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明明疲累至极,可一躺下,脑子里各种事情纷至沓来,一刻不得歇。
  “陛下,原长安县令苏步成到,宫门外求见!!”内侍在殿外禀报。
  “苏卿到了?这么快?宣!即刻觐见!”天可汗喜出望外。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从圣旨发出,到今日不过十二三日,这一路上怕是没歇息!
  “臣苏步成参见陛下!”苏步成冲天可汗躬身道。
  “苏卿平身!”天可汗坐龙椅上,看着苏步成。
  风尘仆仆,面容疲惫,风吹日晒似老农,腰板挺直,通身儒雅之气,眼帘微微低垂。
  “谢陛下!”苏步成略微抬起身板,依然保持谦卑之姿。
  “苏卿,回京路上有何观感?”天可汗问。
  “回陛下,臣路上观之,关内特别是京畿道蝗灾严重,灭蝗迫在眉睫!”苏步成缓缓道。
  天可汗定定看着苏步成许久,冷声道。
  “苏步成,去岁因灭蝗,你被褫夺官身,流放岭南!如今赦免,召你入京,你竟敢开口便提灭蝗,不怕朕杀了你?”
  “回陛下!臣不怕!”苏步成躬身道。
  一直垂着眼帘似入定老僧的杜如晦讶异撩起眼皮子,打量这位沾亲带故的远亲。
  “哦?你不怕死?”天可汗饶有兴致看着苏步成。
  “回陛下,臣怕死,但陛下不会杀臣!”苏步成躬身道。
  “为何?朕不是没杀过人!”天可汗没想到这个小官吏挺有意思。
  “陛下胸襟宽广,臣所做之事,皆为百姓、为朝廷,受惩戒因方法不当,而非私心。
  今关中蝗灾乃去年未能及时剿灭所致,若任其泛滥,要不了十日,便将千里飞蝗,殃及其他州、县。
  臣无甚本事,陛下急召臣回京,能用得上的唯有灭蝗。”苏步成道。
  天可汗沉吟良久,这么直白的官吏真是别具一格。
  “苏卿,你对蝗灾可有了解?”天可汗问。
  “回陛下,臣查阅过各类典籍,略知一二。
  蝗虫性喜高温、干燥,天旱则易成灾,飞蝗成灾则必然天旱,蝗灾总是和旱灾伴生。
  蝗虫孳生多在洼地水边,因此水灾之后继以旱灾,蝗灾最易于发生。
  分布于河流沿岸的滩地或抛荒地,在水旱交替的年代最宜于飞蝗大规模发生。
  大唐境内,蝗灾最严重的当属黄河下游沿岸,包括都畿道的河南府、陕州、怀州、郑州。
  河南道的滑、濮、齐、虢等州,河北道的卫、魏、博、德等州。
  其次是渭河沿岸,包括京畿道的京兆府、同州、华州、岐州以及关内道的陇州。
  此外,汾河沿岸的河中府、绛州等,汴河沿岸的宋、亳、陈、许、徐等州,
  长江上中游的荆州、夔州,汉江中游的襄州,巴水流域的通州、渠州,都有蝗灾发生。”
  这些是去年灭蝗前,他与长女、二弟、三弟日夜不休,大量查阅典籍汇总的资料,几次上书京兆府尹,却石沉大海。
  如今面圣,苏步成终于有机会陈述。
  天可汗与左、右二相对视,这是十年来各道的呈报,他一个小小五品县令竟知之甚详,可见着实下了不少功夫研究!
  “苏卿,世人皆道蝗虫是神虫,你如何破解?”天可汗抛出问题。
  “陛下,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
  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
  今关中蝗虫所在流满,仍极繁息,实所稀闻,听闻河北、河南去冬霜灾,无多贮积。
  倘不收获,百姓流离,虽有岭南道两季稻面世,然两季稻刚开始,并不能大面积增产。
  若关中蝗灾不控制住,不但关中百姓颗粒无收,飞蝗蔓延,还殃及他州、县,后患无穷,事系安危,不可胶柱。
  臣恳请关中即刻灭蝗!”
  第317章 臣请独受
  “苏卿,你有何妙计灭蝗?”天可汗问。
  “回陛下,要救灾,首要问题是解决人的问题。”苏步成不慌不忙道。
  “说说看!”天可汗鼓励道。
  “回陛下,自古有‘灾异天谴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故而诸州大蝗,飞则蔽景,下则食苗稼,声如风雨,然百姓不敢灭蝗。
  皆烧香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
  亦有为官者庸儒执文,不识通变,认为杀虫太多,恐伤和气,任由苗稼总尽!
