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听着听着,李母这一腔母爱上来了,眼眶都湿润了。
  李三娘一看这架势,赶紧说:“阿娘,你等着,儿去给你拿几块儿点心包好放篮子里,等去人家等妇人发动的间隙要是饿了还能吃一口垫垫。”
  虽然武帝登位后一系列的施政举措里也有鼓励百姓尽早分家另居的,但父母在不分家这点的影响不是这五六年就能大范围改变的。
  而且阖家聚居也是一种百姓抱团生存的方法,互帮互助的把日子过下去。
  武帝也减免很多赋税,最近两年还自主征召兵士,而不是强征了,但百姓还是习惯了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
  除非是经商的人家,才会子女一成家就分家。
  因为武帝不抑制商业发展,反而鼓励,有很多优惠政策,分家是能把利益最大化的,导致商户人家分家的倒是多些。
  李大兄在金吾卫,守卫金光门,住在长安城内最是便利,毕竟他天不亮就去上值了,有的时候有个什么事,旬休日也是说走就走的。
  长安城,居不易。
  李大兄又是自幼跟随李父长大,亲父已亡故多年,又是边人,也就没什么父系亲人可找。
  所以,成婚后,生了两个小子了,还是住在这医堂后的东厢房里。
  要说李家能在长安城内有这么一处不小的房产,李三娘夜晚复盘的时候,搜寻原身的记忆,就觉得李父肯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毕竟就记忆里,李母从李三娘少时就带出来的话来看,李父年轻的时候可不容易,必然是有一番艰苦日子且发生了什么,才能在这长寿坊有这么一处居处的。
  李二兄一家子自然是因为要经营药柜了,李父现在已经不管药柜了,只管坐诊,医堂和药柜的琐事都是李二兄在管。
  再就是两家子都是为了四小只的前程,肯定是住在城内才便利,最优选。
  只是虽说是不小的房产,但因为前面一排都用来经营医堂和药柜了,占了一大块儿。
  李父李母还要保留李三娘出嫁前的闺房,只能委屈四小只住在一起。
  也幸好四小只都是小郎君,才能都睡在一起。
  要是有女娘,这用作四小只书房的房间,估计得拆分建个院墙给小娘子来住了。
  送走了李母,没一会儿陈牙郎就登门了。
  李三娘和陈牙郎交代了一下自己的要求,就在长寿坊,离李家近,最好有口井,不拘多大,能住下她自己和露珠儿就行,只要半月内能尽快交房签契,价钱可以稍稍加些,也愿多给牙郎些中介费。
  请李二嫂帮着带会儿露珠儿,李三娘就去厨房和李大嫂一起操持今儿的午食。
  对的,又是蒸番薯,但有昨晚吃剩下的席面,也算不错了。
  吃完饭,在院中枣树下闲话几句,想着一会儿再去午睡呢,李父就端着一碗汤药过来了。
  “三娘伸手,阿耶给你看看,是不是该改药方子了。”
  说着,李三娘听话的,伸手给李父,李父仔细诊脉了片刻就说:“你底子好,竟没留下什么暗症,这顿先喝了这碗药,晚上那碗,等我换个方子再熬给你喝。”
  “全赖阿耶医术高明,儿才好的快呢。”李三娘赶紧拍了一把李家大家长的马屁,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这世上哪里有不爱听好话的人,更别说李父作为这个时代的大家长,真的对李三娘这个女娘很不错了。
  虽然不乏是李三娘从小身体底子就好,又是早期就小产了,对身体的损害与妊娠好几个月那种相比不算严重的,并且小产后尽早的回到了李家,得到了良好的照顾。
  总之,李三娘的身体棒棒的,最近一月内好好休息,对健康和寿命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第8章 溺婴+打架
  午睡起来,喂露珠儿喝了些温水,又逗弄着她说话,好好吸了一会儿大宝贝,带着她去院中看看晾晒的药材,才带着露珠儿在家来回转悠。
  厨房里,李大嫂在清点家里的米面等食材,还有油盐酱醋看看有没有缺的,过两日就逢五了,会允许早间在坊外的街道开上一次集市,得早着些去呢,不然坊门一到点就开,去的晚了,便宜的好东西可就买不着了。
