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56节

  是否被立为学官。
  立在汉廷学官,由博士所掌的,无论是齐学、鲁学,公羊学、穀梁学,《诗经》《尚书》《周易》,都是今文经学。也就是说,今文经学是官方儒学,有完备的教育体制,明确的家法师法传承,而且伴随着汉朝的统治,积累了大量关于政治的解释,拥有一套政治哲学,与司法行政关系密切。
  例如,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素王”,就是说有王者的德性却没有天子的位置;认为明堂是议政之所,包含着君臣同堂议政的意思;主张“天子一爵”,就是天子尽管地位很高,但也是爵位之一种,因此可以褫夺;主张“讥世卿”,就是反对官僚世袭;主张“大一统”,强调天下要有“一王大法”,要“尊王”,从而抑制封君,这里需要点明的是,所谓“尊王”并不是“忠君”,而是要通过尊天下的王来抑制地方的君……这也就是为什么晚清的大臣郭嵩焘出任驻外大使,看到君主立宪国的议会、选举、总统轮换,会联想到儒家的“三代之治”,虽说不是一回事,但的确有那么点儿相似之处。
  当然,今文经学的这些政治哲学并没有多少被付诸实践,大都是政治理想,但这至少是今文经学的显著特点。
  而古文学就不同了,没有被立在学官,特别是古文学特有的《左传》《周礼》,尤其不被今文经学承认,因此严格地说古文学还不是经学,与现实政治也距离较远。
  今文经学与政治的关系,是通过经师的阐释来实现的,也就是前面说到的“引经决事”之类;但古文学因为没有立在学官,又和利禄不挂钩,所以传习的人就少,也较少关乎时政,对灾异、图谶、纬书也较少涉足,多是对经文做字面上的解读、训诂,更像是学术研究而不是政治哲学。古文学特有的主张,比如强调孔子是先师,推崇《周礼》的制度设计,等等,也与今文经学不同。
  总而言之,今文经学和古文学具有不同的品质,虽然同属儒学,但像两个性格差异很大的人。
  这个时候,古文学显示出生机。
  一方面,恰恰因为古文学与做官无关,所以更纯粹,更能吸引真心好学的人。一种思想如果在野,就总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如果在朝成为官方理论,就免不了功利化、“政治正确”化。所以,今文经学的那些弊端,如秦延君说《尧典》到十万字、匡衡和张禹身为儒宗却迷恋功名利禄、翟方进死于灾异等等,在古文学这里尚不存在。所以,古文学的出现,为儒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另一方面,古文学还有一大优点。自汉元帝即位以来,儒家的士大夫已经不满足于以灾异、图谶、纬书来介入帝国政治,他们逐渐兴起了实现儒家复古理想,为天下制礼作乐,建立三代之治的念头。前面曾说过的“贡禹毁宗庙,匡衡改郊兆,何武定三公 ”,就是从这个阶段渐渐成为儒家的新主张。用钱穆的话说就是,汉武帝、汉宣帝用文饰修辞的方法搞儒学,汉元帝、汉成帝是“言礼制,追古昔 ”。 20
  于是问题来了,今文经学虽然有一套政治哲学,却没有发展出付诸实践的具体办法,没有制礼作乐的“说明书”。这个问题早在汉武帝封禅泰山时就已存在。皇帝都急眼了,儒生们还在吵仪式到底怎么搞,汉武帝一怒之下干脆照着自己的办法上山封禅了。
  到了刘歆,这个问题更加急迫。
  而古文经学比如《周官》,恰恰有关于儒家理想社会的制度设计,《左传》中也有一些春秋时期的史实,这些制度和史实,比起今文经学的“政治哲学”显得更实在,不那么“务虚”。
