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李大兄一个眼神,李大郎两手抱着一个有五十斤重的石锁走了出来,后面李二郎和李三郎两人抬着另一个石锁跟着。
李大郎他们刚把石锁放下,李大兄上前毫不费力的一手拿起一个五十斤的石锁,这还不算完,他还举了起来。
“你也是个近七尺的西域好男儿,来,练练,合格了才能进我家大门。”
随着这句话说完,李大兄轻描淡写的把石锁放下,眼带挑衅的看着图瓦。
图瓦还未动作,他身后一个身高近八尺的满脸络腮胡子的男子,却是状如小声实际声如洪钟冲身旁的一不高的汉子说:“嘿,汉人的花样就是多。要是搁咱们那儿,直接抢了女娘跑就得了。”
图瓦近处,刚才给了他一手肘的汉人模样的男子转过头呵斥了络腮胡:“可松,不得无礼!”
络腮胡男子,也就是可松听了这声呵斥,赶紧缩了缩身子,企图让身旁的比自己矮小许多的男子,挡住这来自汉人模样男子的目光。
周围凑热闹的人群却是没把这八尺大汉的话听到心里去,要知道此时大唐疆域之辽阔,身处大唐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人,那可是自豪的很。
就算他身高八尺,长得膀大腰圆孔武有力又怎么样?
不还是照样得来长安?
这些西域胡人看见身着黑色锦衣的金吾卫不照样话都不敢说一句?
腰上带了刀又怎么样?金吾卫的长刀不必他们的强?
再说了,长安人民的见识还真不低,就说离长寿坊最近的西市,那真是什么种族的胡人都有,虽然身高八尺的胡人不常见,但不代表没见过。
别说身高八尺了,就是白皮子黄头发的,黑皮子卷头发的都应有尽有,长安百姓早就见怪不怪了。
人群里有人出声“新郎君快举起来,给你大舅哥看看,你可是有劲来,必不让你家新妇夜里空床咧。”
这话一出,围观者众哄然大笑,也就是市井之中,要是高门大户可不会有这等玩笑话。
图瓦哪里还能傻站着,直接上前,一个沉身提力,就一左一右拿起了两个石锁。
还是刚才那道声音“好咧,新郎君有劲儿来,必让新妇夜夜欢喜咧。”
这带颜色的话儿一出,人群又是发出哄笑声,图瓦都差点泄了力气,被取笑的满脸通红。
图瓦正使着劲儿举着石锁呢,就听一道带着笑意的女声说:“哎哟,新郎君这身子可以啊,女娘就喜爱这样的汉子咧。”
又是一阵哄笑,躲在门内凑热闹的李三娘十分惊讶,此时民风竟然彪悍至此么?
“大嫂,这话也能说?”
“哈哈,不过是市井戏言,取个乐子而已,有啥不能说的。”
李二嫂虽然红着脸,但还是出声道:“俺们村里要是办喜事儿,那些话儿更过分,少时阿娘都不让我去前头听那些大嫂子小媳妇说话咧。”
李大兄看着图瓦举了二十多下,就开口让他放下石锁,赞他健硕是个好男儿。
李大兄又说了几句场面话,感谢来凑热闹的人,这时李三娘也跟着李大嫂出来,每个人都端着盘子,里面是烤的喜果儿,是提前订好的,早上刚送来今儿刚烤出来现在还有油香气在的一种面食。
三人在人群中来回走动,把这喜果子散给捧场凑人气的人儿。
这时那个汉人模样和图瓦一起来的男子,领着剩下的几个西域胡人长相的男子,拿出准备好的铜钱和包好的糖果往人群里撒,又引起人们疯抢。
待得图瓦他们进了院子,李父李母两人早就在正堂上首坐好等着了。
胡人的婚礼没有对着阿耶阿娘磕头的习俗,但是图瓦在汉人模样男子的提醒下,却是跪了李父李母的。
李父李母说了几句好好对待沈秋娘,虽然沈秋娘没了血脉亲人,但李家以后就是她的娘家,图瓦若是对沈秋娘不好,李家自会为她做主撑腰。
本该由李大兄背着沈秋娘走出李家门的,但沈秋娘和图瓦想要携手一起走出,又因着是二嫁,也就从了他们打的意。
本来是接了亲,只有送亲的人男子可以同去,女娘是不能跟着去的。
但考虑到图瓦和沈秋娘都无女性长辈,既然打破了一条规矩,那就再打破一条又怎么样?
