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51节

  董仲舒、公孙弘、主父偃三人都是刘彻亲自提拔,既不属于前朝旧勋,也不是外戚贵胄,可以判断刘彻对他们是有期望的。
  不久,江都王刘非突然给刘彻上了一封奏书,请求赋予他兵权,他要北上帮助皇帝去攻打匈奴。此事令正在大力削藩的刘彻不太高兴,他当然拒绝了刘非的请求,可能也认为董仲舒的相国不太称职,就把他召回长安降为中大夫。
  被召回的董仲舒,成了一个实际政治的失败者。不仅废相的名声不好听,品秩也从真二千石降到比二千石。当董仲舒以中大夫的身份进入郎中令官署时,中大夫主父偃、朱买臣等皆以复杂的目光注视着这位新同僚。
  回到汉廷的董仲舒,渐渐看到一个与当年不一样的、更真实的公孙弘。这是一个与叔孙通很相似,以儒学取媚帝王、缺乏刚毅之气的公孙弘,是被九十多岁的齐学宿儒辕固生斥为“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 28 的公孙弘,也是一个被朝中公认的贤臣如汲黯所排斥的公孙弘,他身为皇帝宠臣,却对皇帝那些有违君德的言行很少规劝,也没有建议皇帝更化改制。
  另一方面,主父偃也把董仲舒视为敌手。他没有料到,一个失职的废相,回到中央后竟然频频被皇帝召见,又是问前年夏天的下霜、五月的地震,又是问去年七月的大风,又是问今年夏天的大旱和蝗灾。皇帝最近宠爱的一位棋友,叫吾丘寿王,还有太史令的儿子司马迁,皇帝竟然令他们都跟随董仲舒问学。
  主父偃可能更担心董仲舒与公孙弘都是儒家,一旦联成声气,会给他的仕途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他去董仲舒家,趁主人还没来的时机,刻意翻找书案,窃取了董仲舒的《灾异说》,书中记录的正是董仲舒当年任太常博士时向刘彻奏对辽东高庙和高祖便殿起火时的原稿,其中“阳失节,火灾出 ”等文字历历在册。
  主父偃将此书奏明皇帝,刘彻御览后,脸色不是很好看。因为“阳失节”就是说,那两次起火的原因在于皇帝。刘彻相信灾异,但对借灾异批评皇帝是高度警惕的,他召集太常博士和弟子们都来讨论。儒生们到了未央宫,主父偃把简册给博士和弟子传阅。董仲舒的得意门生吕步舒是朝廷里说灾异的后起之秀,对此颇有发言权,他指出简册里有“阳失节”的话,尤为大逆不道,认为说灾异者当死。主父偃对吕步舒称道了一番,又听了其他人的意见,召见就结束了。
  几天后,廷尉的虎狼之士闯进董仲舒宅邸,将董仲舒逮入廷尉狱。一头雾水的董仲舒在狱中颇受了些苦,直到吕步舒哭着来探监,董仲舒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并觉得这次难逃一死。
  一个人在死前会想什么呢?董仲舒或许会认识到:自己离权力中心其实很远,根本没有机会推动朝廷的更化改制。他虽然在“天人三策”里提出一整套方案,但都没有被皇帝采纳,也没有其他的大臣支持,更不必说驯服君王了。在牢狱之灾中,更能深味儒生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力。
  廷尉尚未审理董仲舒的案子,一道诏令下来,董仲舒免死,不知道是刘彻的恩赐还是公孙弘的相助。董仲舒回家后,来不及给自己压惊,第一件事是把书案上所有言说灾异的简帛拿到庭院里一把火烧了。
  阴阳灾异,确属天道,泄露天道,性命难保,今后还是只在心中说灾异吧。
  劫后余生的董仲舒彻底沉寂了,公孙弘却可能在主父偃对董仲舒的陷害里,觉察到自身的危险。公孙弘深知更化改制绝非一代人之功,眼下最要紧的是防范主父偃。换言之,先清除掉敌人,且得到皇帝的支持,才谈得上下一步的事情。