  也正因此,比起今文经学尊孔子为“素王”,古文学则更看重周公,因为周公制礼作乐。而孔子呢,是传播周公的“先师”。一个把孔子看成是王,一个看成是师,差别不可谓不大。而一旦认定周公的地位更重要,那就给汉朝的制礼作乐提供了依据。
  王莽之所以在后来要当汉朝的周公,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因此,利用古文学来实现儒家理想,就成了一条可以探索的道路。尤其对“有想法”的年轻儒生,比如刘歆、桓谭,包括王莽,更有吸引力 21 。
  刘歆陪父亲在天禄阁校书时,偶然发现一套古文书写的《左传》,不禁欣喜若狂。《左传》原本不算儒经,据说是和孔子同时的左丘明所撰,是一部单独的史书,并非孔子《春秋》的“传”,所以时人称之为《左氏春秋》。
  在此之前,刘歆主要跟父亲学《穀梁传》,已经烂熟于胸。发现古文《左氏春秋》后,他爱不释手,听说丞相翟方进通《左氏春秋》,就赶忙去拜师学习。
  翟方进是通今文经学的,怎么也通《左氏春秋》呢?这要从汉初说起。张苍、贾谊等从前人那里传习了《左氏春秋》,又一代代直传到一个叫作尹更始的人。尹更始传给了儿子、翟方进和另一个叫作胡常的人。
  胡常有个徒孙叫陈钦,王莽又跟着陈钦学《左氏春秋》。
  当然,不能说刘歆是王莽的祖师叔,因为这种传习是你跟着我学,我跟着你学,大家同一时期各自在学。真正重要的是,由贾谊传下来的《左氏春秋》,几经传抄,应该是用汉代的“今文”书写的,也就是说,所谓的今文经学、古文学虽然名称源于文字书写,但这两个名称确立后,关键的问题就不再是文字,而是看是否立于学官,是否属于官方儒学,以及不同的经学品质了。
  这也就是刘歆见到古文的《左氏春秋》为什么会如此兴奋,这意味着他可以论证这部书的可靠和古老。他一边仔细研读,一边把《左氏春秋》里记录的历史,一条条插在《春秋》相关的经文下面。这样,原本独立的一部史书,就变成了对儒经《春秋》的“传”了。
  《左氏春秋》也就变成了《左传》,古文学要开始发力了。
  当时,汉廷有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经学。
  刘歆手上有了他精心阐释过的《左传》,就想切开汉廷旧的经学体系,鼓吹将古文学立在学官,从而为汉家开辟制礼作乐的新路。当然,打破旧体系,自己也就有机会后来居上,飞黄腾达。因此他虽然今古经学都通,但格外看重古文学。
  其他的“小伙伴”呢?
  扬雄给汉成帝写下气势恢宏的《羽猎赋》,被拔擢为黄门郎,终于不必再“待诏”了。不过扬雄却希望“停薪留职三年”,专心看书,研究方言。汉成帝很通达,不仅允许他读书搞研究,而且俸禄照发。扬雄热爱求知,对待学术今古兼收。
  王莽早已高升,仕途通达,担任大司马,成为帝国的要人。王莽既希望借助古文学特别是尊周公来制礼作乐,实现儒家理想,又希望继续保持今文经学对政治的关切,深信灾异、祥瑞、谶纬,对两派学术也都不排斥。
  至于桓谭,对父辈的今文经学没有什么兴趣,尤其厌恶图谶、纬书,他追求“真理”,因此更爱与官方儒学较远的古文学。但他相信王莽将会建立不世之功,一心一意跟随王莽。
  他们的友谊不论多寡,在这历史的转折点上,若即若离地维系着……
  11.刘歆要“解放思想”
  绥和二年,汉成帝猝死,哀帝刘欣即位,朝廷风气为之一变。
  从汉成帝末年到汉哀帝初,王莽和刘歆虽然地位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两人关系始终密切,关于古文学的意见也颇为相投。哀帝即位后,大司马印绶还没戴习惯的王莽,敏锐地觉察到新皇帝对自己的不信任,为了巩固地位,他向汉哀帝大力引荐好友刘歆。
