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他们听着那位老师总结各种回答,再给学生们梳理的答案,也大致明白了这温室大棚的用处。
  其实皇室或者世家大族也并非没有暖室,他们也能在冬日种植蔬菜,只是太过奢靡,耗费甚多,并不是寻常人能够享用的,于民也无利。
  不过他们听着那位老师说这个大棚的制作方法和益处,发觉民用也不是不行,细细一琢磨可能还真能用在经济作物上边。
  看来那个世界同样也很看重农学,不然也不会专门让学子来学习了。
  [我之前还想着农学不就是种地么,有什么好学的,如今看来是我想岔了。只要用心钻研,不管是哪一方面都能用得上科学一道!]
  [种地也有大学问啊,往常只是闷头种就是了,家中也是老一辈指导,却从未想过要总结出来,更别说学习了。]
  [农学要是不重要,那何人去改进农具,又有何人去挑选尚好的良种,百姓怎么才能减轻负担?可见没有无用的学问,只有不会用的人!何况民以食为天,农业一道关乎那么多人的生死,瞧不上农业的才是最可笑的!]
  粮食自古以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倘若掌握了敌人粮食,不就等于扼住了敌人的咽喉吗!
  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瞧瞧这朴实的话,都是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啊。
  大盛朝发生的纷纷扰扰,现代的人自然是不知情的。
  学生们下一个参观的就是连栋温室大棚了。
  这种大棚通常由多个单栋温室连接而成,土地面积挺大的,而且利用得很充分,他们一眼就可以看到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场景,了解是怎么统一规划种植的。
  这种宽敞的空间主要是方便机械化操作,哪怕是大型农业机器也很好进出,甚至还有专门的机器人负责采摘蔬果。
  拥有这么一个实验基地,就相当于是一个农场主了!
  饶是之前已经见识过了现代智能的厉害,但是老百姓们看见现代农业的机械化作业还是目瞪口呆。
  无他,实在是太方便了,感觉似乎都用不上人来辛苦耕种了。
  从犁地到播种再到施肥,一概都有机器相助,甚至采摘环节都能用上假人。全程只需要稍微操纵一下器械,可比他们种田轻松不知多少。
  有人觉着方便,有人却忧心忡忡。
  兴高采烈的人自然是想着有了机械,家中就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便可以大获丰收,日子定会红红火火,越过越好。
  烦扰的人却是想到了被迫卖地一事……
  老百姓不去种田,不侍弄田地,难道是因为他们懒惰吗?分明就是无田地可以耕种!
  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被人用尽千方百计买去土地,失去了活命的根子。
  倘若真的出现如此便捷的耕种设备,那些大地主们还会雇佣佃农么?他们的庄子还需要别人?只怕老百姓的日子会更加难过。
  况且一个人都能轻易打理这么多地,良田就只有一点,可怎么够分哟!
  旁的人却是豁达一笑:“总归离我们尚且有十万八千里之远,说不准哪怕是咱们的曾孙重孙都无缘见到如此场面,何苦发愁?”
  是啊,他们又何必杞人忧天呢。
  不过他们也挺好奇一件事,那个世界的人多,种田的人定然不少吧,甚至还是用机械精耕细作。
  他们哪来那么多的粮食?哪来这么多地?
  第65章
  “飞渡哥哥, 我们人这么多,需要的土地和粮食岂不是就更多了?”元宁也问起了这个问题,“可我瞧需要种地的人就极少了, 那他们都去做什么呢?”
  他知晓各行各业都需要人,可是又哪里来那么多的岗位供人谋生计呢, 真是叫人苦恼。
  关飞渡没料到元宁看个小小的农业大棚就生出了这般多的困惑, 换做是他的话,也不过是感慨现代农业的科技又进步了而已。
  谢蒙在一旁忍不住插嘴:“这都是因为咱们的粮食产量变高了,所以才能让很少的人种地而养活更多的人。”
  走在前面的老师恰巧听到他们的话, 她转过身,突然开口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知不知道,其实就在几十年前,咱们种地可是很辛苦的。而且那个时候我们也吃不饱, 饿得甚至还在啃树皮,挖土来吃。你们兴许没有感受, 可是你们的爷爷奶奶都是经历过那样痛苦的日子。”
  她说起了那个时候的艰难, 娓娓道来时双手还在比划,不过三言两语就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走到了那段悲痛的历史。
  小学生们听到老师的话, 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他们不由自主地沉默下来, 不见之前的欢快。
  空气有些寂静, 一双双黑白分明的眼睛望向老师。
  孩童没有太复杂的情感, 里头却倒映出了悲伤。
  而这位老师说的这些历史却是大盛朝正在发生的事!