  关中、河北道、河南道乃我朝重要产粮区,若不及时遏制,将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最终导致朝廷动荡。”
  苏步成语出惊人,有深度、有见地,特别是评价为官者‘庸儒执文,不识通变’,这句话可谓相当重。
  几乎是指着鼻子骂上次弹劾他的那帮巡察御史,以及此刻高高在上的天可汗。
  “咳咳!”杜如晦猛地剧烈咳嗽。
  苏步成顿住,这一激动忘乎所以了,该说不该说的都往外蹦。
  天可汗起身,回味着苏步成刚才的话。
  被蝗灾困扰,却不敢动手,不识变通的何止为官者?他不也一样?
  “苏卿,可知蝗虫有何习性?”天可汗沉思后问。
  “回陛下,飞蝗从卵到蝻再到成虫,为一个世代,于60至200日之间。
  夏蝗为第一代,秋蝗为第二代。
  夏秋时节蝗虫成熟,正值农作物生长成熟,最有利于飞蝗猖獗,对农作物破坏最重、最广。
  飞蝗一年可生一代或两代,干旱严重时乃至三代、四代。”
  “当如何灭之?”天可汗没想到苏步成对蝗虫了解如此深入,急切道。
  “回陛下,灭蝗有捕捉法和掘沟法。
  即动员百姓捕捉蝗虫或挖沟垒坎,驱赶蝗虫到沟内杀死。”苏步成回道。
  “哦,此法便是上次你所用之法?”天可汗问。
  “回陛下,正是!”苏步成道。
  “不过此法费时费力,投入大量人力,收效甚微。
  可用开沟和火焚相结合的灭蝗办法,蝗既解飞,夜必趋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
  利用飞蝗夜间趋光的习惯,在火旁挖沟,边焚边埋。
  这是来自现代的苏樱后来与他回顾时提出的,其实是唐玄宗时姚崇的灭蝗法。
  “果真?”天可汗激动的站起来。
  “是!要尽快灭蝗,除了公开灭蝗之法,还需官府大力配合,专人负责。
  专门督导各乡村灭蝗,待蝗虫尽,田间地头庄稼生长,方可回京。
  为杜绝山泽之内留有虫卵,农闲时,各州、县应当定期巡查,及时上报按察使。
  杜绝蝗虫滋生,若来年巡察,有蝗虫出,各官吏当视情节轻重贬降。
  将灭蝗纳入各州、县官吏政绩考核,如此才能真正有效灭蝗。”苏步成侃侃而谈。
  “嘶!”一直没吱声的左、右二相惊呼。
  此招狠!灭蝗纳入政绩考核,来年复萌还要被贬降!这下各级官吏将无可推卸、无法怠政。
  天可汗默不作声,心中还在摇摆,此举石破天惊,必然会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
  “陛下,时间紧迫,再拖延只怕关中百姓今年颗粒无收。
  若救人杀虫,因缘致祸,臣请独受,义不仰关。”苏步成跪下叩请。
  左、右二相相视一笑,此人真纯臣,心中只有百姓,没有名利。
  “陛下,为关中百姓、天下百姓,臣附议!若因缘致祸,臣请独受,义不仰关!”左、右二相亦叩请。
  “几位爱卿快快请起!朕准了。
  若此事真有天谴,当朕独受,怎可累及诸位爱卿?”天可汗扶起三人。
  “陛下,此时临近傍晚,臣请出城,即刻灭蝗!”苏步成恳请道。
  “可!苏卿旅途劳顿,先用晚膳,再去不迟!
  朕也去看看,这夜间灭蝗成效如何!”天可汗道,“来人,传膳!”
  很快内侍鱼贯而入,摆了四张案几,君臣四人分坐用膳。
  “咕咕…”闻着热腾腾的饭菜,苏步成的肚子发出腹鸣。
  一路忙着奔波,只早上吃了个胡饼,此刻才惊觉腹中空空。
  “用膳、用膳!”天可汗招呼。
  这些时日困扰、焦虑的事儿有了着落,心中石头放下。
  心情大好的天可汗也有了胃口。
  “苏大人,走的哪条路,这般快回京?”没怎么说话的右相杜如晦冷不丁开口。
  “回右相,下官从梧州转至大庾岭,走上都线返回。”苏步成轻描淡写道。
  路上跟两位特使闲聊过,得知朝中除了房左相,如今还有杜右相,还特意了解二人长相、习性等。
  右相太过削瘦,不用刻意辨别就能认出。
  “苏大人路上不曾歇息?”杜如晦又道。
  “呃,实在困倦时在驿站睡一两个时辰,昼夜不歇。”苏步成吃的有些狼吞虎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