  汉哀帝正打算重用宗室以抑制外戚,就拜刘歆为太中大夫并加官侍中。汉代大夫执掌的事务很广泛,顾问谏议、拾遗补阙之类都有,员额也没有定制,所以单看这个职务本身看不出什么来。但刘歆得了侍中的加官,就可以出入禁省,这是皇帝的宠信。不久,刘歆再迁为骑都尉、奉车都尉,得以跟随皇帝出行,宠信更甚;还官光禄大夫 22 ,成为皇帝刻意蓄养的人才。
  光禄大夫不是政府官员,而是宫内官,俸“比二千石”,虽然不是特别高,已是各类大夫里最尊贵的职务,而且很闲适。汉廷往往用大夫来安排三种人:一是病人;二是出于政治原因不好安置的人,比如董贤当大司马,他的父亲在朝廷上总不能比儿子官小吧,而当光禄大夫,不属于外朝官员,就规避了这个问题;三是不适合案牍劳形的人 23 ,比如名儒龚胜,汉哀帝还是定陶王的时候就听说过他,当上皇帝后就把龚胜征召而来,先拜谏大夫,后来见他是儒臣,不适合搞行政,就安排为光禄大夫、加官给事中,宠信甚至在刘歆之上。
  刘歆也属于第三种,皇帝知道他儒学修养高,是宗室里难得的学问家,才把他放在光禄大夫的位置上,让他有时间再次牵头整理汉廷藏书,继续刘向没有完成的志业。
  和刘歆一起在天禄阁校书的,还有五官中郎将房凤、光禄勋王龚,这两位也颇受汉哀帝信任,也都有侍中的加官。论学术,刘歆更胜一筹,在刘歆的影响下,他俩也对刘歆整理后的《左传》产生了兴趣。
  刘歆的备受信任和王莽的逐渐失宠形成了对照。三公里丞相是孔光,大司空是何武,何武也通古文学。汉哀帝即位后势必要调整三公,王莽首当其冲,不久被免大司马之职,接替王莽的是皇帝当太子时的太子太傅师丹。
  师丹也是儒臣,博士出身,匡衡的学生,专治今文经学的《诗经》学,年纪已经很大了。令王莽稍显安慰的是,他与师丹关系不错。师丹任大司马辅政后,向皇帝提出一项重要的改革建议:三代之治的基础是井田制,汉朝承平日久,土地兼并严重,应该仿照井田制予以限制。
  这项建议得到了汉哀帝的支持,他令孔光、何武等人一起讨论,最后下了“限田令”,要求达官贵人们所占的土地不能超过三十顷。
  这是后来王莽实施王田制的先河,所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汉哀帝意欲有所作为,在老师师丹的帮助下,主动限制土地兼并;一种是王莽在去职之前已经有了计划,被免之后,凭着与师丹关系不错,继续予以推进。不管是哪一种都说明了一点,就是限制土地兼并、防止贫富分化已经是朝野特别是儒家各派的共识。
  说回刘歆。王莽被免职后,刘歆失去一个重要的支持者,但他并不气馁。恰好此时,博士左咸等人上书,提出新皇帝即位,按照元、成时期确定的宗庙迭毁制度,汉武帝对汉哀帝来说已经超出了五代,亲缘已尽,因此应废毁汉武帝的世宗庙。
  “毁庙”不是破坏,而是不再祭祀的意思。
  这条建议确实合乎儒家礼仪,也符合元、成二帝确立的制度,但实际上隐藏着儒家的一个态度:要否定汉武帝。
  自从汉宣帝时期夏侯胜力争不要给汉武帝立庙以来,儒家内部对汉武帝基本上是否定的,因为他穷兵黩武,不爱惜民力,杀戮过甚。汉宣帝为了巩固帝位,刻意抬高汉武帝,令儒家有所不满。因此,废毁世宗庙是儒家要抓住新皇帝即位的契机,否定汉武帝的一次行动。
  但汉哀帝恰恰要以汉武帝、汉宣帝为榜样来巩固皇权,并不愿意废毁,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反驳。这时,刘歆站了出来,他综合使用今文经学和《左传》里的经义,凭借深厚的儒学素养,反驳了左咸的观点,强调汉武帝的功德空前绝后,因此有资格保留宗庙。
  汉哀帝很高兴,同意刘歆的建议保留世宗庙,对刘歆的信任也加深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