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第276节

  于是,他们欣然下定。
  然而,当他们推开房门,预想中的甲醛味并未出现,房间内空气清新,带着淡淡的植物香氛气息。窗户敞开着,正对着商业区内街,视野开阔,通风极佳。
  “可以啊这里!居然没什么味道,环保做得不错。”孙宇满意地放下行李。
  安顿好后,年轻人迫不及待地冲下楼,融入夜幕初临的商业街。这里与古镇核心区的纯粹古韵不同,更像是一个融合了传统元素与现代便利的活力街区。
  青石板路两旁,白墙黛瓦的建筑里,灯火通明。
  各种知名奶茶店门口排着小队;kfc、星爸爸、必胜客这些连锁快餐的招牌在古朴的屋檐下闪烁着熟悉的灯光;除此之外还有装修精致的本帮菜馆、川菜馆、火锅店,正飘出诱人的香气,门口等位的游客谈笑风生。
  24小时便利店照亮了街角,满足着游客随时随地的需求;还有一些售卖文创产品、特色小吃的店铺,也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太好了!想喝奶茶有奶茶,想吃快餐有快餐,晚上饿了还能下楼买零食,太方便了!”赵峰高兴地说。
  年轻人嘛,总是爱热闹的。
  湖边的商业街在六月初开业,很快就受到了游客们的欢迎。甚至安平县内的年轻人如今逛街和约会也都喜欢往这边来,吃完饭在湖边走一走,太惬意了。所以这儿的人气都不需要培养,开业就达到了高峰。
  原本古镇内二号区的店铺每次在“繁忙”状态时就有些满负荷运行,现在游客们可以直接选择步行或者坐船去商业街那边用餐,也减轻了古镇内的一些压力。
  而清河古镇正门口大街的店铺相比与巅峰时期显得稍微有些没落,不过那也只是相对。更何况,很多聪明的店家早在湖边商业街开始招商的时候就动心思了。比如赵思敏的爸爸老赵叔就和人合伙加盟了一家品牌火锅店开在了商业街里。不单单是他,其他资金比较小的也都把生意做到了这一块。
  林思雨听着同伴们的叽叽喳喳,也被这热闹而不失格调的氛围感染,脸上露出了笑容:“那待会儿咱们下去吃火锅吧,好久没吃火锅了。”
  她目光随意地扫过街对面,忽然定住了。就在商业街尽头,与一片葱茏绿意相接的地方,她看到了一片崭新的、融合了现代设计与传统飞檐元素的建筑群,入口处立着一块醒目的巨石,上面刻着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清河职业学院。
  哇——!
  她有些愣住了,没想到这家职业学院竟然离商业街这么近!这意味着如果将来在这里读书,生活将会非常便利,完全不用担心与现代社会脱节。她悄悄记下了方位,打算找个合适的时机独自过去看看。
  吃完火锅后,林思雨和李思思一起去商业街的便利店买饮料和零食。两人在冷柜前挑选时,忍不住又聊起了对未来的模糊规划。
  李思思这才知道原来林薇想要报这里的职业学院。
  “网上是说得蛮好的啦,就是不知道实际情况有没有这么好……”李思思为好友担忧,“哎,如果能找到内部人士问一下具体情况就好了。”
  她们的对话恰好被正在旁边货架和店员整理商品的肖美云听到。
  路晓琪答应了肖美云在商业街给她留一个能开便利店的铺面,她没有食言,将最好位置的一家留给了她。从几个月前开始肖美云就忙活这件事了,加盟、装修、备货……虽然累了点儿,但是既能活动筋骨,又能打发时间,还能接触到天南地北的人,还挺有意思的。
  肖美云已经很久没有打麻将了,日子过得非常的充实。
  听到两个小姑娘的谈话,特别是提到清河职业学院,肖美云立刻来了兴趣。
  她放下手里的货品,笑着凑过来,热情地说:“两位小姑娘是来玩的吧?刚才听到你们说职业学院?是想了解我们这儿的清河职业学院吗?”
  林思雨没想到会被陌生人搭话,而且还是便利店的人,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阿姨您好,我们确实是游客。我……我只是有在考虑,还不确定。”
  李思思眼睛一亮,立刻问:“阿姨,您是这边本地人吗?这学校到底怎么样啊?老师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啊?”
  肖美云一看林薇这腼腆又带着认真的样子,一看就很乖巧,顿时更热心了。
  谁能比她更了解清河职业学院呢?平时路晓琪经常在饭桌上和他们分享自己对于这家学院的畅想,经过这两年,她还是很相信女儿的。当她说要做好什么事情的时候,这件事很大概率会成功。
  而且别的不说,学院里的老师的确都是牛人。她在清河古镇待久了,打心眼里觉得学门顶尖手艺是条好出路。
  “哎呀,你们问阿姨那可是问对人了!”
