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福忠、福旺接的任务是带着重金、密旨前往岭南道找韦叔同,拿下梧州特产的售卖权,尽快在江南等地售卖开。
  赚取的钱在当地采买陈米,悄悄运往河南道、河北道,在那里开设粮铺,抑制当地粮价。
  韦叔同、李伯淹则助力福忠父子,拿下梧州特产的外销。
  到了卢照时、胡二郎这个层面,已是掐头去尾的单纯生意。
  每个人都搞不明原因,但都没开口问,这不是生意场上的事儿,背后涉及的是官场。
  这里面压力最大的是福忠父子,少府下不起眼的小小管事宦官,突然领旨出京,怎么可能是简单的做生意?
  福忠、福旺乃前朝皇宫宦官,李唐攻下长安夺取大隋政权。
  这些依附皇宫生存的宦官,大多留下继续服务于新王朝。
  只是身份有变化,以前管事的变成干活的,李唐从他们当中提了许多新人来用。
  福忠以前是大内掌管内帑总管,世道变了,被分配到掖庭干苦力。
  皇宫里向来捧高踩低,势利得很。
  福忠变成干杂役、苦活儿的宦官,能落着好?曾经得罪的人不趁机报复?
  寒冬腊月,受了伤寒的福忠,病病歪歪干活,摔倒在地,被管事打的奄奄一息。
  路过的秦王妃长孙氏看到,心生怜悯,救下他,并叫来太医救治。
  后来福忠特意守在路边,给长孙氏磕头谢恩。
  长孙氏问他过往,得知是个有能力的宦官,说自己内府正好缺一位识字的管事,问他是否愿意前往?
  福忠千恩万谢,表示愿意,并向长孙皇后求情,将福旺一同带走。
  进了秦王府,协助长孙氏打理秦王府。
  福旺是个被人欺负的小宦官,福忠生病时,唯有他悄悄将吃食塞给福忠。
  俩人都是苦命人,在宫里互相取暖,认作父子,相互照应。
  没想到时来运转,秦王成了天可汗,福忠水涨船高,成了少府管事。
  再次身处高位的福忠不再高调、嘚瑟,而是收敛、低调,窝在少府,默默打理事务,替皇后分忧。
  故而没多少人注意这位福管事。
  此次天可汗要派人出京,长孙皇后第一个就想到他,能干可靠、低调稳重。
  第145章 发财了
  “阿姐!”苏家破院,围了许多人看热闹,小桃见到苏樱,忙大声喊。
  “咋啦,小桃!”苏樱不明所以。
  “快看,好多好东西!”小桃拉着姐姐的手,院里放了好几捆棉花、素色细葛细麻布匹。
  “你送的?”苏樱转过头问胡二郎。
  村里人可买不起这些东西,棉花是金贵之物,细葛细麻是殷实人家穿的。
  都不是穷苦人家买得起的,也舍不得,县城都不多见。
  在场人中,最有可能的是胡二郎,他家有杂货铺,又在县城。
  “咳咳,是!”胡二郎轻咳一声,低声道。
  “我过几日要随福东家远行,过年都不一定回来,天气转凉,想着你家应该需要这些御寒之物,州府便宜,顺路捎了些。”
  流放几千里,那会儿正是夏季,带的是薄薄的被褥,冬天可扛不住。
  “谢谢,太感谢了!”苏樱道谢,“我正愁上哪儿去买,你就送来,真是及时雨!多少钱,我把钱给你。”
  苏樱知道家里这些日子挣的钱根本不够支付,但不能装迷糊不付钱。
  “别!”胡二郎摆手,凑近苏樱低声道。
  “这是谢礼,因为你的粉条,我家杂货铺生意才兴旺起来,如今又结识福东家,后面只会更好!这点儿东西就当我的谢意。”
  “这怎么好意思?不过胡东家盛情难却,那我却之不恭啦!”苏樱笑嘻嘻道谢,想着怎么回报人家。
  这棉花不是现代农田种植的棉花,而是木棉。
  古代御寒,南北不同,北方富人以蚕丝被、裘皮、狐皮等动物皮毛保暖。
  南方则是鸭绒、木棉等物填充被子保暖。
  穷人用芦花做填充物,根本不保暖,古代冬天穷人不是饿死就是冻死。
  木棉是木棉树结的籽实爆开后里面的白色纤维,这种木棉纤维短,韧性差,不能纺织。
  且木棉树生长周期长,怕冷不耐寒,只适合在部分南方生长,木棉一直未能成为主要御寒之物。
  后世用的棉花,最早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南北朝时期,棉花从南洋诸国传入中原。
