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光从这一点来看,翁知青和向国栋,确实是挺般配的。
但……
向遥不知道该说不该说,但不出两年,就要恢复高考了呀!
届时知青回城,也将不是大问题。
现在安家,真的好么。
穿过来之前向遥也曾看过不少关于这个年代的影视剧之类的,因此也就知道,到了那个时候,一定会有无数人后悔莫及。
有人因婚姻而困于农村,没有机会回城;
也有人为了回城,不惜抛家弃子,生生毁掉一个家庭。
她看了一眼翁知青,见她满脸红晕,显然种种无奈之外,也并不是全然因为熬不住这农村艰苦的生活,才选择嫁人。
这几年,整个公社里选择成家的男女知青挺多的,但石塘大队的知青倒都始终没有离开知青点。
向遥还以为,大概等到了恢复高考,大队里的知青们全员都会参加呢。
但眼下,来的最早的翁知青也选择了嫁人,不知道会不会打破知青们的坚持。
正在向瑶还在犹豫要不要找个时间透露点什么,好让人谨慎
做出选择的时候,刚刚一直沉默着看着道路两旁的秧苗的林燕燕,竟开口说话了。
“要我说,你就算要结婚,怎么也不找个好点的?”她瞟了一眼向遥,“真嫁了这边的乡下男人,你以后可就一辈子都是泥腿子了。”
向遥觉得莫名其妙,说话就说话,瞟她做什么?
得,看不起她这种村姑呗!
觉得翁雨虹要是嫁人了,很快也会变成她这样的村姑呗。
翁知青向来性格柔顺,闻言倒也没有生气,只无奈地笑了笑:“我也没办法,我比你们先来好几年,年纪也这么大了,再不结婚,我后头也找不到更好的了。”
向遥心里有些发酸,她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以知道这些知青在乡下的日子是有尽头的。
但对于这些知青而言,回城的希望却是十分渺茫。
他们很多人心里的那团火苗已经熄灭,纵使再摇摆不定,也在反复权衡中做出了对当下而言最有利的选择。
嫁人了,地里的活儿就有人帮衬了,工分赚不够,也不用担心饿肚子。
能有一张单独的床,再也用不着好几个人挤在一起睡门板,没个翻身的余地。
尤其有的知青家里兄弟姐妹也多,父母的帮衬极为有限,不组建一个家庭,依靠新家庭的帮助,是很难脱离那种艰苦的环境的。
艰难困苦,足以磨灭一个人所有的坚持。
林燕燕却对翁知青的话颇有些嗤之以鼻:“我是说,你嫁人也嫁个条件好一点的呗,那向国栋家穷得要死,也就你看得上。”
说完这话,她又看了向遥一眼。
这回向遥可不忍了,她也回望过去:“林知青,你说别人就说别人,你老看我干啥,是我长得格外好看些?”
林燕燕被堵得一愣,继而鄙夷道:“你个乡下丫头有什么好看的,我是觉得你们向家湾姓向的,就没有几家是不穷的。既然要嫁人,就嫁个日子过得好的呗,我看支书家就不错。”
这回饶是翁知青也有些不悦了:“支书家的儿子都快大我一轮了,还……”
她看了一眼赶车的武癞子,到底没有将后话说了出来。
但大伙儿都知道她要说什么,支书黄国富嘛,为人其实很不错,但他儿子黄友为,可没少背着他老子干不着调的事,年轻一辈的人都知道,那就是个混子、好色之徒。
所以林燕燕那话一出,翁知青怎么能不变脸色。
林燕燕嗤之以鼻:“大一点怎么了,大一点晓得疼人。而且支书家到时候给安排个记分员、保管员之类的事情,还能拿更多的工分,说不定都不用下地了。”
翁知青看她一眼,想说点什么,但碍于情面,却没有说出口。
倒是向遥,满脸好奇地问道:“林知青,你咋知道得这么清楚啊?是黄友为跟你说的吗?”
林燕燕脸色一变,声音都尖锐了:“关你什么事!”
向遥耸耸肩。
好了,真相了,这人可不是真劝翁知青选支书家,而是她自己就选择了支书家哩!
翁知青也听出了这意思,淡淡地说道:“你喜欢,你就去嫁。”
林燕燕嘴一撇,嘟囔:“我可没说我要嫁。”
第27章 瓜瓜瓜瓜瓜你卖点给姐成不?
