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76节

  有些熟知掌故的人恍然大悟,这不是汉武帝时搞过的“大搜”吗?
  汉武帝后期,愈加喜怒无常,时不时就会突然关闭城门,到处搜查,有时搜查奢侈逾制,有时搜查巫蛊诅咒。时间最长的一次,他令三辅的骑士们大搜长安城和上林苑,城门关闭了整整十五天!吏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据说有人因此饿死。
  好在汉武帝崩后,这种事情也就绝迹了。没想到八十年后昨日重现,只不过不叫“大搜”,而叫“横搜”。街上的人们忙着逃命躲避,都不知道有哪些人、多少人在这次横搜中被逮捕,他们的命运也无从知晓。
  吏民在担惊受怕和忍饥挨饿中熬了五天 6 ,终于等到军士们退去,紧闭的城门缓缓开了。
  他们看见皇帝的车辇仪仗从南门出城,凡是认得出的高官显贵、皇亲国戚,都跟在后面。这到底是什么重大的事情,需要这么多公侯出席,而且皇帝要特意事先横搜一番呢?
  长安南郊。
  明堂内外,庄严肃穆,王莽身着礼服,一群侍从和礼官围绕着他,在他面前有一座五色土组成的坛。坛的下面,则是同样盛装礼服的新朝公卿。原来,这些人全部都是拥有新朝爵位的贵族,有两千三百多人。而今天的仪式,就是正式册命诸侯。
  这一刻,贵族们已经等了四年,他们是皇帝的“基本盘”,新朝的精英,是王莽最应该笼络的人。他们支持新朝,是因为新朝许诺要恢复周代的封建制度。不过,封建指的是“封土地、建诸侯”,他们早就被封爵成为诸侯,但土地却迟迟未封。
  新朝的爵号基本上只是美称或包含寓意,像是荣誉称号,比如刘歆被封为嘉新公,“嘉新”是美称,很吉祥,但封地在哪里并没有体现。侯爵也一样,比如说符侯崔发,“说符”体现的是崔发最擅长的技能。同理,苗 被封为利苗侯,虽然确实有“利苗”这个地方,但作为爵号应该还是寓意“有利于农业”的意思,并非封地 7 。
  这与汉朝不同。汉朝王侯们的爵号绝大多数体现着封国。诸侯王可以在封国里建立本家族的社稷;普通的列侯虽然不立社稷,但也能享用封国的食邑。因此,汉朝封爵第一件事就是勘验地图,确立国名,然后再进行授予印绶之类其他的礼仪。就连附城的前身“关内侯”,虽然没有封国,关内二字也体现着地理。
  因此,新朝的贵族们绝大多数没有封国,例外的情况也有:一部分是早在汉朝就封爵并获得封国的人;一部分是王莽按照《诗经》国风的名号,建立了十几个公国,把自己的儿孙们封了过去;此外还有子婴所封的定安国等。这些国的公爵们虽然有封国,但也都没有授茅土,有专门的部监或牧监来管理 8 。
  新贵没有封国,食邑也就无从谈起。看到五色土坛,他们兴奋起来,因为汉朝的时候分封诸侯王,就是按照封国的方位,从对应的颜色中取出一小块土,用白茅包好赐给诸侯王,茅土要带到封国以建立社稷、宗庙,等等。
  但汉朝只有诸侯王才有资格获得茅土,普通列侯只获得印绶和享受食邑 9 。王莽的封建改制比汉朝激进,他参酌古文经和今文经,“恢复”了他心目中的周代分封制,在附城以上,有五等爵制、三等封国。而且,不论是什么级别的诸侯,都可以被授予茅土。
  如此说来,新朝的贵族们理应欢呼。这几年,王莽委派侍中、讲礼大夫孔秉负责勘验地图和户籍,还从州郡“借调”了一批精通地理的人来长安,在寿成室(未央宫)里专门辟出一座宫殿朱鸟堂,供孔秉等人校理。有些公侯已经多次跟着王莽到朱鸟堂视察过工作进展了。而且前不久,王莽刚刚重新划定了九州,设立了东西南北中“五部监”,看来版图是确定清楚了。
  仪式终于开始,礼官宣读起皇帝的诏书。但此时,有些站在前面的人隐约觉察到不妙。按照汉仪的经验,下一步要勘验地图,确立封国位置。今天来了两千多人,附城以上就有八百人,也就是八百个封国,那么绘制地图的竹简应该堆成了小山,但明堂之内只有五色土坛,没看见有地图。
  后面的人听着诏书的侃侃而谈,说这次分封真正恢复了周代的圣治,第一等封国,是公爵封万户,地方百里;第二等,是侯爵和伯爵各封五千户,地方七十里;第三等,是子爵和男爵各封两千五百户,地方五十里。连附城也有三十里的封地。加起来,这次分封了14个公爵、93个侯爵、21个伯爵、171个子爵、497个男爵,一共796人;此外还有附城1511人、有食邑的女性83人 10 。
  如此宏大的分封,如此优厚的待遇,宣布后反而令贵族们感到不安,有人掐指一算,把天下所有的户口减去这次分封的户口,已经剩不下多少了,这还没算皇帝统治的国土。
  诏书宣布完毕,礼官就按照爵位高低,把土包在白茅里授给诸侯,表示这就是未来封国的土地。接下来,就应该从五色土坛里取封国所在方位的土了,但一旁的王莽仿佛忘记了这回事。
  为两千多人授茅土,不太可能都一个一个来,爵位较低的可能一批批地授予,全部结束后,也已经过了大半天的时间。诸侯们依然期盼着皇帝能够记起勘验地图这件事,没有地图就没有封国,这贵族的爵号就只是礼仪的摆设。
  终于,皇帝玉音放送,谈起了地图的事情,他的意思是,地图户口的勘验校理,工作量很大,到现在还没弄完,没法给大家确定封国,知道大家没有食邑,有些不担任官职的贵族没有收入来源,因此,大家可以到指定地点领取每月几千钱的俸禄。
  每个月才几千钱?
