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出版书) 第20节
但那毕竟是皇后,太子只得勉强说:“这里面的一个就行吧。”
这里面离太子最近的人,那天恰恰穿了一件红色绲边的衣服,显得与众不同。长御就以为太子选中了她。
她就是王政君。
于是,王政君一不留神就从一名普通宫女,变成了皇太子的娣妾。
更幸运的是,皇太子的后宫有娣妾不下十人,时间久的已经被太子“幸”了七八年,却一个生儿子的也没有。王政君被送入皇太子宫后,皇太子只幸了她一次,马上有孕,生下来就是儿子。汉宣帝盼孙子盼了很久,因此格外喜欢这个皇孙,亲自给他取名为刘骜,亲昵地称他是“太孙” 17 ,常常带在身边,俨然有隔代指定接班人的意思了。
汉朝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母以子贵,子以母贵”。皇帝的儿子成了太子,母亲不论何种出身,必然为皇后。王政君有了儿子,必然成为太子妃。她的父亲王禁再次被召至长安,任丞相少史。这虽是个低级官吏,但王禁在这个职位上等待的不是丞相府的升迁,而是女儿的蜕变。
王政君生子后第三年,汉宣帝因为前几年新丰县出现了黄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祥瑞,就改元为黄龙元年。也是在这一年,未央宫里下处的一只母鸡长出了公鸡的羽毛,虽然不能像公鸡那样打鸣,但有公鸡的模样。
就在黄龙元年,汉宣帝崩,皇太子刘奭即位,即汉元帝。他即位后,改元为初元元年,无独有偶,丞相府史家一只母鸡的毛色也渐渐变成了公鸡,与一年前的那只鸡不同,这只鸡已经能够打鸣了。
王禁恰恰就是丞相少史。
许多年之后人们才意识到,母鸡变成公鸡,正是王氏崛起和刘氏衰落的征象。王政君还是太子妃时,那只鸡只有雄鸡之形却不能打鸣。等到汉元帝即位,二十二岁的王政君先被封为婕妤,三天后又被立为皇后,这时候出现的鸡就不仅有其形,而且能打鸣,与公鸡无异了。
短短几年时间,王政君就从一个县域富户家庭的平民女子,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一跃成了皇后。
牝鸡为雄,此汉家之灾异,却是王氏之祥瑞。王氏家族作为外戚正式登台。
身为皇后父亲,王禁是王氏家族名义上的首要人物,按照对待外戚的惯例,他被封为阳平侯。阳平离元成县不远,可以看作对他的优待。继而“加特进”,这是汉代一个比较特殊的加官,又叫“特进侯”,属于爵位系统,没有实权,但等级“位次三公”,这里的“次”不是“次于”而是视同、等同的意思,就是说级别等同于“三公”,是稀少的尊位。
此外,他从魏郡来到长安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拖家带口,一大帮王氏家族成员赶来享受外戚理应得到的荣华富贵。
例如,他的弟弟王弘被提拔为长乐卫尉,担任长乐宫的保安负责人。
长乐宫一向由皇太后居住,此时的皇太后是曾经的王皇后,当年正是她将王政君送入太子宫,如今已经成为王政君的婆婆。为了区分这两位同为王氏且前后相继的“王皇后”,后人把王政君的婆婆称为邛成太后。
前面说过,汉朝非常讲究“母以子贵,子以母贵”。邛成太后并不得汉宣帝的宠爱,但她性格温和,家族势力很弱,又没有儿子。汉宣帝立她为后,是相信她能照顾好他的儿子们。事实的确如此,邛成太后看到汉元帝顺利登基,就很知趣地不问外事。她一直活到汉成帝时期,位极尊,也有几名家族成员封侯,但在诸外戚中并不起眼。此时的王政君才二十二岁,家族势力同样弱小,以王政君的性格,考虑到当年的恩情,她与这位婆婆应相处甚笃。王政君让自己的亲叔叔王弘担任长乐卫尉,负责邛成太后的安全,也应是出自恩情而非监视。邛成太后去世后,王政君很悲伤地说:
孝宣王皇后,朕之姑,深念奉质共修之义,恩结于心。 18
“奉质共修,恩结于心 ”,婆媳之间这八个字蛮令人感动。也正因为这位婆婆的超脱,才给了王政君极大的活动空间。
但此时的王政君柔顺、善良、年轻,从未显示出过硬的政治素养,又不得汉元帝宠爱。她真的是王氏家族的灵魂人物吗?真的是后世王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吗?
