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站在高处的头狼见势不妙,急忙发号施令撤退。
白宗仁找到头狼的位置,把手电光往那一照,头顶有撮白毛的家伙眼神明显的瑟缩了一下,接着投来一个不服的眼神,扭身走了。
“幸亏有这个光,不然这些野狼可不好对付。”
“不用问,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肯定是黎儿给的,对吧大哥?”
白宗仁点点头,黎儿的古灵精怪还是家人最清楚。
“快点检查受伤人员,咱们快点回去,此地不宜久留。”
“大哥,有一人被咬伤胳膊,一人伤了大腿,另外三人伤了手腕和手指。”
“还能走路吗?”
“完全没有问题。”
“那赶紧走吧。”
“大哥,我们找到很多干柴,可惜都被雨水浇透了!”
“没事,通通搬回去,放在火堆旁边烘半天就能烧,刚才伙夫已经烧上热汤给马儿喝了。”
“真的?这些滴水的木头能燃着?”
“我还能骗你不成?”
白宗仁没好气地看了这个傻三弟一眼,“瞧你那点出息,能烧个火都能高兴成这样!”
“大哥,你是不知道,我们已经很多天没喝口热乎汤了,很多兄弟们身体已经受不住了!”
“知道了,回去马上能喝上热乎汤,赶紧回吧!”
“哎!兄弟们,快点把柴火背回去,咱能喝上热乎汤了!”
“那敢情好啊!”
没受伤的士兵七手八脚把掉落一地的柴火捡拾起来,白宗仁手电光照射过去,地上躺了一地的狼尸体,数了一下,足有十几头。
“把这些野狼搬回去,咱今晚吃肉了!”
“大哥,可我们人手不够啊?”
正说着,远处一道光亮射过来,原来是白宗仁带来的几个人现在才到。
“白队长,你们没事吧?”
“没事,你们来得正好,把这些野狼搬回去,咱能吃上几天了!”
“好,兄弟们,咱有肉吃了,快点动手啊!”
一共十五头狼,还有十几捆柴火。
白宗仁兄弟仨一人扛了两头狼,剩下的由九个士兵一人扛一头。
剩下六个人,还有十几把柴火只能一人扛两把了。
这时,雨势稍稍减弱,由刚才的瓢泼大雨变成了大雨,一行人冒着雨,肩扛手提往回走。
手电光穿透雨幕,照亮前方,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他们高兴不仅仅是因为有肉吃,还因为有了火,有了温暖,还能有热乎汤喝。
四支小手电,光亮照亮了大半个天空,众人纷纷惊叹,这小小的东西这么好用,光线这么足。
白宗仁回到宿营地,心里因为有了肉有了柴火而稍稍放松了一点。
有了吃食,接下来安排人手挖山体就行。
白大郎这边,兄弟四人和骆杨一行六人,一路骑马疾驰,三日时间赶到了羌州地界。
“大哥,前面河水冲垮了河堤,过不去了。”
“去打听一下,有没有别的小道可以绕过去?”
“我再去问问。”
白三郎和骆杨转身去了,白大郎下马等着。
没一会儿,两人转回,看着白大郎缓缓摇头。
“山道小路都没有吗?”
“大哥,前面不远有一户人家,不如你亲自去问问吧。”
白三郎抹了一把糊住眼睛的雨水,再甩了甩身上的水滴。
这几天,这天就像被人捅了个窟窿似的往下漏水,没有一刻停过。
他们天天披着一身湿衣赶路,连歇息都是在山间野外,运气好点能找到一点干柴烧一堆火烤烤,运气不好只能互相依靠着取暖。
“走,我们过去问问,顺便借宿一晚。”
白大郎再心急再担心也不能再赶路了,他自己倒是能熬,可是几个堂弟年岁还小,脸色已经发白,再不休息恐怕熬不住。
一行六人到了刚才白三郎问路的那户农家小院门口。
“大娘,开开门,我是刚才问路的白小哥,问您借个火烤烤衣裳。”
白三郎先上前敲门,白大郎抬眼打量一下这座小院儿,四周篱笆墙,篱笆墙里是有三间茅草屋。
院门是一扇破旧的小木门,门里栓着门栓。
“扣扣扣!”
白三郎再说了一遍,里面才响起一个苍老的声音。
“谁呀?”
“是我白小哥,大娘!”
