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21节

  此外,汉元帝热爱音乐,擅长书法,鼓琴吹箫,作曲唱歌,无不精通。傅昭仪的儿子定陶王也是多才多艺,擅长音乐。汉元帝对定陶王越看越喜欢,“坐则侧席,行则同辇 ” 24 ,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王政君、王凤和刘骜对此看在眼里,却无计可施。
  竟宁元年(约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入膏肓。但陪在他身边的并不是皇后和太子,而是傅昭仪和定陶王母子。汉元帝更是多次向身边的侍从询问,当年汉景帝废太子立胶东王刘彻具体是怎么操作的?这就使内廷和外臣都看出了汉元帝的废立之心。
  王政君对这样的局面有何应对吗?
  束手无策。
  要不是她哥哥王凤担任卫尉、侍中,目睹或听说这些事情,王政君都未必知道。
  王凤、皇后和太子都急得没有办法。这时候,贵人史丹再次出现。
  作为汉元帝的宠臣,史丹比皇后更有资格侍奉皇帝的疾病。终于等到皇帝独处,史丹直接觐见、顿首、伏跪、哭泣,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大意是:皇太子已经立了十余年,老百姓人尽皆知,天下归心。我见到最近定陶王受宠得太过分,外边到处都是谣言,说陛下要废太子。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一定拼死力争,我第一个先死,给公卿大臣做表率!
  这话很有威胁性吗?并没有,更像是恃宠撒娇。作为十分了解汉元帝的宠臣,史丹抓住了汉元帝性格柔弱、缺乏主见、为人仁厚的特点,故意说了这番话。被臣下点破心事,汉元帝大感失措,既不好意思,也颇觉没面子,只好矢口否认,说:我这几天情绪不佳,太子和两个王都还小,我很念着他们,所以会常常与定陶王相见。但你说的废太子这事儿,绝对没有!皇后为人谨慎,先帝生前又特别疼爱太子,我岂能违背先帝的意愿呢。你这番话,很让人摸不着头脑啊。你是从哪儿听来的这些话?
  汉元帝不仅没有认真考虑废立太子的事情,被宠臣这么一激,反而被牵着鼻子走了。史丹看到目的已经达到,表演得更加热烈,他继续说:原来没有这回事啊!我真是太愚蠢啦,都是误听了那些小人的谣言,我罪当死!
  汉元帝见史丹如此给自己台阶下,也就顺势告诉史丹:我的病怕是好不了了,你要好好辅佐太子,不要令我失望!
  于是,在史丹的一番操作下,原本要废掉太子的汉元帝,竟然巩固了太子的地位。
  与此同时,王翁须家族的重臣、汉宣帝的表兄弟、时任右将军的王商也支持太子。于是,汉元帝时期三家最重要的外戚里,史、王两家明确支持太子即位,许家又是太子的岳父。太子的地位终于稳固了。
  第二年,汉元帝就晏驾了,太子刘骜即位,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
  在这次有惊无险的太子废立风波中,王政君没有表现出任何强有力的政治能力,她甚至险些为溺爱太子付出惨重的代价。将她送上皇太后尊位的,是史丹及其代表的旧外戚势力。而史家之所以支持王氏家族,当是看准了王政君的柔顺,与之结盟能够在太子即位后继续保持原有地位,毕竟史家与现任皇帝的血缘越来越远。
  史丹也是个“种马”,有二十名成年子女,其中九个儿子均任职朝廷,后代“凡四人侯,至卿、大夫、二千石者十余人 ”,这笔投资真可谓划算之极。
  4.善良的王政君
  汉元帝当了十六年皇帝,晏驾之前,交代太子刘骜和王政君,日后要善待弟弟们,特别是他喜爱的定陶王。汉元帝在西汉诸帝里品德相对最为宽厚,也是西汉第一位主动遵循儒家思想治国的皇帝。在他治下,西汉的政治气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简言之,就是儒风越来越醇,改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灾异和祥瑞越来越关注,易代改姓的观念基础逐渐形成。
