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雉奴,来兄长这里!”李承乾一身便装,不再高冷,蹲地上逗弟弟。
“呀呀呀!”九皇子跟兄长打招呼,欢快的挥着小肥手往前爬。
蛄蛹半天,还在原地,累得小家伙发出叹息声,“唉!”
“呀,阿娘,雉奴会说话了!”李承乾开心道。
长孙皇后笑笑,走过来抱起小肉虫,“雉奴累了。”
“呀呀!”九皇子指着案几上的暖水壶,示意要喝水。
贺兰蓉蓉倒一碗温水递过来,长孙皇后还未端稳,九皇子的小肥手就抓住碗往嘴边拖。
吧嗒吧嗒,一口气喝光,“唉!”又叹口气。
“看,阿娘,雉奴又说话了!”李承乾像个好奇宝宝,小婴儿好好玩。
“呵呵,雉奴,兄长说你会说话,喊一声阿姆!”长孙皇后逗道。
“啊…姆!”九皇子真的喊了一声,然后笑嘻嘻看着母亲。
“天,娘娘,小殿下真的会说话了!”贺兰蓉蓉惊喜道。
小肉虫听出贺兰蓉蓉在夸赞他,欢喜的蹬着小肥腿,挥着小肥手,“呀呀!”
“咦,雉奴真会说话了!”长孙皇后亦是很惊喜,“高明都没这般早!雉奴,再叫一声阿姆!”
“阿姆!”九皇子张嘴就来,这次顺畅多了,然后咧嘴傻乐。
“阿娘,我是多大说话的?”李承乾眼睛亮晶晶,流露出孩童的纯真。
“你呀,说话要晚些,快满周岁才说话呢!”长孙皇后没觉得长子幼稚,反而更心疼。
天真烂漫的年龄,做了储君,不得不收起烂漫,装出沉稳、懂事。
“阿娘,那我呢?”长乐也想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样子。
“长乐呀,跟雉奴差不多,说话早!还有咱们的小宝贝,豫章,也厉害呢!”长孙不忘在场的每一个孩子。
豫章听了,笑得眉眼弯弯。
孩子都喜欢听爹娘说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哪怕是糗事,也听的津津有味儿。
“在说什么呢,真热闹!”天可汗牵着青雀进来。
原本随意的李承乾立马站直身姿,又恢复成无趣的小大人模样。
“阿耶,雉奴会说话了!”豫章奶声奶气道。
“哦,真的?雉奴,叫阿耶!”天可汗伸手逗九皇子。
小肉虫一把抓住父亲的手指,“阿姆、阿姆!”
“哈哈哈!”九皇子奶呼呼的模样令天可汗开怀大笑,一把抱起举高高。
“咯咯咯!”九皇子紧张又兴奋,咯咯笑不停。
“好啦,再逗,雉奴今晚又要闹觉了。”长孙皇后劝住丈夫。
“走,咱们看长安夜景,看灯会!”天可汗抱着小儿子,拉着妻子的手出门。
一家子其乐融融,像平常人家。
宫里张灯结彩,再节俭,年节该挂的灯笼还是得挂,重复利用不算浪费。
站到皇城最高点,长安城人头攒动,十几条主干道全挂满灯笼,一幅人间盛景。
依稀能听到嘈杂的叫卖声,流动的星星点点,那是提着的灯笼。
孩子们眼露羡慕,好久没有逛过街了。
在秦王府时,孩子们偶尔能偷溜出去,逛街买零嘴。
玄武门之变后,只能在宫里打转,多数时候蜗居在东宫,好怀念那无拘无束的日子。
“阿耶,我们出去逛逛!”青雀拉着父亲央求。
“现在不行,你们太小,待你们长大,封王开府,想逛就逛!”天可汗挼了挼四子。
就这孩子不惧自己,喜欢跟自己撒娇,心里不自觉的偏疼些。
“阿耶,青雀已是魏王,明儿就开府,青雀就能逛街,给阿耶买好多好吃的回来!好不好!好不好!”
青雀拉着父亲衣袍不依不饶,天可汗的衣袍拽得皱巴巴。
“哈哈哈,瞧瞧,还真是小孩子,就惦记吃的!”天可汗逗得哈哈大笑。
“好不好嘛,阿耶!”青雀在父亲身上蹭来蹭去的。
“阿姆、阿姆!”雉奴嘴里一直念着,见哥哥缠着父亲,开心的喊着。
“阿耶,阿耶,我也封王开府,嗯嗯,豫章也逛街给阿耶买好多好吃的!”豫章也想逛街,被带歪,向父亲讨王封。
“傻孩子,你是公主!”长孙皇后蹲下身,怜爱的摸了摸孩子脑袋。
“阿娘,我想逛街,买好吃的!”豫章扑到怀中,抱住母亲脖颈撒娇。
“陛下!”贴身宦官躬身过来,低声道。
“何事?”天可汗问。
“岭南密报!”宦官回道。
“哦!”天可汗闻言面露欣喜,又出新成果了?
