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就算吐出彩丝,你们自己缫丝、抽丝、织布?”苏老太太撇撇嘴。
  “?”众人愣住,对哦,光顾着高兴,忘了这茬儿。
  这彩丝色泽如何?遇水会不会颜色晕开或褪色?这彩丝每一种数量并不多,抽丝后,顶天也就每色一匹。
  可家里压根没准备缫丝、织布工具。
  唉,事情看似简单,中间的细节不少!
  几人看向苏樱,咋办?
  “看我作甚?”苏樱无谓笑笑,“先看能不能养出彩丝蚕,成了再考虑后续。”
  蚕茧默认白色为合格茧,偶尔出现的异色会被单独挑拣出来扔掉。
  若这批蚕吐出来的颜色各异、深浅不一,交蚕茧时要么不收,要么作为劣等茧。
  所以苏樱压根还没考虑后续,纯粹实验第一阶段。
  不过老太太这一说,倒是提醒她若真吐出彩丝,就不上交,自己在家缫丝、织布,看彩丝的品质如何。
  嗯,还得准备缫丝工具和织布机。
  “不急,还有点儿时间,明日咱家的麦子收割,先把这头顾了再说。”苏樱理了理思路。
  家里人口不少,真正的劳力只有在家的四位少年,二兄苏仲彦、二叔家的苏时彦、苏辰彦、三叔家的苏权彦,其余的都是妇孺。
  二叔可能这两天会回来一趟,还是需要请王三郎他们来帮忙。
  苏樱来到粉条厂,跟王三郎等商议。
  “阿樱放心,我们可是一直盯着你家麦子呢!”王三郎笑道。
  “待我家的收了,能不能跟你家换麦种?”
  “是啊,阿樱,我家也想换麦种!”其他村民纷纷道。
  苏家那麦粒颗大饱满,金灿灿的一大片,叫人看了稀罕得不行,至少多收两三成。
  “呃,好吧!”苏樱没想过兑换麦种。
  只要地肥、播种前筛选麦种、种植过程中精心打理,明年村里的麦子都会这么好。
  不过种子质量优质,可提高种植质量和收成,这个想法没错。
  “你们都要换吗?去村长家登记下,待晾干好,专门找个时间兑换。”苏樱不想今天这家来,明天那家来。
  “成!一会儿我们找村长!”村民们开心道。
  苏樱来到村长家,说了明日自家割麦子,需要请帮手的事儿,也说了村民们兑换麦种的事儿。
  “嗯!”杨老汉道,“不过我估摸着,你家的麦种估计留不了多少。”
  “为啥?”苏樱不解。
  村里一家换个三十斤,也不过一千斤左右。
  十几亩地,分成两部分做对比,九亩地铺了腐土,每亩产量大概有二百二三十斤,至少收二千斤。
  八亩地没铺腐土,每亩产量应该有170斤,也能收一千三百斤。
  “你呀!忘了岭南现在是什么?”杨老汉指着苏樱笑。
  “粮食专署区!这么好的种粮,你觉得寺卿大人会放过?”
  第242章 总得有人留下来
  “可是这点儿种粮拿去,杯水车薪,意义不大呀!”苏樱觉得不可能。
  若是几百亩地的产量,可能会调集到各地做种粮,可这二三千斤,能分几户人家?
  “你呀!还是官场东西见少了!”杨老汉笑。
  换做他是寺卿,会把种粮全部收走,运送京师给天可汗看。
  这是腐土肥田法种植出来的麦子,普通麦种达到的产量、长出的优质麦种。
  让朝堂的人看看,未来的岭南道粮食专署区,就是这样的粮食,这样的产量!
  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给天可汗长脸,朝廷上下吃颗定心丸!
  “村长!高!实在是高!”苏樱敬佩。
  人家能在朝堂呼风唤雨,可不是外表看着那么简单。
  说到底还是阅历、所处的位置决定了眼界。
  杨老汉曾是权臣,筹谋、考虑,随便出手便是全局、通盘,所有农人。
  而苏樱只是一闺阁女子,虽有个穿越灵魂,视角能触及到的不过荒沟村、黑风乡、梧县、梧州,再就是岭南道。
  由近及远,递增的层次,只到岭南是因为苏樱潜意识中,他们要在这里蜗居三代。
  所以着眼点、出发点,始终在梧县、梧州打转,最多岭南。
  之外所产生的影响,不在她的考虑范围。
  包括岭南道划为粮食专署区,初衷是不想世家把这里的良田兼并,不得不借势。
  “你也别吹捧我,那都是二十年前的事儿,老啦,都土埋脖子,活一天赚一天!
