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353节

  隋氏掩上门,嘱咐大家,“大东家昨晚发病了,十九娘守他到半夜,这会儿还睡着,你们小点声啊。”
  “晓得的。”
  相处多日,她们已经能听懂隋氏拗口的官话了。
  “隋嫂子,十九娘说了何时动身没?”
  隋氏看她,“问这个作甚?”
  “十九娘不肯收咱的礼,总得让咱送送她不是?”妇人凹陷的双颊泛着愧意,“她为咱奔波劳累,咱却什么忙也帮不上...”
  “谁说帮不上忙了?地开出来不能荒着,得种青葵,等天再热些得进山砍树烧炭,秋凉得修堤坝...”隋氏在望乡村就没闲的时候,侃侃而谈道,“堤坝修完约莫就到冬天了,咱得帮着准备过冬的衣物食材...”
  妇人会意,“说的是。”
  隋氏要去灶房吃药,和她们闲聊几句就走了。
  回来看梨花起床了,打热水给她洗漱,“村里人感念十九娘你的好,说要送你呢。”
  “不用。”梨花拧棉巾洗脸,完了把棉巾搓干净晾竹竿上,不疾不徐的说,“我做这些求的不过是在这片土地安稳的活下去而已。”
  人越多,抵御外敌的力量越大。
  即使村里人不提,她也要去外面笼络人来的。
  她的心思素来简单,为了家人,她必须带着全族人逃荒,后来为了族人,她必须拉拢山里人,随着时局变化,她必须拉拢外面的人。
  隋氏倒是不知她的意图,打心眼里感激她,“能活,十九娘,咱肯定能活下来的。”
  梨花是她见过的最有本事的人了。
  有她带领,村里人肯定能活命。
  “但愿吧。”
  因李解要十来天才回,梨花照旧带着人去外面搜东西,想到不久要去王都,赵广安也不在宅子里待着了,而是跟梨花一起。
  识草药是他的长处,走出几里地,看什么都是药材。
  他一说,其他人就挥着锄头开挖。
  一天下来,挖的全是药材,梨花也不嫌弃,车上的箩筐装满就命人运回去,其他人接着挖,天黑再回。
  这样的结果就是李解他们从谷里回来她仍在十几里外挖草药。
  多数草药是连根挖的,考虑到寒冬不好寻药材,能种的全挪屋前屋后种着
  为此,早先种的桃树槐树梨树通通挪去了村外。
  梨花一进村,村里就说李解他们回来了。
  担心村民们饿肚子,赵家送了好几车粮食来,村里人心里暖烘烘的,“十九娘,你走你的,村里的事莫担心,我们有数着呢。”
  每个人每天干什么都是早就安排的,梨花不在也不会乱的。
  梨花说,“好,我不在,李解就是村长,遇着事找他就行。”
  村子原本就是给要交给李解打理的,趁这个机会,正好让大家认识他。
  赵广安在后面推车,听到这话,探头看梨花,“李解不随咱去益州?”
  “不了。”梨花说,“有你和堂兄他们害怕保护不了我?”
  赵广安抿嘴,不好意思说自己害怕,又问,“罗四他们呢?”
  “他们和咱们一起。”
  益州兵营目前什么情况还不知道,多带几个能打的有利无害,她看赵广安仍皱着眉,心思微动,“阿耶,李解没什么经验,要不你留下帮他?”
  赵广安犹豫了下,没有李解,益州之行更为凶险,他还真不想去,可梨花呢?
  “你呢?”
  “我和闻五他们去。”
  “那我也去。”赵广安眼神坚定,“我给你煮饭煎药。”
  有个懂医术的同行的确更好,梨花点点头,“好。”
  她回头叫汤大郎,“车子推到祠堂就回去跟家人道别,咱明早出发...”
  李家兄弟定是愿意收徒的,这次北上,顺道送汤大郎他们进山,说着,她又吩咐路边的百户,“知会其他人准备好,明天天亮在村口集合。”
  要留些益州兵帮李解打理村子,因此,梨花从村里挑了十四人一起去益州。
  百户颔首,“我这就和他们说。”
  李解站在门口,看梨花被人簇拥着回来,抬脚迎了上去,“三娘子,山里凑了几十石粮食给村民们,除此还有肉和粮种...”
  “山里怎么样?”
  “前阵子峡谷那边逮到几个难民,担心他们身染瘟疫,送去东高村了。”
  东高村住着普通人和嗜血者,应付得了难民,溜进望乡村的难民也悉数送了东高村,李解道,“我与大壮叔说了大东家的情况,他让我把大东家送回去...”
