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92节
四、反虏王莽安在?
9.郅恽的忠告
汝南郡的郅恽 1 ,是一个旧时代的人物,说得更准确些,他颇像眭弘、盖宽饶等昭、宣时代理想主义儒者的继承人,既坚守今文经说的义理,又能凭借天象来占卜未来,还不屈从于世俗权力。他传习的是《韩诗》和《严氏春秋》,进入新朝之后,他最初可能也欢迎过新朝的诞生,但更存有观察的心态。
十余年来,他眼看着新朝从蓬勃繁荣走向硝烟四起,臣民从热烈拥戴走向叛乱不断,他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王莽并非天命所寄托的儒家圣王。
到始建国地皇年间,汝南郡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案了。郅恽夜观天象,终于发现了奥秘:镇星、岁星、荧惑,一同在天空“翼轸”的地方去而复来,“翼轸”对应着大地上荆楚的分野,而汉家出于楚地,因此这预示着汉家天命将会复兴,汉家必然再受命!
这样想着,郅恽就离开汝南,西奔长安,给王莽上了一封书:
上天垂戒,欲悟陛下,令就臣位,转祸为福。刘氏享天永命,陛下顺节盛衰,取之以天,还之以天,可谓知命矣。若不早图,是不免于窃位也。
这封上书的核心,就是请王莽退位。但细究郅恽的逻辑,并不是说王莽得位不正,而是说当年他受禅汉室当皇帝,在当时是符合天命的,但现在新朝没能治理好天下,所以新的天命昭示刘氏将再受命,新室理应再禅让给刘氏。
郅恽之所以是一个旧人物,正是因为这是西汉儒家关于政权如何更替的经典义理:天下治理不好,就要禅让给别人,不禅让就是窃位。窃位不等于篡位,因为皇位神器,上天所有,也就是公有,人无法篡天,只能私窃。
因此,郅恽虽然认为汉家当再受命,但与前番李焉那种“人心思汉”的心态迥异。郅恽并非思汉,而是向王莽指出,该你得位你可以得,该你退位你就得退,原因就是你没有治理好天下。这不是针对谁,而是政权和平转移的普适做法。
王莽见到上书,勃然大怒,因为这些话从根本撼动了新朝政权的法理基础,与一般的劝退不同。郅恽被即刻下狱。有司议罪后表示,应以最严重的大逆论处。
但是,王莽犹豫了。
治狱的官吏看不明白不要紧,王莽却很清楚,杀掉郅恽很简单,但郅恽指出的问题既符合经义,又有天象为依据,令他难以驳斥。他更希望郅恽收回那些话,这远比杀掉他更重要。
皇帝不惜纡尊降贵,派遣黄门近侍,偷偷去狱中和郅恽谈判。王莽的条件很简单:请郅恽自称犯了狂病,精神恍惚时说了些自己也不懂的狂话。皇帝将据此赦免他的大逆之罪。
没想到,郅恽一听,瞪着眼大骂:我所说的都是天语圣言,你让我装成精神病,精神病能说得出这样的圣言吗?
王莽无奈,只得将郅恽继续关押,若再没辙,冬天就要处死他。王莽陷入两难,不杀他,说明自己害怕;杀他,说明自己心虚。好在不久他大赦天下,借机将郅恽放出监狱。郅恽立刻与同郡好友逃到南边的苍梧郡躲了起来。多年以后,他将继续成为令刘秀又敬又怕的臣子。
随着刘氏当复兴的谶语迅速流行,王莽的军事力量也不断遭到挫败:
关东战场上,面对赤眉军,始建国地皇三年(公元22年)二月,景尚战死,他官居太师羲仲,即四辅之一太师的副手;冬天,成昌之战失败,更始将军廉丹战死,关东彻底失控。
荆州战场上,面对绿林兵,三年十月,严尤、陈茂虽然一度击破汉军,但到四年正月,前队大夫(即南阳太守)甄阜、属正(即南阳郡都尉,一郡的最高武官)梁丘赐被斩杀,数万人覆没。
始建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三月,刘氏复兴终于成为现实:那个曾经和乡官斗殴而一度逃亡的刘玄,在战场上称帝,改元为更始元年,恢复汉朝正朔,始建国地皇四年三月成了汉更始元年二月 2 。
现在天下有了两个皇帝,两个年号,两套正朔。当然,眼下胜负尚未分晓。王莽实力犹在,为了显示镇定,他决定再立皇后。
前番,他派出去征求淑女的使者们陆续返回,根据带回的淑女的画像、家庭状况,皇帝亲自选择了杜陵史氏的女儿为皇后,聘黄金三万斤,陪嫁的车马、奴婢、布帛、珍宝等,不计其数。皇后的父亲史谌被封为和平侯,拜为宁始将军,史谌的两个儿子都任侍中,成为皇帝的外戚。
史皇后估计年龄尚小,王莽快七十岁了。婚礼当天,大臣们被吓了一跳,王莽染黑了头发胡须,努力装出年轻的样子。这应该是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染发。
婚礼在三月举行,与当年嫁女比起来,这次匆忙了许多。当天大风袭击长安,城中有屋瓦被吹落,有树木被折断。这本是凶兆,但被崔发等人一通解释,似乎也不是灾异而是祥瑞了。王莽努力把婚礼办得辉煌隆重,他亲自到王路堂前迎亲,礼数周备,册立皇后之时,还正式按照《周礼》确立了后宫的秩序,“任命”了一百二十个嫔妃,其中:和嫔、美御、和人,此三人的品秩等同公;嫔人九位,等同于卿;美人二十七位,等同于大夫;御人八十一位,等同于元士。
