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呵呵,够够,就是看着这么大一株芋头,想着又多一样!”孩子们呵呵傻乐。
“嘿,这里有好东西!”周六郎骑在树上,手里拿着一把奇怪树枝,往嘴里塞。
“什么好东西!”孩子们呼啦啦跑过去。
“拐枣!接着!”周六郎往下扔,孩子们捡起来。
“这个能吃?”孩子们看着像树枝不像的,丑兮兮的,想吃不敢吃。
“吃吧,这东西是甜的!我们老家山上不少,每年这个时候摘了当零嘴。”周六郎继续摘,不时往嘴里大口塞。
“先生,能吃吗?”孩子们没敢轻举妄动。
“能吃,周六郎没说错!这是个好东西,可生食、酿酒、熬糖,泡的酒能治风湿。”苏樱点头。
“哇,周六郎,快!都摘下来!”下面的人一尝,果然甜甜的。
村老们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甜腻腻的,还有股涩涩的口感。
以前进山遇到过,长得怪异,没敢乱摘,却不想错过了好东西。
其实这东西很多地方都有,只是村老们那会儿是贵族,自然不会认识民间草根才接触的东西。
第354章 连轴转
午时末大家背着山货从树林出来,每人手里拿着一捆拐枣。
路上时不时吃一颗,竟不觉得饿。
这东西成了孩子这些天的零嘴,酒很贵,不像后世便宜,打来泡拐枣酒。
孩子们背回来的晒在老宅前的坝子上,苏樱、郑娘子、周五郎、六郎、秦铁牛的酸枣都汇总到苏家。
看到院坝里晒着许多野果,竟无人多想,只当是前面汉子们背回来的。
“阿姐!”小桃、阿棠睡饱了,一人拿块发糕坐那儿吃。
见阿姐回来,颠儿颠儿去厨房给阿姐拿一块,端一碗温开水,姐妹仨台阶上排排坐。
“辛苦了!”苏樱挼了挼两个小丫头的脑袋,小姐妹眉开眼笑。
“阿姐,这么多能做好多好多酸枣糕了吧!”小桃眼睛亮晶晶的。
去年的酸枣糕就尝了一点点儿,都送人了,对那酸酸甜甜的味道念念不忘。
“嗯,做好了,咱们留一罐子,剩余的让大兄带去长安。”
“好!”小桃小鸡啄米般点头。
见阿棠一脸迷茫,“阿棠,你没吃过酸枣糕,嗯,比冬瓜糖好吃…”
话没说完,口水要流出来,忙捂住嘴。
“嗯嗯!”阿棠点头,阿姐做的都好吃,二姐喜欢吃的一定好吃。
下午喂完蚕,开始做酸枣糕。
苏樱把酸枣煮了,装冷水桶里,孩子们分组剥酸枣皮,然后用筷子搅和,分离枣核。
酸枣皮没舍得扔,晒干磨成粉,做酸甜饮料喝,挺不错的,不像去年掺在主粮里吃。
“先生,酸枣糕好吃吗?”牛小宝问。
路上孩子们都尝过,酸的要死,一想起来,嘴里就不停冒酸水,想不出用它做的糖怎么会好吃?
“当然好吃!酸酸甜甜的!”小桃大声回道,阿棠跟着点头,表示赞同。
院子里浓浓的酸味儿,杨春华突然好想吃酸的。
“二婶,不急,一会儿就好!”苏樱提来一罐子蜂蜜。
所有酸枣泥汇总,有近四桶,酸枣皮撕了近两桶,枣核三桶。
将酸枣泥倒入大铁锅,按比例倒入蜂蜜拌匀,根据个人口味调整酸甜度,微火微微熬一会儿,黏稠熄火。
空气中弥漫着酸甜味儿,孩子们巴巴望着。
案板上撒上细细的熟糯米粉,将熬好的酸枣泥舀出来放案板上擀成厚薄均匀的薄片,
划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放入铺了纱布的簸箕里,面上再撒上熟米粉防止沾粘。
纱布盖住晾晒两三日,即成有嚼劲儿的酸枣糕。
“二婶,尝尝味道咋样?”苏樱拈一块儿给杨春华。
“孩子们先尝吧!”明明满嘴都是酸水,还是忍着,不好意思一人吃。
“都有、都有,你先尝尝!”苏樱将酸枣糕喂到二婶嘴里。
“阿姐、阿姐!”小桃踮起脚尖,脖子都酸了,还没轮到自己。
“来吧,小馋猫们!排队!每人一片!”苏樱挨着给孩子们分发。
“哇,好好吃!”耗子们没想到酸酸的酸枣加了糖,竟这么美妙!