  太子刘骜即位,即日后的汉成帝。原来的皇太后邛成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她仍像从前一样知趣地不问政事;三十八岁的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果然成了“天下母”。
  旧的外戚如史家、许家、王翁须家,势力仍然不可小觑,许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车骑将军许嘉,从汉元帝时期就担任大司马,成帝即位后仍然占据这个职位。按照惯例,王氏家族的“族长”阳平侯王凤,以大将军的身份也担任大司马、领尚书事,而且借着新皇帝即位,封邑增加了五千户。
  朝廷里同时出现了两个大司马。
  王政君的同母弟、光禄大夫王崇被封为安成侯,食邑有万户之多。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则同日被赐爵为关内侯。除了王莽的父亲王曼因为已经去世没能封侯外,王禁剩余七子全部为侯。王莽此时才十三岁,封侯没他什么事儿。
  关内侯,是西汉二十等爵制里仅次于列侯的爵位,一般没有食邑。对大多数西汉上层人士来说,一辈子能达到的最高爵位也就是关内侯了;但对于拥有勋烈军功或是身为皇亲国戚的人,关内侯只是步入列侯行列、成为货真价实的贵族的第一步。
  王氏家族一朝之间成为显贵,但这在西汉是惯例。因为对现任皇帝母族的尊崇是汉朝“孝治天下”的表现。从姿色平平的宫女到担惊受怕的皇后,再到地位至尊的皇太后,王政君本人并没有发挥怎样的作用。幸运,唯有幸运不断眷顾着她:
  幸运生活在一个外戚可以合法取得特殊地位的朝代,幸运嫁给一个宽仁的丈夫,幸运遇上一个实力弱小的婆婆,幸运得到史丹和王商等重臣的帮助,幸运拥有一个男丁兴旺、潜力巨大的娘家,幸运地有一个精明强干的哥哥,幸运地生了个沉湎于享乐却又极为孝顺的儿子。
  权力掌握在一个没有政治头脑和能力的人手中,对这个人及汉朝来说都是致命的隐患。
  但在此时,王政君和满朝公卿谁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恪守妇人之道、善良仁爱的皇太后。
  这不是没有理由的揣测。王政君与她被称为“妒”的母亲很不一样,她忠实执行了丈夫的临终叮嘱,对定陶王极为优待,并不为当年太子险些由定陶王取而代之的事情而挟嫌报复,相反,“赏赐十倍于他王 ” 25 ;汉成帝在母亲影响下,对这位当年有意无意的帝位竞争者也没有猜忌之心,更是在多年之后将皇帝大位传给了定陶王的儿子刘欣。比起后世为了皇位大开杀戒或是累世报复的情形,仅从这一点看,王政君确实善良仁爱。
  她自己也十分孝顺。母亲李亲改嫁给苟宾后,生了一个儿子叫苟参,不久苟宾死,李亲成了寡妇。当时王政君刚刚当皇后,就要求父亲王禁必须把前妻接回家;成帝即位后,王政君又要求汉成帝比照汉武帝给自己同母异父的舅舅田蚡的待遇,给苟参封侯,尽管这个请求被汉成帝以不合礼法的理由拒绝了,但苟参还是担任了侍中、水衡都尉,成为可以出入禁省的官员。
  她对家人充满亲情,而且血缘越近的家人越亲。汉成帝登基五年后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已经官至诸吏散骑的安成侯王崇去世,留下遗腹子王奉世继承侯爵。对这位亲弟弟的死,王政君十分难过,想必在儿子面前也时常流露。于是到了河平二年,汉成帝为了安慰母亲,把剩下的几个舅舅同日封为列侯,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五人因为同天受封,被世人称为“五侯”。这个大手笔在汉廷引起了很大的不满,但十分符合王政君对家人的态度。事实上,后来王莽得以封侯,也与王政君亲近家人的习惯有关。
