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22节

  汉成帝拒绝了王凤的辞职申请,把灾异揽在了自己身上,让王凤专心辅政。皇帝如此大度,臣下们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了,一场风波偃旗息鼓。倒是王凤,从他后来做的事情看,他可能自此意识到了身处权力中心的危机感。许多人擅权,并不是出于贪婪和欲望,也不是把权力当春药,而是没有安全感。他们为了自保,不得不夺取一些权力,但为了保护这些权力,就需要攫取更大的权力。权力越揽越多,不到死根本停不下来。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再出现,几年后,汉成帝以黄金二百斤、赏赐“特进侯”的待遇,策免了另一位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从此,王凤成了唯一的大司马,也就具备了擅权的基础。权力的“高处不胜寒”,使王凤不得不动起来。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情,正是这三件事情,决定了王氏家族的崛起。
  第一,确保皇帝不会脱离他的掌控。
  汉成帝自从当太子时就喜欢饮酒宴乐,如今更加沉溺于此。既然委任王凤来专权,成帝就很少过问政事了,有时候即使与王凤意见相左,也会谦让。建始年间 30 ,汉成帝的左右向他推荐一个叫刘歆的年轻人,是高皇帝异母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人,大儒刘向的小儿子,精通儒学,做事靠谱,是难得的人才。汉成帝把他召来,一聊,果然很欣赏,就打算把他留在身边,而且想任命他为中常侍。
  这一时期的中常侍不是正式官员,而是加在侍郎身上的加官。西汉的宫禁里,有许多类似皇帝秘书的职务,地位有高有低,中常侍是其中地位比较高的,不仅出入禁中,还给皇帝当顾问,参与政事,只有才能优异的士人可以担当,甚至还要美姿容,形象好,因此是一个颇有前途的清要之职。
  已经准备正式任命了,汉成帝的左右却说,“还没请示大将军呢”,汉成帝以为这区区小事,不必告知。此时,令他惊讶的一幕出现了:
  左右叩头争之。
  这个史书里不起眼的描述,足以刻画出王凤已经把皇帝身边的人都搞成了自己人,唯大将军之命是从。
  汉成帝告诉王凤,王凤居然不同意,而汉成帝也就算了,只好转而任命刘歆为比中常侍地位低的黄门郎,总算把他留在了身边。王凤不会允许一个陌生的刘歆插进来,这很容易理解,但汉成帝居然束手无策,王凤之专权可见一斑。至于王凤的理由,推测可能是因为刘歆尚不是侍郎,不能破例加官中常侍。 31
  王凤的这个决策造成一个意外的后果,几年后的阳朔年间 32 ,“莽少与歆俱为黄门郎 ” 33 ,刘歆和王莽成了同事,刘歆颇得王莽的欣赏,两人就此相熟、结交,为日后的亲密合作埋下了伏笔。
  第二,扫除异己。
  权力的争夺是普遍存在的,但权力争夺的性质却各不相同。在一种情况下,权力争夺源于路线不同,是对“国家往何处去”有相异的看法。例如汉景帝时期对藩国是绥靖还是削弱,汉昭帝时期对盐铁酿酒是官营还是民营,汉宣帝时期是专任儒教还是“王霸之道杂之”,等等,这样的权力斗争,不论结局如何,所解决的都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属于真正的政治斗争,无论胜败,都是政治家之间的博弈。
  但在多数情况下,权力争夺仅仅是由于掌权者拓展权力边界时遭遇了挑战,没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也不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这类权力斗争只是纯粹的争权夺利,不属于政治斗争,落败者未必值得同情,胜出者也不过是权臣而已。
  王凤属于后者,他不是政治世家出身,没有政治抱负,也非自郡县升迁,史书称“凤不能自立法度,循故事而已 ” 34 ,说明他不具备政治眼光和政治家素质,但他并不缺乏争权夺利的能力。
  王凤在大事决策上倚仗杜钦。杜钦出身政治世家,祖父杜周和父亲杜延年都曾任御史大夫。杜钦却不喜做官,曾在王凤的大将军府短暂担任闲职,随即因故辞职。此后,杜钦一直以私人身份为王凤出谋划策。杜钦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与王凤在权术上的精明强干形成了极好的搭配。王凤担任大司马十一年,几次大的危机都有杜钦的协助。
  汉成帝建始三年(约公元前30年)秋天,关中一带连着下了四十多天大雨,不断有郡国大雨的消息被报告到未央宫。山谷积水,水出山谷,酿成水灾,淹死的士民已达四千多人。长安城地势较高,一时没有受到影响。但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令宫中君臣倍感毛骨悚然的事情。
  隶属少府、负责禁苑的“钩盾署”里发现了一个陌生的小女孩!
