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李三娘点头表示知晓,然后又问两人:“太医署为准备下月的表彰礼,可提前做过对比?
  我听宁医正之前所说,此次大军回返带回来的消息里明确说过,这次战役在太医署疡医们的救治之下,兵士们的战损死亡人数是少了很多的,可对?”
  “这个我知道,我主管这一块儿。
  我统计过,因着三娘子教的消毒、止血、包扎和缝合这些医技,战损死亡人数直接下降了得有六成,若是只说存活的话,得有近七成过去会死的人,这次都活下来了。”
  “诸位,我大唐能让周边列国奉为天朝上国,靠的是什么?
  此次能打败突厥,是谁保卫了我大唐边疆的国土和平民?
  是谁守住了我大唐的国门?
  这世上事,是活人重要,还是死人重要?
  太医署能在三省六部里占有一席之地靠的又是什么?
  礼教乃是重中之重,那在所有的一切之中,活人的命就不重要了么?
  礼教与人命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李三娘这一叠声的问题当真是有些振聋发聩,至少在场的宁医正、孙医监和秋香以及一旁站着的两个太医署派来的郎官都有些招架不及。
  “宁医正,你不会觉得曝光了太医署疡医科的医师用死尸学习医技这种事儿,只要把我交出去,把黄医师钉死了,就能保太医署无恙的吧?”
  宁医正一脸被说中了内心想法的样子,让李三娘不禁觉得有些想笑。
  “宁医正,别天真了,问题的本质根本不是这个,占据话语权和联合利益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与太医署利益相关的武官群体,十几万真的要上战场的兵士,兵士们身后几十万上百万的家人才是我们该争取的。
  文官老儒的嘴,他们能用笔杀人,我们就要听话的束手就擒了么?”
  第778章 从来都是利益问题。
  能让孙医监找上门来说这黄医师盗挖尸体的事儿,可见长安城里已然把这件事儿传开了的。
  至于太医署的王署正没出现在此处,自然是这事儿刚一冒头,他就进宫面见武帝去了。
  王署正能做到署正这个位置,医术自然是有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此人特别擅于明哲保身。
  站在宣德殿外头等着被传唤的王署正抬头看了看高空上的太阳,往廊下避了避身子,又从袖袋之中掏出帕子擦了擦这一路着急的小跑着赶过来求见武帝而有了汗珠的额头。
  “哼!
  我就知道御史台里的那个乔三会盯着我!
  不就是抢了他家看中的儿媳妇么!
  一个郎君也忒小心眼了些。”
  心中这般想着,王署正也拿着帕子擦了擦手心里的汗,放好帕子,又去掏袖袋,拿出一本奏折,打开看了一眼后,王署正顿觉身心都在这炎炎夏日里清凉许多了。
  未等王署正心中再琢磨出些什么来,王大珰出来请王署正进殿了。
  武帝虽然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毕竟是穿来的,金手指还是有的,就凭武帝现下早上还能提刀舞上两刻钟的样子,也就能知道她的身子骨儿有多好了。
  王署正在下首站定,弓着身子低头就撇眼瞧见上首武帝桌案一旁摆着的两个冒着凉气的冰盆了。
  身为太医署的署正,王署正日常服务的对象里自然是有武帝在内的,所以王署正自然知晓武帝大大的身子是多么康健的了。
  当然了,一国之君的身体状况自然只有她自己和王署正两个人知晓,武帝的脉案在太医署乃至整个儿皇城那都是最高机密。
  不过,王署正也曾隐晦的回应过姚宰相的问话,就一句话:“圣人身康体健堪比三十许人。”
  因此,王署正那是百分百对武帝忠心耿耿。
  明摆着的十年之后哪怕是王署正他都致仕了,武帝也能好好的在皇位上坐着!
