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来到村口,好几辆牛车等着,汉子们赶着,载着村老及各家妇人进城。
孩子要去游学,给孩子送些穿的,见孩子一面,叮嘱一番。
阿棠带着小桃先去了趟青石山、再去金风寨的路上,挨着通知各家有孩子要去游学,到路口集合。
牛车队路过时载上,浩浩荡荡往城里去。
“我来!”苏老二将苏樱挤开,冲杨春华笑笑,“娘子!最近可还好?”
“甚好!”杨春华看着丈夫灰扑扑的衣服,伸手拍打,身上立马弹起一股烟尘。
苏樱笑嘻嘻跳下车,去跟郑娘子她们挤一车。
苏老太太坐牛车上,好奇的东张西望。
去年初秋到时,山路崎岖,极其难走。
这才多久,一家人坐牛车出来,瞧瞧这干净、坚硬的道路!
老太太心中涌起自豪,这是自家老二带领大家修的!
在荒沟村,老太太现在嘚瑟的不行,三个儿子有所作为,能力非凡。
孙辈里几个大孙子都找到出路,如今小的两个孙儿也要去游学!
二儿媳有孕在身,家中又要添丁进口。
老太太觉得日子有盼头,整个人精神焕发,走路都带风。
在路口接到杨大郎等,上了车人人兴高采烈,谈笑风生。
进了县城,往县衙去。
街道上人来人往,农忙刚过,大家又出来忙碌,售卖粉条、蜂蜜。
街道上依然有不少车队、商旅,也冒出许多衣衫褴褛的妇孺,端着破碗追着人要钱要饭。
有个妇人抱着孩子,面黄肌瘦,怀中孩子蔫嗒嗒的,饿得眼睛都睁不开。
“油条、油条、四文一根!”牛二媳妇的摊前,妇人们边吆喝,边收拾碗筷。
“米糕、米糕!一文钱也卖!一文钱也卖!”米糕老汉大声吆喝。
边上远远站着一群穿着破烂的孩子,贪婪地闻着诱人的香气,眼巴巴望着油条摊、米糕摊流口水。
怎么回事?突然冒出这么多穷人?听口音不像是本地的。
“老伯,来两笼米糕。”苏樱下车。
“哎哟,女娘,好久不见,可算有空了!”米糕老汉将一笼米糕切割成小块。
“来,吃吧!”苏樱拿起两块米糕,递给要饭的妇人。
两眼无神的妇人呆住,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阿姐,吃吧,孩子都饿坏了!”苏樱将米糕塞给妇人。
“谢谢!”妇人声音暗哑,将米糕喂到孩子嘴里。
气息奄奄的孩子闻到米糕味儿,猛地睁开眼,双手抱住母亲的手,大口啃着米糕。
“慢点儿、慢点儿!小心噎着!”苏樱忙招呼道。
饿的实在厉害,孩子没吃两口,噎得眼睛一翻一翻。
“阿姐,端碗豆浆来!”苏樱冲牛二媳妇喊道。
牛二媳妇早已见到苏樱,都忙着,点了个头,还没顾上说话。
闻言端来一碗豆浆,孩子咕咚咕咚喝下,好一会儿才缓过气来。
“多谢恩人!”妇人抱着孩子跪下。
“快起来,阿姐!”苏樱将人拽起来。
边上的孩子们默默靠拢,盯着苏樱手上的米糕。
“去吃吧!老伯,算我的账!”苏樱对孩子们道。
“呼啦!”孩子们围住米糕老汉。
“别急、别急,都有、都有!”米糕老汉挨着发放。
“阿姐,你来自哪里?怎流落到此地?”苏樱请那妇人坐下,端过一碗豆浆。
“我们是河北道的,去年初冬霜灾,冬小麦全冻死,开春没了收成。
家中没有积蓄,能吃的吃光了,眼瞅着活不下去,听闻岭南道是粮食专署区,朝廷鼓励农人来垦荒,减免三年税赋,我们便逃荒过来。”
妇人大口吃着米糕,狠狠吃了几口便停下,将剩下大半块揣怀里。
“从河北道逃荒过来?”苏樱很是惊诧。
河北道距离这里几千里,一路上陆路、水路不停转换,还要经过荒山野岭,他们怎么过来的?
光是一路上的吃喝就不得了,有这些,不如在家乡周边讨生。
“是啊,来了不少,路上病死、饿死的不少,我们挺过来了。”妇人说着,木然的眼中闪着一点儿亮光。
“你们怎么过来的?”苏樱觉得这些难民不简单。
“有位大客商的商船南下,将我们带下来,不然我们哪能这么快到这里?