白三郎应完对大哥解释一句,“大娘有点耳背。”
里面响起脚步声,一个头戴斗笠佝偻的身子缓慢地向门口走来。
“吱呀!”
小木门从里面打开,一张纵横交错的脸出现在几人面前。
“大娘,这是我几个兄弟,眼看天快黑了,我们能不能在这里借宿一晚?”
大娘抬起昏黄的眼睛打量几人,没有吱声。
白三郎又重复一遍,大娘才迟疑的说道。
“你们要是不嫌弃,就进来吧!”
大娘说完让开身子给他们进来。
“哎,谢谢大娘!”
“还没请教大娘怎么称呼?”
“夫家姓王,排行老大,别人都叫我王大娘,我的本名我自己都忘了!”
王大娘等人进来,关上小木门转身往里走。
“王大娘,前面道路堵了,想问一下还有别的小道过去吗?”
白大郎到底是心急,没等进屋就问了出来。
这次王大娘又没回应,不知道是雨声太大还是他的声音太小影响她的听力。
白大郎还想再问,到了茅草屋门口。
“左边是灶房柴房,右边是粪房,中间是堂屋兼我和小孙子的卧房。”
“你们看看,在哪里找个地方呆一晚吧。”
王大娘说完想回房不管了,白大郎抬眼看看这屋顶,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难怪王大娘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其实进屋,比在外面好不了多少!
“王大娘,有干茅草吗?我们先帮你弄好屋顶吧!”
第141章 夜宿农家
“有,有!那敢情好,真的谢谢你们了!”
这次王大娘回应极快,白大郎严重怀疑,王大娘是装聋的。
王大娘喜滋滋地带人往柴房去,这时腿脚利索得跟刚才判若两人。
“喏,就在木柴跺顶上,去年就备下了,可我孙子在镇上帮工到年底,过了年又去了,没想到开春后下这么大的雨,再下几天雨,这房子都快塌了!”
王大娘声音响亮了几分,态度也热情了许多。
“大娘,没有梯子吗?”
白大郎抱着一捆干茅草出来,看看屋顶够不着。
“白大哥,先在屋里用绳子把茅草编成帘,上去一个人,再用撑子把草帘撑上去,一个人在屋顶摆放好固定住就行,我怕多人屋顶受不住。”
骆杨见白大郎对茅草屋补漏不在行,于是跟他说了一下。
“还是这个骆小子在行,看来他也是穷苦人家出身。”
王大娘笑眯眯的,看着骆杨的眼神像看着自己的孙子。
“哦,对这个我真的不懂,还是你来吧。”
骆杨也不推辞,问大娘要来绳子,蹲下身子动手开始编矛草帘。
白家兄弟几人没住过茅草屋,更加没有搭建过,对此一概不知,只能给骆杨和他的手下打下手。
几个人力量也大,一柱香功夫就编好了十几张半丈长的草帘子,骆杨估摸着够了,就爬上了屋顶,白大郎几人用撑子把草帘子撑上去给他。
没多会儿,屋顶上的星星点点不见了,滴滴答答的雨水也没有再漏下来。
屋顶铺好,天也彻底黑透下来。
王大娘从墙角拿起一个火把点燃给他们照亮。
“不漏了,哎哟,老婆子真是谢谢你们了,你们这些孩子真是不容易。”
王大娘这下才相信他们是兵蛋子,放下了提防的心。
“灶房里有木柴,灶房门口有个大水缸,里面有水。
你们烧锅热水擦洗一下身子,再烧锅热水喝下去,身体就暖和了。
至于粮食,老婆子家里没有一粒余粮,真的拿不出来给你们了。”
“大娘,你能让我们进屋避雨歇脚就挺好的了,粮食金贵,可不敢要您的。”
“大娘,我们带着口粮呢,就是要借你的锅灶用一下!”
白家兄弟一人一句说开了,感觉王大娘有点像他们奶奶,心里亲近了几分。
“那就好,不是老婆子抠门,实在是没有东西拿得出手啊!”
“大娘,您别说了,我们相信你。”
王大娘把火把插在一个木墩子上,然后给他们洗锅添水,生好了火,白大郎接过柴火,“大娘,让我来吧,这个我会。”
“好,那你们好好洗洗,再烤烤火,今晚可以在堂屋歇息,也可以在灶房。”
“好的,大娘,您吃了没,没吃的话等下和我们吃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