所以,最后,李父李母留在家中,李大兄李二兄和四小只一同跟着送亲,马车里除了沈秋娘,李大嫂李二嫂和李三娘就都跟着去了。
之前露珠儿也想要去,李三娘怕人多照顾不到她,就不想带她去,可家里四小只都去了,只留她一个小儿,委屈的不行,大眼睛红红的,要哭不哭的惹人疼。
最后,还是沈秋娘开了口,让李三娘带着露珠儿同去,只一定要专心牵着她,别的事儿就放一边的好。
吹吹打打,慢慢悠悠的走了许久,天快黑的时候才到了图瓦他们在外三道买的房子中。
带了露珠儿来倒是也有用处,李三娘给了她一个装着稻谷的小布袋,让她跟在图瓦和沈秋娘身后撒谷子,寓意一切准备就绪良辰已到。
图瓦那些朋友,点了火盆,图瓦带着沈秋娘跨过火盆,意为趋吉辟邪,日子红红火火。
然后就是沈秋娘跨过米袋,寓意粮食富足,生活美满。
待得到了屋子的正堂,两人三叩九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对着空置的椅子拜的,三是夫妻对拜,最后又对着到场的包括李家众人和图瓦的朋友们拜谢一礼。
李三娘抱着露珠儿又在挂满了红绸的新房里,看着图瓦和沈秋娘喝了交杯酒,吃了生饺子,待得沈秋娘娇羞的说出“生”后,这场婚礼才算礼成。
因为李三娘带了露珠儿来,所以,李三娘和露珠儿也就留在了新房内陪着沈秋娘闲话吃饭。
李家其他人和图瓦的朋友,以及这房舍的左邻右里就在院子和过道里摆好的桌子吃席喝酒了。
当日,待李三娘他们回到李家,正正好赶着宵禁的前一刻进门,感谢武帝,自从武帝登位,不知出于什么缘由,把宵禁的时辰往后延了一个时辰,这才使长安城内的百姓天黑后还能在城中行走,赶在宵禁前回家。
李父李母坐在正堂,听着李大兄他们说到了图瓦家后的事儿,最后李母总结道:“只愿秋娘这回能得怜惜,生个一儿半女的,与图瓦好好过日子,白头偕老的好啊。”
第130章 中秋
终于到了中秋节这天。
昨天和李母他们聊到深夜的李三娘很早就醒了,翻个身搂住露珠儿,心里十分不得劲儿,真的一点儿也不想去王二郎家啊。
李三娘自身觉得,自从近三个月前带着露珠儿和离回到李家以来,并没有因为王二郎的不着调行为和他根本就未主动来探望露珠儿这件事,而让露珠儿成长的过程里缺席了阿耶这个男性角色的参与,导致露珠儿缺爱。
毕竟之前那两次王二郎来李家,都给露珠儿留下了十分不好的印象,李三娘还一直担心会给幼小的露珠儿留下心理阴影。
而且,李家男性太多了,从李父李大兄李二兄到四小只,各个年龄段的应有尽有,每个人都很疼爱露珠儿。
站在李三娘的角度上看,没有亲生阿耶的参与,尤其是王二郎那么一个品德不端根本不爱露珠儿的父亲,对于露珠儿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毕竟与其让孩子在那样子的阿耶跟前长大,倒真不如直接当孩子的阿耶死了的好。
不过,李三娘也理解为何官府强制让和离带女归家的小女娘,必须每年至少有四次与父系亲人团聚的缘由。
第一,女娘也是父亲的血脉,虽然在此时并不具有传宗接代的意义,但也确实是有实打实的血脉联系;
第二,孩子的阿耶与阿娘和离了,就只是和离了,不是哪一方死了。
所以,之前合作生下的孩子,那自然是要继续共同抚养的,给钱是一说,一年至少四次团圆,也能认个脸熟,别行走在外,抬头不识亲。
第三,只要孩子没改姓,那就是传承的来自父系一方的姓氏,无论如何,此时同姓宗族多是要抱团生存的,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不会出岔子,万一遇着天灾人祸,还跟着父亲姓的孩子在失去了母族庇佑的时候,父族自然也要站出来保护这个孩子的。
可是就算如此,李三娘还是十分不情愿带着露珠儿去王二郎家,去吃他们老王家的中秋团圆饭。
尤其是王二郎现在已经再次娶妻,且新妇还怀有身孕,那是个同露珠儿有血缘关系的同父异母的孩子啊。
不到三岁的露珠儿之前的人生里就没有王二郎的身影,从李父到四小只每个露珠儿的李姓亲人都为她填补了缺席了的父亲的位置。
可随着时间流逝,逐渐长大的露珠儿还是要去面对自己的亲阿耶和他的新家庭。
甩甩脑袋里这些纷繁复杂的想法,李三娘轻声叫露珠儿起床,娘俩在床上玩了会挠痒痒的亲子游戏后才从床榻上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