都说岭南山高路远瘴气多,果真如此,好多熬过路上晕船,却没熬过岭南瘴气。”妇人苦笑。
自己一家十几口人,已经死了五六口。
苏樱一听大客商,隐隐猜着是福忠、胡二郎,只是既然人弄到这里,为何没人管?
“县衙没管吗?”苏樱问。
“管了,我夫君和几个小叔子在工地修路,换取一日口粮。”妇人道。
“你们人多吗?”苏樱心里盘算着。
兄长也在县衙,不可能不管,难道是难民太多,县衙吃不消?
“不清楚,从家乡逃出来,一路上不断有人加入,可路上也不断有人死去,不知道有多少到这里。”
妇人只是裹挟在其中的普通农妇,自己都活不了,哪还关心得了那么多?
附近的难民得着信,都朝这里涌来。很快米糕老汉、牛二媳妇摊上东西全卖光。
苏樱把米糕、油条的账结了,带着牛车往县衙赶,福忠的马车跑得快,早就不见踪影。
要了解情况,只能去县衙找胡县令、胡二郎和兄长问。
第277章 弟子牛得草
一队牛车来到县衙,往常可没谁喜欢来县衙。
衙役穷凶极恶,衙门森森,都说衙门七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如今嘛,荒沟村的人挺胸抬头的来。
“苏女娘来了!”县衙门口碰到牛二。
“嗯,他们在哪里授课?”苏樱问。
“在里面各曹办公处!走吧,我给诸位带路!”牛二客气道。
“多谢!”苏樱带着众人跟着牛二进去。
来到办公场所,院子中间偌大空地上,整齐摆着一排排桌椅,曹吏们坐那儿认真听课。
黑板上写着加减、乘除口诀,苏仲彦出题,曹吏们噼啪打着算盘,然后将得数写在纸上。
娃娃们也在其中,胡二郎回来,都知晓要出去游学,都努力学习,免得出去丢人。
牛二看着自家儿子混在其中,面露得色。
看到荒沟村的孩子个个能干,牛二动了心思,将小宝也塞进来旁听。
虽然听不懂多少,总比整天在巷子里跟一群孩子厮混的好。
这几日回到家,念念有词的念着口诀,算盘打的怎么样,两口子并不知道。
但那些口诀很能唬人,四邻都夸赞小宝聪慧,将来该当掌柜、账房先生。
比自己这个贱民身份的衙役高贵多了!
见到苏樱,苏仲彦冲妹妹笑笑。
“好,今日的课就到这里,大家相互检查一下答案是否正确。”苏仲彦道。
“是,先生!”曹吏们、孩子们齐声道,很有当学生的自觉。
“阿耶、阿娘、阿翁!”孩子们见到自家亲人,都欢呼着跑过来,闹哄哄的。
县衙税粮已收完,暂时没有太多杂事,来县衙办事的人少,故而闹哄哄的也没人说啥。
因为在家的各曹曹吏们都在这里学习。
“苏女娘!”曹吏们纷纷同苏樱打招呼,都晓得这珠算课是她编纂。
“各位官爷好!”苏樱回礼。
“哎呀,苏女娘这话折煞我等!不敢、不敢!”曹吏们纷纷侧身避开。
苏女娘跟县令大人往来密切,兄长是县令大人的幕僚,唤自己官爷,这哪门子的官爷?
“课授得如何?还有多少?”苏樱问。
“加减乘除法口诀都抄写完,也授完,剩下的是多练!各位曹吏大人都是能吏,掌握极快!”苏仲彦眉宇舒展,意气风发。
当先生,带着孩子们下乡,看着孩子们个个蜕变,他很有成就感。
这是他传道授业解惑的意义所在,也理解了孔圣人为何带着三千弟子周游,更理解了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有的孩子读四书五经觉得晦涩、拗口,可在珠算上领悟极快。
以前不自信的孩子,因为珠算了得,变得自信、飞扬。
“二兄辛苦了!我给孩子再讲一讲路上的安全事项、医疗护理知识!”苏樱对苏仲彦道。
孩子们再次坐回座位。
“这次先生带着你们,随福东家的商队出行,目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看看梧县、梧州、岭南以外的世面。
去看看广州港、泉州港、大运河,看看我大唐的疆土有多辽阔,增长见识、阅历,不做井底之蛙。”苏樱开宗明义。
“是!”台下的孩子们安安静静,眼睛亮晶晶闪着光。
他们将是整个梧县、梧州、岭南道自古以来的第一批由官府保驾护航的游学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