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52节

  第三,发掘现任地方官中的儒学人才,优秀的担任左右内史等京畿地区官员的属员,较一般的也担任各郡太守的属员。
  这几乎重建了汉朝的官员选拔体系,保证儒生被源源不断补充到中央和地方的中低级官吏行列,随着这些人的正常升迁,汉代朝野的儒家官员甚至高官将会越来越多。
  这正是董仲舒曾经想做但始终没有做到的事情 33 ,也是公孙弘了不起的作为。
  董仲舒七十岁那年,允许他返回长安的诏令到了,不知道是皇帝记起了他,还是公孙弘见到那封信后决定放过他。
  辞别胶西王,董仲舒松了一口气,或许胶西王也松了一口气。
  返回长安的路上,正值冬季,一路上都在下大雪。雪势之大,是皇帝即位以来的第一次。经过的郡县,总有贫民被冻死。董仲舒知道,这灾异预示着将会掀起可怕的大狱,但他再也不敢说出这个秘密了。
  回到长安的董仲舒向皇帝上书,求皇帝准许他致仕。
  皇帝答应了,又令张汤登门向董仲舒学习如何以儒术来审案。于是董仲舒作《春秋决狱》,写下二百三十二个案例,详细解释如何用儒术来平决案件。从这一点上说,董仲舒所做的与公孙弘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要把儒术融入汉帝国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公孙弘也有《公孙弘》十篇,记录他以儒术理政的经验,据说内容极为精要,每个字值百金 34 。
  他们两人的差别,是作为经师拥有的政治德性不同。
  故园仍在,木繁草长。董仲舒想起昔日“三年不窥园”的往事,想起汉景帝时,他还算年轻,有一日,天朗气清,他在家中读书,忽然门下报称有客人来访。来者脱履登堂,风姿绰约,令他精神一振。主客交拜行礼,分别在席上坐下。面对董仲舒这样的海内名儒,此人并不苟且,仪态颇为大方,谈吐十分不俗。他们谈起儒经的精微奥妙,更是多有相契之处。董仲舒很想引为知己,又颇觉可疑,因为他感觉此人对自己非常熟悉,若非曾经同门共学、朝夕相处,绝不可能有如此默契,然而,他从未闻说此人大名。
  日光依然灿烂,照得门外白花花一片。
  客人忽然说:“噢,要下雨了。”
  董仲舒一怔,恍然大悟,笑着对客人说:“我晓得了!巢居知风,穴居知雨,卿非狐狸,即是鼷鼠!”
  那人听到这话,大惊失色,绰约的人形迅速朽坏下去,旁边侍奉的仆人吓得把手中的漆盘掉到了席上,眼看那来客化作老狐狸的模样,仓皇跳出前厅,不知去向。 35
  而现在,他每晚都到园子里,仰首观天象变幻,个中玄机只有自己能领会。不久,他听说淮南王、衡山王谋反,两王皆自杀。而主持这次谋反大案审理的,正是当年险些害他被杀的高足吕步舒和时常求教的廷尉张汤。吕步舒和张汤以董仲舒的“《春秋》决狱”为蓝本,审理两王之案,最终有万人死在这场大案中。印证了上年冬日大雨雪所的寓意。
  夜观天象,他还发现北极星旁的三颗星突然有一颗变得极暗,这预示着三公中有一人即将死去。而此时,御史大夫李蔡刚刚被免,太尉一直空缺,三公中唯有丞相公孙弘在任。果然第二年公孙弘薨于任上。
  董仲舒是否可以理解公孙弘?
  他或许能理解,儒家改制不是由一个人、通过几件措施就可以实现的,也不能寄托于一位皇帝身上。公孙弘穷尽后半生,就是给儒生铺就了一条通达的仕途,从而与外戚、勋旧在官场上分庭抗礼。而即便是这样一项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必须由公孙弘这个既懂儒学还能取得皇帝信任、对待政敌心狠手辣的人才能完成,而董仲舒一生所做的政治实务,只是为帝国的法律事务做做顾问。
  好在他把毕生关于天人感应、灾异论说的道理,都深深融入公羊学说里,为汉朝后来的儒生们大谈灾异打下了基础。 36
  但即便如此,董仲舒仍然无法赞赏公孙弘。理解,但决不赞赏,不是因为两人命运殊途,而是董仲舒仍然深深陷落在政治的困惑里。进入帝国时代的儒学,从理想上看必须驯服帝王,但是真的可以做到吗?逐渐“经学化”的儒学,随着地位的升高,将来还有动力去批判驯服帝王吗?
  多年以后,刘向、刘歆父子争论董仲舒的地位,父亲刘向认为董仲舒有王佐之才,儿子刘歆却很不以为然,认为充其量只是“群儒首 ”。从董仲舒的毕生事业来看,刘歆所言不虚,他的确没有什么王佐之才;但倘若以理想主义来观,董仲舒岂又只是儒生之首?假如董仲舒遇上王莽,该会怎样?
  注释:
  1  《汉书·扬雄传》,第3584页:“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
  2  即汉朝的大鸿胪。
  3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赞语,第3097页。
  4  《汉书·王莽传》和《艺文志》里记载的这些“任课老师”略有不同,可能是前后的任职老师有变动。
  5  《史记·叔孙通列传》,第2722页。
  6  《史记·叔孙通列传》,第2722页。
  7  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上》,见《文史通义校注》,第1页,中华书局,1985。
  8  尽管被坑的很多都是方士,但其实方士、儒生,在彼时使用的是相似的话语。
  9  法家理想的君主的确是专制的,但也是最知法懂法、依照律法严格执法的君主,是法的典范,是首席大“法”官和首席执法官。但如何培养教育这样的君主,以及君主不守法怎么办,法家也没有有效措施。
  10  《史记·叔孙通列传》,第2722页。
  11  《史记·叔孙通列传》,第2722页。
  12  《史记·叔孙通列传》,第2724页。
  13  《史记·叔孙通列传》,第2726页。“希”,观望。
  14  《汉书·叔孙通传》,第2131页。
  15  《汉书·武帝纪》,第156页。
  16  陈启云认为,卫绾的这次上奏,仅指这一次举贤良罢申韩纵横之言。见氏著《儒学与汉代历史文化》,第11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但即便举贤良都是儒生,其他派别仍然有别的入仕渠道。
  17  《汉书·儒林传》,第3608页。
  18  《汉书·窦婴传》,第2379页。
  19  建元是刘彻后来追补的年号。
  20  《汉书·五行志》,第1329页。董仲舒的草稿并没有保留,这里是从他对其他火灾的推演中摘出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义理。
  21  《高庙园灾对》,见《董胶西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影印版,见“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zh)。
  22  董仲舒和公孙弘是在汉武帝即位之初(建元元年)还是第一次改元之初(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历代有争议,近来还有“元光五年说”。因文献不足征,这里取元光元年。
  23  陈苏镇先生认为司马迁“没有见过天人三策甚至不知董仲舒曾参加对策”,见《〈春秋〉与“汉道”》,第226页。但司马迁未在董仲舒传里记录这些,未必是不知,更有可能是不取,觉得不重要、不需要。司马迁问学董仲舒,焉能不知?
  24  《汉书·董仲舒传》,第2523页。
  25  王葆玹:《西汉经学源流》第三章。
  26  今扬州。
  27  《汉书·公孙弘传》,第2619页。
  28  《汉书·儒林传》,第3612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