  肖美云笑眯眯的,将自己知道的事情事无巨细地告诉了两个小姑娘,听得两人一愣一愣的。
  直到路学军打电话过来问她怎么还没回来,肖美云这才意犹未尽收了声:“你等明天去古镇里就可以看到那些作品,再来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好了,阿姨要走了,祝你们玩得开心。”
  听完肖美云热情又实在的介绍,林思雨心里原本的犹豫和不确定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更清晰的方向和跃跃欲试的冲动。
  买了单,走出便利店,李思思挽住林思雨的胳膊,小声说:“小雨,听起来好像真的不错诶,哇,要是你学了纺织相关,以后是不是真能进清河织造啊?那我以后是不是能穿上你做的汉服了?
  “还有,没想到这边的师傅们真的都那么厉害,那你到底想要报哪个专业啊?”
  两个女孩子一边聊一边往酒店走去,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
  第二天,他们在清河古镇里忽然听到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清脆响亮,在古镇的上空回荡。
  “怎么了?”
  “发生什么事情了?”
  林思雨和李思思他们几个以及周围的游客们都好奇地张望。
  工作人员笑着解释:“是我们四号区的修缮工作结束了!正在举办竣工仪式呢!”
  游客们闻言都很惊喜,四号区一直是古镇里带着神秘色彩的区域,之前都用围挡遮着,只偶尔露出飞檐斗拱的一角,引人无限遐想。于是,他们纷纷追问什么时候可以开放。
  “应该是暑假,具体日期还没有定哦。”
  李思思哀叹一声:“那咱们来早了,看来是玩不上了。”
  她又羡慕看着林思雨:“你报这儿吧,真的,挺好的,随时都可以来玩。到时候我还可以来找你玩,住你宿舍就省了酒店钱了,哈哈哈。”
  林思雨忍俊不禁,拍了她一下:“怎么能因为这样的理由报志愿啊?”
  话虽如此,在见识了清河古镇里面的各大工坊以及师傅们的作品之后,林思雨其实心中已经做好了决定。
  而此时在四号区内,鞭炮的烟雾散去,鞭炮的红色碎屑铺满了青石板地,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硝烟气味,与檀香、木料清香混合在一起。
  修缮完整的街区在阳光下展露全貌,大的宅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临水小巷内却古朴清幽。这里依然还是原本四号区的那个样子,只是更规整,细节也更完善。
  竣工仪式并未设在开阔地,而是在区域内一座刚刚修复完毕的核心殿宇前。没有现代式的剪彩,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庄重的 “归安”古礼。
  宇文恺作为总规划师,身着庄重的深色圆领袍衫,立于殿前石阶之上。
  他面前设有一张香案,案上陈列着五谷、绢帛、酒醴等祭品。以路晓琪为首,向齐、向明和修缮队伍中的其他所有参与修缮的工匠代表,皆身着整洁的礼服,肃立于后。
  宇文恺手持一卷誊写在仿古宣纸上的《修缮纪略》,声音沉浑悠长,向着殿宇、也向着天地禀告工程圆满。
  “……斧凿声声,复其梁栋之固;丹青缕缕,绘其彩饰之华。一椽一柱,不敢有违礼制;一榫一卯,必求其精准毫厘。今栋宇巍巍,庭廊深深,旧貌新颜,浑然一体,工既竣矣!……此非独人力之所能,实赖神明默佑,先祖遗泽。谨此上禀,伏惟鉴知!”1
  随后,他执起酒爵,缓缓将清酒酹于阶前,敬谢天地神祇、八方匠神庇佑,工程顺利,人宅两安。
  整个过程肃穆无声,唯有宇文恺清朗的祝祷声和偶尔掠过的风声。观礼的工匠和工作人员们眼神专注,带着敬畏与自豪。
  路晓琪已经参加过很多次类似的仪式,从一开始的局外人的好奇以及有趣,到现在她和大家一样恭谨。她觉得这种源自古老传统的仪式,赋予这栋建筑超越物理存在的精神意义,仿佛在宣告它不仅被修复了形体,其魂灵也重新被安放、被唤醒。
  这是一件严肃而认真的事情。
  古礼既成,肃穆的气氛稍稍缓和。路晓琪上前一步,面向所有辛苦数月的工匠和工作人员,脸上绽开明媚而真诚的笑容,扬声道:
  “辛苦诸位了!没有大家的匠心巧手和日夜辛劳,就没有今日四号区的圆满重生!为了感谢大家,我们准备了简单的庆功宴,请大家务必赏光,我们不醉不归!”