  至于她在后世最被人诟病的纵容王氏家族擅权这件事,站在王政君的立场来看,她是在关心娘家人,对娘家人一定要照顾好,哪怕引起舆论非议也在所不惜。而照顾好娘家人,其实就是在凶险的政治旋涡中保护自己的儿子,保护刘氏的祭祀不灭。王政君只不过是尽可能利用西汉的外戚体制而已,假如没有王莽,王氏家族的擅权比不上吕后、霍光。
  所以,王政君确实是恪守妇道、为人善良,同时也缺乏政治头脑和能力的一个女人。一方面,她并没有为王氏家族的崛起做太多具体的事情。面对根基牢固的外戚勋旧、虎视眈眈的文臣武将、遍布全国的皇室成员,入场博弈的并不是王政君而是王凤。另一方面,恰恰是她这种发自内心却昧于政治是非的善良,为王莽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成为天下改姓的共谋。
  多年以后,班彪为王政君写下赞语,其中最后一句是“妇人之仁 ” 26 ,这句话放在后世属于政治不正确,但在当时却颇为准确。
  5.王凤的基业
  汉成帝即位十个月后,长安突然刮起一场沙尘暴。
  长安一带,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茂林修竹,扶荔宫里种着荔枝、橄榄、香蕉、柑橘、龙眼等许多奇珍异草,大雨常常一下就是十几天,刮起如此干燥的沙尘暴实在非常奇怪 27 。
  那是一个普通的夏日,大风从西北刮来,卷起浓密细腻的黄色尘雾。整整一天,长安内外都笼罩在昏暗的黄尘里。黄尘阻挡了百姓的视线,更遮蔽了往日照临下土的阳光。黄沙蔽日,这个灾异的喻意太明显了:是什么人,遮挡了皇帝的光芒?
  次日,沙尘暴停了。迎着晨光起床的长安居民发现,城里到处覆满了黄土,就像被上天均匀地撒过一样。大家马上用水清洗,又使得路上变得泥泞不洁,往日宏伟整洁的长安城变得脏兮兮。
  作为新皇帝,汉成帝的执政热情正在兴头上,对这场灾异感到惶恐,他参考先帝的做法,向群臣咨询上天要通过这场沙尘暴来说什么。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人毫不含糊,把矛头指向地位未稳的王氏家族:
  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非高祖之约,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 28
  意思很直接:高皇帝说过,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现在皇太后的兄弟仅因为外戚的身份就封侯,有违高皇帝定下的规矩,所以上天降下灾异。
  其实,对“非功臣不侯”的原则,西汉的帝王们并没有特别严格地遵守,但帝王想要给人封侯,多少还是要做一些立功的表面文章,比如汉武帝为了给李广利封侯,不惜成本让他攻伐匈奴以获得军功;汉哀帝为了给董贤封侯,正好赶上东平王获罪,就令董贤参与到案件的审判中,以破获大案要案的功劳来给董贤封侯。
  此时,王氏兄弟已经有两个列侯、五个关内侯,数量太多,表面文章也没有做,当然会引起朝廷的非议。杨兴和驷胜的意见,得到了很多响应。
  上天的灾异和朝廷的不满,给王凤带来巨大压力,这是他担任大司马大将军以来第一次面临如此严峻的局面。不过,皇帝刚刚即位,正需要母舅的帮助和扶持,大臣们的攻讦很难得到皇帝的支持。王凤看到这一点,在幕僚的帮助下,以退为进,主动把这次“天地赤黄之异 ”揽在自己身上,上书汉成帝请求辞职,并特意叮嘱皇帝“宜躬亲万机,以承天心 ” 29 ,要皇帝顺应上天的意思,亲自处理朝廷政务。
  果然,汉成帝一想到今后要事必躬亲,就觉得不太舒服。而且,此次灾异即使是因为王氏家族封侯,那与王凤本人辅政还是两回事。王凤任职大司马大将军才几个月,尚无功无过,怎么能因为这场灾异令王凤去职呢?何况此时还有一位大司马许嘉呢,怎么能只盯着王凤?王凤如果走了,又有谁可以信任并辅佐自己呢?他可是亲舅舅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