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还没到荒沟村,老远就见一处冒着青烟,人声鼎沸,青石山的水泥车刚卸完货,从村里出来。
  “大人!”工房曹吏一身灰尘,跑来见县令大人。
  “嗯,怎么样?顺利吗?”宋玄羽背着手,望着几处起了半垛的墙,泥瓦匠在忙活。
  “水泥粘合剂效果不错!”曹吏脸上挂着笑。
  这一年多就属工房、户曹两房最忙,跟户曹不同,户曹做的再好,粮食入的是朝廷粮仓。
  他这个不同,水泥制作、水泥路、混砖结构房,学会了全是自己的本事。
  出政绩,还能自己捞金,真真是不可多得的美差。
  这混砖结构房校舍建成,以后找他盖房的人多了去。
  “嗯,不错,好好干!”宋玄羽点点头。
  工地上杂乱,堆满青砖、河砂、水泥、石灰、木材,他就不去瞎转悠。
  来到苏宅,苏樱不在,带着孩子们在蚕室授课。
  宋玄羽忙去后面老宅。
  一片安静,推开门见孩子们安安静静的,喂蚕的喂蚕,清理蚕沙的清理蚕沙,有条不紊。
  宋玄羽看向簸箕里的蚕子,瞬间呆住。
  “它、它怎么就变了?”这一屋子的蚕子全是红的,蚕足红红的,异常醒目。
  “是啊,三眠过了,它们就开始不同了。”苏樱笑嘻嘻道。
  宋玄羽想到什么,又去其他几间屋子看。
  黄的、紫的、靛蓝的!每一间屋子各不一样。
  “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变得如此整齐!一定是喂了什么!对不对?”宋玄羽猜测道。
  前面喂过大蒜红糖水,蚕子长得肥壮,那现在变色,一定是喂了什么别的东西。
  苏樱点头,“再猜!”
  “是什么?蚕子吃了不死,还能变色?”宋玄羽一时想不出,“它们吐的丝都一个色?”
  “会有深浅差异,结茧后还要分拣颜色,多的织纯色彩锦,少的织成七彩锦或渐变彩锦。
  另外还有新设计的汉俚元素彩锦,今年可能会出新的彩锦。”苏樱笑道。
  “小苏大人!能告诉我,你们喂的什么?”宋玄羽问,“我知道这是梧县独有的特产,不会往外传。”
  “草本颜料!”苏樱轻轻吐出四个字。
  “?”宋玄羽愣住,以为要磨一阵才肯说,结果人间轻飘飘的给出答案。
  “草本颜料?就是说给它吃甚颜料就吐甚彩丝?”宋玄羽脑子一转就明白。
  苏樱点点头。
  “为什么?”宋玄羽实在好奇,太神奇了,吃什么颜料吐什么丝。
  “因为它吐丝跟蚕足有关,那里有气门,蚕子体内分泌的东西通过气门变成丝…”苏樱将蚕子吐丝的原理详细讲解。
  “原来如此!”宋玄羽叹道。
  感觉听了一部玄幻故事,小小的蚕儿是这么吐丝的。
  旁边的刘师爷、孩子们都静静听着。
  荒沟村的孩子们早已知晓,依然听得津津有味,每一次苏樱都会掺杂新的知识在里面。
  这技术虽未对外公布,但来荒沟村求学的,都能学到,包括后面的女子官学。
  “宋大人今日来,不会只为了看彩丝蚕吧?”苏樱带着宋玄羽、刘师爷出来。
  “唉,女学有些麻烦!”宋玄羽叹气,被穷人的愚昧无知气到。
  真以为念书全免费是唾手可得?没见县学都是正常收取费用?
  上下五千年,有几个大兴办学还全免的?钱掉地上都不知道弯腰捡,无药可救。
  听宋玄羽说完报名情况,苏樱也是一阵沉默。
  是挨家挨户动员穷人送女孩来念书?还是面试后直接录取前二十名?
  女子官学本意是让底层女孩学一身本事,将来在纺织厂做管事,亦或自己搞家庭作坊。
  达到帮扶贫困人群的目的,奈何贫困人群没领会精神。
  直接从报名的女孩中面试、筛选、录取,也能说得通,毕竟她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就冲这份勇气,也该奖励。
  难道要让女子官学沦落为地方官吏、士绅攥在手里的另一个资源?苏樱不甘心,就这么替人做嫁衣!
