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卢照时在杜相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殊不知这是苏步成起草的谏言,而这新奇观点,是苏樱在父亲临行前提议的。
这是现代社会七十年代末,某位老人类似的局面,就在南方画了个圈。
混迹官场多年的苏步成深刻领会,再结合梧县现状,以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洋洋洒洒写出一份石破天惊的谏言。
卢照时看了自叹弗如,深知这份谏言如果能被采纳,自己将前途无量。
虽然站到了家族对立面,但仕途上将平步青云!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倚!舍得下才能得到更好的!
卢照时一字不改抄录,另外是对梧州面临被世家大族围剿的危急情况求救。
韦叔同、李仲淹接到呈报,吓一跳,丝毫不敢耽误,连夜加急送往长安。
卢照时也给岭南道朝集使冯诩去了一封,去掉谏言,只呈报现状。
这事儿惊世骇俗,大概率会被冯诩扣押,卢照时潜意识中也不想太多人知晓,自己这是与所有世家为敌。
韦叔同是特使,通过他谏言兴许能直达天庭。
果不其然,在韦叔同将卢照时的谏言随密奏送达京师时,冯诩看了卢照时的呈报没当回事。
拖了些时日,例行的公文中一笔带过提了一下。
也庆幸他提及,不算失察,否则,岭南道朝集使换人。
君臣三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连夜制定策略,定下岭南专署地区准则,和几条红线。
为让政策更合理、合法,还搞了五年规划、十年规划。
这模板一出来,君臣几人突然意识到其实大唐治理也应该有近期目标、长远规划,这样所有工作才能围绕着目标展开。
不知不觉间时间流逝,君臣丝毫不觉疲倦,兴致勃勃讨论细节,准备来个开年王炸。
贴身宦官提着食盒进来,一股香甜的红糖鸡蛋香钻进鼻孔,几人肚子同时咕咕叫。
“哼,这下看他们能翻出什么浪花来!”天可汗吃着红糖蛋,心情大悦。
福忠陆续送来几盒红糖,皇后娘娘每日一碗红枣糖水补气血,现在整个人面色红润,比以前好多了。
过年时,皇后娘娘装了两小罐,天可汗赐与房玄龄、杜如晦。
一众大臣中独一份儿,尉迟敬德、程知节都没捞着,羡慕坏了。
都知道产自岭南,不易得,有钱也买不到。
福忠为了换更多的大米,除了给皇后娘娘补身体用,其余的都拿去高价售卖,只为救更多的人。
京城不少勋贵私下里得了底下孝敬的红糖,也吃过,是好东西。
可到底没天可汗御赐的有面儿。
“陛下,司农寺尽快派人去学习,播种即将开始,司农寺也该动一动,不能窝在家里。”房玄龄一口喝光糖水道。
农耕为本,司农寺也该出来走两步。
第208章 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翌日开年大朝会,天可汗眼睛布满血丝,却精神抖擞。
再看房玄龄、杜如晦两位大人,也是红红的眼睛,嘴角却压不住的笑容。
昨晚急召两位大人入宫,消息灵通的早已知晓,知道发生了重大、紧急事情。
这会儿见两位大人一脸喜色,想着是大喜事,不禁好奇是什么大喜事?
“司农卿何在?”天可汗不待群臣奏本,直接点人。
“臣在!”队列中走出一位深绯色官服的大臣,年约四旬,常年风吹日晒,肤色古铜如农人。
司农卿窦静,外戚,天可汗生母窦氏娘家人。
武德初年,窦静受命任并州大总管府(李元吉)长史。
大唐处于东征西战的政权建立过程,北边突厥部落不断向内地袭扰,大唐不得不派兵防卫。
战事频繁,军粮供应困难。
为缓解军粮匮乏,窦静向太上皇上表,在太原附近实行屯田,就地耕种粮食,就近供应军队。
补充军粮的同时也节省运费,一年收获粮食达十万斛,以功升检校并州刺史。
天可汗即位后,调任司农卿,封信都县男。
“窦卿,春耕在即,岭南道梧州两季稻播种,立刻着司农寺遣人前往梧州长驻,督导两季稻栽种成功,如若有人胆敢阻挠、破坏,严惩不贷。”天可汗下旨。
窦静惊讶抬起头,这圣旨没头没脑,司农寺的人只管种田收粮,还能干涉地方政务?