  不过是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吃饱穿暖!”杨老汉感叹道。
  自己当初随手释放的善意,竟换的这么好的结果,真的令他没想到。
  苏家初到,像一群乞丐,就像当初的自己一家,向来不爱关心旁人的人,那天鬼使神差的。热心帮忙找落脚点,又送秸秆。
  要知道当年让他们是第一家到这里,真的一无所有,幕天席地。
  一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贵族公子、小姐,学着野外生存,生火、煮饭、搭窝棚…
  愣是把自己成功改造成原汁原味儿的农民,虽学识渊博,但底层人的生存经验、作物认知并不多,过得相当艰难。
  不像苏家人,出自寒门,曾经半耕半读,如今不过回到从前。
  一家子齐心,生活经验丰富,日子很快有了起色。
  自己不经意释放的善意,让苏家带着全村人脱贫致富!
  不过大半年时间,以前的贫困恍若隔世般。
  晚上,苏老二骑着马跑回来,还提着半只新鲜羊腿,特意去黑风乡买的。
  算着时间家里该割麦,兄长、弟弟不在家,他得回来把家撑起。
  “二叔,我还想着明日去一趟黑风乡买肉,没想到你带回来了!”苏樱笑。
  “我估摸着割麦子,家里要请人,不得准备点儿肉?从金风寨出来,跑了一趟黑风乡。”苏老二拍打着身上的灰尘。
  灰头土脸的,不知多少天没洗澡。
  杨春华打来热水,让丈夫洗脸,见发间至少二两尘土,又烧些热水,加入皂角水,伺候丈夫洗头、洗澡。
  端出来的水黑的没眼看。
  一身单衣洗的前面两道水全是泥汤,杨春华边洗边笑,没个女人张罗,男人过得跟个乞丐没两样。
  “九上九、九去一进一、九上四去五进一!”几个小豆丁嘀嘀咕咕念着打完算盘。
  “兆彦,你们这是学的啥?”苏老二听着奇怪。
  “阿耶,这是阿姐教的珠算,打算盘,学会了比算筹运算快!
  过几天我们要跟着户曹下乡收税粮,帮他们算账。”苏兆彦骄傲道。
  “哦,真的?学的咋样,会打了吗?”苏老二发觉小儿子又回到以前的活泼、开朗。
  “嗯嗯,还差一点点,我们现在只学会加减打法,还有乘除没学,不过阿姐说收税粮够用了。”
  苏兆彦认真回话,眉宇间很雀跃。
  想想一众人中就看自己噼啪打算盘,然后报数,多威风!
  小孩子很单纯,一点小小的虚荣得到满足,能乐上好些天。
  “来,教教阿耶!”苏老二觉着新奇,拉着小儿子当老师,增进父子感情。
  于是苏兆彦叫父亲打算盘,似模似样从头讲起。
  小桃、阿棠、柄彦也守在旁边,兆彦讲错、漏讲的地方,几个孩子立马出声提醒。
  然后又开始吵吵嚷嚷,叽叽喳喳热闹的很。
  苏时彦、苏辰彦在旁边没吱声,静静看父亲跟弟弟玩闹,好久没有这么温馨的场面。
  “嗯,这个是比算筹方便多了!”苏老二几下明白了加减法珠子运行规则。
  跟算筹异曲同工,用珠子替代算筹,上下拨弄、前后进退位,比算筹便捷,且可运算复杂的多位加减、乘除。
  “咦,伯彦呢?咋不见人?”吃饭时发现少了苏伯彦。
  “胡县令带走了,帮着处理公文。”杜氏回道。
  “胡县令带走了?”苏老二愣了一下,欢喜道,“贺喜大嫂,伯彦出息了!”
  “二弟客气,伯彦没啥资历,不过是帮着处理公文,算不得什么出息!”杜氏谦虚着,眼里满是笑意。
  “我们像他这般大,可没县令请我们处理公文!”苏老二很高兴。
  “真好,孩子长大了!出息了!熬过三代,伯彦的孙子就能离开岭南,参加科考!”
  见自己两个儿子闷闷不乐,鼓励道:“时彦、辰彦,加把劲儿。这里也缺专业的律学、书学之人,把学业学精吃透,县衙、州府迟早会用上。
  再苦再累,书本不能丢,学业不能荒废,到你们孙辈,还指着靠它重整旗鼓呢!”
  “儿子们省的!”有了父亲的鼓励,俩兄弟心中好受许多,父亲没有嫌弃、看不起他们。
  就像父亲说的那样,自己没希望,还有儿子、孙子。
  这些年就当积累、沉淀、蓄势,总有一天大鹏展翅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