  几人沉默无语,不是想不出办法,是难以抉择。
  “还是大意了,报名条件上只限制了性别、年龄,却忘了要求身份和家庭状况。”良久苏樱叹道。
  “不行的话,把这二十个名额拆分,吏员、乡绅、商贾占十个名额,剩下的,分配各乡各村,指定必须是贫困农户人家。”
  这样一来,也是对带头报名的这拨人的肯定,也不让女子官学被地方官吏、乡绅、商贾把控。
  也给穷苦人的女孩留机会。
  第一期只能这样,后面就得把门槛卡死,几年后棉纺织业兴起,想上女子官学的穷人会多起来。
  “嗯,再看看,若无改变再说吧!”宋玄羽笑笑。
  当下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交给时间来去解决吧!
  第442章 刷下
  “把支教的学子找来!”回去后宋玄羽心有不甘。
  刘师爷把支教学子找来,“大人!”
  “嗯。各位先生辛苦!今日找你们来,是有事需要你们帮忙!”宋玄羽请学子们入座。
  “大人请说!”学子们诚惶诚恐。
  “想来你们也知悉女子官学一事,本为穷困人家女子开设。
  本官请你们来,是辛苦你们跑一趟,到各村摸底,穷苦人家女娘为何不报名?”宋玄羽诚恳道。
  要做就做好,绝不成为地方势力玩弄于股掌间的工具人。
  若实在招不到,宋玄羽宁愿改成男子县学也绝不妥协。
  吏员、乡绅、商贾完全有能力在家聘请先生授课,有无女子官学,那些女娘都不会失去教育机会。
  女子官学是穷困人家女娘受教育的唯一机会。
  若真是不愿意念书,那女子官学就没有必要开办。
  宋玄羽有些怒其不争,觉得这里的穷人活该穷,不如写信回老家,办一所女子官学。
  “大人,为何?”学子们不解。
  这么好的念书机会,他们从没遇到过。
  穷人念书不易,他们当中,有人为了念书,给主家放牛,偷偷溜到先生家院墙下偷听。
  听得入迷,牛把先生家的菜园子给啃了都不知道。
  最后挨了主家责打,差点儿被打死,还是先生出面救下。
  考了几个问题,觉得有几分资质,免掉束脩让人听课。
  感激涕零,每日天不亮起来干活,然后饿着肚子去听课,不敢有半分懈怠,生怕遭先生嫌弃。
  没有纸笔,在地上用树枝练字。
  没书本,厚着脸皮找同学借一晚,用炭烧笔写在墙上,日日诵背。
  为了念书,想方设法,珍惜得之不易的机会。
  学期结束考了甲等,先生大加赞赏,奖励一套笔墨纸砚和一本书。
  哪像这会,宋大人盖县学一样的校舍,管吃管住,免一切费用。
  教女娘们断文识字,学本领,还是别人想学学不到的本领。
  居然不来!这种不肯学的人,不来也罢!不值得拥有这样的机会!
  “去跑一趟,查一查到底为何,是那些女娘自己不肯来,还是爹娘不许!”宋玄羽没说别的,只坚持要知道真相。
  若是女娘们不肯来,他直接取消女子官学,若是爹娘不许,他可以想办法解决。
  “顺便也了解一下男童,是否也存在此类情况 ,包括原由,顺便把家庭状况都做一遍核查。”宋玄羽补充道。
  一个地方穷困几百、上千年,是因为闭塞、落后。
  闭塞落后必然导致念书困难,念书困难,民众开智的少,多愚昧无知。
  愚昧无知则固守贫困,形成一个死循环。
  宋玄羽需要在这些穷人中找出有觉醒意识、不甘贫困现状的人来启蒙。
  接受教育,慢慢改变更多穷人的思想意识。
  “是!”学子们躬身道。
  拿着名册,学子们带着衙役分头下乡清查摸底。
  几日后全部回来复命。
  “情况如何?”宋玄羽问。
  “回大人,所有乡村都跑了一遍,问过女娘们,听闻有此事。
  但她们听到的是有钱人家女娘才有资格去读,并未提及穷人家的也能念书。
  问她们可想念书,女娘们点头,但是又担心家中没人干活,喂猪喂鸡、煮饭、洗衣都是她们的活儿。”
  学子们回道,“男童们的状况好一些,好些爹娘问有没有免费的,都想送男童念书。”
  这一趟摸底,让他们意识到,这世上男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差距之大。
  男童念书人人认同,女娘念书,好多人觉得倒反天罡,女娘念什么书?
  到十三岁了就嫁人生子,繁衍后代,念书有何用?最后不还是侍奉公婆,相夫教子!书念了也是白念!
  甚至好些村民认为念了书的女娘不好驾驭,宁愿要大字不识一个的,也不要念过书的,心野了,管不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