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720节

  陆沉听完这番叙述,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他刚刚从军的时候就听说过蒙山大捷,也知道庆聿定因为这场惨败郁郁而终,当初雍丘之战厉天润死守城池,便是利用杀父之仇诱使庆聿恭上钩。
  他心中忽地浮现一个猜测,看着两位长辈说道:“难道二十年多前,景军真正的指挥者是景帝和庆聿恭?庆聿定只是名义上的主帅?”
  萧望之点了点头。
  厉天润轻声道:“景帝并非不知兵之人,只不过他身为景国皇帝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再加上庆聿恭擅于用兵,能帮景国不断扩大疆域,所以他才会安心理政。你能逼得这两人时隔二十多年再度联手,足以令我们感到骄傲,因此我们希望你知己知彼,这样你才能继续战而胜之。”
  陆沉心中思绪翻涌,但是面上并无惧意,唯有一片沉稳坚毅之色。
  萧望之满怀期许地看着他,缓缓道:“陆沉,我年事已高,精力渐趋不济,无法帮你分担战场上的重压。但你不必担心江南和京城,我会倾尽一切帮你稳住后方大局。”
  陆沉轻吸一口气,起身面朝这两位待他视如己出的长辈,躬身郑重一礼,坚定地说道:“请岳丈和萧叔放心,我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
  第886章 【千秋万岁名】
  九月二十五日清晨,淮安郡王陆沉拖家带口,率定北军、飞羽军和锐士营离开京城,满朝文武奉宁太后之命出城相送。
  队伍行出十余里后,三百余骑忽地离开大部,转道往西而行。
  将近未时三刻,这队骑士出现在锦麟县东门之外。
  陆沉勒住缰绳,抬眼望着这座名闻天下的县城。
  秦子龙前去和守城的兵丁交涉,不一会儿便有一名队正点头哈腰地过来给陆沉行礼,毕恭毕敬地请他入城。
  策马进入县城,一路所见与陆沉五个月前来这里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当街上的行人看到这队甲胄鲜亮军容严整的骑兵,他们脸上的恐慌清晰可见,一个个避之不及。
  由此便能看出巨大的变化。
  锦麟县有大半田产归属于李家名下,这座城里几乎八成以上的人都依附李家生活,在李适之出事之前,城中百姓怎会畏惧朝廷派来的军卒,眼下他们却像是惊弓之鸟。
  即便宁太后在昭告天下的圣旨里写得很清楚,李家长房、四房和旁宗三房犯下谋逆大罪,与留在锦麟县的李氏族人没有关系,而且老相爷李道彦大义灭亲才能及时拆穿李适之的真面目,因此这桩案子不会牵连这座县城里的人。
  但是李适之谋逆已经对锦麟李氏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数十年培植笼络的官场势力一朝尽丧,坊间名望更是一落千丈,如今锦麟李氏莫说继续领袖江南世族,李家子弟出门在外宛如过街老鼠,大多数人都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世,哪像以前“锦麟李氏”四个字一出口,便赢得无数尊重和敬畏?
  陆沉这次来得匆忙,并未事先通知,因此李家并不知情。
  等他来到李氏祖宅巍峨恢弘的门楼下,李道彦的两个儿子和李公绪匆忙赶来迎接。
  “拜见王爷。”
  李公绪在长辈身后跪着,脑袋几乎快要垂到地面。
  他如今青涩褪去,单薄的双肩虽然还无法担起家族的重担,但已经不是曾经还带着几分天真的少年。
  祖父尚在,他倒是不担心这队骑兵此行的目的,却也不知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先生。
  如今锦麟李氏成为弑君谋逆的乱臣贼子,自己还配做他的弟子吗?
  恍惚之间,他感觉到身前的长辈慌忙避开,紧接着一个人影出现在他身前,一道略带调侃的嗓音响起。
  “不叫先生叫王爷,莫非你想叛出师门?”
