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汉子被翠娘的话弄得脸色通红,孙春兰看他那样子,只觉这会子要是给这汉子一把锄头,怕不是会当场挖个洞把自己埋进去躲羞来的。
可就算羞的满脸通红,这汉子还是低着头倔强的小声回道:“你长得美,我不过是担心你被人占便宜了去……”
孙春兰在洛京给妇产堂刚刚打开了路,在长安城的妇产堂倒是一直都忙碌的很。
随着长安第一届医师交流会要开办的消息往外传了出去后,本就繁华的长安城,这下子更是因着这事愈发的人多了起来。
有得了长安城里亲戚消息的医师,从大唐各处往这边赶过来的;
有得了太医署和医药联盟的内部消息的中小药商,想要来探个究竟,看能不能分得一杯羹的;
还有听说长安城里会齐聚名医,所以那些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及其家属,也是马不停蹄的往这长安城里来。
而在这些人里,也有不少妇人女娘得了消息,知道太医署下的妇产堂要招收女医、稳婆的,有家学渊源的此次就跟着家中父兄来了长安;
也有那平民家中的小女娘想要为自己的未来博个前程的。
石春苗就是其中一个。
站在妇产堂门口,背着背篓的石春苗看着来往不停的穿着各色不同衣衫的女娘妇人在这妇产堂进进出出。
最后,站足了一刻钟,鼓足了勇气,石春苗这才把手心上的汗往带着补丁的裙衫上擦了擦,抬腿往妇产堂而去。
甫一进去,就有一梳着丫髻穿着翠绿襦裙的女娘上前来问:“这位小娘子,是来瞧病还是?”
石春苗咽了口唾沫后,这才壮着胆子说:“俺听人说,这里要招女医来的,俺过来问问,看看俺行不行?”
石春苗看着对面这不比自己大几岁的女娘身上那一点儿补丁都没有的衣衫,顿觉自己这身儿哪怕来前她阿娘给洗的足够干净但仍旧是带着补丁的的衣服,实在是有些不体面来的。
不过,石春苗想着:“哪怕她笑话俺,俺也得趁着这个机会问问,俺不想学村头的春花姐一样,过上几年嫁了人,生孩子生不好就死了。”
对未来的渴望战胜了内心底里的胆怯,石春苗目不转睛的盯着眼前的绿衫女娘的脸,等着她的回答。
“妇产堂确实招女医来的,只不过,你这年纪,该是去报名那学徒医女来的。
来,你跟我往里头去找管事要了报名表填。”
石春苗没想到竟然没被人笑话嘲讽,她晕晕乎乎的跟着这绿衫女娘进了后院,见了一肃着脸的妇人,被仔细问了名姓、来路。
石春苗卸下了背篓,手上被塞了茶杯,座椅旁边的小几上还放了一盘子闻着味儿就香甜的糕点。
“没事儿,喝吧,不要钱的。”
听了绿衫女娘的这话,石春苗这才敢掀开茶杯,她还是头一次喝茶,要知道在她住的村子里,也就是村正家里能有茶来喝的。
“……俺是跟着同村的婶娘来卖山货的,城门口卖干饼子的娘子跟俺说得能来应征,俺这才来的。
俺坐了那公交马车,花了两个铜板问了许多人才找过来的。”
李管事一边听一边拿笔在纸上记录,她对着石春苗轻声问:“村正可有在村里通知你们,长安城里妇产堂招收八岁以上的小女娘来做医女学徒?”
石春苗摇了摇头,然后一一回应着李管事的问话。
石春苗自是不认字的,她按着李管事所说,用大拇指沾了红油泥在李管事为她写的报名表上摁了手印。
“你这情况,倒是能报名,只是报了名得经过考核,合格了才能进来做学徒。
只要考上了,那就是包吃包住的,但学成之后,十年内都得听太医署调遣。”
石春苗不太懂李管事所说,但她听到包吃包住的话,心里只希望自己能被选上的好。
李管事交代了石春苗考核的日子,给了她一块刻了字的小木牌:“这是不认字的报名者的凭证,到时候你就拿着这凭证来此处接受考核。”
石春苗小心的接了这小木牌,对着李管事行礼致谢。
李管事最后让人给石春苗包了桌上那一盘子糕点,这才着人把她送了出门。
石春苗的背篓里有一包糕点,怀里她阿娘给她缝的荷包里有数个铜板和那块小木牌,她回过头再次看了一眼妇产堂的牌匾,心中对这里充满了期待。
而三天后,李三娘带着秋香和宋茯苓来到妇产堂巡查的时候,在与众女娘开会的时候,就从李管事口中得知了此事来。
“……李医监,这月余来,石春苗是长安城外村子里唯一一个找过来的小女娘,其余来报名学徒的小女娘不是长安城里的,就是外三城的。
想来,怕不是外三城那些村子里的人该是都不知晓咱们招人的。”
李三娘点点头,“待我再去同京兆府问问,看看能不能请他们召集里正,把咱们招人的事再给说说。”
叹了口气后,李三娘继续说:“还是人手不够用啊,要不然咱们自己派人往那些村子里走一圈就是了。
等我回头再想想法子来。”
第856章 走后门
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再有五天,太医署主办的第一届医师交流会就要在崇文馆开幕了。
李三娘打了个哈欠,把带回家的文书小心卷起放好,这才举着灯台来到桌前给自己倒了一杯水喝。
“三娘子,怎的还没睡?”