“怎么?窦卿为难?”天可汗脸上难得露出戏谑。
“臣不敢,只是惩处袭扰、破坏农田,属地方政务,非司农寺职责。”窦静提醒。
“嗯哼,岭南道即日起,划为粮食专署地区,行特别律法!”天可汗扔出王炸。
“什么?粮食专署?”群臣懵逼,这词太新鲜,消息太炸裂。
纷纷交头接耳,粮食专署似明白又不明白。
古代靠天吃饭,对粮食都很敏感,特别是这会儿河北道、河南道灾情严重。
“房爱卿,你来宣读《岭南道粮食专署区特别行政令》!”天可汗对房玄龄道。
“是!”房玄龄打开诏令,大声宣读。
《岭南道粮食专署区特别行政令》归纳起来就几条。
其一、岭南道划为粮食专署区,行非常律法,稼穑诸事由司农寺直属监管。
其二、鼓励各地农人到岭南垦荒,新垦地三年免租米,但三年内亦不得交易土地。
其三、三年后土地可交易,只可售卖与官府,禁止私人交易。
其四、禁止官商勾结,倒卖田地,一旦核实,严惩不贷。
其五、禁止强占、买卖荒地,只在垦荒后才允许办理地契。
其六、租米按田亩收取,不按人头收取。
第一条确立专署地区的超然地位。
第二、三条保护农人拥有土地,不被世家强取豪夺走。
第四条针对地方官吏从中渔利。
最后两条是防止世家大族钻空子,买走整片荒山囤积;再就是将豪绅的土地全部纳入征收租米范围。
农人再垦荒,土地也不多,按田产收、人头收出入不大。
但豪绅们少则几百亩,多则几千上万亩,按人头收取,朝廷亏大发了。
在朝廷混到能站在大朝堂的,都是人精儿,很快领悟到其中的险恶用心。
“陛下,万万不可!”世家大族的代言人立马跳出来阻止。
“是啊,陛下,民以食为天,粮食乃天下根本,粮食专署政令怎能如此儿戏?不经深思熟虑便贸然颁布!
陛下,此政令一颁布,岭南必将大乱,岭南大家族势必反叛!”有人正义凛然、痛心疾首。
他们明白天可汗的新政令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们愤怒、慌张。
从来都是他们掣肘天可汗,突然天可汗剑走偏锋,换了个无敌招,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历来政令颁布都是大朝堂吵来吵去,才定下大方向,然后相关各部制定细则,来回修改数次。
最后出台的,全是按照他们的利益制定。
而这次,没任何征兆,横空出世,还是一个将他们关在门外的政令!
他们才不关心岭南本土大家族的死活,而是惊惧天可汗从此脱离他们的掌控。
这政令一旦实施,就意味着专署政策的合理合法性和超然地位,以后天可汗只要不想世家大族参与的,都搞专署令。
长此以往,整个大唐还有他们世家大族什么事儿?
有人激烈反对,也有人沉默不语。
沉默不语的都是跟随天可汗有从龙之功的,政令针对的不是他们,他们也没想过去岭南捞一把。
最近动作频繁的是几大世家,河南道、河北道闹饥荒,他们忙着发财。
莫名其妙的江南粮食被人收了,河南道、河北道又冒出许多掺沙子卖的粮铺,搅了粮价飞涨的局。
每一招都预判了他们的预判,似乎有股无形的力量在背后推动。
世家转而征战岭南,想抢先收割岭南成果,变成自己的粮仓。
如今又被专署令给扼杀,世家代言人后背发凉,感受到这政令背后的深深恶意。
“反叛?尔等不是一直说冯盎反叛,派兵从岭南各路来攻打长安吗?请问冯盎的军队已行至何处?”
天可汗语带讥讽。
韦叔同、李仲淹的密奏里,俚人也渴望安居乐业,而非有人所说的心怀异心。
就说冯盎,岭南凉州谯国夫人冼夫人之孙。
站在历史拐角处,面对权势诱惑,谨记冼夫人教导,居功不自傲,有势不称王
武德四年以岭南二十州地归附大唐,书写了冯冼家族辉煌一页。
朝中却不时有人上奏,称冯盎有反叛之心,兵分几路准备围攻长安,搞得天可汗差点信了。
好在有人清醒,提醒天可汗,若冯盎真有反叛之心,早就出兵岭南。
可说了几年,不见冯盎一兵一卒出岭南,说明冯盎没有反叛之心,是有人诬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