  只是她没想到,庆功宴也演变成为了对宇文恺以及向齐向明的送行宴。
  他们马上在明日就要奔赴晋省了。
  “本来是说下个月,”宇文恺皱起眉,“不过晋省日前地震,将一处古迹给震塌了,老叶想要让我们早点过去,先把这一处给做起来。”
  第164章 病势凶险,但也并非毫……
  老叶指的当然就是叶世安, 应府木塔修缮项目的总负责人,也是晋省文物修缮部门的顾问。
  宇文恺猜测这其实是叶世安想要让他们几人通过这个先在人前显露一下实力,然后才能名正言顺介入到应府木塔的维修工作里面去。
  他淡然道:“这也是正常之理。应府木塔毕竟是国宝级文物, 不可能贸然请你来就让你全权负责。别人总得要掂量掂量你的实力。”
  他目前在这儿所做的项目就是清河古镇,不是文物,只是十年内的仿古建筑。虽然现在名气颇大, 但他到底能不能上手文物级古建筑的修复, 有关方面自然也要考察一番。宇文恺对此表示理解。
  路晓琪见他很平和, 这才放下心来。
  而向齐向明正与向家村里的人们在喝酒告别。
  “没想到是里正和三爷爷先坐上飞机。”向二郎羡慕得要命,他端着酒碗, 羡慕得眼睛发亮,“那铁鸟飞得比云还高,一天就能到千里之外!还能从窗户往下看,地上的房子都变成小方块了!”
  他们平时抬头看, 经常能看到天空中飞机带出来的云线, 也就免不了畅想有朝一日自己会不会也能坐上飞机, 然后从空中俯瞰大地。
  向家村, 或者说四号区的这些人,现在最远的地方可以去到杭城一带, 再远一点就超出系统的能力范围之内了。
  向二郎这话引得周围一群年轻工匠连连附和, 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言语间满是对外面广阔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向齐抿了一口酒,脸上依旧是一派沉稳, 但眼底深处还是泄露出了一丝难以抑制的得意与期待。
  他马上就要坐飞机了,嘿嘿嘿……
  他清了清嗓子,板起脸道:“有什么好羡慕的?不过是出趟远门罢了。你们留在这里,更要勤勉练习手艺, 不可有丝毫懈怠!等我们回来,可是要检查你们功课的!别到时候被我们这两个老家伙比下去了,那才真是丢人!”
  向明也笑着点头,拍了拍向二郎的肩膀:“是啊,二郎。我们这把老骨头是出去开眼界、学新东西的,也是为了把‘清河木作’的名头打得更响。家里的根基,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扎稳了。手艺,才是咱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两人一番语重心长,让原本有些浮躁的年轻人们都安静下来,认真点头称是。
  这时,村里几位年纪最长的老人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位被推举出来的老者,拄着拐杖走到向齐向明面前,浑浊的眼睛里带着希冀与一丝难以言说的沧桑。
  “齐哥儿,明哥儿,”老者的声音有些沙哑,“你们这次出去,路走得远……若是,若是有机会,能不能去打听打听,寻寻咱们向家村的老根儿,咱们的祖地,到底在哪儿啊?”
  老者的话让热闹的院子瞬间安静下来。
  他们这一支向家人被系统从明末乱世中带来这个新时代,与原本的宗族自然早已断了联系,原本居住着的那个村子的具体位置也湮没在战火与时间的长河里,早就不知道是在如今的哪儿了。
  但是,那儿毕竟是故土,是他们尤其是这些老人们生长扎根的地方,总是会有些说不出来的眷恋。
  向老娘在旁边叹了口气:“其实我们也不是想着要回去,就是想找到那个地方,烧几根香,敬一杯水酒拜祭一下,让祖宗们泉下有知我们在这儿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其他几个老人也都点点头。
  他们现在有了新家,新生活,还过得那么好,自然要和祖宗们说一声的。
  不过,他们也知道几百年的时光,山河变迁,地名更迭,想要找到当初那个可能早已不存在的村落,无异于大海捞针。
  向齐和向明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沉重和了然。
  向明叹了口气,语气郑重:“叔公,您放心,这个事,我们记在心里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一定尽力去打听。”他顿了顿,又实事求是地补充,“只是,年月实在太久远了,您老也知道,希望可能不大……”
  向齐也接口道:“我们只要到了那边,一定会多方留意,问问当地的老人,查查可能留存的地方志。成与不成,总归是尽了心。”
  几位老人听了,连连点头:“是这个理儿,有心就好,有心就好啊!能找到根儿,咱们也算是有个念想了……”
  向三娘和张瑛正在旁边吃小甜点,食堂的小甜点做得实在好看又美味。西点师是从五星级酒店甜品部门出来的,已经成为清河古镇继梵正、二号区糕点铺之后的第三强,甚至还有人偷偷摸摸干代购买这个。
  “我也想要坐飞机。”张瑛吃了口小蛋糕,羡慕地说。
  向三娘笑起来:“谁不想啊?放心吧,路小姐说再等一两年,古镇全面升级后,咱们就可以到处去玩了。我和你说,你上次没去成杭城实在是太可惜了,高铁可有意思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