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朕猜测,清玄应该还是僧人模样,或许做着与佛相关的事。你只管顺着这个思路,派人去寻访。访到了告诉朕,再行定夺。
  关山月心想:这是皇上的私事,她把私事交托于我,可见在皇上心里,我比旁人更加亲厚。
  她欣然应了,临走前又想起一件小事。
  启禀皇上,有一件事,臣思来想去,还是想问问您的意思。
  陆锦澜:说来听听。
  关山月道:今年皇家学院秋招已于昨日结束,各地方已经进京参考的学子中选名单已经定了。按照您的意思,学院今年扩招了一倍,京中皇族名额已经压缩至十人,其余考生,不论京内京外,实现了全国统一标准。
  所有考生均参加了文武两试,由相尊大人和凌院长亲任主考,按照成绩择优录取。此次,各地方进京参选的学子多达五百余人,最终入选的共有二百七十余名,是历年之最。
  本来此事已经了了,可勉州牧章大人今早到臣府上说情。说勉州落选的学子里,有个叫项如苇的,是相尊大人的亲妹妹。
  她只差了两分,因为卷面有墨迹,被多扣了两分,否则能以最后一名入选。所以,她想让礼部开个条子,让项如苇入读皇家学院。
  陆锦澜听罢沉思片刻,勉州牧章思远是如蓁一手提拔起来的,就像你和朕的关系一样。她感念相尊提携之恩,为她的家人求情,也算情有可原。
  在人情面前,朕有时候都不能做到冷面无私,何况是章思远呢?
  勉州地方偏僻,如苇开蒙晚,能学到这个水平实属不易。可是,她若是今年入读,得给其她考生一个合理的说法。除非
  陆锦澜想了想,这样吧。就说是朕听说了此事,为嘉奖相尊大人操持政事十分勤勉,特准她妹妹以旁听生的身份入学。让她占用皇族的名额,不要影响其她考生。
  跟谁你都这么说,见到相尊大人也要这么说。不要提勉州牧求情的事,记住了吗?
  关山月不解道:让相尊大人知道也没什么吧?皇上天恩浩荡,她难道还能不高兴吗?再说再说臣来之前,已经把事情写成折子递到内阁,相尊大人应该已经知道了。
  陆锦澜叹了口气,那晚了,那就不用麻烦了。
  关山月刚要细问,忽见项如蓁怒气冲冲大步流星地进来。
  项如蓁刚迈过门槛,一见有人在这儿,连忙丝滑地转身出去,在门外高声请罪道:臣有要事求见,一时失礼,请皇上恕罪。
  其实,陆锦澜做不做皇上,三人私下都和从前一样,陆锦澜从不跟她们朕来朕去的。
  但项如蓁说,在外人面前,必须要守礼,还时常提醒晏无辛格外注意,所以她动不动就演这么一出。
  陆锦澜轻咳一声,进来吧。
  关山月一看,项如蓁手里捏着她写的折子,对陆锦澜道:皇上,您可曾听说勉州牧为臣妹项如苇找关尚书求情一事?
  陆锦澜点了点头,朕刚刚听说。
  项如蓁忙问:请问皇上怎么想?
  陆锦澜一脸忧国忧民状,目光看向远方,沉声道:朕一听,便觉得此事断不可行。
  啊?关山月猛然抬起头,皇上刚刚不是这么说的啊?
  我这
  那我
  不是
  关山月感觉到有一口锅,正朝她飞来。
  第127章 出事了
  皇上圣明!项如蓁慨然道:我等夙兴夜寐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的新秩序吗?没考中就是没考中,不管她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扣了两分,她就是差了两分。难道因为她是我的妹妹,就网开一面?这不是徇私吗?
  陆锦澜就知道项如蓁要较这个真儿,项如蓁若不知道,她以施恩的名义办就办了。说到底,这就是亲戚家孩子来当个旁听生,古今中外都有的事儿。又是情有可原,没那么严重。
  但项如蓁既然知道了,以相尊大人锱铢必较的脾气,陆锦澜觉得,她还是不管为妙。
  所以她点了点头,是啊,说得在理,朕也这么想。
  项如蓁生怕陆锦澜因为她的关系,准了此事。她本来准备了一肚子辩词,一听陆锦澜没驳她,便转头看向关山月,关大人,你怎么说?