  这下一步,就是人,要有一大批且源源不断的儒生进入朝廷做官。虽然朝廷举贤良已经十几年,但举贤良并不是稳定和常态的入仕渠道,人数也不多。没有人,无论是清除政敌还是劝谏皇帝,都难以成功。昔年赵绾王臧之败,今日主父偃之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很快,公孙弘就听到皇帝拜主父偃为齐王国相的消息。主父偃就是临淄人,他这些年刻意收集了不少齐王淫秽失节的内幕,可能是有什么前因要报复,把这些内幕一股脑捅到刘彻那里,刘彻这才拜他为齐国相。如果他在齐国再次掀起大案,比照当年处理燕王的案子,回来后很可能升任御史大夫。到那时,公孙弘就将屈居主父偃之下,性命或将难保。所以,公孙弘要加快升迁的脚步。
  主父偃离开长安之前,也颇做了些准备,他授意同僚中大夫朱买臣,两人一内一外,勠力维持局面。到了齐国,主父偃先是羞辱亲朋故旧,以报复当年他们对自己的蔑视、忽视、鄙视。不几日,又让手下人试探齐王。“先问问王和他姐姐通奸的事”,主父偃吩咐,他的想法是循序渐进,先让手下人从一件事问起,让齐王摸不清虚实多寡,自己再去和齐王理论,如此一进一退,不怕齐王不服。
  大概与此同时,主父偃得到消息,公孙弘被拜为御史大夫。他感到了压力,迫不及待要与齐王摊牌,希望把齐王的案子办得漂漂亮亮,再加上手中还握着赵王的把柄,回到长安后可以与公孙弘一搏。
  但主父偃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手下询问完齐王之后,齐王大概是担心遭受燕王一样身死国灭的命运,当晚就自杀了。
  齐王之死打乱了主父偃的设想,自杀意味着齐王还没有审判就死了,案子就黄了。再加上赵王因为有把柄在主父偃手中,更要借齐王自杀一事做文章。主父偃决定即刻动身返回长安向皇帝解释。不过,流言比快马更快,主父偃人还没到,皇帝已经为齐王自杀之事震怒,以为是主父偃逼齐王自杀的,再加上赵王怂恿。主父偃刚入函谷关就被拿下。
  齐王之死既是国事,又是皇帝家事,刘彻召丞相、平棘侯薛泽,御史大夫公孙弘,以及新任廷尉张汤来议事。张汤也担任过太中大夫,与主父偃、朱买臣、赵禹同列。不过,张汤与赵禹都是入仕多年的大臣,彼此交好;而主父偃与朱买臣是刘彻提拔的新贵,彼此相合。张汤与主父偃关系未必密切。此番主父偃下廷尉,廉洁苛刻的张汤客观地指出,主父偃确实未曾逼迫齐王自杀,不过,赵王等人举证主父偃接受诸侯贿赂和卖官已经查实,所以主父偃应按照贪污罪处死。
  丞相、平棘侯薛泽一向忠厚,主张暂时留主父偃一条命,刘彻也觉得主父偃很有才干,不太想杀他。而此时,公孙弘说了一句话: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29
  这句话并不容易理解,但刘彻马上明白了。公孙弘的意思是,齐王自杀无后,齐国就被废除了,齐地改为郡县,版图纳入汉境,这从利益上看不是坏事。但是从儒家伦理看,天下人就会觉得皇帝太狠毒了,已经占有四海,却为了得到齐国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亲人自杀,夺取亲人的土地。所以,天下人会在背后骂皇帝自私无情冷酷,不是仁义之君。所以,只有杀主父偃才能告诉天下人:看,皇帝并不想这样,是主父偃辜负了皇帝。
  刘彻对公孙弘的建议非常满意,他甚至不满足于杀掉主父偃。公孙弘、张汤分明只听得刘彻的玉音放送:
  “主父偃族诛。”
  6.董仲舒之惑(四)
  主父偃的确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入仕的,拚得残生尽日欢,此身虽死又何妨?但他万万没想到,搭上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整个家族成员的性命。
  主父偃一死,朝廷的气氛似乎轻松了许多。但董仲舒仍然恐惧,他虽然厌恶主父偃,但族诛的酷刑令他畏惧。他的困惑与日俱增:面对一位喜怒无常、极端残酷的君主,儒学如何去驯服,又怎能驯服得住呢?他日益感到自己的经术毫无意义。讽刺的是,皇帝派吾丘寿王、张汤来向自己问道,他们来修习儒道,真不知道修成什么样子呢!