  但因为纺织技术问题,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仅仅将它作为观赏植物。
  唐代高昌是产棉之地,唐军灭高昌,将棉花种植技术带回中原。
  宋元时期,中原有若干地区种植棉花,只有权贵们才穿得起棉花制成的衣物。
  那时棉花纺织技术最发达的是琼州,黎族妇女善纺织。
  黄道婆将棉花纺织技术、生产工具从琼州带回内地,并传授,使内地纺织技术得以极大提升。
  棉花真正成为百姓穿得起的衣物,得益于明初朱元璋在全国大力推广棉花种植。
  到明朝中期,不论贵贱,不分南北,大明子民都穿棉布衣物御寒,一直延续到现代。
  此时胡二郎送来的棉花、布匹于苏家珍贵无比。
  岭南虽不比北方苦寒,但冬天也冷,湿冷且早晚温差大。
  如今已是深秋,苏家人夜晚把用的衣物都盖上,全是夏季薄衣,一晚上睡着都是凉凉的。
  苏樱招呼兄长们将东西搬进屋,取出蜂蜜兑水请胡二郎、福忠父子喝。
  福忠只知道这些流犯来自长安,没想到竟是前朝显贵,福忠心中忐忑,生怕被人认出,默默想着说辞。
  从胡二郎与苏樱的对话,他听出这苏家是天可汗前不久流放的。
  他在少府,朝廷消息甚少打听。
  听话里意思,好像是因为京城蝗灾的事儿,他依稀听说有个官吏因为灭蝗触怒天可汗被处罚,难道就是这苏家?
  按理流犯都很凄苦,为何这里的流犯个个笑容满面,眼里有光,焕发着勃勃生机。
  这地方太与众不同,与他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走吧!”苏樱拿出几个罩了面纱的斗笠,还有几个空桶、竹刀,手部裸露部分用布包裹着。
  带着几位兄长、胡二郎、福忠父子进树林。
  福忠是江南人士,年少时家中遭遇变故,到京城做了宦官。
  少年时曾进山见过野蜂,这会儿全副武装进树林,不觉好奇,人工养蜂是怎样的?
  福旺啥都没见识过,一脸好奇的东张西望,不时撩起面纱张望。
  头上嗡嗡嗡的蜜蜂飞过,吓得赶紧放下面纱。
  先去最初放置的五个蜂箱处。
  苏樱让众人不要靠近,自己提着空桶上前操作。
  空气中一股浓浓的蜂蜜香,不用看就知道蜂箱里蜂蜜已经酿满了。
  小心翼翼抽出隔板,上面全是蜂巢,里面的蜂蜜溢出,不停往下滴落,拉出长长的丝。
  用竹刀将蜂蜜割下,蜂巢里还有不少,没有摇蜂蜜的转子,不然还能将蜂巢里的都摇出来。
  依次将隔板里的蜂蜜割掉,一个蜂箱的蜂蜜竟装了小半桶。
  提着蜂蜜过来,众人欢喜打量。
  浓稠的蜂蜜散发着清香和蜜甜味儿,引得蜜蜂寻着味儿飞来,苏樱赶紧盖上盖子。
  “一个蜂箱就能产这么多?”胡二郎惊道。
  这里十万大山,若都放上蜂箱,一年下来能出产多少蜂蜜?
  福忠心中亦是大为震撼。
  人工养蜂只听过,未曾见过,宫中贵人尊贵,一年也难得分到一小罐蜂蜜。
  多是悬崖峭壁上摘的野蜂,像这种安全简便的人工养蜂,还真没见过。
  把其他蜂箱都挨着割了,最开始放的五个蜂箱蜂蜜最多,其他的少些,但产量也不少。
  带去的七八只木桶,差点儿装不下。
  众人抬着木桶走出树林,得着信儿的村民、孩子们早已等候多时。
  “阿樱,怎么样,蜂蜜多不多?”郑娘子大声问。
  “多!都快装不下了!改天再做些蜂箱!”苏樱笑嘻嘻揭开盖子给村民们看。
  “天哪!这么大一桶!”村民、孩子们惊呼。
  几大桶蜂蜜,连空气都是香甜的。
  “咱们发财了!”有人激动道。
  “当然,这些蜂蜜胡郎君他们全要了!”苏樱笑道。
  “太好了!太好了!”村民们感觉自己成了暴发户。
  这蜂蜜可比粉条值钱多了,又比粉条制作轻松,蜂箱往林子里一放,过段时间就有了。
  “阿樱,我们能吃上蜂蜜了?”有孩子巴巴的问,好久没吃甜食,馋的慌。
  “别急,等会儿,人人都能喝上!”苏樱笑道。
  木桶里的蜂蜜得装到缸子里,方便运到县城,桶里会残留许多,到时给孩子们兑水喝,解解馋。
  第146章 有人欢喜有人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