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反对之声仍不止绝,齐应拍案起身:“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着薛向为缉狱司正使,即日全权彻查杜氏宗族侵田案,限一月内勘明。凡五品以上官员皆至缉狱司观谳,以正法度。”
第73章
◎方算此世谢师礼。◎
简单交接过人事和手头案件,将杜悯移往缉狱司看押后,薛向当即清点人马前往江州彻查此案。
江州路远,期限将近时,地方上案情明晰,薛向才率众快马回京面圣。
待从宫中出来,到府上时,崔蕴真正百无聊赖地坐在檐下,提笔描摹院中新搬来的一盆玉壶春。
兴许是心事过重,上色时玫红多添了两笔,玉壶春之高洁雅淡顿失。
她将笔一搁,把染了败笔的宣纸揉作一团,忿忿往后一坐。
竹影端着一碗冰酥酪过来,温声劝她消气:“二姑娘用点吧,往常在府里,您最喜这个了。近日秋老虎厉害,人心里也焦躁,这酥酪用冰镇过,能解暑热,尝尝吧。”
“没什么胃口,你吃吧。”崔蕴真微微仰躺,闭目养神。
竹影无奈叹气,正要退下,一转头瞧见薛向已至近前,正要问好,便被他摆手示意不要出声。
薛向自她手中接过瓷碗,竹影悄无声息地退后两尺。
薛向静站在一旁,低头垂目瞧着崔蕴真略显憔悴的容颜。
日影斜斜照过来,似是被这灼人的金乌烫醒,蕴真蓦地睁开眼,瞧见薛向立在跟前,惊喜道:“你回来了?”
薛向舀一勺冰酥酪,喂至她嘴边,蕴真迟疑,没有张嘴。
“日头大,还是在屋里坐,外面越待越躁,心也越乱。”
“好。”
薛向将碗递还给竹影,却没急着走,等着她的发问。
“查得如何了?”
“同你说过,此案本就没什么疑议。无外乎补了些供词和证据,以堵言官清流还有你那三哥的嘴。”
蕴真含怒看来。
薛向便不再提崔述,只说:“眼下罪证确凿,侵田害民,为恶一方,首恶者难逃死罪。杜公是生是死,便看是定主罪还是从罪了。”
崔蕴真半抿着唇,半晌,问道:“你是主审官,你觉得是主还是从?”
“从罪证看,恐怕主犯无疑,杜氏隐田十之四五在杜公一人名下。江州官员虽未与其打过照面,但杜氏族人向来以他之名行事。”
蕴真心直直往下坠:“当真没有转圜之法了?”
“罪证确凿,你仍这般笃定非杜公所为?”薛向轻嗤,“如此巨蠹,于国于民都当诛,中宗朝律法最严之时,族中年满十四男甚至都要受到株连。”
蕴真垂下眼,沉默地看着案上皱作一团的宣纸,半晌,方回答道:“人无完人,杜太傅在此案中或许当真有过,但我信他只是失察。他若真会主动为此事,便绝无可能将三哥教导成这样。”
薛向迟疑了下,方问:“你与你三哥很是亲近?”
本不欲与他细说,转念一想已为夫妻,蕴真如实相告:“父母亲三十多岁时才意外得了我,我与兄长们和阿姊的年纪都差许多,幼时在家中并无玩伴,但三哥从不嫌稚子无知,每日下学回来,总是极温和地教我许多。后来出京赴任,每次回京,知女爱俏,亦会花费许多心思替我挑选礼物。”
“我知道了。”薛向点头。
“圣上命明日公审,还有些事要处理。你早些休息罢,不必等我。”交待完这一句,他又匆匆往外去了。
刚至缉狱司大门,役吏甫一迎上来,他便问:“杜公状况如何?”
“牢里阴湿,上了年纪,难免有个头疼脑热,但都按司使的吩咐,每日请医官诊脉,好好地伺候着。”
“一应餐食都备好些,但凡物什有缺,非违制者,不必来禀,尽快补上。”
“是。”役吏禀完话退下,薛向回到内署,翻阅从江州带回来的卷宗。
本案涉及人数众多,江州一地羁押下狱的便足有八十三人,甚有在外为官的杜氏族人亦被逮捕捉拿七人。且沿途官驿换马并昼夜兼程赶路,最快也要十日夜才能往返江州,要在一月内将此案查证翔实,几乎要以铜墙铁壁之躯方能扛下如此强度。
这一月里,他每日入睡未曾多于两个时辰,常常是子夜方睡,鸡鸣即起,这才紧赶慢赶地赶在限定日期内回来复命。
薛向撑额接着看卷宗,入夜后,长随悄悄进来,小声禀道:“崔少师来了。”
似早有所料,薛向平静道:“请吧。”
将案牍收起,薛向起身迎至二门,同便服装扮的崔述见礼:“崔少师。”
崔述还礼:“圣上明令入缉狱司之嫌犯一律不得探视,但崔某此来,仍想请薛司使行个方便。”
薛向一哂:“不知崔少师以什么身份来让我行个方便?是以中枢大臣的身份来威压胁迫,还是以内兄的身份相托恳求?”