因着林燕燕这做派,接下来好长一段路,几个人都没有说什么话。
向遥倒是乐得清静,她心里也装着事儿呢。
昨晚就收拢了一下最近拔出来的花生,晒干的一堆,新鲜的一堆,又摘了七八个大西瓜,不仅如此,还去更远的瓜田摘了一些红彤彤的西红柿。
待会儿到了县城,得先找到黑市,还是小心翼翼地避开红袖章,找到正确的主顾来交易。
她就一个小竹篮,即便是要卖出瓜田里这些瓜果,也得分批次一点一点的卖,这桩事儿,可不简单。
向遥不说话,两个知青也不说话,倒是武癞子觉得气氛有点过于安静了,开口说话了。
“你们知青点那个丁知青哦,是不是要跟咱们队老刘家的刘小桃要成好事了啦?”
翁雨虹微微皱了皱眉头:“丁有志?”
武癞子笑:“哎哟,你们知青点有几个姓丁的嘛!”
翁雨虹:“就一个啊。”
武癞子:“那不就是他了,我只知道人叫丁知青嘛,名字倒是不晓得。”
翁雨虹疑惑道:“可是,丁有志怎么会跟刘小桃要好啊……”
她在石塘大队待了这么多年,整个大队里认识的人,可比向遥都多,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到见过这两人有过什么交集。
向遥转了转眼睛,这刘小桃她认识啊,可不就是老向家的邻居家、赵二花的孙女嘛。
这女孩她经常见到,跟原身差不多的性格,都是不声不响文文静静的,有时候在院子里洗衣服,有时候在菜园子里择菜。
见着向遥了,就抿着唇笑一笑,但两家挨得这么近,两人竟然也没有成为好朋友。
不过向遥猜想,应该是赵二花不让老刘家的小一辈跟他们家往来。
这老太太,可记仇了呢!她跟张菊花,那是一辈子的互相看不顺眼!
没想到那姑娘不声不响,原来跟知青谈恋爱了啊。
向遥问道:“这是啥时候的事嘞,我咋都没到过风声,刘小桃就是我家边上的邻居哩!”
以赵二花的性格,要是老刘家有什么喜事,她多半早就在院子里大声显摆了。
一旁的林燕燕一听这事儿,本来都不打算理会旁人了,但还是忍不住插嘴道:
“丁有志怎么可能会跟刘小桃在一起,我前儿还看见他跟张雪梅走一块儿呢,两人还说话来着,张雪梅脸都红了!”
向遥有点来劲儿了,林燕燕这话,听起来有八卦啊!
武癞子认真赶着牛车,头也没回:“我是听赵嫂子说的哩!人是刘小桃奶奶,应该不是胡说的吧。”
向遥追问:“武叔公,赵奶奶说的吗?她是咋说的呀?”
武癞子说道:“前两天你赵奶奶来我家借铲子,说是要把她家屋边上的地给铲一铲,铲平了,到时候要摆桌子哩。我就问了,家里又没人过寿,咋就要摆桌子了?”
向遥捧哏:“咱赵奶奶咋说的?”
武癞子:“说是她家小桃啊,跟丁知青好上了嘛,都要谈婚论嫁了,家里可不就要先准备准备。”
说着,他还唏嘘了一下:“她可高兴咧,说是小桃嫁了个文化人,以后生了小孩,那也都是文化人了。”
林燕燕不屑地说道:“丁有志也就初中毕业,算什么文化人。”
也就乡下人会觉得他们这些插队的知青都是文化人,但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都没读过高中,甚至在校那几年,其实也没正儿八经上过几堂文化课。
武癞子憨憨地笑:“那也是文化人了,我们大队读过初中的都不多嘞,像遥丫头这样读了高中的,那就更少了。”
整个大队,读了高中的都数不出十个来。
老向家读高中的还不止一个,一下就是两个小丫头,大队里不知道多少人家对这一点很不能理解哩!
要他说,人家愿意给闺女读,那就读呗,又没有碍着别人什么事,犯得着酸里酸气地说?
不过,武癞子其实也是客气话,原先赵二花说丁知青是个文化人,他还以为也是读过高中呢——
这队里有了更高文化的,初中生也就没这么值钱了……
哎,他本来以为这是一桩热闹的喜事儿,这个话头一定能引起两位知青的热烈讨论,没想到两人的反应都不太对啊。
这丁知青,难道真有点问题?
向遥见提到了自己,忙笑着谦虚了一番:“嗐,我高中读不完了呢,也就等同于初中毕业了。”
而车后头,林燕燕跟翁雨虹都是高中毕业的,也知道向遥之前也在读高中,听武癞子这么一说,向遥这么一客套,林燕燕眼里闪过的是不屑,翁雨虹则觉得颇有些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