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小郎君!”卢照时叫住苏伯彦。
  “大人!”苏伯彦冲卢照时躬身行礼。
  “你这些奇怪符号可是断句用?”卢照时指着黑板上的标点符号问。
  “是,大人!”苏伯彦声音温和。
  “为何用不同符号?可是有什么说法?”卢照时点点头,又提出疑问。
  既然断句,为何用不同符号?
  “表示不同的意思,若是问句,便用这个问号,若是未说完的话,便用这个逗号…”苏伯彦一一解释。
  这些都是苏樱讲的,最先学会的是苏家几位兄长,他们是先生,要学会使用和传授。
  每个符号用意明确,卢照时听完,再看文章,有了这些符号,整篇文章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怎么想起用标点符号断句?不是有之乎者也吗?”卢照时认可,但还是问出心中疑惑。
  不了解清楚,如何全面推广?
  “大人,我知道!”机灵的虎子举起手。
  “哦,虎子,那你来说说!”卢照时见在场的孩子的眼神,想来都学过。
  “大人,您先看看这句话!”虎子在黑板上写下酿酒缸缸好、无鸡鸭的几句话,让卢照时断句。
  不出意外,在场的卢照时、韦叔同争论起来。
  “大人,这就是标点符号断句的意义所在!”虎子躬身道。
  “善哉!果真学海无涯!今日某又学到新学识!”卢照时捋着美然笑道。
  第153章 奉若神明
  苏老二、杨大郎等村中壮劳力挑着茶油、蜂蜜、粉条,随胡二郎、福忠等来到路口。
  好几缸子茶油、蜂蜜,得是心细、身强力壮的汉子来挑,价值不菲,谁都不敢大意。
  来到路口放下挑子,大家才长舒一口气,就怕在路上撒了、缸子破了。
  “嗝儿、嗝儿!”远处来了一溜车队,拉着一笼一笼的猪仔。
  “来啦、来啦!”村民们听到猪仔叫声,欢喜的站起身。
  “东家!”祝掌柜见到胡二郎,老远招呼道,春风得意。
  “有劳祝掌柜!”胡二郎笑笑。
  这些猪仔从州府通过胡家商队送来。
  村民们上前帮忙把猪仔卸下,把茶油、蜂蜜、粉条装上车,捆扎好。
  双方把猪仔、茶油、蜂蜜、粉条的账算好,扣除猪仔的钱,祝掌柜还要支付三千二百文。
  “祝掌柜,你先走,胡郎君、福东家还有事儿!”苏樱笑嘻嘻道。
  胡二郎疑惑地看一眼苏樱,冲祝掌柜点头。
  “是!”祝掌柜上车。
  “明日多带些车过来!”苏樱冲祝掌柜道。
  “好!”祝掌柜押着货离去。
  村民们两人抬一笼猪仔,三三两两往回走。
  “阿耶,你们且先走,我带胡郎君、福东家去一趟金风寨!”苏樱对父亲道,“明日我回来!”
  “成,路上且当心些!”苏步成点点头,知道女儿主意大,去金风寨一定是那里有好东西。
  苏樱带着几人往另一个岔路口去。
  “我们去俚人寨子?”胡二郎问。
  “对!去金风寨!你怕不怕?”苏樱笑道。
  “呃,如果是我一个人,可能会有些怕,不过有你在,不怕!”胡二郎亦笑道。
  荒沟村里,俚人跟苏樱很熟,有事无事都找苏樱讨教,苏樱能熟练用俚人、汉话切换交流。
  福忠心中有些担忧,但面上不显,福旺眼神中流露出紧张,路上不时东张西望。
  “别怕,俚人很好相处,金风寨的人很热情。”苏樱刚看出福旺的紧张,“带你们去,是那里有好东西!”
  “什么好东西?”胡二郎好奇。
  “甘蔗!”苏樱神秘兮兮道。
  “甘蔗!”胡二郎惊喜道。
  福忠亦是一愣,
  “当然!现在正是甘蔗收获时节,这东西金贵,弄些去江南、京城,肯定能卖好价钱!”