假如皇帝从这天开始,每两天临幸一位嫔妃,那么等他被杀也临幸不完一遍。
但他似乎并没有临幸的兴致,立皇后只是他昭示大权仍然在握、天命依然在我的姿态。婚礼之后,他与一名涿郡的方士,名叫昭君,每日在后宫研究实践方术。班固称他“纵欲乐焉 ”,与方士探讨纵欲话题,大概是实践房中术 3 吧。
不过,当汉朝的旗号重新打出,王莽仍然可以征求到不少淑女,史氏家族也愿意把女儿嫁到宫中,这就说明直到三月间,皇帝对关内的掌控依然有力,天下还有很多百姓仍然尊崇着王氏天子为合法皇帝,没有进入群雄逐鹿的乱局。至于刘秀,此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将军。
婚礼之后,王莽似乎神志清醒了些,他同时下了两道诏令,一是大赦天下,以求宽慰民心,缓解矛盾;二是盘点了他麾下的军队,要求将军们尽快荡平敌人。从盘点情况看,王莽确实还拥有雄厚的军事实力,在关东战场,太师王匡率领中央军队及各州郡兵马,号称三十万大军,奋战在青州、徐州一线;颍川、南阳郡一线,还有前任大司马、纳言将军严尤等人率领的十万军队,南阳的郡治宛城也还没有被攻下。
军事形势尚未明朗,王莽仍然怀有信心。
四月,更始帝的军队围困宛城,前锋则进至颍川郡的昆阳、定陵,距离洛阳很近了。 4 接到战报,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寻在洛阳征集州郡属兵,南下和严尤等人在颍川郡的军队会合,加起来号称百万之众,图谋一举荡平更始帝的军队。
10.延宕的政变
始建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六月,天气炎热,时不时一场大雨浇下来,提醒着暑日的肆虐。
在这胜负未分的胶着日子里,王莽的宫廷貌似平静,但中外臣僚的心态、思绪,已经不复从前。有的官员突然从朝廷上消失,有些派出去的使者再也不来复命,还时不时听说太学里的博士带着弟子一齐逃走。而且,受战事的影响,大部分贸易已经停滞,长安城繁华不再,一种大势已去的氛围萦绕在宫市上空。
王莽宠爱方士昭君,他的大臣也各有信任的方士。卫将军王涉是王莽亲信、表兄,今年已经七十岁左右。他与一个叫作西门君惠的方士素来交好。西门君惠也很擅长天文图谶,就对王涉说:“彗星扫过北辰正宫,说明刘氏将复兴,而且,新君是国师公的姓名。”
西门君惠胆敢和王涉吐露这样的预言,一来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且大家都信仰天象、图谶,天数大过亲情;二来说明,他早已知道连王涉这样的皇亲国戚,对新朝也没了信心。
王涉很是忧虑。一旦汉朝复兴,作为王氏重臣,他很害怕死于非命。而且,七十岁的他子孙众多,即便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后代计。但他只是个卫将军,势单力薄,还需要寻找同盟。
七月 5 ,王莽举天下之力汇集的百万大军,在昆阳小城被更始军的太常偏将军刘秀击溃。司徒王寻战死,主帅王邑仅带出数千兵马退守洛阳,而进驻宛城的更始帝则大封群臣,政权更加有模有样。消息传来,关中震动,这意味着王莽已经丧失主力军,无力维持对关中的统治。在这种形势下,无论是官员贵族,还是豪杰百姓,都要认真考虑自己的出路,关中局势开始动荡,地方秩序日益混乱,不断有人打出反新反莽的旗号。
王涉见此情形,加快了安排后路的步伐,他找到大司马董忠。
董忠早年行迹不详,在新朝被封为降符伯,和崔发的说符侯异曲同工,很可能也是因为符命获封。董忠此时正在中军北垒练兵,以备京师防务。昆阳大败后,他知道这点兵力已经无济于事。王涉所说的天象和谶语,他深信不疑,两人秘密敲定了发动军事政变的打算。
为了确保政变顺利,他们继续物色京师和皇宫内外拥有兵权的人。五官中郎将、伊休侯刘叠进入他们的视线。刘叠是皇帝近臣,加官侍中,不仅可以自由出入禁省,还负责宫殿宿卫。为什么找他呢?因为他的父亲是刘歆。
而刘歆与皇帝渐行渐远,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考虑到王涉年事已高,董忠担当了主谋,他和王涉多次去找刘歆,故意在刘歆办公的国师殿里谈论星象的奥秘,以期引起刘歆的兴趣,试探他的态度。刘歆起初刻意回避,不理会两人,直到等不及的王涉亲自去见刘歆,一见面就哭了:“我们诚心要与您合作,以保全大家的宗族,怎么就不相信我呢?”
刘歆大概会想,你王涉是王莽的堂兄,叫我如何相信?
王涉解释了他为什么要抛弃堂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