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447节
“讲。”
“王爷,三月十一深夜,宝台群山之中的七星军五千骑兵意图偷袭我军粮草存放的罗山县,随即被我军赶入包围圈。后续南齐定州都督李景达领兵出击,迫使我军回援前线,继而被七星军骑兵突出包围圈,逃往积善屯以南,与齐军守军汇合。”
信使满面忐忑之色。
这又是一个坏消息。帐内众将神情沉肃,不过没有表现出太紧张的情绪。
虽然东路军没有完成对七星军骑兵的绞杀,但是也不会影响到西线这边的局势,充其量只是有些可惜。
然而庆聿恭眉头微皱。
蒲察见状便恭敬地问道:“王爷,可有不妥?”
庆聿恭微微摇头道:“无妨,继续军议。”
七星军骑兵?
确切来说那才是陆沉真正压箱底的嫡系,他们肯定不会老老实实待在定州,说不定这时候已经在绕路赶来雍丘战场。
难道这就是对方的杀手锏?
帐内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庆聿恭静静地听着众将畅所欲言,心中却已经给那支脱胎于绿林草莽的凶悍骑兵划上一个记号。
看来在后续的决战当中,这支五千人的精骑很有可能变成左右胜负的奇兵。
庆聿恭面色从容,他这一生经历过太多的考验和坎坷,既然此刻已经有了提防,肯定会做好对应的准备。
只是不知为何,他心中隐约有几分忧虑。
同一时间的齐军中军营地内。
帅帐之外,矗立着荣国公萧望之的帅旗,所有普通将士仍旧以为萧望之才是这一战的主帅,厉天润则留在白马关休养身体,只有各军都指挥使一级的将领才知道真正的决策者是山阳侯陆沉。
这段时间他们已经召开过多次军议,商量如何对付雍丘城外的景军主力。
有所进展,但是还没有形成最终决议。
之所以在没有定策的情况下进军,原因也很简单,这一次不是景军求战,而是齐军要寻求决战,不能让景军从容地撤回去。
“这倒是个好消息。”
帅帐内,萧望之面带微笑看着坐在对面的陆沉。
此间还有一人,正是风尘仆仆的陶保春。
他将定州那边近来的消息简略陈述一遍,重点提及林溪已经带着七星军五千骑兵启程,让他快马奔袭前来报信,同时也是希望能够得到陆沉更加详细和清晰的指令。
陆沉温言道:“陶叔辛苦了,你且先去歇息一阵,容我和大都督商量一下。”
陶保春便对二人行礼告退。
萧望之一看就知道陆沉另有盘算,便问道:“你不打算让七星军充作奇兵?”
“五千精骑在关键时刻确实能起到奇效。”
陆沉起身帮萧望之斟茶,平静地说道:“只是我觉得庆聿恭不会忽略这一点。”
萧望之沉吟道:“确实。”
陆沉道:“他不一定知道师姐打算带兵来雍丘,但是景军东路军的主将肯定已经将七星军逃出生天的消息禀报他。庆聿恭知道我和七星帮的关系,而七星军骑兵在积善屯防线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远远不如来西线战场充作奇兵。如此一来,庆聿恭只要留出部分骑兵应对,七星军就很难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萧望之问道:“那你有何打算?”
“其实先前我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如果冒然让飞羽军或者定北骑兵离开,极有可能引起庆聿恭的注意,眼下七星军的到来倒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略。”
陆沉微微一笑,继而道:“萧叔,我想让七星军悄然北上,不来西线战场。”
萧望之怔道:“北上?河洛?”
陆沉点头道:“是,这一招便是釜底抽薪!”
何为釜底抽薪?
萧望之只是稍稍思忖,便已经把握到陆沉所谋的脉络。
他端起茶盏饮了一口,缓缓道:“你想让伪燕朝廷体系陷入瘫痪,后勤供给彻底断开,从而挖断前线景军主力的根基?”
陆沉点了点头。
萧望之定定地看着他,忽然轻声笑了起来,片刻后说道:“这么说你已经跟翟林王氏谈好了?何时做的安排?”
“有段时间了。”
陆沉想了想,微笑道:“在我从京城离开的时候,就让王姑娘通过朱振转交给翟林王氏一封密信,为的就是在关键时刻给景军主力致命一击。”
萧望之道:“此举有些风险,但是值得一试。”
陆沉目光沉静,将杯中温茶一饮而尽。
第561章 【朝天阙】(七)
河洛城,王氏大宅。
兰雪堂内,王安身着常服,独坐静思。
齐景开战以来,北燕的存在感不断降低,但是从庆聿恭到下面的普通景军将领,没人能忽视王安这位宰相。
如果没有他坐镇后方维持官府体系的运转,北燕根本无法承担数十万大军的粮草辎重供给,也就无法在前线持续不断地给齐军施加压力。
无论是灭骨地和奚烈统领的东路军,还是庆聿恭亲自率领的主力,他们依靠的都是北燕朝廷提供的后勤供应。
这件事千头万绪,涉及到的官员成百上千,征调的民夫达到数十万人,而要将粮食从河南路、渭南路和京畿地区运往前线各地,需要居中协调的事务无法计数,换做一般人根本无处下手。
只有江北第一门阀翟林王氏的家主、在北燕朝廷为官十余年、世交故旧遍布各地的王安才具备这个能力。
这半年来王安勤勤恳恳,尽力维持着北燕境内正常的秩序,没有丝毫懈怠,因此逐渐赢得景军的信任和尊重。
譬如留守河洛城的景军大将温撒,对他的态度明显不同于其他燕国重臣。
长期日夜操劳,王安脸上有着明显的疲乏之色,但是眼中泛着锐利的光芒。
脚步声响起,王承步入堂内。
兄弟二人见礼,王安随即问道:“兄长,家中情形如何?”