崔述站直身子,目光中闪过一丝犀利,又归于平静:“我已非崔氏族人,当不起‘内兄’二字。无非是以学生之身来见业师,薛司使允否?”
薛向微抬下巴,长随请崔述往东:“崔少师请随小人来。”
缉狱司并非新辟之所,乃肃政司搬迁后遗留下的旧地,就在出景运门往东两里,离皇城极近,听上令行事甚为方便。
监狱亦是当年所遗留,占地不广,条件亦不好,但胜在来往其间的都是朝中官员,收拾得还算清爽,闲置多年,仓促启用,也不致一片狼藉。
杜悯被押在里间,单独的一间牢狱。
崔述走近时,最先落入眼帘的是一张木床、一张书案乃至一张榻上小几。
狱卒开锁离去,崔述迟疑着踏入其间。
杜悯睁开虚眯着的眼,长叹了一口气:“该说的话都说尽了,你本没必要来。”
崔述躬身行礼:“违逆师命,还请老师责罚。”
杜悯伸手虚扶他一下:“坐吧。身在此间,还拘泥什么礼节。”
崔述挨着榻沿坐了,触感柔软,不觉硌人。
“这大半月闲来无事,我将《倦翁笔记》的末卷写完了。先前拖了许久都难以下笔,许是知大限将至,这几日倒文思泉涌行云流水起来,一卷竟无一字涂改。你若还能静得下心,也来读读这一卷。”
“老师,思虑至今日,当认我也非完人,无法坐视此事发生。”
“待我去后,帮我整理此籍,定稿后付梓印书,天下士人若有几人能传我之道,此生亦慰矣。”杜悯转了话头,但话说到一半,却倏然一顿,“罢了,德行有亏,不配传书于世。”
“此书历六载春秋方成,无论如何,我都会整理面世。词句章格见真心,配与不配,当留世人来评。”崔述眸中晦暗,道,“但当老师亲眼见证为宜。”
杜悯没接他的话,将几上的笔墨收至一侧书案上,转而道:“替我刻方闲章吧,往年你总要刻几枚印信给我,往后应当没机会了。”
几上印石、刻刀、砺石等一应俱全。
崔述执起这方玉石,右手握着凿刀,却分毫动作也无。
杜悯也不说话,只眼含着笑看他。
半晌,崔述终于开了口:“老师想刻个什么章?”
杜悯捻着长须,思虑一阵后,方眯着眼道:“永昌新政历时不到四载,却倾我前半生心血。这本《倦翁笔记》,则耗尽我后半生肝胆。我知你言出必行,我去之后,也无法阻止你将此书刊印面世。但身负罪愆,往后不得以我之名将此书付梓,污无辜笔墨,便以此未公之于众的私号行世罢。”
“是。”崔述垂首,将油纸奉上,“请老师赐笔墨。”
杜悯站起身来,执笔蘸墨,迅疾下笔,一气呵成。
崔述取白芨水涂于印面,覆油纸于其上,用笔杆徐徐碾压,以使墨迹反渗。
待将油纸揭下,反文拓于玉面,他执刻刀慢慢雕刻起来。
狱中寂静,只有刻刀之声响响停停。
刀过之处,玉屑簌簌。
杜悯看了半晌,说起一事:“那时京郊税案,你锒铛入狱,我没有去看你。”
刻刀顿了一下,声响停了半息,又重新响起来。
“老师那两月在京郊玄都观讲学,为听您讲儒,多少外地士子远道而来,耗资甚巨,老师自不能半途而废。”
“但你出京那日,讲学已毕,我去了。”杜悯叹了一声,“在九里亭,看见徐子衍去送你,那时想着,即便为师不能再送你一程,但总有人能送你行得更远,便没有现身。”
刻刀忽地错了位,食指伤了一道极深的口,汨汨往外淌着血。
“人和人之缘分,总是只有一程。与背负生养之恩的父母尚且如此,与老师又岂会有所不同?述安,老师只有两载便至古稀之龄了,已是高寿,与你之缘分,便只到这里了。”
杜悯忽然起身,缓步移至他身后,极轻地在他肩上拍了拍。
“往后,总会有其他人,代老师送你一程,直至抵你心之所向。”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oht.html" title="林叙然"target="_blank">林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