  李三娘看着李大嫂清点,想着回头就去米粮铺子里买上一袋面,全是白面有些奢侈,但小半袋白面和大部分三合面还是可以的。
  毕竟都已经带着露珠儿在家白吃白喝十多天了,就算家里人都没什么在意的,但还是该注意着些,这才好以后继续来往。
  不便耽误李大嫂这个主妇的事儿,说了几句话,李三娘就带着露珠儿转道到李二嫂那里去了。
  李二嫂正带着顶针做衣裳,一看就明白了,是给肚子里的孩子做的小衣服。
  让露珠儿问了好后,李三娘就抱着她坐下和李二嫂闲话起来。
  要说古代女性的必备技能之一就是针线活啊,不说绣花,至少也得会个缝针,厉害的还会裁剪。
  没有工业革命,纺织业不发展,就不会有廉价的布匹和成衣供给百姓消费的。
  更别说,就算可以去成衣铺子里买成衣,但人们的贴身衣物,比如里衣里裤,还是得自己做的。
  再一次感恩武帝带头让人们穿上了带裤裆不漏风的裤子。
  除了贴身衣物,就是比较私人的使用物品了,比如前几天李三娘吐槽过的需要重复利用的月事带,都是得自己缝制的。
  这么一想,李三娘想工作挣钱的心更强了,买个小房子怎么也要五六百两的,教养露珠儿,给露珠儿攒嫁妆,还有娘俩的日常开销,想想真的不少的。
  李三娘就是有原身的记忆,会这门手艺,内心也是抗拒去做的。
  如果不想自己做,那就只能花钱请人做了。
  所以,等着空闲下来,该好好思考将来如何过活了。
  正和李二嫂说着话呢,李大嫂就端着茶盘走了进来。
  “我就猜你们娘俩来这儿了。喏,我熬了红豆糖水,每人来一碗,清热解毒还解渴。”
  “大嫂的手艺没的说,这滋味真好。”李三娘喝了一口,不是太甜,带着丝丝甘甜和红豆的软糯,薄稀适中真的很好喝。
  小露珠儿捧着小碗喝的带劲儿,嘴角都是红豆皮碎屑,吨吨吨没一会儿就喝光一碗。
  其实李大嫂给露珠儿的那碗是最小号的碗,和小孩儿手掌差不多大,大人喝个五六口也就没了,也是怕小孩子喝的急呛着,才弄得这么小分量的。
  “大舅母的红豆糖水好不好喝呀?”
  “大舅母,好喝,珠儿爱喝的。”
  李大嫂听着露珠儿的童稚回答,实在高兴,直接把露珠儿抱到自己怀里,眉眼带笑的问:“有多好喝啊?露珠儿有多爱喝啊?”
  小露珠儿,看看李三娘,又晃动下小脑瓜,弄得两个小揪揪上的红绳都随着一起动起来了,随后,两个小手合十后又打开,把整个双臂张到最大,对着李大嫂说:“大舅母,有这么多好喝呀,珠儿有这么多爱喝呢。”
  哈哈哈,三个女人被露珠儿可爱的表现逗的不行,一个个都乐的不行。
  “三娘,我是理解你二嫂为什么想要个小娘子了,我自己都想要个小娘子来养了。咱家露珠儿太惹人爱了。是不是呀,露珠儿?”
  你们猜露珠儿怎么说?
  露珠儿小大人般点点头说道:“是啊,是啊,珠儿最惹人爱,珠儿是阿婆的小心肝。”
  又笑逗了一会儿露珠儿说话,看着天色,把露珠儿留给李二嫂,李三娘和李大嫂去厨房准备晚食。
  这刚做好,还没摆上桌子呢,四小只就回来,见了礼后,又去看了露珠儿,三个大的就去挑水了。
  前后脚的,李母也带着篮子回来了。
  李三娘接过李母的篮子,看里面有十来个红鸡蛋和一小包白面。
  “哟,阿娘这是谁家啊,手笔不小么,竟然还舍得给白面呢。”
  李母正忙着洗手,四小只和小露珠儿又过来见礼刷存在感,实在没有空儿回答李三娘的问题。
  李大嫂看了看说:“是甜水巷的王家吧,他家有个女娘给到西市一户开米粮铺子的少东家做填房了。这白面应该是这女娘给娘家的吧。”
  “是了,大郎他娘说的对,就是这家。这回可算是生了个小郎。王家娘子哭了不说,连他们王家老翁老妇都在那儿哭。”
  “阿娘,都生了小郎了,他们家哭什么?是和周家一样只想要小娘子么?”
  “王家和周家可完全不一样。是高兴的啊。王家老妇生有六女一男,前面那三个女娘都卖给官牙了,当年说是哪个王爷要去封地,那年官牙收的孩子都跟着王爷去封地了。剩下的四娘、五娘、六娘都是说给人做了填房,为了收高点儿的彩礼,就为了这唯一的儿子。也就六娘嫁的还行,虽说是填房,岁数也比六娘大不少,但前面的娘子没留下儿子,只有一个小娘子,算不错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