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236节

  但今天,她想出门时,隔壁响起了异动。
  像是搬家,进进出出的脚步杂且乱,李解抱院里晒着的草,动作微顿,“我去瞧瞧...”
  这间宅子的墙角有株高大的槐树,树边有个凉亭,亭子里有木梯,白天清扫凉亭时,梨花将木梯擦拭了一遍,木梯上已没有灰尘了。
  李解架起梯子爬了上去。
  梨花替他扶着木梯,仰头望着他。
  李解爬到墙头,回眸跟梨花比口型,“益州兵...”
  想不到和益州兵成了邻居,李解怕院里的人发现他,悄悄滑下来,低声说,“有个百夫长打扮的人。”
  百姓眼里,官兵穿得差不多,但闻五说官阶高的衣服跟普通小兵有区别,是故李解认出有百夫长,她担忧,“他们会不会认出你?”
  “眼熟是肯定的。”梨花心下沉吟,“但也没法子了,程副将明确舍弃城南的田地,这样一来,咱们出城就十分惹眼了...”
  她仰起头,看了眼青砖尖锐的墙头,心里冒出个想法,“我上去瞅瞅,若是熟人,就打个招呼吧。”
  李解瞬间懂了她的意思,百信不会去城南,就他和梨花两个人出城,被怀疑是岭南人就得不偿失了。
  梨花曾说是永乐村人,官兵们若眼熟她,就不会怀疑她去南郊是别有目的。
  想着,梨花已趴上了墙头。
  “这宅子是你们的吗?”她声音清脆,引得院里忙活的官兵们齐齐抬头,见是个小姑娘,敛了眼底的凶光,“是啊,往后遇到事叫我们...”
  “好啊。”梨花眨巴着眼,故意问,“你们还记得我吗?”
  官兵们皱眉,看向身边人,面面相觑,“谁啊?”
  梨花拍拍自己的胸口,“我啊,岭南人屠村,是我给你们通风报信的呢。”
  在场的人后知后觉想起那场围杀是有小姑娘提前报信的缘故,恍然大悟,“是你啊,你到城里来了?”
  “对啊,她们说城里的宅子随便住,我和阿兄就来了,不过等两天我们还是要回村的,我阿娘她们埋在村里,我不想离开她们。”
  小兵拧眉,“你还要回永乐村?”
  “对啊,阿耶走之前说打完仗会回来找我们,我要在村里等她。”
  周边几州虎视眈眈,士兵们不知何年能回,小兵问梨花,“你老家以前是哪儿的?”
  “林山村的。”
  林山村不就是永乐村前边的村子?去年就荒废了啊。
  小兵说:“南边不安全,和你阿兄去北边吧。”
  “不要,我就要回永乐村等我阿耶...”梨花气鼓鼓的昂起头,给人一副固执的模样,小兵说,“我们退回城里,岭南人肯定会在城外徘徊,你碰到他们怎么办?”
  “我不会跑吗?”梨花横小兵一眼,“不和你们说了。”
  梨花攀着木梯下去了,百夫长走过来,“谁啊?”
  “永乐村的人,说她娘葬在村里,死活还要回去。”人心都是肉做的,小兵是不想这么小姑娘白白殒命,尤其还是丧在岭南人手里,她阿耶要是知道,该会多难过啊。
  百夫长仰头已经看不到人了,说道,“南郊有稻谷,她若回去,不至于饿着。”
  “岭南人来了怎么办?”
  “她能活下来,肯定是有点本事的,忘记官道旁的记号了?”
  百夫长一说,小兵们立刻想起西山发生的事儿,那阵子杀退岭南人不久,担心岭南人来寻仇,军营加强了戒备,巡逻的百夫长看到树上挂着草,领兵进山查看,救回无数益州百姓不说,还将山里的岭南人杀了。
  “百户怀疑是小姑娘给咱留的记号?”
  “不知道,但她不想离开故土,何苦勉强她?”
  连续两次围杀岭南人都有人提前报信,不管是谁,对他们来说好事,百夫长嘱咐小兵们,“小姑娘家破人亡,你们平日住在这儿多帮衬着。”
  “是。”
  他们已经追随程副将好几年了,知道程副将最讨厌手底下的人胡作非为,无论是谁,只要被发现欺压百姓,立即处死。
  百夫长朝墙头看了眼,进屋去了。
  梨花听了会儿墙角,和李解说,“他们当中还真有眼熟我的。”
  “那是他们第一次和岭南交手,肯定记忆深刻。”回想梨花刚刚的表现,小姑娘孤苦无依,守着家人的坟等阿耶回家合情合理,他说,“百夫长他们平日会坐一块聊天,知道三娘子你坚持回村的原因,守城的官兵估计不会多加询问。”
  “是啊,南城门除了我们极大可能就是岭南人了。”说到岭南人,她下巴点了点木梯,和李解将其放回原位,忧心道,“不知道岭南人有没有混到城里来。”
  “益州军会排查的。”李解不想梨花还要为这种事操心,“要不要拜访下其他邻里?”
