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只不过,那时候这坊门也早已关了,再加上李三娘本也担心这妇人回头再出事,遂就在妇产堂留宿一晚。
要说,自从那一日李三娘主持开展的女医学院招生一事在长安城里头声势浩大的开展起来,那一日的盛景令人月余都难忘。
过后往妇产堂而来的病人里头,官宦人家的比例那是明显上升了的。
要知道,李三娘这妇产堂,一开头也就一些小富之家或是实在求医无门的平民女娘妇人才求上门瞧病来的。
后来,随着李三娘女医的名声打出去后,这才陆陆续续的招了女医和医女学徒进来,一点点的树立起口碑,有了一些名声。
如此才能发展出如今这人流如织的场景来。
但来妇产堂瞧病和生产的女娘妇人里头,多半还都是平民百姓,剩下一小部分就是手里不怎么差钱的富商和小官人家了。
真正的豪富和达官显贵,多半是本就养着家庭医师,或者就是有相熟的医堂,再高门一些的就是能直接请用太医署里头的医师了。
这些人里头来妇产堂的终归是少之又少。
不过,有时有人家有妇人的病症,不好和男医师说得,就也是会派仆从上门请妇产堂里头的女医上门看诊的。
这上门看诊,自然是要贵些的。
如此,也就与平民自己去妇产堂看病分割开来了。
但是,这也是正如李三娘的意了,她本就是想办一个给绝大多数的女娘妇人看病的地儿,而不是就像太医院这般,只服务一小部分人。
那可就是太浪费了些。
宋茯苓提着一桶热水进了屋,“师傅,咱们早食是在这儿吃?还是路上在马车上吃?”
李三娘昨夜守着那妇人大半宿,待得那妇人病情稳定了才睡下,这会子她只觉眼皮发麻,很是有些休息不过来的样子。
打了个哈欠后,李三娘回过头看着走进屋里的宋茯苓道:“就在这儿吃吧,路上道远,少不得咱们临出城后再多买些吃的带过去。”
宋茯苓应了李三娘的话,见秋香过来接热水桶,她把水桶递过去后,转过身就往外走,去吩咐妇产堂里的厨娘给做些饭食出来。
吃饱喝足之后,李三娘也就彻底清醒过来了,她看着一旁宋茯苓和她一样的眼下青黑,心中不由的有些心疼。
“我家茯苓跟着我可真的是遭了罪了,好茯苓,待得这女医学院的事儿忙活完,师傅一定给你好好放假休息一番。”
“哈哈,师傅我不累,倒是师傅你自己可得注意,李家阿婆专门叮嘱我要看着师傅好好吃饭和睡觉的。”
听到宋茯苓提起李母,李三娘不禁就有些想家起来。
“你这一说,我一想自己还真是有些日子没回家去瞧瞧了,就是我家露珠儿也就前儿个我才见了一面,也就那么两刻钟的功夫来。
待得咱们从女医学院回来,可得先回家一趟,着实是想我阿娘了。”
而李三娘所说的女医学院,乃是在长安城外三十里处的姑婆山的山脚下建的一广大的建筑群。
此处本为一庵堂,后来官家下大力管理出家人,这处小庵堂就被废除了去,其中的十来个尼姑都被送去了更远处的清净庵里头去了。
如此,这处庵堂就荒废了去,后被来到长安的钟离文莲买了下来,经过修缮加盖,想要当作城外别院留作休闲散心之所。
哪里想到,李三娘会求上门去,跟钟离文莲要了这处别院来开女医学院去。
不过,李三娘其实也并非是要占人便宜,她本来也在离此处十余里处选定了一处本为书院的地方当作女医学院的驻地。
但李三娘哪里想到来报名参加招考的女娘妇人竟然如此之多,哪怕是经过严格考核过后,这第一批招的女医和医女学徒加在一起也是有近一百余人。
如此,再加上教授的医师和先生,以及做杂事和安保的人,李三娘原本准备好的那处书院可就不够用了。
李三娘还想着往后每年都要招收一回,往后这学生只会越来越多。
她就只能厚着脸皮登门钟离家,寻上了钟离文莲去。
当然了,这处被李三娘上折请武帝命名为“平安女医学院”的女医学院所占之地,是要每年都给钟离文莲交租金的。
李三娘现在自然是没钱可给,签了十年契书,头三年就赊欠上了。
李三娘当时是这般对钟离文莲所说:“钟离娘子大恩三娘我铭记在心,实在是为了办这学院我从太医署所得银钱尽皆用上了,此时确实是没有余钱来。
不过,娘子放心,不出三年,那拍卖出去的医药方子必定是能有盈余的,到时我定是头一个给娘子还钱!