  关山月眨了眨眼,暗自庆幸她在折子上仅仅陈述了事情经过,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
  此时,正好话锋一转,一脸诚恳道:下官下官也认为此事不妥。
  关山月什么人啊?一张巧嘴,一颗七窍玲珑心。她出身商贾之家,会算账又会读书。跟在陆锦澜身边数年耳濡目染,越发进益。
  她办事向来是滴水不漏,左右逢源,在朝上是出了名的多智能臣。转一转眼珠子,就能冒出来仨主意。
  项如蓁是正,正得四四方方,有棱有角。关山月是滑,跟珠子浸了油似的,滑得很。
  这事儿她原本以为项如苇是项如蓁的亲妹妹,本来也不算违规,项如蓁不会计较。结果一看这气势,不仅计较,还好似要追究啊!
  关山月前两日还想着,自家弟弟关潮入了相府,做了侧夫,关家算是攀上了一门好亲事。
  听内阁传出的消息说,相尊大人最近到点儿就回家,抱着公文回府去做,不再一个人伏案对孤灯了。想来她那柔弱而又冰雪聪明的弟弟,很合相尊大人的胃口,伺候得颇为妥帖。
  若论起亲戚来,项如蓁该叫她一声姐,怎么着也得给她两分薄面吧?
  现在一看,她亲妹妹都没用,恐怕亲娘也说不上话,真是一丁点儿人情都不讲。自己这个带拐弯的姐算什么?还是先把自己摘出来吧。
  关山月当即表态:章大人让下官来办,下官当时还以为是相尊的授意,便先写个折子说明缘由,为的是让相尊大人过目核实。
  项如蓁气道:我怎么可能做这种事?是章思远自作主张。
  关山月忙道:下官也是如此猜测,事后越想越不对劲,特来禀明皇上。
  项如蓁听到这话,终于好受了些。
  这才对嘛!不管是不是我授意,只要觉得不对,你就该执意上达天听,皇上自会有明断。
  关山月暗松了口气,又听项如蓁道:不过这个章思远真是糊涂,我是看她做事有能力,才把她提拔上来。她怎能如此公私不分?我看必须得责罚她,也好让朝野上下都有所警示。
  关山月用求助的目光看向陆锦澜,陆锦澜不忍道:她也是一番好意,你训斥她几句也就是了,何必
  项如蓁恳请道:皇上,此风不可助长。这回是没办成,下回若办成了,可如何是好?臣觉得,至少要降级处分。
  陆锦澜想了想,前日你说尧州新平府的知府突然病故了,那里离勉州不远。朕就将章思远降级三个月,让她去做一段时间的新平知府。
  反正,尧州是从姜国划过来的城池,那个地方鱼龙混杂,不好管。让她去操心,也算小惩大诫。如果她管得好,三个月后就官复原职,毕竟她在勉州任上还是做得不错的。
  旨意传下去,章思远恨不得以头抢地。
  好端端的,干嘛要多事?这回好,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一脚给她踹到新平府去了。
  章思远想想也怪自己没理,愤愤地收拾了包袱,连夜离京,一路上咬牙切齿的嘀咕:老娘此去照章办事,一丝一毫都不差。我这回要比相尊大人还不近人情,谁他爹的面子也不给!
  *
  不到半月,尧州传来消息,出事了。
  入夜时分,章思远的八百里加急送进了宫,说尧州出现了多个小族组建的反贼,聚集在新平府一带,颇为猖獗。
  项如蓁道:尧州地理位置特殊,归属咱们嬅国后,城内许多姜国人都没搬走。那里还通着商路,连着好几个小国。这几年咱们嬅朝商贸繁荣,许多塞外小族仰慕我朝繁华,便迁进来,所以人口十分复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