  所以,当初李三娘找上孙医监说要用死尸授讲,教授疡医们学习解剖知识这事儿,当时,王署正就来找武帝上秉过了的。
  这事儿是早就过了武帝的眼的。
  现下这事儿被御史台的人抓着了,就算明面上武帝不好偏袒太医署,暗地里武帝也定是会保全太医署的。
  因此,王署正那是一点儿也不担心自己官职不保。
  不过,这事儿出了后,王署正除了派出了孙医监去和有关联的当事人李三娘告知之外,也拿着之前孙医监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好写成奏折,赶紧进宫请见武帝来了。
  王署正站着略等了一会子,武帝这才放下手中的毛笔,抬眼去看下头老老实实站着的王署正。
  “大珰,给王爱卿看座,再上盏茶来。”
  体恤下属的做法,武帝大大早就驾轻就熟了,王署正自然躬身行礼道谢,然后顺势就说起了今日他请见的原因来。
  “圣人,这坊间流言不值一提,可乔御史把这事往国本上来说,太医署可着实是担待不起。”
  低头躬身双手上敬奏折,“此折上有本次大战战损死亡人数与往年征战西域的对比,请圣人过目。”
  王大珰走下来双手接过了王署正手里的奏折,这会子小太监也搬来了椅凳小几,端上了温热的茶水来了。
  虚虚坐了一半椅凳的王署正低下头端起茶杯喝了两口,解了喉间干渴后,他就低眉顺眼的看着自己脚前的地砖去了。
  武帝早就知道王署正的性子了,她接过王大珰递过来的奏折,未等翻看,光这奏折的厚度就可知其中内容甚多。
  “王爱卿这是早就做好了准备啊。”
  下首坐着的王署正一听武帝这带着些许调侃的话,心里顿时就松了好大一口气来。
  “圣人还有闲心调侃予我,想必这回御史台得吃些挂落了。”
  心中是这般想的,嘴上自然不可如此说,王署正赶紧站起身,恭敬低头回话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是臣之本分。”
  王署正这话算不得作假,作为太医署的署正,在大事上他是真的能担起事儿来的,要不然武帝也不会允许他一直坐在这署正的位置上。
  武帝可是实干派,没本事的郎官,休想白吃她一粒米!
  王署正这奏折是早就准备着的了,本来是预留在太医署下月初要开的表彰礼前送进宫给武帝批阅的。
  这奏折上的写的大半都是此次太医署以及太医署派出去的疡医对于兵士们的救治的成果,特别与往年大战战后兵士的战损死亡人数做了详细对比。
  当然了,除此之外,太医署在过去一年来开展的其他服务也都写在上头了,比如大唐各地这一年来新进的医药联盟的医师数量,太医署总部和各地新进医师人数;
  当然还有每年太医署开展得两次义诊服务;
  太医署今年印刷的相关医技小册子的数量,发放售卖的具体情况;
  今年还遇上了芙蓉膏这事,这般大的事,王署正自然也大写特写了。
  总之就是要突出来太医署这一年没吃白饭,是干了活的。
  如此,这本奏折厚上一些也就能理解了。
  话说,这奏折有点儿像现代社会里到了年底,领导层要求基层员工写的工作总结。
  内容不外乎就是这一年来有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有什么成就,未来要如何发展,下一年会开展什么。
  王署正本来准备着过两天再把这本奏折送上去的,到时候正好可以借故请武帝去参加太医署这一年的表彰礼来。
  上一次太医署开展表彰礼,那已经是五年前的事儿了。
  若是这次表彰礼,能请武帝坐上位参与,那可是大大的在六部里头出头了。
  结果,谁能想到这表彰礼的事儿还没找到机会跟武帝说呢,黄医师的事儿就被曝光了,御史台直接跟紧就咬上了太医署来。
  不过,此时也算是误打误撞了。
  王署正的这本奏折是真的应景了,上头一条条一桩桩摆事实讲道理写的都是太医署的功绩。
  就像李三娘与宁医正和孙医监所说的一样,问题从来不仅仅是太医署的疡医们用死尸学习解剖提升医技这点,死人的那点子安宁哪里有活人的利益来的更重要?
  天灾人祸的时候,易子而食之事难道不是更难堪?
  那不是更挑战礼教底线么?
  所以,从来都是利益问题。
  武帝仔细的翻看着王署正的这份奏折,对于御史台盯上太医署这事儿,武帝自然是早就知道了,毕竟武帝手中本就掌控着不良人和近卫军,长安城里的一举一动,武帝十有八九都是知道的。
  第779章 儿女婚事
  御史台对文武百官有行政监察之权,可以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从而肃正朝堂纲纪。
  对于御史台的乔中丞放出话来说,他要弹劾太医署王署正放任下属肆意亵渎他人尸身,罔顾礼教,祸乱国本一事,武帝早就从不良人上秉的条陈里提前知晓了此事。
  不良人的暗探那可不是吃素的,厉害的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