3.遇见贵人
汉元帝时期的政坛,几乎没有王氏家族什么事儿。
朝堂之上,外戚以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史高领衔,大臣以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倚重,内廷有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把持。这三拨儿才是汉元帝时期的主要势力。
就外戚来说,史家、许家、王翁须家 19 根基都很深厚,且与刘氏皇族有着特殊的亲情。
简单回溯一下,汉武帝晚年爆发“巫蛊之乱”,太子刘据及妻子史良娣、刘据的儿子史皇孙及妻子王翁须全部死难,只有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尚在襁褓,幸免于难,蒙祖母史家倾力照管方才长大。汉宣帝在民间时娶妻许氏,同甘共苦,感情深挚。汉宣帝登基后,妻子许氏不幸死于霍光妻子之手;母亲王翁须因为出身微贱,家人已不知所踪,直到登基四五年之后,汉宣帝才寻找到外祖母和两个舅舅。种种患难与共,使汉宣帝即位后刻意提高了史家、许家、王翁须家的地位,几家外戚迅速壮大,就势力的强弱来说,史家最强,许家次之,王翁须家又次之。
汉元帝时期,史家的代表人物史高、王翁须家的王接、许家的代表人物许嘉,先后出任大司马、车骑将军。汉元帝还请许嘉把女儿嫁给太子刘骜,嫁过去后听说小两口十分恩爱,汉元帝倍感欣慰,觉得十分告慰早逝的母亲许氏,立刻吩咐左右上酒为他庆贺。
此时,作为汉元帝妻族的王氏家族还十分弱小。王政君本人虽然贵为皇后,但汉元帝几乎不再临幸她;她的父亲王禁虽然位列特进,名誉很高,但并无实权;叔叔王弘仅是一名小小的长乐卫尉;只有在王禁去世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继承了王禁阳平侯的爵位,并担任卫尉、侍中,得以常在皇帝身边,王氏家族才稍微有一些起色。而王莽,在汉元帝时期才出生。
此时,王氏家族不仅弱小,还要战战兢兢,以免失去这来之不易的地位。
考虑到太子家弱,汉元帝指示了一位亲近大臣来照顾,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史高的儿子史丹。史丹在汉元帝为太子时就担任侍从,十余年来朝夕相伴,至今还常常陪着皇帝出行。汉元帝的意图是:
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之,诏丹护太子家。
真是天下掉下来的幸运,王氏家族竟然毫不费力就得到了最具权势的外戚史家的支持。要知道,王政君唯一的王牌就是太子刘骜,只要顺利熬到刘骜即位,那么按照惯例,旧的外戚会退出政坛,王氏家族就可以施展拳脚了。史丹的出现,无疑巩固了太子的地位。
但世事难料,偏偏此时汉元帝有了废太子之心。
一旦刘骜被废,王氏家族不仅现在的地位岌岌可危,恐怕还要被逐出长安,甚至性命难保。
事情怎么会这样呢?
主要的原因还在刘骜。刘骜早年因为“宽博谨慎 ” 20 还颇得父亲欢心,长大后,却“幸酒,乐燕乐 ” 21 ,汉元帝逐渐认为他能力不足,难以担当帝王大任。到元帝晚年,刘骜更是做出一件令父亲极为恼怒的事情。
汉元帝的小弟弟中山哀王刘竟和刘骜年龄差不多,这叔侄二人自小一起长大,按理说感情不错。中山哀王去世后 22 ,汉元帝十分哀痛,刘骜来吊唁,却面无哀戚。这一下子就惹怒了汉元帝,他说了句为后世历代帝王所警醒的话:
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 23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人之心,是没有资格为帝王的,这不仅是汉元帝所信奉的儒道,也的确是真正的伟大帝王所具有的基本品质。汉元帝说这句话,很明显有了废太子之意。
太子变成一个耽于酒乐又冷漠无亲情的人,王政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王政君“柔顺”的性格推测,她对太子应是极为溺爱的。
幸好史丹在场,他马上免冠上谏,替太子打圆场:这事儿不怪太子,是我看见陛下您过于哀痛,所以太子刚才觐见之前,我私下里让他千万不要在陛下您面前哭泣,以免让陛下更伤心。臣该死。
这番话效果非常好,不仅替太子开脱,还把太子包装得很仁孝。史丹果真是王氏的贵人。
但刘骜的太子地位依然岌岌可危,因为竞争者已经出现。
汉元帝有三个儿子,除了太子刘骜,还有傅昭仪的儿子定陶王刘康,冯昭仪的儿子中山王刘兴。儿子多了,做父亲的心中总会有一些偏爱,这是人之常情。汉元帝从来没有对王政君有过很深的感情,登基后又格外宠爱傅昭仪,母亲的无宠多少会影响到儿子的地位。
傅昭仪虽然比皇后等级低,但她在汉元帝为太子时就嫁了过去,人又比王政君精明,善于笼络人,连后宫的宫女仆人都很喜欢她,常常为她酹酒,祝她长寿。这与傅昭仪自幼就在皇宫里生活有关,她很小的时候就服侍在上官太后身边,而上官太后是汉武帝的儿媳妇,霍光的外孙女,六岁就成了汉昭帝的皇后,历经昭帝、昌邑王、宣帝,一直活到汉元帝时期。
有这样的资历,傅昭仪怎么会看得起王政君呢?
与傅昭仪同样受宠的还有冯昭仪。有一次,汉元帝带着傅昭仪、冯昭仪等人去看斗兽表演,这种游玩之事当然不会带王政君了。突然,有只熊跑出了圈,攀着围栏要出来,虽然一时没有危险,但傅昭仪等人吓得四散而逃,唯独冯昭仪站在熊的面前,挡住汉元帝。侍卫一拥而上将熊格杀。汉元帝非常感动,更加宠爱冯昭仪。因为这件事,傅昭仪还十分嫉恨冯昭仪。
傅、冯二人受宠如此,又都生了儿子,刘骜的位置越发不稳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