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苏兆彦冲外祖、外祖母躬身施礼,转身大步离去。
“不孝东西!”老妇人气得破口大骂,“毛都没长全,竟敢威胁老身!反了天了!”
“算了,宝儿他娘!”秦方城劝道,“为了时彦他们,放下吧!”
“宝儿他爹!就这么算了?咱九娘白死了,凭甚他苏家荣华富贵…”老妇人心中堵着那口气。
可是不服又能怎样?将死之人!闹了这一通,老妇人感觉自己浑身无力、困倦至极。
突然没了精气神,老妇人眼前一黑,软软往下滑…
“大人,到码头了!船家在客舱外轻声道。
“嗯!”王端方撩开帘子出来。
一路舟车劳顿,终于到大庾岭脚下。
被吏部派到梧州榕县,昔日那帮同僚、好友全都避得远远的。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榕县紧邻梧县,贫穷、落后与之前的梧县有得一拼。
离开长安,竟无人相送,王家人集体沉默,唯有嫁去卢家的女儿带着细软来相送。
王端方呵呵冷笑,果然世态炎凉!
当年王家当家人被逐出京,他们这一支王家迅速崛起,接收了所有资源。
那会儿他嘲笑老当家人不过尔尔,不堪一击。
这会儿自己不过贬谪,家族立马割裂,划清关系!自己成了弃子!
妻儿老小一同赴任,路上老母亲经不起颠簸,病倒半路,家眷们都滞留,侍奉老母亲养病。
自己只身前往,赶在最后时间抵达任上。
码头上挤满了各式船只,喧闹得很,所有的船只都在卸货。
王端方没看到意料中的瓷器、丝织品等奢侈品,而是箩筐、镐锹、竹条、细纱布等廉价物。
民夫们卸完货,肩扛马驮往大庾岭去。
人流不断,行走极慢。
这几十里山路,极难行走,悬崖峭壁边,根本不敢骑马,全靠两条腿走。
“你们岭南这般穷?”王端方问马夫。
“大人何出此言?”马夫不解。
“箩筐、镐锹、竹条、细纱布皆廉价之物,却用船只大量运送,为何?”王端方问。
“大人,你走这小道感觉如何?”马夫不答反问。
“艰难、险阻!”王端方评价。
“大人尚且觉得难行,我等世代生息于此,每日苦于行!苏大人奉命修建大庾岭,这些乃修路所需物资!”马夫解释道。
“苏大人?哪位苏大人?”王端方心中一动。
此路一旦凿通,将名垂青史,何人如此幸运?
“工部员外郎苏大人啊,这修大庾岭的消息一传出,不但我们百姓欢喜,船商们更是欢喜!这些物资便是船商们捐赠!助苏大人早日凿通大庾岭!”
马夫说起这些眉飞色舞、有荣与焉。
“船商捐赠?”王端方心里嫉妒得要死,怎么不是自己领着美差?
名垂青史,还有人送物资,自己还能在里面狠狠捞一把!名义双收!
“当然,苏大人说了,所有捐赠的客商、官府、官吏、村寨都要立碑刻上名字!”马夫又道。
“甚?”王端方惊呼,面目扭曲,吓得马夫脚一滑,差点儿掉下悬崖。
这怎么能行?名利双收,还邀买人心!他想干啥?
第346章 再远的地方都能到达
“这两个糊涂蛋!真真是随了他们那糊涂娘!”苏老太太杵着拐杖骂道。
苏仲彦从荥阳来信,把苏时彦哥俩帮着他们外祖、外祖母闹腾的事儿告知。
老太太恨不能一棍子打死两个孽障,分不清里外,都不知该说他们是孝还是不孝。
说他不孝吧,宁愿得罪苏家,也要一心一意要为他们阿娘寻公道,为外祖家去得罪权贵。
说他孝吧,为了外祖家,不惜把苏家放地上踩踏。
都搞不清这哥俩脑子里长的啥?养了那么多年,却是喂不熟的白眼狼!
杜氏、韦氏、杨春华默默无语,牛心左性,越劝越拧。
“那个何翠莲就不是个好东西!看着一副精明相,教养出来的儿女却蠢如驴!