那种酸甜正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果然比冬瓜糖还好吃,一吃就忘不了。
“阿娘、三婶,来尝尝,今年的比去年的放的蜂蜜多!可甜可甜了!”苏樱投喂杜氏、韦氏。
“不是要带去长安的吗,我们就不吃了,别浪费!”杜氏、韦氏摇头。
“哎呀,不差这一块儿,尝尝!”苏樱坚持。
去年穷,大家只能吃点儿边角料,都美的不行。
苏老太太早早就坐那儿等着,苏樱拿碗装了些,知道老太太要拿去找亲家母、秦铁牛他们。
又做了一版让孩子们拿去交给村老们,全村分享。
然后才开始正式做酸枣糕,晒了二十几个簸箕。
“哎哟,你这动作也迅速了!还以为你明日才行动,不想都已弄完!”郑娘子来还盛具。
去年的酸枣糕都没捞到吃,今年的可算尝到。
“阿樱啊,要不咱们明日再去捡酸枣?”郑娘子觉得这一点儿酸枣糕不够。
晾晒后归拢,顶天也就一大盆子。
“不用,咱们把方子一并送去,明年那边自己做,省的豆腐盘成肉价钱!”苏樱甩着胳膊道。
一帮孩子们帮忙,才弄的这么快,真要是自己一个人,不弄个三四天才怪。
跟着还要处理板栗,煮了剥壳,捣成泥晾晒成栗子粉,空闲时做栗子糕。
然后核桃、油茶果…
这一季的彩丝蚕开始三眠,紧接着喂养颜料。
蚕儿吐丝时,二季稻收割、冬小麦播种!连轴转,最忙的时候。
最恼火的是种了甘蔗的俚人们,冬小麦种完,就是连着两三个月的甘蔗砍伐。
汉人播种完冬小麦,差不多农闲了。
第二日开始,孩子们成了童工,所有板栗归到一起。
砍板栗、煮板栗、剥壳、捣成泥、晾晒。
孩子们开始觉得好玩,时不时吃一颗脆甜的生板栗,后面剥壳时才知道这劳作有多辛苦。
坐那儿腰酸背痛,指头疼、指甲劈叉。
累了两天,把板栗全捣成泥晒了。
再收拾核桃、茶油果,晒了几天,去掉外面的青皮,露出核桃壳、茶油籽晾晒。
然后又是砸核桃壳…
半月后彩丝蚕结茧,二季稻收割,孩子们休假回家。
每个回家的孩子除了劳动分得的工钱,还提着一袋栗子粉、核桃黑芝麻粉,是这些日子辛苦劳作的奖励。
二季稻收割时,在外面修路的汉子们全都回村,个个灰扑扑,但都意气风发,全是管事。
不约而同,先从苏家开始收割。
苏樱依然该招待的招待,该算的工钱算工钱。
“阿樱,咱是秦家人,怎么也兴这些?”秦铁牛连忙推开,太烫手。
“我们到这里,你们颇多照拂,帮着收割应当应分的,怎地还算钱?这不是丢咱老秦家的脸么?”
“就是!咱们往上几辈,可是同一个老祖宗!”其他几位秦家人亦纷纷道。
“行啦,铁牛叔,这是咱荒沟村的规矩,安心接着,没人会说啥!”苏樱将钱塞给众人。
“王三叔,你等一下,找你有事商议!”苏樱叫住王三郎。
第355章 玩出新花样
“何事,阿樱!”王三郎慈爱地看着苏樱。
阿禾到了长安,过继给早已过世的堂弟王六郎做嗣子,除了吃住在王老汉家,其他也没啥变化。
四时穿着还是妻子操持,王老婆子六十几岁,眼神不好,指望她做针线活儿不可能。
自己的孩子自己疼,妻子看着儿子穿的衣服破了没人缝,特意缝了新衣送到王老汉家。
得知孩子们要滞留长安,王老汉是真舍得,几封书信一并捎去,让阿禾拿去敲门。
这是王老汉最后的一点儿人脉。
失势的家族弃子,断了消息这些年,念不念旧全在对方的一念之间。
这份人情不管给不给,都只有一次机会。
这些也是苏樱为大家谋划来的,王三郎心怀感激。
“王三叔,你帮我制一批炭!”苏樱开口道。
“炭?何种炭?”王三郎奇怪。
这里冬天是有些冷,但不至于烤火,做饭的话,枯枝、落叶多的是。
“把烧好的木炭敲成碎末,再高温煅烧!”苏樱缓缓道。
“?”王三郎看着苏樱,“又是作甚?”
烧好的木炭敲碎再煅烧,什么意思?还能变成新东西?
“做好东西!”苏樱笑笑,“王三叔几时能弄出来?”
“要的可急?”王三郎问。
“急,赶在我兄长出发前必得用上!”苏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