  这简直太可怕了,因为在宫禁里突然出现童女,是极为不祥的征兆。据说,周幽王时有红衣童女突然出现,唱着“檿 35 弧箕服,实亡周国 ”的歌谣,意思是“那卖桑木做的弓,背箕草织的箭袋的人,将灭亡周国哟”,西周果然很快就灭亡了。
  汉宫里发现的小女孩,经查问只有九岁,是渭河边的民女,但她偏偏名字叫“陈持弓”,也有一个“弓”!一个童女竟然能从城外穿梭至未央宫却没有人看见,这种神秘的预示令人感到恐惧。正在此时,城内又纷纷传言洪水马上就要淹到长安了,老百姓惊慌失措,四散奔走,造成严重的踩踏事故,城中一片混乱。
  汉成帝接到报告,马上赶到未央宫前殿,也就是汉朝皇宫最重要的宫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此时洪水未至,出于谨慎,王凤建议皇太后、皇帝及后宫先坐到船上避难,普通官民则到城墙上躲水。群臣纷纷赞同。此时,一位老臣徐徐说道:“自古就算是无道之国,也没听说过大水能大到漫过城墙的。现在天下太平,怎么可能一天之内突然就发洪水了呢?一定是谣言。还是别让官民上城墙了,反而会制造混乱。”
  这位老臣就是左将军、乐昌侯王商。
  乐昌侯王商 36 与王政君不是一个“王”。他是汉宣帝母亲王翁须弟弟的儿子,汉宣帝的表弟,汉元帝的表叔,论辈分,汉成帝该称呼他为“表叔祖父”,对他一向尊重。汉元帝晚年,王商曾经和史丹共同力保太子即位,对汉成帝是有恩的。
  既是老臣,又对皇帝有恩,汉成帝就没听王凤的意见,王凤也不好力争。过了一段时间,洪水始终不见到来,城中渐渐安定,再查问,果然是谣言。汉成帝非常高兴,狠狠夸了乐昌侯不愧是持重老臣。
  王凤与王商本无私人矛盾,亦没有政治上的分歧,但这件事让王凤的威望颇为受损,他“大惭,自恨失言 ” 37 ,后悔决策不周。事实上,王凤的决策只是缺乏经验,算不上不合理。但王商的谏议被采纳,使王凤探知到自己权力的边界。
  这年冬天,外朝首领、乐安侯、丞相匡衡利用地图的不精确私自扩大封邑,被免为庶人。以“凿壁借光”留名青史的匡衡因为这个缘故被免,实属讽刺。建始四年(约公元前29年)三月,乐昌侯王商凭借德高望重的地位,拜为丞相。
  王商以外戚任三公,权倾朝野,丞相一当就是五年。
  王凤不愿得罪丞相,但丞相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这期间,琅邪郡连续发生自然灾害,丞相按照惯例派部属纠察琅邪太守的责任。可巧,琅邪太守杨肜是王凤的亲家。王凤觉得自己好歹也是大司马大将军,就去找丞相关说,“灾异这种事,非人力所能避免,杨肜为官向来谨慎,能不能放过他。”王商根本不听,上奏申请罢免杨肜。
  但这个申请被汉成帝压下了,汉成帝当然知道杨肜是谁。
  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但王凤终于明白,权力是此消彼长的,要保护自己,就得扩大权力,拓展权力的边界。他开始行动,私下里查访王商的过失,果然发现王商私生活比较混乱,一是和父亲的女婢通奸,二是他的妹妹淫乱,情夫突然被杀,后台很可能是王商。王凤就拿这件事大做文章,捅到了汉成帝那里。
  汉成帝觉得,私生活是私生活,不足以拿到台面上作为大臣不称职的依据,不希望处置王商。王凤力争,汉成帝再次服软,允许司隶去查丞相。
  恰好,此时发生了一次日食。
  形势骤然紧张。
  王商发现王凤在攻击自己,觉察到了危险。在此之前,王政君曾问过他,想把他的女儿纳入后宫给汉成帝为妃。王商对此没有兴趣,而且女儿又在生病,就婉拒了。现在,他为此后悔不迭,假如有女儿在宫中为后援,哪有现在这样势单力薄?他打听到汉成帝正宠幸李婕妤,就找到李婕妤家,想把女儿再次送进宫。
