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75节
6 今昌平、密云。
7 今甘肃张掖。
8 严尤,姓庄名尤,《汉书》中避汉明帝刘庄讳,改为严尤。为了叙事方便,本书仍以严尤称之。
9 今内蒙古包头附近。
10 高句丽侯驺的身份,目前尚未有公认的说法。这里倾向于认为驺就是被降为侯的高句丽国王。可参考李大龙:《关于高句丽侯驺的几个问题》,见《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5期。
11 此处得到《周易》研究专家、同济大学谷继明兄指导。
12 吕思勉:《秦汉史》,第186页。
13 此时尚未有赤眉的名号,这里为了叙事便利而使用。
14 《汉书·王莽传》,第4104页。
二、皇帝的执政艺术
5.严密的五威系统
始建国元年冬天,统睦侯陈崇终于收到皇帝的策书,成为新朝第一任五威司命。在新朝的五威系统中,与负责宣传的“五威将帅”、负责安保的“五威将军”比起来,五威司命体系即使不是最重要的,也是权力最大的。
陈崇出任这个职位,显示了王莽的知人善任。在汉朝,陈崇就以丞相司直的身份替王莽监视丞相孔光,还充任绣衣使者赴各地采风,所从事的都是需要既懂政治又擅长刺探的差使。而五威司命的职责,正是“司上公以下 ” 1 ,也就是监督上公四辅以下的各级官员,监督的内容有六条,分别是“不用命者,大奸猾者,铸伪金钱者,骄奢逾制者,漏泄省中及尚书事者,拜爵王庭、谢恩私门者” 2 。也就是抗命不遵、貌尊实奸、私铸钱币、骄奢逾制、泄露秘密、私相授受,全部围绕皇帝个人权力的维护,显示出他对群臣的高度警惕。在这套皇帝直接控制的监察体系里,陈崇虽只是侯爵,但犹如最高检察官,拥有强悍的权力。
五威司命的设置,令人想起明朝的特务机构。古代中国的历史,皇权是逐渐加强的,到明清臻于顶峰。例如,汉朝的宰相相当于“副皇帝” 3 ,正式议事时可以坐而论道,但到了后面的王朝就只能站着,到明朝取消宰相,再到清朝,多大的官员也得跪着与皇帝议事了。新朝虽然很古早,但搞出这套“五威司命”和“五威将帅”确实超前,这一部分因为,儒家惩于春秋时期“诸侯僭天子,大夫僭诸侯”的时代状况,因此格外讲究“尊尊”;另外还因为王莽是一个敏感多疑的人。
政治是需要敌人的,当外部的敌人逐渐被消灭,政治就会从内部制造敌人。一个心胸坦荡的人登上帝位尚且免不了多疑,何况王莽呢。他很清楚,自己登上帝位之前是权臣,所以对权臣特别敏感。王莽的策略是,对高官极度苛刻,不分给实权,越是高官功臣越要找碴儿打压;对小吏常施恩惠,时而以帝王之尊为小吏撑腰;对中生代则予以笼络,着力提拔那些敢于为他充当爪牙的人。史书说:
尤备大臣,抑夺下权,朝臣有言其过失者,辄拔擢。 4
摸清了王莽这一心态,孔仁、赵博、费兴等中生代官员就因为敢于向大臣发难而颇得皇帝信任,升职也很快。特别是孔仁,继陈崇、赵竑、苗 之后就任五威司命,替皇帝身背威斗,权倾一时。
始建国天凤元年(公元14年)三月,发生了一次日食。
王莽严格按照儒家经说,只要有日食,一定得策免大臣。此时的大司马逯并不得不奉还大司马印绶。但王莽还一并以日食为借口,取消了太傅平晏的“领尚书事”。
平晏是“四辅”之一,最初可能只以为这是日食的权宜之举。不久之后,平晏带随从进宫议事,身为太傅,随从想必数量不少;但进宫时,却被守门的掖门仆射给拦住了,理由是平晏的随从超过了公卿进宫随从的规定人数。
大概这种事以前没发生过,所以平晏很生气,与仆射争吵了几句。而仆射竟然无视他太傅的尊贵身份,对他出言不逊。平晏大怒,下令让太傅府的属官戊曹士将仆射抓起来。平晏心想,一个看门的胆敢教训太傅,先抓起来,和皇帝招呼一声再发落。
没想到,王莽知道后,居然调动执法,派了数百骑兵把平晏的太傅府团团包围,将戊曹士从府中抓了出来,立刻斩杀。
一个最高级的官员竟不能保护自己的下属,这对上司来说是莫大的羞辱。平晏眼睁睁看着戊曹士血渐府门,都没有经过议罪的程序,这才明白,自己被取消“领尚书事”并不是走过场,而是王莽刻意打压。
平晏曾是汉哀帝的丞相,汉平帝的尚书令,为王莽的掌权、嫁女、登基立下大功。经此折辱,平晏心领神会,不再过问政事,在地皇元年死去。
即使是皇帝非常信任的堂弟、大司空王邑,皇帝有时候也颇不留情面。大概与平晏受辱同时,王邑的一个下属大司空士,要在晚上通过奉常亭。中国古代夜晚宵禁的制度直到宋朝才基本废除,所以晚上过亭一般是不被允许的。当年李广被免官,晚上喝酒,要通过灞陵亭,亭长喝醉了不让他过去。李广说,“我是卸任将军李广。”亭长却说,“现任将军都不行,何况卸任的?”