  昨日胡二郎带来那么多棉花、布匹,这份人情太大,荒沟村里一时拿不出好东西还这份礼,唯有俚人那里的甘蔗。
  甘蔗起源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起源于中国,《楚辞.招魂》就有甘蔗制品‘柘浆’记载,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刘向的《杖铭》、张衡的《七辩》、曹丕的《感物赋》、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都有记载。
  其二是起源于印度,其三是起源于南太平洋的新几内亚群岛。
  不管是哪一种,中国都是世界上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
  不过早期的甘蔗制糖并非固体红糖,而是膏状红糖,主要药用,在药房有售,是堪比灵芝的贵重药物。
  天可汗听闻天竺制糖技术高,后特派遣匠人去学习制糖技术。
  唐代,甘蔗已从南往北传播至江南、蜀地等。
  因种植环境要求,道路阻塞的原因,甘蔗主要集中在岭南一带栽种,是俚人轻易不外传的好东西。
  有商人重金运送到京城,只达官贵人能吃上甘蔗。
  金风寨比较远,从岔路口进去,走了一个多时辰,才看到大大小小的竹楼。
  玩耍的俚人小孩最先看到有外人进来,跑到路边一看是苏樱。
  “阿牛!你家阿公在吗?”苏樱问其中一个小男孩。
  “在!”阿牛答完,扭头往回跑,大声喊着:“阿公、阿公!阿樱村老找你!”
  阿牛一路跑一路喊,惊动了寨子里的俚人,男男女女不知从哪儿冒出来。
  “阿姐!”蝶秀跑出来,亲热的拉着苏樱。
  “蝶秀!怎么样?养蜂养成了吗?”苏樱问。
  蝶秀学会了制粉条、养蜂等回寨子,苏樱送了些蜂蜜。
  “嗯,成了!”蝶秀开心道,“阿姐怎么有空过来?”
  “带客人来你们这里收购甘蔗!”苏樱回道,“先去一趟头领家。”
  正说着,阿牛带着一位五十多岁的俚人老汉匆匆走来,“阿樱村老,快快有请,快快有请!”
  “阿公,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县丞大人的二公子胡二郎君!这位是江南客商福东家!”苏樱为双方做介绍。
  “欢迎、欢迎!”头领赶忙招呼家中儿媳烧水煮茶招待客人。
  “阿公,此次带两位贵客来,除了收购你们的粉条,还想收购一些甘蔗,不知寨子里可有多余的?”
  苏樱喝着爽口的俚人土茶,问头领。
  刚才进寨子,看到家家户户都晾晒着不少粉条。
  “甘蔗?”头领看看苏樱,又看看胡二郎、福忠父子。
  “对!阿公,若是为难的话就算了,不勉强!”
  苏樱是上次找高岭土、黏土等随着蝶秀、阿黑他们来寨子里,经过蝶秀、阿黑等一帮俚人的吹嘘,金风寨的俚人都知道苏樱是个聪慧、有能力的村老。
  苏樱见到金风寨长了不少甘蔗,密集但很少有粗壮的,多数甘蔗长得比较潦草、随意,不太粗壮。
  尽管《齐民要术》上有讲述怎么种植甘蔗,但俚人没读过这书,并不懂怎么人工种植,基本上是自然生长。
  流放岭南的汉人有种植的,不过是自家房前屋后种几根解馋,没谁舍得用大片农田种甘蔗,口粮都不够保障。
  故而现在的甘蔗种植产量低、品质一般。
  苏樱觉得可惜,跟阿公交流,告诉他甘蔗要想长得壮,要疏密有度,且需要定期刮掉甘蔗叶子,这样甘蔗才能长得高、长得壮。
  一语惊醒梦中人,头领他们一直苦恼的原因竟在这里!
  对苏樱简直奉若神明,难怪人家能把草根、树根做成吃食!
  甘蔗于俚人很宝贝,轻易不售卖,没有头领允许,不得擅自卖给外人,吃不完的甘蔗,榨汁熬成糖膏售卖给药铺。
  第154章 互惠互利、共同富裕
  “别人来肯定是没有的,阿樱开口,咱金风寨怎么也得有!”头领逗道。
  寨子里人人都会制粉条,连蒟蒻这种毒物都能制成无毒的吃食,村民们现在能吃上饱饭,还能挣钱。
  阿黑他们在青石山学习烧制石灰,后面寨子里也要肥田,也要轮种,种两季稻。
  就连不怎么花费力气的养蜂,寨子里也成了。
  从来没想过日子可以过得这么好,这些都得益于眼前的女孩。
  甘蔗很多,制成糖膏虽卖钱,制作繁琐且耗损大,既然是苏樱带来的人,头领愿意给苏樱一个面子,卖与胡二郎、福忠。
  “太感谢阿公了!”苏樱忙道谢。
  阿牛、蝶秀等村民砍来几根甘蔗请贵客品尝。
  福忠、福旺头一次吃新鲜的甘蔗,拿着甘蔗有些无措。
  倒是苏樱,毫无形象的拿起来便啃。
  蒙着一层白霜的红皮甘蔗很新鲜,稍微用力就咬开皮,里面的甘蔗甘甜多汁,咀嚼完吐出渣子。
  苏樱吃的畅快,胡二郎、福忠父子开始很斯文,吃到后面也放开了。
  胡二郎还好,本地人每年多多少少都能吃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