“我去书房,你带孩子们玩。”天可汗将雉奴交给皇后,脚步轻快回东宫崇文殿。
这半年来岭南道惊喜一个接一个,天可汗对岭南道充满希望。
密报是韦叔同、李仲淹加急送来。
天可汗急切拆开密报,一目十行的往下看,看着看着面色凝重。
“啪!放肆!”天可汗一掌拍在书桌上,吓得门外的宦官一个激灵。
“来人!”天可汗大声道。
“陛下!”宦官躬身进来,小心翼翼。
“急召房大人、杜大人进宫!”天可汗负着手,来回走动,浑身充斥着冰冷气息。
好,很好!这些人按捺不住,抢先行动!还真是未雨绸缪!
真当这大唐天下是他们可随意操控的!
第207章 开年王炸
房玄龄看完递给杜如晦,书房里静得针落可闻,唯有偶尔翻动密奏的声音。
一家人正吃着元宵,突然宦官来传旨急召,两位肱骨急忙进宫。
“房爱卿,有何感想?”天可汗问。
动用内帑,私下运作,大量粉条、红糖售卖到江南等富庶地方,低价倒换陈米,通过运河漕运,发往河南道、河北道。
两地雨后春笋般冒出许多粮铺,每日定量、限量售卖。
霜害后遗症开始显现,今年两道内许多州县小麦产量锐减已成定局,有的甚至将颗粒无收。
精明的商家惜售,囤粮静待粮价飞涨,福忠他们反其道而行之,粮铺遍地开花。
最开始还被人骂黑心商家,冷清清没啥生意,因为他们的粮食里掺了不少砂子。
随着越来越多的粮铺或关闭,或抬价,福忠他们的陈米成了穷苦百姓的救命粮。
尽管限量、限售,总归隔三差五能买上,虽难吃但能保命。
别家的粮食要么不掺砂子卖高价,要么掺砂子跟福忠他们卖差不多的价格。
有这么个搅局的,那些想哄抬粮价的世家拉不动粮价。
撵又撵不走,每天卖的不多,限量售完就关门。
凭户籍登记购粮,人均一斤,管三天,吃又吃不饱,饿又饿不死。
每天粮铺前排队的百姓越来越多,就这家卖十文一斤,其他的卖到四五十文一斤,还有上涨趋势。
有砂子又如何?好歹百姓买得起,粮铺每天都开门。
福忠他们运作的早,江南一地的陈米全买走,世家们来收购时发现被人捷足先登一扫光。
各家又得到消息,岭南道将出产两季稻,便想着来个涸泽而渔,一点儿汤都不打算给朝廷留。
房玄龄沉默不语,还在思考。
“说蝗灾厉害,要朕说,这些世家才是过境蝗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天可汗愤愤道。
自己还指着岭南养成朝廷粮仓,这些蝗虫就飞过去了,大有把岭南瓜分之势。
“陛下,臣以为梧州刺史的主意不错,不若朝廷下令,禁止民间售卖田产,只能流转官府!”良久,房玄龄出言。
“爱卿也赞同这法子?这不与现下律法相悖?只怕那些有心之人闹腾,拿律法说事儿。”
天可汗巴心不得所有田产都流转官府,而不是被世家、权贵兼并。
“陛下,岭南乃蛮荒之地,鼓励百姓大力垦荒,可免三年租税,同时三年内土地禁止交易,
其次,三年后土地可交易,但只能售与官府。”房玄龄斟酌道。
“爱卿此计甚妙!只是,凭啥只卖与官府?”天可汗站在世家角度提出质疑。
“岭南划为粮仓专署,专署地区行非常律法,五年、十年后岭南将是大唐的粮仓!”杜如晦缓缓道。
这份密奏还附了梧州刺史的谏言,里面很多新奇观点,令杜相震撼。
将岭南单独划出,大力发展农业及农副业,重点推动两季稻,开发三季稻。
为保证整个政策稳定推行,防止土地流失,建议将岭南划为粮仓专署地区。
单独适用一套土地政策,防止世家、权贵钻营,抢夺粮食。
杜如晦没想到地方官吏中藏着如此有见识的大才。
划专署地区的治理之策他都不曾想过,他们被从古至今的常规思路束缚,很多时候面对世家大族的围堵,深感无力。
有了这个思路,以后再有绕不开的,都找借口划成专署区,避开世家大族的渗透、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