  就是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李公绪双眼微红,眼眶中泪光闪烁。
  他抬起头,望着明媚阳光中陆沉温和的面容,不禁颤声道:“先生。”
  “我陆沉的开山大弟子可不能哭哭啼啼一派苦相。”
  陆沉伸手将他拉起来,微笑道:“怎么了,有人欺负你?”
  李公绪连忙镇定心神,摇头道:“没有,是弟子一时心神激荡,请先生责罚。”
  “好啊。”
  陆沉抬手轻轻拍了下他的肩膀,笑容愈发温厚:“罚你头前带路,带为师去拜见老相爷。”
  “弟子遵命。”
  李公绪笑中带泪,转身在前引路。
  走进庭院深深的李氏主宅,陆沉心中颇多感慨。
  时维深秋,花草树木渐趋凋零,但是与这萧索之景相比,这座屋宇绵延的府邸弥漫着一股极其压抑的气氛,这更让陆沉觉得心情沉重。
  经过半山塘,望向临水而立的见喜亭,陆沉不由得想起那段时间的十余场棋局。
  彼时他和李道彦又如何能想到,李适之早已决心走上那条路,短短半年内让大齐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来到李道彦居住的秋怀堂,其他人知趣地停下脚步留在外面。
  李公绪侧身道:“先生请。”
  陆沉跟在他身后步入中庭,沿回廊绕过假山流水,在正堂里间见到了年近七旬的李道彦。
  “老相爷……”
  陆沉拱手一礼,随即眼神微凝,望着躺在榻上的老人,后面寒暄的话已然说不出口。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李道彦的衰老程度令人心惊。
  他的身躯枯瘦单薄,脸颊深深凹陷,再也不是曾经那位一人之下、领袖门阀的大齐宰相,看起来只是一位行将就木、流露出浓重死气的普通老人。
  “你来了。”
  李道彦勉强挤出一抹笑意,随即目视李公绪,右手轻抬。
  少年强忍着心中的伤感,上前帮老人坐起身,在他腰下放好软枕支撑。
  他又搬来一张交椅放在榻边,然后默默地站在一旁。
  陆沉坐下,视线始终停留在老人的面庞上,心中纵有千言万语,此刻却不知该从何处说起。
  “常言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一度以为自己能超然一些,可是真到了快死的时候,心中的恐惧又挥之不去。”
  李道彦的语速有些慢,带着几分自嘲问道:“你可知道我为何恐惧?”
  陆沉想了想,轻声道:“老相爷这一生殚精竭虑,心中常怀家国大义,然而李适之的野心几乎葬送您一生的心血。固然因为您大义灭亲,锦麟李氏没有遭遇阖族尽丧的命运,但可以预见接下来几十年内,每一位李家子弟都要背负着逆贼的骂名艰难挣扎,不知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堂堂正正地做人。”
  “是啊。”
  李道彦眼帘微垂,缓缓道:“妻不贤子不孝,大丈夫亦难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凡夫俗子。”
  陆沉心中喟叹。
  他可以在大庭广众继续宣告李公绪是他的弟子,甚至可以在将来尽可能地提携这个少年,但是李适之犯下弑君大罪,无论何时都会有齐人在背后戳锦麟李氏的脊梁骨。
  能否洗清这样的罪孽,只能靠这些李家子弟自身的努力。
  “李家会落到这样的境地,不能全怪李适之一意孤行。”
  老人再度开口,语调中显露出几分怅惘:“若非我私心太重,其实局势本不会这般发展。”
  陆沉定定地看着他,显然对这句话不太认可,因为在老人离开朝堂的时候,他已经很难改变李适之的决定。
  李道彦忽地咳嗽起来,他抬手示意陆沉和李公绪不必担心,稍稍平复之后继续说道:“遥想当年,我因为中枢争权失败,被那些人赶出京城来到江南忻州,心中满是不甘,只想着若是能再来一次,绝对不会再度失手。不成想没过多久,河洛陷于异族之手,天子和太子崩于宫中,大齐江山几近倾覆。”
  陆沉安静地听着。
  “高宗皇帝仓惶南渡,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立刻联系韩公前往迎驾,然后趁着其他人还没有生出异心,紧赶慢赶地劝他登基为帝延续国祚。其实高宗皇帝心里清楚,我谈不上多么忠诚,只是更看重那份从龙之功。”
  李道彦面上浮现愧然之色,摇头道:“从一开始,老朽就藏着太多的私心。”
  陆沉摇了摇头,恳切地说道:“圣人论迹不论心。”
  “话虽如此,却瞒不过天地和自己。”
  李道彦轻吸一口气,语调愈发低沉:“高宗皇帝与我互相利用互相依靠,一步步降服朝中各方势力,他终于做好了北伐的准备,而我也顺利成为大权在握的宰相,锦麟李氏在短短十几年里一跃成为江南门阀之首。到了这个时候,我所追求的不再只是权力,你可知道是什么?”
