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我来!”阿黑接过王三郎的鼓风手柄,呼哧呼哧鼓风。
  那些一起参与建设的官吏们看到成果,都特别有成就感。
  就连当初对此嗤之以鼻的人,每天大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争论,此刻看到事实,心服口服。
  苏樱的课中详细讲解了进排气的原理和尺寸大小配比,以及冶炼火焰颜色的大致判断。
  这会儿每个人都凑到观察孔看,果然一一应验。
  这竖式石灰窑在半山腰竖向挖掘,费了不少力,窑体用高岭土、黏土、硅灰石、石英等制成的耐火材料砖堆砌成。
  阿黑他们出力不少,好几种材料在金风寨那边的山上找来的。
  现在阿黑他们能顺畅与苏樱他们交流,苏樱他们也能听懂不少俚人语言,彼此间亲近不少。
  古人真的很智慧,苏樱只画了石灰窑、风箱的大致示意图,讲述了要求和原理。
  这些人中有专业的、也有非专业的,凑一堆愣是把它琢磨出来。
  “苏先生啊,看不出女娘真有本事,放眼整个大唐,只怕这石灰窑比将作监的冶炼炉都好使!”王延年笑呵呵对苏步成道。
  “大人过奖,小女不过是瞎折腾,喜欢胡思乱想,要不是大人坐镇指挥,这帮能工巧匠出谋划策,她一个女娘想再多也没辙。”苏步成谦虚道。
  石灰窑的建设时间比村里挖水塘耗费的时间长,今天试炉,挖水塘的人也过来见证。
  现场有近百号人,或近或远围着石灰窑观看,没人注意到有几个衣着华贵的人走来。
  “他们在作甚?”韦叔同问卢照时。
  “应该是烧石灰吧!”卢照时记得苏樱有说过改建石灰窑。
  “烧石灰?要这么多人?”韦叔同瞅了瞅,就半山腰上埋了个炉子,满山的人,太夸张了吧?
  “呃,不清楚,咱们去问问便知晓。”卢照时也觉得太夸张。
  除了卢照时、胡县丞身着官袍,韦叔同、李伯淹穿的常服,打扮成普通百姓。
  可是华贵的衣袍泄露了他们绝非寻常百姓。
  同行的还有胡二郎,以及一个四十出头,白净无须的中年人,一个与胡二郎年龄相仿的少年。
  这俩人都不怎么说话,只是静静看着这些,眼中满是好奇。
  “鹤龄,怎么样?”卢照时冲王延年喊道。
  “大人!你怎么来了?”王延年很意外。
  “看了你的牒报,坐不住,特来瞧瞧。”卢照时打着哈哈。
  王延年看了看刺史大人身后几人,觉得怪异。
  除去胡县丞父子,刺史大人对那几人很恭敬,一群奇怪的访客。
  韦叔同来到窑炉前,也凑到观察孔往里看,看了个寂寞。
  除了熊熊燃烧的火焰,啥也没有,鼓风机不停地拉着。
  “现在温度差不多在1300-1400度!”苏樱讲解道。
  “为何?女娘是如何认定的?”韦叔同不耻下问。
  “你看这火焰在金黄色和金白色之间变换…”苏樱解释道,顺便给这位贵客讲解火焰颜色与温度的关系。
  这几位贵客随刺史大人来的,非富即贵,苏樱这点儿眼力见还是有的,猜测会不会是岭南道下来的。
  “果真如此?”韦叔同没想到一个火焰竟有这么多学问。
  “当然,冶炼匠人都是通过火焰颜色来判断炼炉温度。”苏樱点头道。
  苏樱听着纯正的官话,原身熟悉的乡音,诧异的看了眼韦叔同。
  荒沟村的人都来自长安,都是流犯,自然是长安口音。
  这人一身华贵,却是常服,很显然不是流犯。
  转念一想,兴许是京城派到岭南道的,没必要多事乱问。
  “你这石灰窑怎的这么多人?”韦叔同又问。
  “这是竖式石灰窑,与寻常的石灰窑构造不同,今日试窑,大家都想看看效果如何。”苏樱笑道。
  “哦,你说你这石灰窑是竖式,与寻常石灰窑不同?这么设计的原由是什么,可否方便透露?”