  乱世不只有天灾,还有人祸。
  那些诸侯在打仗时动不动就坚壁清野,他们一年到头来辛辛苦苦的收成碰上这种计谋就彻底没指望了。兵匪为何也被称之为匪徒, 就是因为他们过境时还要收刮军粮,凡是百姓有的,都要给他抢走。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全是乱世百姓的沉痛写照。
  他们却顾不得默哀自己的悲惨境遇,而是抓住了老师的关键词——几十年!
  天幕上瞬间激动地翻涌起了半透明的弹幕。
  [那个世界竟然只用了几十年就让亿万人口再也不用饿肚子了吗?]
  [难道这也是科技的手段?!]
  [恳请上天垂怜,将这法子也教教我们吧!]
  莫不是那个世界更得上天眷顾,否则为何好事都能轮到他们,人才都叫他们给搂了过去?
  还是说科学一道真的有这样强大的力量,比那些读书人挤破头都要学的四书五经更能造福百姓?
  “求人不如求己,不妨将这问题留着,今日再问五皇子。”
  有人下了决心,还在天幕之上号召众多百姓一定要选这个问题。
  天幕也不知是不是觉着他们总是在这上面投石问路,还易动歪脑筋,慢慢不愿自己思考事情,于是一日一问题改成了一旬一个问题,这少有的机会他们可得把握住。
  其他人一听,也觉着是这个理。
  粮食生产关乎民生大计,绝不可抓小放大!
  *
  现代,老师也觉着气氛有些沉闷,于是话锋一转,问:“同学们,那你们还记不记得是谁让我们吃得饱饱的?”
  这个问题瞬间就重燃了小孩们的活力,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袁隆平爷爷!”
  老师眼睛弯弯:“没错,正是袁爷爷发明了杂交水稻,才让我们广大人民再也没有饿过肚子了!”
  她又说起了袁隆平先生的生平,还谈及了他的“禾下乘凉梦”。一群小孩们听得眼眶红红,都在夸赞袁爷爷真是大好人,他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农学院继承他的梦想!
  小孩子们天真的话语冲淡了几分伤感,让人不禁想到或许一颗种子种下后,将来还真的能发芽——他们兴许就能在未来的农学院里看到这里的某个孩子。
  大盛朝人却没想到那边粮食增产还真的是依靠人力,而不是什么上天神仙赐福。
  他们禁不住心生感慨。
  [这位袁先生简直是再世神农,观那老师三言两语述尽平生事迹,吾等心中唯余叹服!]
  [那个世界能出了这位袁先生,可真是苍生之幸,社稷之梁啊。]
  [仓禀实而民心安,这位先生的成就实乃万世千秋的功德!]
  天幕上满是夸耀,说白了,大家心里头还是羡慕的。
  要是大盛朝能出一个袁隆平,他们就是天天把人当神仙一样供着都行啊!
  饿肚子的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懂的,这时候若是能有人让他们吃饱,说是一句再生父母都不夸张。
  还有人注意到老师口中的杂交水稻,这高产作物明显非同一般,可是杂交又是何意呢?
  他们脑子一片混沌,就只等后面攒着问题来问元宁了。
  关飞渡想起刚才元宁问自己的后半句问题,就跟他说:“现在各行各业都发达了,而且有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岗位也很多。我不太了解究竟都有什么工作,但基本上有手有脚的人都是饿不死的,可是过得特别好也算不上。”
  如今发展起来了快递、销售、外卖、自媒体……真要一一说道就太多了,关飞渡就是再见多识广也不可能把行行都清楚。
  “喔,原来是这样。”元宁懵懵懂懂点头,好像明白了什么。
  这个世界的人都不被拘在某个特定的位置上,不是只有士农工商这几个阶层,百姓能养活自己的法子多如牛毛。
  想来也是,如今世道安稳,路上的行人面色红润,衣着体面,定然是国家想法子令他们得以安居乐业。
  “说起来……种田的人少了,国家为了鼓励农业,都不收农业税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