死了也好,免得祸害苏家!”老太太庆幸。
被骗走诉状,又被小外孙痛斥,没了盼头的老妇人最后的念想崩塌,没熬过那晚便去了。
草草埋葬,苏时彦哥俩带着外祖秦方城随游学队伍一同回长安。
苏仲彦此信告知家里,回长安后就不再返回岭南,哥几个都准备复学。
村学的孩子们委托阿黑、胡二郎君、福东家护送回来。
这样也好,免得来回折腾。
只是苦了苏樱,要照顾留在荒沟村的妇孺们。
“虎子、阿桑、阿木他们快要到长安了?”杨老汉问。
“嗯!信是从荥阳发的,算时间,他们此时应抵达长安。”苏樱道。
“终于回长安了,终于回长安了!”杨老汉眼眶湿润,鼻子酸酸。
没想到孙儿们比他们预想的还要早回到长安!
其他几个村老都默默擦泪,自己叶落归根不远了!
一晃眼二十年过去,两鬓斑白,不知长安是何景象?
“呃,几位村老,别光顾着高兴!”苏樱沉吟道.
“我阿兄他们会留在长安,其他孩子由福东家、胡二郎君带回来…”
众村老沉默,自家跟苏家不能比,人家是赦免、升迁,苏步成是京官,子侄们自然留长安。
自家孙儿是荒沟村村民,过所上是有归期的。
可是,都到了长安,长安城里不知还有哪些故旧、族亲?要是能联系上,也能帮衬一把,让孙儿们留下。
考律学、书学、算学也顶好的,可惜…
“呃,孩子们好不容易到长安,这么快回来不划算,不如留在长安多游学几年,各位觉得如何?”苏樱提议。
众村老唰地一下,全都看着苏樱,两眼灼灼,“阿樱所言甚是!”
“各家问问各家可愿意,我去金风寨问问阿德头领,愿意的话我们找胡县令补办手续,让孩子们在长安安心学习。”
“阿樱,不用问、不用问,我们各家都愿意!”众村老齐声道。
有苏家帮忙,至少在长安城求学、吃住不是大问题!
再努努力,考上律学、书学、算学,毕业后在朝廷各部门考个小吏,就算在长安真正落脚!
“那好吧,麻烦诸位知会各家准备冬衣,过几日随第二批岭南锦一同送长安。”苏樱安排道。
“多谢阿樱,多谢阿樱!”村老们欢喜离去,没一会儿村里人都知晓。
“阿樱!阿樱!”郑娘子几位寡妇跑来。
“何事,阿姐?”苏樱牵着马正要出发。
“阿樱,谢谢你!”郑娘子拉着苏樱的手,“孩子们到长安了?”
“嗯,差不多该到了,阿姐们准备好冬衣,过几日送走!”苏樱微笑道。
“谢谢你,阿樱!”郑娘子激动地不知该说什么,一向能言会道,此刻只会翻来覆去说谢谢。
只要能留在长安,就有机会,不久他们都能回去!
“好啦,阿姐们,快去准备冬衣,还有咱们的粉丝,蜂蜜啥的。
让我阿耶找个铺面,开个岭南特产店,孩子们的日常开销、笔墨纸砚便有着落。”苏樱贴心道。
“嗯嗯,都听阿樱的!都听阿樱的!”妇人们心头的担忧去了一大半。
纵马驰骋,从荒沟村来到金风寨。
还有几里地,就看到成片的甘蔗,两米多高,婴儿手臂粗,紫色的外皮上泛着白霜。
地里有人在扒甘蔗叶,只余顶部,养分保供主干,长势喜人。
风一吹,甘蔗林莎莎作响。
听到马蹄声,大家回头,见是苏樱,都笑着招呼,“阿樱来啦!来,尝尝甘蔗!”
“不啦,我找阿德阿公!”苏樱笑笑,婉拒村民们的热情。
寨子里,大家都在忙碌。
豆子收了,旱地也翻耕了一遍,晾晒着,待十月份种冬小麦。
这里天气热,豆类种植时间比北方缩短半月左右。
而冬小麦必须十月份,天气凉了才能种,不然麦子空长,结不了穗。
算起来中间旱地就得空置一个月的时间。
这期间要收二季稻、甘蔗,然后种植冬小麦,忙得够呛!
这一个月还能养一季蚕,然后才能歇口气。
“先生来啦!”回村忙农活的孩子们喊道。
“嗯,阿德阿公呢?”苏樱跳下马。
“阿公、阿公!”有孩子跑去喊人。
村老们在地里,看着即将成熟甘蔗、二季稻,又是欢喜,又是愁的。
农忙完,就开始榨甘蔗制红糖,村里的汉子分组,派到各县建糖厂。
“阿公、阿公,阿樱村老来了!”孩子们老远喊道。
“想来阿樱有好事儿,走!”阿德笑道。
“阿樱!你这大忙人,怎么有空过来?”阿德打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