  此时,有个叫张匡的太中大夫,觉察到高层权力斗争的迹象,想从中渔利。太中大夫在中央品级不高,是九卿之一光禄勋的属官,只有千石俸禄,与另一个名字相似但却是九卿之一、俸禄二千石的“中大夫”不是一回事。
  张匡看到丞相被查,又有日食,马上上书控告王商。汉成帝派史丹去听张匡的意见。张匡抓住机会,极言王商是大恶人。说日食的原因是丞相作威作福,作恶多端,不仅私生活混乱,而且先拒绝皇太后,又托李婕妤送女儿进宫,心机险恶。
  心机险恶的明明是张匡,他把这些宫廷之内、外戚之间的私事上纲上线,把王商说成盘踞朝廷任人唯亲的大奸臣:
  丞相商作威作福……无尺寸之功,而有三世之宠,身位三公,宗族为列侯、吏二千石、侍中诸曹,给事禁门内,连昏诸侯王,权宠至盛……宗族权势,合赀巨万计,私奴以千数……视事五年,官职陵夷而大恶著于百姓,甚亏损盛德,有鼎折足之凶。 38
  张匡说,王商宗族势力太强大了,封为列侯的、担任郡守级别高官的、出入禁省在皇帝身边的家族成员比比皆是,而且与诸侯王结亲,财力雄厚,违规蓄养奴婢过千。他当这五年丞相对百姓是大灾难。张匡还颇为贴心地为汉成帝出主意:陛下还很年轻,即位以来还没有杀过大臣立威,而且一直没生出子嗣,这都是朝中有国贼。所以,只要杀了王商一人,“则海内震动,百奸之路塞矣 ” 39 ,天下就会好起来。
  张匡的做法,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一个小人的嘴脸。王商家族的确权势很大,但从未威胁过皇权。汉成帝了解王商,也能鉴识张匡,因此下制书说:
  弗治。 40
  张匡不敢再说,王凤就出手了。他反复要求汉成帝对这件事有个交代。最终,汉成帝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但心里很不痛快,也没有给王商治罪。
  这一年是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王商免相三日之后吐血去世,朝廷给了一个“戾”的恶谥,他的亲族里凡是有侍中、中常侍等加官能够出入禁省、宿卫皇帝的人,全部被撵到外朝当吏员。王商的儿子虽然袭爵乐昌侯,但这支源于汉宣帝母族、一度势力强大的外戚就此没落。王商的儿子在王莽执政时期被杀。
  接任王商为丞相的是张禹。
  张禹是一代大儒,汉成帝的老师,但他为人软弱胆怯,汉成帝即位后,任命他为给事中、领尚书事,让他出入禁省并参与重大决策。张禹竟然畏惧与他同领尚书事的王凤,几次上书辞职。汉成帝没有同意,还在王商罢相后封他为安昌侯,拜为丞相。
  一个都不敢和王凤同领尚书事的人担任丞相,王凤也会满意吧。很有可能这个决策就是王凤做的。
  王商死后,旧的三大外戚势力基本不再对王氏家族构成威胁了。史家一直是王氏家族的盟友,满足于在王氏家族秉政之下长保富贵;许家已经大不如从前,前大司马、平恩侯许嘉已经去世,其后代没有什么建树,唯一可说的是许嘉的女儿许皇后。汉成帝与许皇后早年一度感情甚好,但许皇后始终没有子嗣,加上连年日食,一些人如谷永、杜钦为避免把日食指向王凤,故意说日食是因为许皇后。许皇后渐渐恩弛宠衰。
  外戚的威胁渐渐排除,诸侯王的隐忧渐渐浮现。
  阳朔年间,定陶王刘康来朝见皇帝,王政君和汉成帝非常高兴。按照礼法,朝见完毕后,诸侯王必须尽快归国,不得滞留长安。但因为有汉元帝临终的托付,以及汉成帝与兄弟感情甚好,就下令让刘康留在长安陪伴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