这座大宅里住的只是翟林王氏少数族人,主要是王安、王承和几家叔伯兄弟,王家本宗仍然居住在河南路境内的翟林县。
王承在他对面坐下,沉稳地说道:“已经准备好了,也和林颉确认了后续事宜。只要你做出决定,老家的人就会抄小路进宝台山,到时候会有七星帮的人负责接应。”
王安微微颔首。
离开故土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
然而王家兄弟心知肚明,随着齐景之间的争斗愈发白热化,翟林王氏必须做出决断,无法再藏在水面下静待大齐收复故土,一旦让景朝察觉到蛛丝马迹,到那个时候等待翟林王氏的便只有满门尽丧这个下场。
这半年来王安尽心竭力帮景军打理后勤,为的就是取得对方的信任,从而觅得一线逃出生天的机会。
此刻听到王承肯定的回答,王安不由得松了口气,神色渐趋和缓。
举家南投并非是临时起意,早在他允许王初珑南下的时候,便已经在为这件事做准备,因为他知道景军究竟有多么强大,大齐边军纵然今非昔比,想要在短时间内彻底击败景军不太可能。
对于翟林王氏这样的门阀大族而言,时间拖得越久越容易暴露。
几个月前他收到朱振转交的密信,那封信是王初珑亲笔所写,内容却是陆沉的建议。
王家南归。
这是陆沉所言最核心的四个字,与王安一直以来的打算不谋而合。
他在和王承商议之后,定下一个很稳妥的策略,生活在河南路翟林县内的王家族人因为距离宝台群山较近,他们可以悄无声息地潜入山内,只要七星帮及时接应就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与此同时,河洛城内的王氏族人需要走一条比较冒险的路线,出城之后往东南而行,沿途绕过几处有景军驻守的城池,从藤县西南边绕一个圈子转而进入定州境内。
只要轻车简从行动够快,王安自信可以躲过景军的视线,问题在于想要穿越边境,必须要有齐军精锐接应。
这是王安一直没有下定决心的原因,而随着昨天他收到一封来自南边的密报,这个忧虑亦不复存在。
王承轻叹道:“不知此生还有没有重回翟林的希望。”
那是王家生活了数百年的故土,一草一木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如果举家南投,王家将来在史书上肯定能留下正面的评价,大抵便是忍辱负重心怀大义之类的字眼,但是前路漫漫坎坷无数,谁也不知道抛离故土的翟林王氏会有怎样的未来。
王安平静地说道:“我们别无选择。”
在王初珑南下的那一刻,翟林王氏就已经和大齐的命运紧密相连。
王承点了点头,按下心中的愁绪,轻声道:“南门守将是我们的人,到时他会跟我们一起南下。”
眼下河洛城的防务由景军主导,但是景军主力大多在东西两线的战场上,不可能留下太多的人驻守城池,因此河洛城的守军还有一部分是燕军,其中便有王安这半年来推动上位的自己人。
万事俱备,只等王安决定启程之日。
王安抬头看着自己的兄长,镇定地说道:“我准备在四天后的晚上宴请城内一应高官大将。”
王承微微一怔,旋即反应过来:“你要在这个时候举办寿宴?”
按照他的想法,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在和南北两边联系妥当之后,悄然出走方为上策,这个时候要尽可能减少额外的动作。
王安颔首道:“这几年我们王家给大齐做了不少事,这些是我们在大齐立足的基础,但是想要维持第一门阀的地位,光凭这些功劳还不够。如今齐景大军在雍丘城外对峙,战事已经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如果我们能彻底搅乱景军的后方,对于战事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此便能名扬天下。”
王承沉默不语。
王安继续说道:“再者,河洛城陷入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的境地,有助于我们平安南下。”
王承沉思片刻,缓慢却坚定地说道:“好,依你所言,我让人做好准备。”王安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端起手边的茶盏,浅浅饮了一口,眼神无比凌厉。
南边战事暂时还没有结果,河洛城里的气氛不算悠闲,官员们辛劳大半年,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暂时放松的机会。
四月初二乃是宰相王安的五十岁生辰,虽然在大军于前方拼命的时候不宜大操大办,但终究是意义很重大的整数寿辰,因此当天傍晚王氏大宅门外的长街上车水马龙,接到请柬的北燕高官和景军将领纷至沓来,一齐为王安祝寿。
翟林王氏作为江北第一门阀,家资巨富底蕴深厚,哪怕只是一场规模不算庞大的宴席,依然让前来祝寿的宾客们大开眼界。
珍馐美馔不一而足,窖藏佳酿接连呈上。
华灯初上,夜色朦胧。
席间主客推杯换盏,气氛十分热烈。
主桌之上,王安亲自招待景军主将温撒、北燕副相程昌言、察事厅侍正王师道和枢密使陈孝宽等人,他们便是如今河洛城真正掌握实权的巨擘。
大厅内还开了六桌,座上皆是北燕朝廷各部衙的首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