  陆沉叹道:“青史留名。”
  “呵呵。”
  李道彦神情复杂地轻笑一声,继而道:“没错,就是青史留名。你曾经说过,是我给了高宗皇帝有力的支持,他才能压制住江南门阀。你称赞我心怀家国顾全大局,却不知这只是我的一己私欲。说到底,我既不想放弃手中的权柄和家族的富贵,也不愿变成遗臭万年的奸相,所以我才左右反复无比割裂。”
  陆沉看着他沉郁的面色,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评述。
  这世上有几人能真的做到大公无私?
  面前这位老人一生呕心沥血,在那般复杂的局势中稳住朝堂大局,这不能用简单的黑白忠奸来判定。
  李道彦目视前方,喟然道:“早在我乞骸骨的时候,我就已经察觉李适之某些举动逾越了界线,比如他当年暗中勾结侯玉,又如他想方设法让元行钦掌控京军骁勇大营。若我早下决心大义灭亲,他定然没有机会走出那一步,但是——”
  老人停了下来,望着陆沉默然片刻,才微微摇头道:“我放不下这一生努力得来的成果,放不下锦麟李氏门阀之首的地位,放不下子子孙孙的荣华富贵,所以装作没有看到,愚蠢又贪婪地守着自欺欺人的念头。若非私心作祟,若非心怀执念,又何至于此?”
  “祖父。”
  李公绪明显察觉到老人的情绪有些激动,不由得担忧地开口。
  陆沉却以眼神示意他莫要阻止,然后放缓语气说道:“老相爷,您已经为这个国家、这个家族操心了一辈子,莫要太过自责。”
  “终究是功亏一篑。”
  李道彦凄然一笑,低声道:“因为我的私心,以至于辜负高宗皇帝的殷切期望,将来有何面目再去见他?锦麟李氏沦落至此,或许就是我该有的报应,这叫咎由自取。”
  一滴浑浊的眼泪从老人脸颊缓缓滑落。
  第887章 【寂寞身后事】
  李公绪拿着手帕,细心地擦拭着祖父瘦削的面庞。
  “老相爷,我至今还记得您当初那番话。”
  待老人情绪稍微平复,陆沉恳切地说道:“当时京军叛乱初定,高宗皇帝论功行赏,他要提拔李适之为礼部左侍郎,您说盛极必衰乃是人间至理,贪心不足是为灾祸根源。在李适之谋逆之前,锦麟李氏已然做到一个门阀的极限,早晚都会是那个结局。这一次您大义灭亲,固然无法完全扭转局势,至少能换来一个蛰伏待起的机会。”
  李道彦沉默片刻,轻声道:“不求再起,只盼家中子弟能认清局势,不再做出愚蠢的举动。”
  陆沉便没有再劝。
  他不会因为对方形容衰败就生出轻视之心,实际上放眼如今的朝堂,除了宫里那位宁太后,他真正在意或者说忌惮的人物便只有面前这位老人。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如今锦麟李氏被千夫所指,李道彦又已经离开朝堂,似乎没有撼动一位实权郡王的能力。
  但是陆沉看得很透彻,李道彦和李家不能完全对等,他现在仍然有说服宁太后以及朝中大部分文武重臣的能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