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今日孩子们放假,全都跟着一路看热闹。
没有啥招待乡亲的,苏樱买了些黄豆来炒制,挨家挨户送一碗炒黄豆,算是昭告。
杨老汉大门敞开,一家人早早等着,待聘礼挑进屋傻眼了。
“这、这!你们进山了?”杨老汉看到山羊、野鸡野兔,惊得一下子站起来。
都是穷人,意思意思就得了,没想过让人家进山打猎,那不是逼死人吗?
“没有,昨晚也不知谁扔在院门口的,正好拿来当聘礼。”苏步成胡乱扯道。
在场的杨大郎兄弟、裴三郎等一同曾随苏步成进山的人猜到猎物怎么来的,不自觉的看向人群中懵懂可爱的阿棠。
小丫头正和小桃、苏绿嘎吱嘎吱嚼着炒黄豆看热闹,不知情的,还真把她当成懵懂幼童。
要不是苏樱拦着,阿棠还想抓几头大野猪。
小黑、花花、白家狼好久没见面,见到阿棠欢喜得紧,把山里野兽撵的满山乱跑。
山羊是一对儿母子,跑得慢被抓住,一同带走。
“这山羊自己来的?”杨老汉觉得自己眼花了,居然看到活山羊,还带着幼崽。
“谁知道呢,在院门口吃草,就一块带来。”苏步成说完自己都想笑。
也就阿樱促狭,说得通说不通的睁着眼睛瞎说,旁人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得信。
“这山羊真是自己来的,我咋瞧着好像有伤…”杨老汉还在琢磨。
“嗯嗯!”杨大郎戳了戳父亲。
杨老汉疑惑的看向大儿,大儿眨了眨眼,杨老汉没再问下去,知道里面有古怪。
“大叔、婶子,这母羊还在奶小羊,有乳汁,羊乳可挤了给娘子喝,补身体。”苏老二红着脸道。
“嗤嗤嗤!”看热闹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笑声。
“苏二郎君,还大叔、婶子呢,该喊爹娘,这聘礼都收下,以后你们就是一家!”
“爹、娘!”苏老二也不磨叽,还真就顺势跪下喊了。
“贤婿快快请起、快快请起!”高氏忙扶起苏老二。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满意,比王五郎壮实多了。
“恭喜啊,春华,总算有依靠!”郑娘子几个寡妇都来贺喜,围在杨春华的屋里叽叽喳喳。
杨春华满脸羞红,喜上眉梢,整个人显得温婉动人,明媚娇俏,哪还有曾经的愁苦?
“谢谢你,盼儿!”杨春华低声道。
“谢啥!苏二郎君真不错!你没瞧见,收拾妥帖,模样多周正,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苏家人勤快、聪明,你嫁过去了,再也不用那么劳累!有个疼人的丈夫,再生个一儿半女,多好!
老天总算把亏欠你的补偿回来!”郑娘子欢喜道。
“盼儿!”杨春华拉着郑娘子的手,俩人相顾无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没有郑盼儿把话挑明,自己与苏二郎君还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儿。
村老们都来朝贺,几斤米、几颗蔬菜,或是家里珍藏的一点腌肉,表达心意。
唯有王老汉不见人影。
老两口闷闷坐在昏暗的茅草屋里,王老汉听着外面的喧闹,两眼发呆,一言不发。
王老婆子低声啜泣,喧闹声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欺人太甚!不行,我要找杨守道说道说道!凭什么?我们还没同意儿媳归家,他杨家就迫不及待将人许配!”
王老婆子越想越气,打算搅散这婚事,自己不好过,别人也别想。
“老婆子,算了!”王老汉叫住老妻。
“老头子,这事儿就这么算了?可怜我家五郎,孩儿没了,连媳妇也跑了。
死后孤零零一个人躺地下,都是我们当爹娘的没用,连个媳妇都守不住,呜呜…”
“好啦!哭有什么用?心跑了,留着人有何用?”王老汉呵斥老妻。
“就这么便宜杨家?”王老婆子不甘心。
“便宜如何,不便宜又如何?你我都快入土,还能奈何得了谁?”王老汉叹道。
“还是听三郎的,给五郎过继一个子嗣,将来百年,也有人给我们、五郎烧纸。”
王老汉终于面对现实,儿媳留下又如何,始终面临过继子嗣,不然百年后谁来烧纸?