  他低下头,声音沉了几分,“他说二娘子城府深,暗地谋划什么也不一定,将大东家送回去,日后有拿捏二娘子的把柄。”
  稻田里长虫,赵大壮忙得不可开交,是以话说得很直白,“他觉得二娘子没死。”
  冲赵文茵以前做的那些事赵大壮就不可能相信她死了,李解接着道,“谷里建了铁皮屋,专门为关押嗜血者建的。”
  虽然修了逃生的路,但山里人格外珍惜那片土地,建了铁皮屋不说,还将茅草屋改成了石屋。
  以前没有铁钉,凿不开石头,有了李家兄弟后,谷里的锄具武器通通进行的改进,几个月而已,谷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娘子,咱需多囤些铁才行。”
  她也想,奈何人手不足。
  “等我从益州回来吧,若能招揽益州将士来戎州,囤铁的事就让他们来办。”
  只能如此了,李解准备聊北上的事,想到什么,低声道,“三娘子,戎州已不存在了,眼下这儿是合寙。”
  像赵广从说的,只有让外人感受到合寙的强大,前来投靠的人才会增多。
  梨花眉眼弯弯,“记住了。”
  “还有一事。”李解侧身给她让路,自己走在她左侧,“咱需要人手不假,但不能一下领太多人来。”
  这还是赵大壮提醒的。
  “合寙仍是荒芜,突然涌来太多人恐解决不了他们的温饱...”李解转述赵大壮的话,“春夏有野菜果腹,秋冬到处都荒着,一旦吃不饱,人们肯定闹事...”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为了几个走投无路的把无辜人搭进去不好。
  李解顿了顿,继续道,“咱不是在峡谷
  那边发现了粮仓吗?大壮叔的意思是挖一个出来,这样咱带回来人也有粮养他们...”
  梨花倒是没想过这点,虚心道,“堂伯还说什么了?”
  “新村离河近,挖个池子养点鱼种点藕,囤着过冬吃。”李解道,“上个月,三郎君他们借打猎为由偷偷下山捕鱼,然后谷里就开始养鱼了...”
  “我阿弟他们下山了?”
  赵大壮没有细说,李解知道得不是很清楚,“大壮叔命人圈了半块稻田用来养鱼,树村的池子多,三郎君他们挖了藕种池子里,说是明年就有藕吃了。”
  都不想给梨花添麻烦,所以梨花不在的日子,大家都在找事情做,努力让日子越来越好。
  他不知道梨花决定不带他去益州,接着道,“咱送汤大郎回去你就能看到了。”
  梨花大致能想象满池子荷花的情形,笑容爬上脸颊,“不知大家伙怎么样了。”
  “好着呢,他们让三娘子你莫挂念。”
  外面乱,最忌分心了。
  他出来时,村民们叽叽喳喳叮嘱了他许多。
  虽然梨花在谷里的时候不多,但大家伙都想她得紧,送了不少东西。
  进院后,李解将村民们给的东西拿出来,“这是族里给三娘子做的鞋,鞋底防滑的,雨天也能穿,这是老木匠自己用竹子做的弓弩,威力很大,这是隐山村给三娘子的衣服...”
  不知梨花何时回去,村里把东西做好就给赵大壮拿着。
  除了这些,还有精细的面和肉。
  李解挨个挨个给梨花看,看得梨花心里酸酸胀胀的,“怎么送了这么多?”
  “可不是吗?沾了三娘子你的光,我也有呢。”李解拿出村民们给他做的鞋,爱不释手。
  赵广安酸了,“没有我的?”
  “有。”李解指旁边的箩筐,“赵三叔的在那个筐里。”
  赵广安高兴地上前扒拉,嘴里喋喋不休,“我就说堂兄不可能忘了我,看吧,三娘你有的我都有,别说,在谷里不觉得多好,猛地一出来却想回去得很,哟,我也有弓弩呢。”
  “都有。”
  闻五他们的是铁制的,需要大力气才能拉动,竹制的威力稍小,胜在省力,李解问,“咱哪天去益州?”
  “明天。”赵广安试弓弩的威力,眯起一只眼睛道,“村里的事就交给你了啊。”
  李解愣住,“我不去?”
  梨花试鞋,闻言停了动作,望着他道,“村里得留人。”
  眼瞅着村子要建成了,可不能为他人做了嫁衣。
  李解反应过来,“你们放心去,我会料理好这儿的。”
  梨花从益州兵里挑了六人,加上村民和罗四他们,一行人看着不少。
  第二天清晨,在村口清点完人数就出发了,她不让村民们送,村民们便各司其职的干着活,只是总会时不时的抬头望向那渐行渐远的背影。
  “你们说十九娘啥时能回来?”
  “不管啥时,能回来就好。”
  她们希望从军的亲人能回来,也希望梨花能平安回来。
  “你们说怪不怪,以前没觉得这儿是长久的家,但刚刚看到十九娘的背影,仿佛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似的。”
  “是啊。”
  从益州城出来,她们嘴里说相信梨花,很高兴在这儿安家,然而一颗心始终悬着的。
  因为战事,她们离开了生活多年的老家,接受官府安排到陌生的地安家,地动后,她们没了新家,进城围墙造屋,以为安稳时,转去了王都,仍然没有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