  城里的地形已经记下了,接着就是摸清楚邻里的好坏了。
  邻里若是坏的,他们就得万分小心,否则露出马脚,所有人都得死。
  梨花看了眼天色,“走吧。”
  这片宅子占地大,如果是以前,能住大宅子是梦寐以求的事儿,但现在,家里没什么人了,住大宅子显得空落落的,是以百姓们更愿意挑那小宅子。
  李解连续敲了两间门都没人应,到第三间,才有对婆媳来敲门。
  她们似乎刚来不久,院里乱糟糟的,两个面黄肌瘦的小孩坐在熄灭的火堆前,呜呜呜的掉眼泪。
  李解主动介绍他们的宅子,老妇探头看了眼,见两人年岁不大,热情的邀请他们进院里坐。
  “附近两条街的小宅子都有人了,我们不得已来这儿,不过大宅也有大宅的好,至少不用为柴火的事儿发愁。”老妇的发髻梳得一丝不苟,衣服袖口破了洞,但
  洗得极为干净。
  一看就是讲究的人。
  梨花和李解走到院里,老妇立刻搬来两根圆凳,“你们可有火种?”
  梨花看着地上熄灭的火,摇了摇头。
  “哎,我们也是。”老妇愁眉不展,“白天我在太阳底下钻了大半天才钻出了火,原本想留点火种的,哪晓得孩子顽皮,拿水将其泼灭了...”
  天色已晚,这会儿钻木取火,估计到半夜才有火了。
  她叹气,她儿媳妇拿着柴棍,仔细扒拉柴火,试图找到点火星子出来。
  梨花给她出主意,“婆婆要不问问益州兵,他们要生火煮饭,肯定有火种。”
  “他们会给吗?”老妇迟疑。
  梨花说,“会吧,婆婆若是觉得不便,可让孩子们去...”
  她懂老妇的忧虑,男女有别,她和儿媳两个人跟一群士兵来往容易招惹是非,没有战乱的地方,人们仍然十分注重名声。
  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老妇看向李解,“小郎君能否陪大郎走一趟?”
  李解瞥了眼轻掩的房门,他没什么,就怕屋里藏了人,然后故意支开他对付梨花。
  梨花领会到他的意思,和老妇聊起正事,“等士兵们的院里冒青烟再去吧,婆婆,你们想到去哪儿种地了吗?”
  “西北方向的村镇吧,昨天跟其他街坊讨论过了,北边的田地多,耐不住去的人也多,与其和她们抢,不如找个人少点的地方种粮,官府不是说了吗?无论去哪儿,会有士兵陪同,梁州难民如果来,有士兵保护总归是安全的不是?”
  梨花问,“婆婆以前去过那边吗?”
  “我们就是从那儿来的,西北共两个县,离这儿最近的是安福镇,约有几百亩田地,前些日子,许多人逃到那儿,把田地的庄稼拔了个干净,我们这次回去,随便翻翻土,然后跟官府要些菘菜种撒上,年底就不有吃的了。”
  梨花心思转了转,“去那儿的人多吗?”
  “不多。”老妇说,“若不是在那儿生活了几十年,我也不太想回去了。”
  梨花点头,“是啊,外面再好,哪儿有家里住着安心,婆婆,日后我能来找你不?”
  “可以啊。”老妇笑起来,“热闹点好,自从要打仗的消息传开,安福镇就没什么人了,你们能来,我开心不已。”
  梨花和老妇约好大概什么时候,离去时,亲自陪老妇孙子跟益州兵要火种。
  约莫看她们是孩子,除了火种,益州兵还给了个没用过的火折子。
  老妇喜不自胜,连声跟梨花道谢。
  李解全程没说话,回到宅子才问梨花,“你想去安福镇种地?”
  “嗯。”梨花问他,“知道菘菜吗?在我老家,一窝菘菜可以卖到十几钱,比肉还贵,为此好多人嘲笑买菘菜的人傻,花那个钱,吃肉不香吗?”
  戎州不产菘菜,所以贵。
  其实还有个原因,寒冬没什么菜吃,菘菜鲜嫩,还管饱,价格自然贵。
  李解也想到了这点,“谁去比较合适?”
  “我去瞧瞧,只是这样一来,去荆州的日子就得提前了。”
  “那我们领了户籍牌就走。”李解说,“在城里逗留了好几天,刘二叔肯定等急了。”
  “行。”
  第二天,梨花又去跟妇人聊了大半天,问清楚详细位置后,给了老妇一把葵种,“温度高,葵种能否长起来我也不知,婆婆拿去试试吧。”
  老妇惊喜的收下,连声道谢。
  梨花朝她摇头,叮嘱她别告诉其他街坊。
  “我不会说的,小姑娘,等我种出了菘菜,扭两窝给你尝尝鲜...”
  “好吶。”
  第五天,户籍牌弄好了,官兵挨家挨户敲门让百姓们去衙门排队,梨花和李解将门锁上,领了户籍牌就出城了,像她说的,城门口冷冷清清的,除了她和李解,看不到其他人。
  官兵似乎认识她,检查户籍牌时善意提醒,“如果发现不对劲赶紧往城里跑啊。”
  “好吶。”梨花甜甜一笑,“看到岭南人我就回城告诉你们。”
  说起来,他们的军功都是靠小姑娘挣下的,官兵开玩笑,“成啊,我要立了功,领到的奖赏分你一份。”
  梨花拿过户籍牌,乐呵呵的走了。
  官兵们好笑,“这姑娘,看着像长命百岁的。”
  进城到现在,碰到的百姓无不死气沉沉的,唯独小姑娘眉眼鲜活,神采奕奕的。
  “南边的庄稼还在,她稍微勤快点就能过个好年了。”
  关于永乐村的庄稼,程副将想收了粮再退回城里的,但益州王有令,不能不从,毕竟,如果这期间被戎州人钻空子溜进来,益州城就会失守。
  一旦让岭南人攻下益州城,京城那边会发兵攻打钦郡城。
  到时就真正的腹背受敌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