  董仲舒还困惑于公孙弘,自从张汤向他讲了主父偃之死的缘由,他惊异于公孙弘确实是通儒术的,只是这儒术之用超乎自己的想象。昔年刘彻向董仲舒问灾异的时候,董仲舒也建议皇帝诛杀诸侯和外戚,但那并没有实际所指 30 ,而且确乎是灾异本身的预测。公孙弘却能将儒术翻云覆雨成精妙手段,还饰以仁义,这对儒术是福是祸?
  又是十月,新的一年到来。
  十一月,温弱的平棘侯薛泽罢相,御史大夫公孙弘拜相。
  这是有汉以来第一个没有封侯的丞相,朝臣还没来得及议论合不合旧例,拜相当日,皇帝就以平津六百五十户封公孙弘为平津侯,此时公孙弘大约74岁。此后直到东汉,凡拜丞相必先封侯成为惯例。
  尤为重要的是,公孙弘是作为一介儒者而非功臣或是外戚走到封侯拜相这一步的,这对天下的示范效应,要远远高于董仲舒在贤良对策时苦口婆心宣讲的大道理。
  当了丞相之后的公孙弘会干什么呢?董仲舒不敢去想,他应该并不乐见一个曲学阿世的儒生,成为新一代的汉家儒宗。
  不久之后,公孙弘先是引董仲舒和另一个修鲁学的瑕丘江公辩论,力推董仲舒的齐学更胜一筹,齐学在汉廷的地位更加巩固;但接着,公孙弘又举荐董仲舒担任胶西王的王国相。
  表面来看,这是一次重用,但董仲舒经历过上次牢狱之灾和担任江都王相之后,已经能看清这是一个“杀局”。胶西王也是刘彻之兄,“七国之乱”后封王,“为人贼戾 ”,“强足以距谏,知足以饰非 ” 31 。人很聪明,你向他进谏一句,他有十句回你,而且说得更冠冕堂皇。胶西王最有名的事情,就是这些年凡是给他当相的,总会被他找出理由治死罪,实在找不出瑕疵的,就被毒死,总之有去无回。
  王命难违,董仲舒只得东行。
  见了胶西王,董仲舒没想到大王非常恭敬谦卑,一切皆依礼,但董仲舒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事实:自己连一个诸侯王都无法驯服,想以儒学驯服皇帝从而变革天下,更是绝对不可能的。刘彻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貌似圣王,实为暴君,这样的皇帝是三代以来的第一个,是帝国时代孕育出的典型君主,与尧舜文武、秦皇高祖有着本质不同。辅佐刘彻这样的“雄才大略”,恐怕只有公孙弘才能胜任。
  董仲舒终于想明白:公孙弘刻薄残忍,但未必是针对自己,而是面对刘彻不得不如此,他杀主父偃,贬斥汲黯,把自己撵到胶西,种种行径,目的是为了驱除异己,垄断皇帝的信任,从而可以放手做一番事业。
  如今这些目的都达到了,公孙弘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不出所料的话,势必该有些作为了。
  想到这里,董仲舒赶忙掌灯备刀笔,给公孙弘写了一封书。在这封短短的信里,董仲舒一共说了五次“仲舒叩头死罪 ”。当然,“死罪”在汉代是一个常用的谦辞,但反复说了五次,董仲舒只想传达一个意思:我服输。
  特别是这么一句话:
  仲舒愚陋,经术浅薄,所识褊陋,不能赞扬万分,君侯所弃捐。 32
  一代儒宗都服输了,公孙弘见到这封书一定很高兴,他可能会想:老匹夫终于想明白了,也是真害怕了,不枉我把他发配到胶西王那里去。
  那么,董仲舒在书信里提到的建议当然可以考虑了,那就是希望公孙丞相能效仿萧何,打开求贤之门,尽快让儒家垄断仕途,这与公孙弘的政见相同。公孙弘已经驯服了儒宗董仲舒,也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他把丞相官邸的东墙凿开,加盖了一幢新的建筑物,名曰“东阁”,在这里他招纳各类贤人名士,如果有特别出色的,就推荐给刘彻。
  更重要的是,公孙弘彻底变革了汉代的文官制度。他推动刘彻下诏:
  第一,以儒家原则建立中央太学。
  第二,为博士配置弟子五十人,由太常选拔,以前的博士自己收弟子,此后博士弟子们由国家选拔配备,就像今天的“公费研究生”;同时,令各郡国层层选拔优秀子弟到太常博士处委培。“毕业”后经过考核,分送到中央担任“文学、掌故”等官员,优秀的可直接担任郎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