到数日后汉军追兵赶到,这个至关重要的、储存了匈奴前线大量物资的要命营地,居然已经处于某种自行瓦解的状态了。面对汉军的试探进攻,驻守部队只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很快就举起裤衩全面投降,将营地中的一切——不计其数的粮食、成群结队的牛马、数千斤用于赏赐的金银、铮亮的兵器和盔甲——总之,王庭榨干了草原和西域骨血所凑集的一切物资,都拱手让给了汉人。
单于已经先逃,臣等何必死战?就那两个破铜板,你和霍去病玩什么命呢?大家朝天上放几箭,已经对得起王庭的大恩大德啦!
敌人溃败如此之快,倒让汉军猝不及防,等到从主事者口中问出了来龙去脉,霍侍中穆祺等才不得不心服口服,服王先生远见卓识、计谋高深,迥非寻常可比——试问,这样一座重兵把守的险关,要是没有伊稚斜单于一马当先,在前带路,他们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攻克?兵不血刃,一击而破,面对如此辉煌伟业,谁又能不说一句英明伟大、高瞻远瞩?
要知道,当年冠军侯带着人打漠北决战封狼居胥,沿途攻克匈奴补给据点,少说也折损了四分之一的人手在上面;如今相形之下,岂不更显得陛下一言兴邦,重之又重?
打仗,我不行;阴谋,你不行;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这就是唯才是举的含金量。
有鉴于此,穆祺不能不以相当的谦虚,毕恭毕敬的请示皇帝陛下:
“如今已经找到了草场,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当然是继续追。”老登道:“匈奴的草场又不止一个,能追当然要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