门外传来秋香的问话声,李三娘走上前开了门,“正准备睡呢,才刚看了会子文书。
我这就睡了,洗了脚就去睡。”
待得李三娘洗过脚爬上床,一沾枕头不过三两息的功夫就睡了过去,这会子已然过了子时了。
这般晚了,按理来说该睡了的都睡了,民居里也就只有值夜的更士打梆子的动静。
离着李三娘家不远处的李家也是一片寂静,只不过在这夜色之中有的真的睡了,有的人只是闭了眼。
李二嫂闭着眼睛翻了个身儿,心里再次想起了昨日她带小五郎回吴家村时发生的事儿。
当天早上李二嫂提着李母给准备好的四样礼,她带着没在书院读书的小五郎叫了一辆驴车出了城门回了吴家村看望父母。
本来李二嫂嫁到长安城里,就已然算是高嫁了。
只看她这里里外外的,吴家村谁人不知她吴兰在李家过得好?
更别说在外人看来,李二嫂也是个争气的,一连气儿的给李二兄生了三个儿郎呢。
自从吴家村人知晓了李三娘这个李二嫂的小姑子竟然也做了官后,他们对吴家就更是羡慕了的。
如此,这回李二嫂刚在村口下了驴车,就碰到了那有眼力劲儿的妇人,直接上前帮她拎东西,旁边还有人使唤自家儿郎跑腿去吴家叫人的。
这些村民倒也不是势利眼,也并不是有所求,不过就是想着人家家过得好,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说不得以后有甚好事了,人家也能想起咱来。
“兰娘,怎的这回李药师没跟着一起回来啊?”
佝偻着身子拄着一根木棍子的婆子对着李二嫂这般问。
不等李二嫂回话,这婆子就又转头摸了一把小五郎的头毛,跟着就夸道:“哟儿,这就是李五郎吧?瞧瞧,这长得可真好啊。”
婆子的话说的还真的是不错的,小五郎自小养得好,他出生的时候,李家的条件已然是又上了一个台阶的。
再加上李二兄和李二嫂本也不是丑人,如此再加上于这吃上对孩子也舍得,小五郎哪里又会不好看呢?
尤其是与吴家村的孩童相比,头发乌黑,脸色白里透红,瞧着就机灵可爱的小五郎就好似那年画上观音大士的座下童子似的,让人见了就欢喜。
“五叔婆,二郎在医堂里忙活呢。
今儿个,我自己叫了车带小五回来看看我阿耶阿娘的。”
这从村口走到李二嫂家就用了小一刻钟的时间,一路上不少人都从家里出来跟在一旁说话。
眼见要到吃午食的时间了,这些人才从吴家院子里出来往自家回。
小五郎早就撒手没,跟着舅家的表兄在田间地头玩疯了去。
李二嫂正在和自家阿娘于屋里头说知心话的时候,吴大郎的媳妇,也就是李二嫂的弟媳妇在门口喊了一嗓子:“阿娘,他大姑,孙阿婆来了。”
屋里头母女二人对视了一眼,就都有些不解,不过两人还是赶紧起身出来迎接。
这一出门李二嫂就看到坐在院子里,拿着一碗水在喝的孙婆子,同时她也看到了孙婆子脚边上那只绑了脚的鸡,还有一提篮的鸡子。
李二嫂心里闪过不少想法,就还是一脸笑容热情洋溢的和吴母一起迎了过去。
“孙阿婆,你来了?快坐快坐。”
回过头李二嫂就对着弟媳妇喊:“燕娘,快把我从长安香桂记里买的糕饼装一盘子出来给孙阿婆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