无独有偶,大司空士要通过的奉常亭的亭长也喝醉了,问都不问,当场拒绝。大司空士只好通报了自己的官职,但亭长仍然不允许,还反问,“你到底有没有通关的凭证?”
一个亭长竟然如此苛刻,大司空士一怒,就抽出马鞭打了亭长。这位亭长也毫不示弱,拔剑回击,欲将大司空士“斩杀”。剑光落下,血光飞溅,亭长一下子酒醒了,发觉闯了大祸,连夜逃亡。案发之后,郡县依法捉拿,亭长的家人觉得事出有因,就上书为亭长求情。
没想到,这封上书被皇帝看见了,他说,“这位亭长是奉公执法嘛,不要逮捕了。”
这并不是一出《列宁与卫兵》的故事,王莽也并非褒赏亭长执法严明,他的真实意图大概是“我赦免你”。就像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辛德勒教导集中营指挥官阿蒙,随意杀人并不能体现拥有权力,“一个小偷犯罪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却赦免了他,这才是权力”,皇帝赦免亭长,是通过对底层官吏的仁慈展示自己拥有王者的权力。
此言一出,王邑心领神会。所幸那位大司空士并没有死,只是受伤。王邑狠狠斥责了他一番。
平晏和王邑这两件事,令新朝的高官们小心翼翼起来,不仅约束自己,也会约束下属。而中生代、新生代的官员、吏员们则颇为皇帝归心。
但中生代一旦成长为高官,也不免遭受王莽喜怒无常的折磨。孔仁出任五威司命后,成为皇帝的宠臣。等到始建国天凤五年(公元18年),孔仁的妻子因牵连进王莽孙子孙女王宗和王妨的案子而自杀,孔仁倍感恐惧,生怕被连坐,急忙求见皇帝,免冠谢罪。皇帝一见他,果然通过尚书斥责说:
仁擅免天文冠,大不敬。 5
孔仁一听,懵了,怎么不问妻子的事情,反倒责怪自己免冠?孔仁免冠,是表示引咎辞职,是请罪的态度。但王莽的意思是,你没有资格辞职,让你当五威司命,给你配备六马拉的乾文车,让你随身携带威节和威斗,不是你有什么了不起,而是源于新朝威命的尊贵。
孔仁万万没想到皇帝来了这么一出。“大不敬”是重罪,电光石火之间,孔仁应该感到一种要被杀的绝望。但王莽又下了一道诏令,赦免孔仁,重配一顶新冠。
这种忽而雷霆、忽而雨露的感受,想必会大大摧折孔仁的心理,也使他更加小心谨慎,以免得咎。
新朝立国之初,大家曾对皇帝根据符命任命高官颇为不满,造符命的哀章成了国将,守门的王兴成了轻车将军,卖饼的王盛成了前将军,大家一度在心里发出疑问:皇帝怎么能如此轻率荒唐?怎么会昧于识人?
事到如今,群臣逐渐明白过来,皇帝把这三个“阿猫阿狗”捧上高位,只是为了证明符命的正确,从而顺利登基而已,从未赋予他们实权,只是摆设、玩具。非但这三个人王莽不会用,就连真的立下大功的甄邯、甄丰、平晏,乃至刘歆,他都不用,“诸公皆轻贱 ”, 杀甄丰,冷落甄邯和平晏,杀刘歆的儿女,将这些功臣们打压得个个有苦难言,晚景寂寞。
立国的“十一公”里,除了早早死去的王舜,王莽只对两个王氏家族的亲戚王邑、王寻,以及军人孙建保持着信任。派到外地去的州牧,秩级等同于三公,也是高官,同样受到皇帝的监视。委派州牧,本是汉代已有过的制度,目的是监督一个州的事务,但王莽发现这些州牧因为地位太高,反而在纠举案件上懈怠,就增加了新职位叫州牧监副,秩级相当于元士,来行使纠举监察之责。
王莽有效管束了他的功臣、高官,既没有大举杀戮,也避免受其所制,还得到了中生代的拥护。多年以后,追随他逃到渐台的人里,有许多就是他拔擢的中生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成功的。
然而,这只是一种政客式的成功,是一种层次并不高的驭人之术,不足以达到儒家对王者的期许。
6.诸侯授爵的盛事
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二月的一天,长安吏民像往常一样生活,路上行人悠然,不时有车马“轧轧”地驶过,车夫的帻巾被风吹起。高大的宫殿在地上投出巨大的影子,城墙上旗帜猎猎,城门口人马往来如织。天气虽然还显寒冷,但城市的繁华令空气里生出些暖意。
突然,长安各个城门被紧急关闭,数队步兵骑士沿路快速奔来,被驱散的行人纷纷躲避,以为是什么重要人物出来了。但是,人们又看不到尊贵的车驾,只看见军人们到处搜查,那些躲进屋子里的人照样被凶神一般的军人们盘查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