  诸侯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场轰轰烈烈的分封大典,就在这沮丧、幻灭、上当受骗的气氛中结束。
  没有食邑的租税,那些担任官职的贵族们腐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没有官职的贵族为了生计,不得不自谋出路。京城曾有一次“舆情”,就是有位新贵不得不受雇于人去做工,令新朝的爵制颜面扫地。
  王莽对此并非茫然无知,封国无法落实的原因不是地图勘验这一技术性问题,而是一旦付诸实施,中央政府就没法保证起码的财政收入,更别说赋予诸侯们以实际的治国之权了,只能先拖着。
  这一拖又是五年。
  始建国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六月,王莽又在明堂召集在京师的大小诸侯,再次举行授茅土的大典。
  这次王莽显得很坦诚,直面上次分封没有授土的事情,说:“从始建国元年以来,我就在规划地理、考证经义以分封爵位,于今九年,终于确定了。今天,我亲自陈列茅土,告祭天神和祖先,正式给大家颁授封土!希望你们在自己的国家好好养育臣民!封国在边境的,位于南方的,食邑不多,还可以从纳言掌货大夫那里领取俸禄,公爵一年八十万,侯爵伯爵一年四十万,子爵男爵一年二十万。”
  比起五年前,不仅封国的事情明确了,连补贴的俸禄也空前增加。但是,这五年恰恰是新朝改制并不理想,与匈奴发生奇怪战争,经济形势变差的五年,哪来的财力支撑这次分封呢?
  果然,封国也好,俸禄也罢,后面并没有认真执行,大多只停留在了纸面上。
  王莽恢复封建制的失败,不仅是改制理想的破灭,主要是摧毁了他执政基本盘的信心,还加重了精英的腐败。那些希望在新朝通过封爵来获得利禄以及封国的诸侯们,也会意识到恢复封建制不可能实现,如此,继续支持王莽的意义何在?
  7.官僚体制的革新
  晨光在宫殿的屋顶上折射出龙鳞般的光亮,王莽几乎又是一宿没睡。
  有些年老的宫人会记得,当年未央宫寝殿的夜晚也是灯火通明,成、哀皇帝饮酒作乐、彻夜不休,耳畔佩玉鸣銮,眼前歌舞升平。现在未央宫换作了寿成室,寝殿的夜晚烛火依然。
  但王莽却是在批阅堆积成山的简册。
  宫人们会想,真不愧是新朝的皇帝,如此勤政,白天与大臣议政,晚上还要处理政务。但他们不知道,白天,王莽很多时候把大臣喊来待上一整天,可不是在商讨政事,而是研究学术问题,诸如这一处礼仪怎么安排,那一句儒经如何理解,等等,乐此不疲,废寝忘食。
  就这样,官僚们不得不赔上时间进宫,和皇帝搞“读书会”,早出晚归,经年累月,本职工作却没时间处理,各个机构里积攒着大量事务没有解决,特别是诉讼官司之类的急务。与当代社会一样,这类事务虽然不是什么关系到天下兴亡的大事,但不会因为拖久了就自然解决,只能越积越多,直至形成结构性的大问题。
  晚上,王莽点灯熬油,宵衣旰食,的确勤勉。但很多事务并不重要,不是非他本人处理不可。他这么做,是吸取了自己曾架空汉帝的“历史教训”,刻意把大小事情揽过来,亲自研究、亲自处置,还刻意避开领机要的尚书们。他着意培养使用宦官,特别是财务、国库、粮食等要紧事宜,一概委派宦官管理。吏民的上书也都由宦官拆封送给他,不经尚书之手,怕尚书借此弄权或是泄露给外臣。
  即便是交办给臣下或是循例办理的工作,王莽也颇不放心,总是让下边的人反复向他请示,大小事都要过问。前面的工作迟迟无法办妥,后面的事情已经积压上来,最后乱成一锅粥。
  由此可见,不论是外朝的官僚,还是省内的宫官,王莽都不很信任。但种种迹象表明,不信任只是一方面,是权力斗争的浮沫。王莽的心态是觉得官僚们可有可无:
  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里(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 11
  意思就是:王莽觉得,只要制作了礼乐制度,颁布了改制法令,那么天下的事情就会自动变好。
  既然如此,还要官僚机构有何用?
  王莽的这种垂拱而治的心态,成为他改革官僚制度的主要精神,也造成他与整个官僚体系的龃龉。
  儒家确实推崇垂拱而治,但不是说职官系统不发挥作用。《周礼》之所以改名为《周官》,就是因为一些儒家觉得这部书描述了儒家理想的周代的“官僚制度”。当然,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儒家看到最早变法的三晋和秦国,已经开始建立适合集权政治的早期官僚体系,才创作出《周礼》,以改造法家的官制。
  总之,垂拱而治是儒家对周代宗法礼乐统治的想象与寄托,天子不事必躬亲,但没有否定官僚制度及其体系。
  但对王莽而言,官僚体系的意义,不是对一个中央集权的庞大帝国进行有效统治,而是展示儒家的神圣性。况且,儒家早在贾谊那里就想给官职批量改名了。
  这就是他为什么也要给官僚机构改名,推动职官和爵位的融合,给地理行政区划改名,并设计新的俸禄制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