  韦叔同没想到这荒沟村的流犯竟有如此才能。
  苏樱没有不耐烦,把讲了n遍的构造原理再复述一遍。
  “妙哉,妙哉!真是奇思妙想!”韦叔同赞叹。
  每一个设计都对应一个技术难题,实在匪夷所思,韦叔同感觉脑洞大开,好多东西看似不合理,其实却非常合理。
  第144章 时来运转
  “阿樱!好久不见!”胡二郎冲苏樱打招呼。
  刺史大人、王延年等人围着石灰窑畅谈,胡二郎才有机会与苏樱闲聊。
  “怎么样?粉条卖到哪些州府了?”苏樱笑呵呵道。
  后面交的货越来越多,每次都大幅增量。
  大铁锅陆续添置上,产量自然也上来,同时原料消耗巨大。
  附近山头的蕨根、葛根、蒟蒻都挖光,现在要走很远去挖。
  按这个发展趋势,野生的无法满足后面的持续生产。
  好在村民学了种植后,陆续在房前屋后种植了一些。
  但生长需要时间,苏樱在想用什么作粉条把中间空档填上。
  “差不多有十一二个州府吧,咱们的粉条算是卖开了,除了你们荒沟村的,各乡镇收购点也收购,缺口还很大。”胡二郎踌躇满志。
  打理商铺这么久,第一次干的这么畅快。
  带着刘掌柜辗转各州府,拿着卢照时的名帖拜遏各州府刺史。
  刘掌柜从黄四那里学了粉条的家常做法,加上自己的琢磨,随着胡二郎给各州府大人烧菜,粉条菜越做越好吃,都可以去酒楼当大厨了。
  “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福东家,祖上经商,店铺遍布各地。
  听闻咱们梧县的粉条好,特意随我来看看,想把粉条做到京城、江南等地去。”胡二郎将白净无须的中年人介绍给苏樱。
  “福东家!”苏樱冲福忠抬手一揖。
  “女娘好!”福忠声音尖细,语气客气疏离,目光审视。
  苏樱愣了一下,觉得怪异,心中泛起嘀咕。
  “阿樱,可以摇蜜了吗?茶油榨了多少?福东家他们都要!”胡二郎问苏樱。
  “啊,摇蜜?还没去看,这些天忙石灰窑、挖水塘,还要上课,顾不过来!一会儿回去看看。”苏樱忙得都忘了这茬儿。
  “茶油不多,村里人家家户户都榨了些,零零散散汇总起来的话,大概有一百五十斤左右。”
  村民们现在卖粉条有活钱,茶油没舍得出手,留在家中。
  没管刺史大人他们,苏樱带着胡二郎、福忠一行先回村。
  现在通往青石山的小路早被人踏成一条大道,荆棘藤蔓砍掉,蕨根、葛根被挖掉,苎麻打了收了。
  进进出出不再被荆棘钩挂。
  苏樱几次欲言又止,那个福东家就在身边,想问胡二郎不方便。
  别说苏樱,就连胡二郎自己都是懵的,天上掉馅饼,被砸得晕晕乎乎。
  带着刘掌柜忙得飞起,突然接到刺史大人信函,让他回来,有大客户介绍给他。
  胡二郎带着刘掌柜回到梧州,刺史大人府上几个奇怪的客人。
  明明说是生意人,但是在场的人都很忌惮这福东家,这福忠、福旺父子声音奇特。
  对于韦叔同、李伯淹,胡二郎没怀疑,当成是刺史大人的京城朋友,路过顺便来看望老友。
  别说胡二郎懵圈,卢照时更懵圈。
  那日韦叔同、李伯淹带着福忠父子来,问梧州这一带的粉条生意是谁在做?
  卢照时说梧县胡家在打理。
  韦叔同要求将胡二郎召来,商谈粉条生意的合作。
  卢照时没想到粉条这么快惊动京城,连特使大人也插一脚。
  品级上韦叔同、李伯淹低于卢照时,可人家是朝廷特使,持节巡查岭南,此刻有权管自己,不敢得罪。
  自己扶持胡二郎,不过是觉得胡二郎可靠,扶持他可以让梧州的这些特产有个稳定的销售渠道。
  梧州的粉条主要通过胡二郎的铺开的店铺售卖。
  自家也有店铺,妻子崔氏,出自清河,嫁妆丰厚,有不少店铺。
  也收购了一些粉条售卖到外地,因着身份,卢照时并不想自家垄断粉条市场。
  他更想通过胡二郎让梧县、梧州把粉条、茶油、蜂蜜等真正做成特产,做成自己政绩。
  若自家垄断,味道就变了,到时不是政绩,而是鱼肉当地百姓,刮地三尺。
  说不定将来离开时百姓得送他一块牌匾:“天高三尺!”
  特使带人来,说是合作,卢照时推脱不掉,只得将胡二郎召来。
  出乎意料的是,人家真的是合作,注入本钱,一起合伙。
  不插手胡二郎岭南这片市场,而是目标直指江南、京城等富庶地方。
  提前将这些东西卖出去,算起来是互惠互利,卢照时这才放下心来。
  在场的人每个人都只得到一部分内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