既如此,儿媳留不留都无所谓,不如好聚好散,情分还在,逢年过节,农忙时节,大家相互走动,帮衬帮衬。
苏时辰三兄弟窝在屋里垂头丧气。
这事儿他们无力改变,也不想违心恭贺,躲在屋里不肯见人。
苏伯彦、苏樱来叫他们去看热闹,被拒绝,只说脚痛,前日走了一天,脚上水泡没消。
苏樱看看,没再劝。
三兄弟正犯倔,越劝越拧巴,大喜日子,苏樱也顾不上,改天再说。
躲在屋里也好,只要不去闹腾搅和就成。
后面的事情实在太多,地里的冬小麦、来年两季稻开播,村里的粉条、蜂蜜生产,葛根、蒟蒻、油茶树种植等,以及正在进行的修路,一桩桩一件件都要耗费精力。
新宅子、校舍完工后的搬迁,以及迎娶新妇,也要逐一安排、考虑。
盖宅子虽然省去材料、人工费用,但每日的伙食招待依然是个巨大负担,苏家攒的家底很快耗光。
两三个月后的娶亲总不能把人往家里一接就完事,至少村里人得请一顿,再省略也花费不小。
苏樱脑袋里不停转,弄点儿什么,发笔小横财,解决这个资金缺口。
事情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很多还需要时间等待,又不是神仙,手指一点就变出来。
粉条卖了不少,随着原材料的消耗,产量再上不去。
蜂蜜收割也需时间间隔,天生地养的油茶果、蒟蒻、葛根、蕨根要等待来年,人工种植更是得等上两三年。
生财之路处于瓶颈期,一时想不到还有什么可以短期变现。
第185章 大郎君回来啦
一辆往梧县驶去的马车里坐着一位年约二十的青年男子,一身书卷气。
不时撩起车帘子看向外面,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中间夹杂着不少商旅。
道路比以前宽阔不少,时不时看到挂着腰刀巡逻的衙役。
路人没有往常的惊慌失措,坦然走过,衙役们甚至微笑着打招呼。
越靠近县城,人越多,来到城门口,更拥挤,牛马车棚处人来人往,比往年过节时的人还多。
进城来,街道两边都改成商铺、食肆、客栈,张灯结彩接客,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来的。
新开了不少收购粉条、蜂蜜、茶油的杂货铺,三三两两的村民背着自家产品来售卖。
这里的食肆、客栈家家都有自己烧制的粉条招牌菜,很快把粉条菜式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梧县的特色菜。
促进粉条销售的同时,顺便向外地客商推广粉条的吃法,一举多得。
风一吹,空气中充斥着浓郁的红糖香甜气,从糖厂飘过来。
一车车的甘蔗往糖厂拉,又一车车的甘蔗渣拉到城外的造纸厂。
糖厂门口聚集着一堆客商,吵着、闹着要买红糖,争先恐后签合同交定金。
要不是门口站着一堆衙役维护秩序,这些客商能冲进糖厂去抢。
糖膏只少量存于药房,是贵重药物。
如今突然冒出一家糖厂,制作固状红糖,味道清甜甘美,不止药用价值更高,也是制作甜品的原料,本身更是可直接食用的糖。
福忠、胡二郎只在富庶地区的贵人中售卖过,那些鼻子灵的人闻着味儿就找来。
刺史卢照时、特使韦叔同、岭南道朝集使冯诩收到一点儿,知道是好东西,可没想到这么快传开。
每日糖厂都被客商堵着,谁要是拿到几大坛子红糖,简直跟捡到宝似的,趾高气昂的出来。
梧县这里一站式备货,红糖、各种粉条、蜂蜜、茶油,都是好东西,一趟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胡不问没想到在自家门口堵车,怀疑这里不是梧县,才一年不回家,怎么变成自己不认识的模样?
走走停停半个时辰才到福禄巷,见到熟悉的青砖高墙,胡不问确定自己没走错。
书童阿财敲了敲门,好一阵才有门房开门,“谁啊?哟,阿财哥,你咋回来了?”
门房看到阿财愣了愣,才意识到是大公子回来。
“大郎君回来啦!”门房殷勤上前,要趴下给大公子当下马磴。
“赖阿大,走开些!别腌臜了大郎君!”阿财忙推开门房。
胡不问拧眉看了一眼门房,自己跳下马车,“咱家不兴这些!”
“是、是,瞧我,好久没见着大郎君,一高兴就忘了形,奴才该打,奴才该打!”门房一脸谄媚。
胡不问懒得跟下人歪缠,抬脚往里走,一年没见爹娘,想得紧。
斑驳的游廊、圆柱全都刷上彩色新漆,庭院种上花草。
看着颇有几分深宅大院的味道,不似往常里里外外透着寒酸、简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