再得,娘子如此慷慨,我必不瞒着,给娘子宣扬名声是应该的,往后能给予的方便在下定不推辞!”
说过这话,李三娘还小声对着钟离文莲说:“娘子,你之名早就通过我的折子上达天听,圣人对娘子必定是有好印象的。
娘子不亏。”
李三娘一脸咱们姐俩好,有好事我一定忘不了你的样子,对着钟离文莲挤眉弄眼的。
待得李三娘出城的时候,正好是这初阳渐升,一股金光从地平线上升起,照在了人的脸上,一股暖意随之而起。
“看这天,今儿个该是个大晴天了。”老十赶着马车如此说。
“那可是好,这路也能好走些。”
在城门口买了不少吃的,李三娘他们一行人就出了长安城,走上了官道,往姑婆山而去。
第916章 平安女医学院
出城的马车不少,李三娘一上马车,这眼皮子就发起紧来了。
“茯苓,为师眯一会子,快到地儿了,可得叫为师起来。”
对着宋茯苓说过这话,李三娘眼睛一闭,放空脑袋,就那么迷糊糊的睡过去了。
秋香往李三娘身边靠了过去,让她倚靠在自己身上,多少能舒服些。
至于宋茯苓,她是个会照顾人的,直接从车厢底部的柜子里头拿了一条轻薄的被子来,同秋香一起给李三娘盖到了身上去。
马车不紧不慢的在官道上走着,老十是个赶车高手,拉着缰绳的手稳得很。
不过,老十在出了长安城没多远的时候,他就发觉到了不对的地方。
虽说这官道在一般时刻都是人人可行的,也就遇到紧急出行的官员或是官家有运输粮食银两的时候才需要行人规避。
但现如今毫不夸张的说,大唐乃是整个世界的中心,长安城可以说是此时最为繁盛的都城。
更别说再过上两月多可就是万寿节了,今年当是万国来朝的风采。
通往长安城的数条官道当真是人流不息,车流不止。
大多时候,这官道上的行车都是保持一定距离的,走得远了,有时候隔了数里才见另一辆马车来。
再加上李三娘这次出行所乘马车可是带有太医署标记的,明显的一看就是官家制式,一般家中没有爵位继承,或是没有做官之人的人家定是会退避三舍的。
士农工商,再小的官那也是与其他人是不同的阶级。
可老十明显感觉出自从他们的马车出了长安城后,跟随在李三娘身边的马车和行人多多少少是有些多了,尤其是过了十里坡后,有两辆马车能明显觉出跟得很紧。
老十不动声色的用眼角余光去瞧那一前一后把自家马车夹起来的两辆马车,稍稍多看了几眼,老十心中就有了计较。
他用不良人特别的敲击手法在车辕上敲了几下,隔了几息的功夫,在车厢里头的秋香就察觉出来了,她小心的撩开车帘,假装看沿途风景的样子往前后两辆不同的马车扫了几眼。
随后,秋香示意宋茯苓扶住李三娘,她自己则对着车壁敲击了几下,收到回音的老十顿时就拉紧了缰绳,马鞭紧跟着就抽了过去。
吃痛应激的马儿一声儿嘶声之后,撩开蹄子就狂奔向前而去。
老十突如其来的这一招,给前后两辆马车留下一阵尘土飞扬。
在老十架马远离之后,本来是在前头的那辆马车突然停了下来,跟在后头的马车不得不也赶紧拉紧了缰绳让自家马车也停下,以防撞车。
未等后头马车上的人回过神儿来,前头马车上就跳下两个举着横刀的人来。
这给架马的车夫和车里那两个贼眉鼠眼的男子吓得够呛,其中一大腹便便的男子壮着胆子喝问道:“朗朗乾坤,光天化日之下,尔等焉敢滥杀无辜?
这官道自是人人行的,我等乃是良民,尔等作何?”
举刀的两人有些诧异,还以为这马车上的得是什么歹人呢?
哪里知道是俩一瞧样子就能猜测出是商贾的人来?
两人对视一眼,提刀上前,提着刀柄把两人敲晕之后,其中一人对着马夫问了几句话后,就把俩昏睡过去的商贾给提到了自己的马车上去了。
“你今天没拉过这俩人,也没见过我二人,可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